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综述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20 18:33:02

篇一: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老年教育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高校教学治理流程再造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问题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研究热点透析

  近十年我国义务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探究*我国近十年来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美术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进展实证分析

  国内近十年教育实习模式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小学教师人格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例研究述评

  近十年我国教师轮岗制度研究述评*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性课程理论研究现状

  近十年有关我国职业教育回报率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幼儿进展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近十年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回忆及进展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6):12.

  金璐.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关系刍议[J].成人教育,20XX(8):50.

  杨守吉.高等院校老年教育规范化办学的示范作用研究[J].教育探究,20XX(9):97.

  王胜子,韩俊江.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1践,20XX(12):121.

  李双玲,周志毅.试析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教育的转变[J].ZG成人教育,20XX(1):12.

  要薇.基于生产性老龄化的老年教育[J].ZG成人教育,20XX(19):81.

  张维华.和谐社会视野下进展老年教育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XX(3):33.

  王颖.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J].成人教育,20XX(9):62-63.

  [10]潘澜.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新探[J].成人教育,20XX(2):79.

  [11]王英,王小波.ZG老年福利的“新常态”:老年教育的社会政策化[J].宁夏社会科学,20XX(11):67.

  [12]《全国老年教育进展规划(20XX-20XX年)》远程教育课题组.全国电大系统老年教育进展调研报告[J].ZG远程教育,20XX(9):61.

  [13]谢伟.市社区老年教育研究――以宝山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XX:50.

  [14]赵文君,卢筱媚.老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与回归――基于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进展的个案分析[J].职教论坛,20XX(6):64.

  [15]岳瑛.老年教育需求量及潜在需求量分析[J].ZG老年学杂志,20XX(10):4609.

  [16]陈世林.论老年教育对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的影响[J].1宁夏社会科学,20XX(7):155-156.

  [17]王卫丽.河南省农村老年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郑市龙湖镇老年教育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XX:3.

  [18]马良生.探究远程教育服务老年人群新模式――开放大学进展老年教育的实践[J].ZG远程教育,20XX(9):75.

  [19]林韵薇.澳门理工学院长者书院与澳门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比较[J].体育学刊,20XX(3):59.

  [20]乐传永,夏现伟.台湾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脉络、进展路径与启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XX(2):3.

  [21]王戈.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政策l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XX:10.

  [22]王英,谭琳.赋权增能:ZG老年教育的进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XX(1):33-34.

  [23]孙立新,罗彤彤.困境与出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J].职教论坛,20XX(6):30.

  [24]王祥义.老龄化社会中高等院校对老年教育的推动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XX(10):89.

  [25]刘明永.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究[J].ZG成人教育,20XX(9):6.

  [26]刘宁,陆静.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XX(12):60-61.

  [27]杨庆芳,邬沧萍.老年教育是ZG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1可或缺的[J].兰州学刊20XX(1):72.

  [28]王英.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的分析[J].成人教育,20XX(2):45.

  [29]高长海.师范院校设置“老年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和策略探讨[J].教育探究,20XX(10):63.

  [30]迟宝策.英国老年教育研究――以第三年龄大学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XX:5.

  [31]李洁.美国老年教育立法及其启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79-82.

  [32]张一晓.美国老年教育之演进[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XX:8-19.

  [33]杜智萍.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日本的经验和启发[J].成人教育,20XX(12):93-94.

  [34]张晓霏.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日本老年教育[J].成人教育,20XX(9):93.

  [35]俞可.论德国“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J].复旦教育论坛,20XX(11):18.

  [36]刘静.韩国老年教育的特点及其对ZG的启发[J].成人教育,20XX(1):84.

  [37]刘洪林.丹麦农村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发[J].成人教育,20XX(11):92.

  [38]黄燕东、姚先国.老年教育典型范式的国际比较[J].ZG人1力资源开发,20XX(12):79.

  [39]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XX(1):201.

  [40]宋其辉.英国老年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XX(5):82.

篇二: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老年教育是老年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方向和基础。就近10年(-2021)社区老年教育文献的前沿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其中,关于社区老年教育基础理论问题、关于相关研究成果的决策服务与应用价值、关于社区老年教育模式、以及社区老年教育体系研究等方面的前沿视点,对于促进社区老年教育前瞻性研究、推进老年教育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文献研究;综述

  老年教育既是贯彻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而社区老年教育则是打通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最后一公里的基础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虽然处在成长期,但也逐步为社会和学界关注。本文就近十年(2006-2016年)有关“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社区老年教育领域的主要视点,作一综述和评析,以期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前沿与前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旨在促进研究、繁荣学术。

  一、关于文献研究的检索概况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近十年(2006-2016年)有关“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文献,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751篇,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有60篇,在“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31篇。总的看来,由于社区老年教育的产生、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相对于其它类型或学科的研究文献,在数量及品种方面都要少得多。足见这是一门年轻初生的学科专业领域。

  二、关于文献研究的表象分析

  (一)研究涉及的范围

  大体有这么几类:第一类涉及全国范围的老年教育研究,如王英撰写的《中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潘澜的《我国老年教育社区推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陈乃林的《中国社区老年教育基于本土实践的理性反思与发展前瞻》等;第二类针对地区范围的老年教育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谢伟的《上海市社区老年教育研究》,乔维德的《无锡市社区老年教育现状调查》,周朝东的《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调查与思考》,东北师范大学李淼撰写的《吉林省老年教育发展研究》等;第三类是从城乡关系的维度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如四川师范大学梅蕾撰写的《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研究》,南昌大学简单撰写的《江西省城市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等。第四编著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对现有的社区老年教育实践进行调研梳理的基础上,编纂了《社区老年教育调研报告和案例集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集萃》既是我国社区老年教育概貌与风采的展示,也是我国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最新成果的体现。从本书的调研报告及案例里,可以看到,通过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不断探索,适应区域特点的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富有鲜明特色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正

  在逐步形成。各个案例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学习、社团、活动等诸多方面,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鲜活的地方特色,具有典型性、启迪性,还具有可借鉴性和复制性。

  (二)研究所持的视角

  第一类属于应用理论研究。如杨启村的《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应对人口“三化”高峰》,黄淑萍《论社区老年教育和老年教育社会化》,刘颂《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特点的研究》,高娟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段寅雪的《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谭文静的《充权取向的低龄老年人社区教育模式初探》,如赵俊清《多点切入,老年教育活起来》,罗玉华的《老年学习团队成长研究》,鲍忠良的《社区教育视野下的老年教育问题与策略探究》,陈乃林的《中国社区老年教育基于本土实践的理性反思与发展前瞻》等。

  第二类属于中外比较研究。如王英的《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吴东晖的《闽台老年教育比较研究》,李学书的《中外老年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反思与借鉴》等。有的论者,还从国外社区老年教育研究中,揭示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启示,如韩树杰的《美国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日本老年教育的实施方式及其启示》等。这些研究视野比较开阔,一般都从理论取向、基本模式、课程设置三个维度,分析中外老年教育发展的差异和优势,以期借他山之石攻玉,对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三)研究秉持的方法

  从这次检索的论文看,大部分都属于实证研究方面,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开展问题研究和理论分析、对策研究和发展趋势预测,对于社区老年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也有个别的论者,开展了另类研究(质性或质的研究),如华师大高志敏教授指导的王仁的博士论文《老年生活中的老年学习及其相关性分析――基于若干老年学习者的访谈故事》(2014),主要基于个别访谈的叙事研究,重点选择了五位老年人“生活中的学习故事”,开展了深入的访谈和“本土”描述,并就此对老年学习源于老年生活、融入老年生活、丰富老年生活,进行了深入的相关性分析。这种研究方法与形式,与众多的实证研究比较,把具体的生动丰富的个别访谈和学习故事,与相关性的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可谓另辟研究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三、关于主要研究观点综述

  (一)关于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关于概念界定。杨启村认为,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对生活在社区中的老年人进行影响教育,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区老年教育。王英(2009)将社区老年教育定义为: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以老年人和准老年人为

  主体的,旨在满足其教育需求,保障其受教育权利,增强其生存发展能力,推进其社会参与和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老年人和准老年人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为老服务活动。谢伟(2012)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指社区教育中针对老年人提供的教育服务活动。可以看出,杨启村强调影响教育和促进老年人社会化过程;王英强调社区老年教育的地域性以及教育服务、为老年人“赋权增能”。谢伟则专指教育服务。

  段寅雪(2012)还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并不是将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做简单的加法运算,对其概念的重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首先,要结合当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和论证,运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揭示社区老年教育理论的规律和特质,形成精准的概念界定。其次,通过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界定的方式,确定专门化的研究视角,以专业化和深入化的领域观念,树立社区老年教育专注务实的研究品质。最后,从现实社会的大量相关实践中,抽取社区老年教育的相关命题,使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扎根于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的实践土壤之中,构架具有中国特色与风格的社区老年教育的专业化体系。

  段寅雪还强调,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以老年人为中心,以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分析他们的特点与教育需求,探索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定位与前进方向,锁定老年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紧扣老年人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对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而言,不宜处于割裂和静态的研究层面上,只专注于一时一地的实践总结和归纳,而应该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动态意义上的深入研究,以多维共进的研究生态,提出指导社区老年教育实践发展的新的理论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系y观和发展观的必然延伸,也是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的趋势所在。

  概念是认识的一个知识单元,一个基础的思维方式,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笔者认为:首先要把社区老年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次必须把握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外延,也就是地域(范围),二是对象,即为什么人;三是内容,即做什么?第三还要注意界定尽量简明扼要。如是,能否给社区老年教育作如下的界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面向老年人群,所开展的教育服务活动。

  关于相关概念的关系,有的把社区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有的则作为老年教育的一部分,认识的视角不完全一致,但形成的共识是都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结合体或重叠部分。

  2.关于理论基础。王英(2009)“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指出国外老年教育理论主要有:(1)权利理论。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老年教育越来越强调对老年人的“赋权”、“解放”作用;(2)福利理论,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把发展老年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当中,从国家责任角度强调国家保障老年教育的义务;(3)自我完善理论,注重老年人的参与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4)终身教育理论,指明了老年人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一样享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利;(5)社会参与理论,从老年人个体角度,强调老年人的受

  教育权利,是社会成果的分享者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社会参与理论是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实践最重要的理论。

  高娟认为社区老年教育是一种独特性质的教育,因此将受教育机会均等、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社会教育和闲暇教育以及健康老龄化作为社区老年教育的理论支撑。

  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是老年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和根本方向,其实质是老年人被整个社会置于一个怎样的价值地位,明确和把握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是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理论取向的选择应是中国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一些学者通过开展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介绍了不少国外老年教育的先进理论,对开展我国社区老年教育,无疑是一块足以攻玉的他山之石,相形之下,我国实证研究较多、而理论研究缺失的现状,更是一种紧缺资源的价值体现。

  (二)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特点和功能定位

  在类似的实证调查研究成果中,谢伟对上海市宝山区的调查,是属于比较科学翔实的典型调查成果,事实清楚,信度效度较好。

  从这份调查中,可以看到宝山区社区老年教育如下一些主要特征:一是采取区、街镇、居村三级办学,形成老年教育网络,老年人参与教育的覆盖面及比例达到35.9%,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县市区是比较高的,堪称全国社区老年教育一个样本;二是从街镇与居村两个层面,老年人参与教育41%与59%的比例来看,说明越到基层老年学员所占比例相对越高,验证了老年人就近学习的特征,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服务;三是社区老年教育绝大多数集中在非学历教育及生活休闲类课程,体现了老年人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快乐学习理念;四是就学习的频度而言,老年人年均参与学习的学时数和课程数,都属于比较高的,集中反映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老年人热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的鲜明特征。

  总之,这份调查研究的结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区老年教育的若干典型特征,也反映了社区老年教育的走势和未来前景。

  刘颂“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特点的研究”,认为社区老年教育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参与性。社区老年人是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即社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推进者;第二,邻里性。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老年人“家门口的教育”,往来方便快捷无障碍,彼此相邻而居,极具邻里友情;第三,包容性。社区老年教育将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以贴近老年人的需求来架构老年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需要,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刘文对于社区老年教育特点的概括比较贴近实际。

  王仁的博士论文,通过对老年生活中学习故事的访谈,感悟到只有回归丰富的老年生活世界,才可能探寻老年学习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揭开老年学习与老年生活的这一扇窗,给人们带来二者相关性的深入思考,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对老年学习现实境遇与未来发展走势的自我认知与思考方式,对于推动老年学习深入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思维借鉴,进一步透过老年学习与老年生活这一窗口,探寻老年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引发人们深思。

  关于功能定位,高娟(2011)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具有:满足老年人教育需求和再社会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体现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结构改革,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发展老年产业,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

  黄淑萍《论社区老年教育与老年社会化》(2008)认为,社区老年教育具有对老年社会化的功能,有助于老年人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新的角色;有助于老年人调适社会关系,尤其是与社区同龄群体间的关系;有助于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曹海涛(2011)从社会分层和公平的视角,就“文化弱势视阈下的社区老年教育”进行研究,指出:要针对老年人群因文化知识的陈旧、文化心理的固化、文化传递的逆向三个方面造成的文化弱势,提出了改善社区老年人文化弱势的对策:构建信息型社区,丰富老年的文化知识内容;构建文化型社区,塑造老年的文化参与心理;构建学习型社区,注重老年的文化多元互动。从一个视域,提醒人们要重视老年人群的个性特点(弱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扬长补短,以提高老年教育的有效性。

  (三)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的应用价值

  刘廷欣(2007)“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以诸城市为例”,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对诸城市老年人口受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找出了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的存在问题:

  一是愿望与现实反差较大。在203份问卷中,76%的被调查者认为老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表示愿意参加老年教育活动占89%,但实际参加过活动的仅占30%,两者形成了较大反差;在问及原因时,72%的老年人认为老年教育活动设备不齐全,老年人只好坐在马路旁边聊天、下棋,说明我国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也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调查发现,老年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一般由老干部局、老龄委、文化、教育等几个部门管理,关系不顺,出F交叉管理、政出多门、相互推委的现象,导致老年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无法解决,严重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

  三是老年教育经费短缺。在被调查的密州街道里有企事业单位106家,只有一所市民学校真正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在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中(访谈内容见附录4:访谈记录二、三)了解到,街道从未拨给他们老年教育专项经费。由于教育经

  费的短缺,老年教育很难开展,居委会也没有专门的人负责老年教育工作,所以事实上大多数小区的老年教育活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居委会供老年人活动的老年活动中心,也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其中一些闲置没用,大部分被转租出去了。老年人对此现象极为不满,抱怨说连起码的活动空间都没有,更别提开展教育活动了。我国老年教育既无专门的政策规定,也没有专项经费,基层居委会没有经费用于发展老年教育活动,老年人本身能力有限,使之成为制约老年教育活动发展的瓶颈。

  四是居民满意度低。对老年教育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老年人对教育活动非常满意,10%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的占49%,很不满意的占25%,其余的15%对老年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不知道。这组调查结果证明老年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如敏(2012)以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为例,对宁波城市1147名老年学员的教育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选择陶冶情操、广交朋友的超过半数,反映了老年学员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选择增长知识的比例比较也较高,这反映了老年学员渴望弥补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知识缺陷。从办学目标,学员选择让学员高兴、让学员满意的占59.6%,反映老年学员追求人生快乐的愿望。对学校管理服务,选择满意的占67%;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2.4%;对教师教学很满意的占85.4%,基本满意占13.3%。调查的数据为正确确立办学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教学针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述刘廷欣和张如敏的实证调查,也反映了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平衡性,从2007年到2012年的时间跨度,社区老年教育发展逐步向好的现实,反映了我国逐步重视并加强老年教育的常态趋势;而不同地区间的差距,则是必须引起政府在指导和管理方面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3.变化趋势研究,为社区老年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先导性信息支撑。周朝东《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调查与思考》(2011),把目光聚焦在社区老年教育的深层变化与发展趋势上,发现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一些深层变化,一是老年学员学习目的指向,正由促进身心健康跃升到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于社会;二是社区老年学员的结构显示出低龄化、高学历和退休干部多的特点;三是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不仅表现在选学专业上,而且表现在他们所希望的教学方式上。

  随着无锡市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S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正在不断改善,并呈现出良好的参与态势。从参与的广泛性来看,作为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各种类型的老年居民都己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参与内容也从过去仅限

  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娱乐活动逐步向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全方位展开;从参与的效应来看,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意识正在逐步增强,主动参与的比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调查问卷所显示的数据上可以看出,S社区各类型老年居民在社区参与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参与形式大多是组织参与;参与意愿较多的是动员参与;参与渠道主要是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整体参与率比较低,满意度普遍不高。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老年居民参与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男性老年居民、60-69岁的老年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居民、中共党员老年居民、户籍在本社区的老年居民、居住时间较长的老年居民、曾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年居民、收入较高的老年居民比较偏向于政治参与和管理参与,而女性老年居民、70-79周岁的老年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居民、政治面貌为群众的老年居民、非本社区户籍的老年居民、收入较低的老年居民则偏向于文化体育参与;此外,在参与动力、参与形式、参与意愿、参与渠道、参与率和满意度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从调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中共党员、本社区户籍、居住时间较长、曾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收入较高的老年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情况相对较好。但就总体而言,老年居民的社区参与还处于初期的初生阶段。如何调动老年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对不同的老年人群,有针对性做好工作,这是一项深入细致的社会工作好,同样待遇社区老年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朱鸿章(2012)博士论文《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就政策研究的视角,对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的保障进行研究,认为社区教育发展应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体系下,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学习自主权、学习条件保障权和自身个性的发展权,相比之下,现实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大问题,缺乏教育的权利意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必要经费的短缺、教育资源不足、内容和形式的单一等,从而导致了社区居民参与率低、主体意识淡薄以及基本学习权难以得到保障。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发现,行政主导性的色彩较浓、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社区教育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弱等。

  为此,建议推进社区教育理念的提升,加强学习权保障的政策意识;完善政策,构建以保障公民学习权为主的社区教育体系;科学管理,建立公民学习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深化内涵,丰富以公民学习为主的社区教育内容,以保障公民学习权的落实

  (四)关于社区老年教育模式

  段寅雪(2013)的硕士论文“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U述了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构建的时代诉求,分别从“老有所养”的构建目标、“老有所为”的构建宗旨、“老有所乐”的构建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的社会趋势,彰显了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构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模式的构建框架:明确了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并从构建“以民生为本”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政

  策体系,构建“以民意为根”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以民情为源”的城市社区老年教育人文环境,设计了发展模式的架构。

  不过,段寅雪的研究,就构建模式的社会背景、相关领域、构建原则等背景性、铺垫性的阐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同时,诚如本人所述,由于获取信息与数据有限,实践基础薄弱,所以所谓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内涵描述比较粗疏,主要还停留在理念设想层面,并不足以构成现实的模式研究成果。

  周林芳提出的建设“养、医、为、学、乐”有机结合的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对“五有”作了新阐释:“老有所养”不仅指物质上的保障,更包括精神上的“养老”;“老有所医”不仅指治病,更是指在社区老年教育中通过参加活动,抛弃不良生活习惯,掌握更多保健知识,把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减少得病几率;社区老年教育的“老有所为”,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发展中依旧发挥重要的作用;“老有所学”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味。

  高娟(2011)硕士论文”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指出“社区老年教育是依托社区和相关资源开展的包含老年学校教育、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入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总和。”探讨了社区老年教育模式问题,包括老年受教育者的教育和老年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两个部分,视角虽有拓展,但对社区老年教育模式语焉不详。

  吴盛雄,周洪珍(2014)“老年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路径及模式与策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认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基石,老年教育融入社区教育,是老年教育社会化发展趋势所在,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构建老年学习共同体。指出要以观念为导向,深化认识,准确定位;以阵地为中心,整合资源,优化环境;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内容,广泛发动;以制度为保障,完善机制,联动发展,从而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资源共享、志愿者服务,老年人广泛参与”的社会化老年教育新模式。”该文提出构建老年教育融入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老年教育模式,分析正确,思路清楚,务实可行,但在业界已成共识,新意似乎不够。

  陈乃林(2016)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模式作了最新的概括:积极发展老年学校,形成机构化社区老年教育模式;培育老年学习社团,形塑老年团队自主性学习模式;发展老年远程教育,拓展老年群体数字化学习模式;依托社区养老机构,创新发展社区养教结合模式;参与服务社会需求,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学习模式。

  王英(2009)介绍了国外老年教育几种主要的模式,一是由高等院校创办的第三年龄大学及其衍生发展的函授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和网络老年教育;二是依托社区建立自我管理模式的老年教育组织(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三是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如英国),参加者自由组合相互教授技能;四是福利行政部门创办的老年教育(如日本都道府县福利部门采取委托的方式开办的老年教育);五是非政府组织或民间投资开发的老年教育(如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六是各种传媒开办的老年教育节目及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如瑞典图书馆为老年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中国的老年教育模式主要有:老年大学;社区老年

  教育;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的老年教育;还有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开展的老年教育,和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

  通过中外比较研究,国外老年教育重视推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参与老年教育,而中国老年教育强调福利性,行政化色彩还比较明显;国外的老年大学多由高等院校创办不同,中国高等院校很少介入老年教育领域;西方国家的公民社会相对发达,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教育活动多基于老年社团组织,自助性和自主性比较明显,而我国则比较薄弱;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思考借鉴。

  (五)社区老年教育体系研究也有所涉及

  从现有的文献检索中,关于社区老年教育体系建设的探讨较少,个别的也做了一些尝试。如王英认为,从构建社区老年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入手,从完善社区老年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社区老年教育政策体系、完善社区老年教育政策实施体系和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四个方面论述了社区老年教育的体系建设

  段寅雪(2012)认为,目前我国社区老年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成熟并且适合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实践方面,也仅是停留在想当然阶段,缺乏针对不同地区特色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理论指导。现有的体系建设研究大多沿用了普通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却没有凸显社区老年教育的特色。与此同时,对于实践的总结也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不能深入根植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基础,因此,从实践出发,探索社区老年教育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构建具有社区老年教育特色的体系,是今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

  陈乃林(2016)提出了构建社区老年教育体系的发展前瞻:以开放式的社区老年大学为基本骨干,以社区老年远程教育为重要渠道,以社区老年社团为重要支撑,以养教结合为重要形式,以老年志愿服务为闪光支点,形成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社区老年教育运作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真正成为广覆盖、普惠性、老年居民满意的教育。

  此外,关于老年教育的课程研究也有所涉及。王英(2009)指出,西方国家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1)退休准备时期的教育。主要涉及退休的思想准备以及对退休后第二人生的展望和生活目标的设计等;(2)确保退休后身心健康的教育。主要是培养老年人的兴趣和能力,确立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以及渐进衰老时应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等;(3)对待死亡的教育。而中国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健身休闲类、生活知识类、时事新闻类课程。至于退休前的“准备教育”、社会参与教育以及直面人生最后阶段的“死亡教育”,则比较少见,甚或是空缺的,这与中国老年人异质性较强、教育需求多样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中国老年教育的短视发展和非专业性。

  综上所述,由于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其本身的内涵与成熟程度也有待提高,还没有成为社会上、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领域,产生的研究成果及其产品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就其中一部分成果来看,其研究涉水的程度已趋深潜,研究成果的水准也比较深刻前沿,研究的视角方法也比较鲜见独特,虽没有多少名家大师,但一

  批年轻的学人茁壮成长,形势喜人,这些则反映了社区老年教育这个年轻的领域,也透视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具有当代性的学术质性。

  参考文献:

  [1]王英,谭琳.“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J].人口学刊,2009(4):41-46.[2]张如敏.对宁波城区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117-121.[3]李河均.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实践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46-48.[4]王英,谭琳.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2-41.[5]刘颂.关于社区老年教育特c的研究[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8):15-19.

  [7]段寅雪.近十年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44-48.[8]柳华盛.老年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07-110.[9]吴圣雄,周红珍.老年教育融入社区的路径与模式及策略研究――以福建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1-4.[10]黄淑萍.论社区老年教育与老年社会化[J].成人教育,2008(9):48-49.[11]陈卫跃,朱晓燕.社区学院在社区老年教育中实践策略――以余杭区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30):7-8.[12]周朝东.南京市社区老年教育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2):109-112.[13]张如敏.宁波城市大众化老年教育的需求分析――以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191-192.[14]乔维德.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天津电大学报,2015(1):42-46.

  [16]王英.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的分析[J].成人教育,2009(2):44-45.

  [17]曹海涛.文化弱势视阈下的社区老年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90-91.[18]段寅雪.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19]孔晶晶,陈明昆.我国城镇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4(8):18-21.

  [21]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1):201-205.[22]李学书.中外老年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反思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23]刘廷欣.城市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诸城市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6]王仁.老年生活中的老年学习及其相关性分析――基于若干老年学习者的访谈故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27]谢伟.上海市社区老年教育――以宝山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28]王英.中国社区老年教育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29]陈乃林.中国社区老年教育基于本土实践的理性反思与发展前瞻[J].成人教育学刊,2016(5):38-44.

篇三: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综述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研究生作业

  作业题目:课程名称:学

  号:上交时间:

  作业成绩:面向老年人户外环境研究综述

  规划设计研究(二)

  2121600姓

  名:

  孙娜

  2013年07月22日

  授课教师:

  孙晖

  面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研究综述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个地区人口结构发展的普遍现象。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快速发1展,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人口老龄化变演变成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第二阶段,2000—202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20—204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与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相比,具有起步晚、来势猛、发展快的特点。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8.12%,2020年为16.23%,2030年为22.34%,15.21%,2040年为25%和20%。由此可见,2030年时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1]。老龄化的过程虽然相对较稳定,但是最终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是惊人的。因为它涉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

  自1969年以来,老龄问题为联合国大会多次提出,并多次做出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注意老年人口的增加局势;想办法来减缓老龄人化对社会带来的压力;强调要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和福利。老龄化已经开始被全社会重视,我们应该从各个层面来确保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目前,我国的住区户外环境建设并没有很好的适应老龄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这一领域也将是城市规划面对老龄化时代重点研究的方向。研究发现在老龄化迅猛发展的当下,促进健康的模式也已经开始从医学模式转向建筑外环境模式的探讨,特别是住宅区的外环境的影响。根据Jackson所言,“我们现在认识到我们设计怎样的建筑环境可能具有解决许多伟大的民族公共健康问题的巨大潜在作用”(JacksonLE,2003)。面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与研究也有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从国内外有关益于老年人健康的户外环境研究包括其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内容、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进行综述。

  1.国内外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概况

  1865年,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法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型人口的国家。40年后的瑞典和挪威,80年后的英国和德国,100年后的美国相继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亚太地区的新西兰、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也先后今日老龄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有许多国家在应对老龄化,创造舒适的老年居住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介绍英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四个国家的相关概况。

  表1—1国外老年居住外环境发展概况

  国家

  英国[2]

  时间、事件

  1)197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的出生率一直未达到更替水平,且明显下降趋势,老龄化现象明显。

  2)1989年英国发表《社区照料白皮书》强调尽量使老年人居住在家的必要性。

  主要特点

  1.鼓励发展社区照料系统,使老年人留住在自己的住区。

  2.鼓励健康的自立,提供个人化服务,满足个人需要,为照顾者提供支持。

  3)2001年颁布《全国老年人服务框架》,成为政府致力于老年人健康和社区照料服务的政策工具。

  美国[3]

  1)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老人法》被多次修改,其中对于老年住宅、养老福利设施和社区计划三方面作了重大的改进。

  2)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出现老年社区

  的开发建设是美国老年居住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特色,出现了所谓的“太阳系”布局形式的社区空间结构。

  1)1963年颁布《日本老年人福利法》,依

  据该法制定了居家养老福利政策和设施养老福利政策,既注重保护和改善居家养老环境,又重视社区中社会养老设施网络的建设。

  2)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研究社会养老

  设施。

  3)1996年3月出台的《福祉性街区规划建

  设手册》中,对社区建设应该为老年居住者考虑,在设计上做了细致的规定。

  1)70年代末就开始对老龄化问题给予较

  大的关注,并实施了“养老安居计划”。

  2)1998年专门成立了老龄化专业委员会,负责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与对策的制

  定。

  3.注重社区环境改造,重视老年人的健康。

  1)注重从社会学、美学和医学的角度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强调与邻接环境的融合。

  3)设施较完善,服务多层次。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照顾

  1)从以前的单纯注重私密性空间设计转向适度开放的空间设计。

  2)注意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设计衔接。

  3)注意创造多样化的停留和休憩空间设计,来满足老年人的空间行为需求。

  4)注意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

  1)对与老年人一起或在附近居住的家庭实行鼓励政策。

  2)为老年人提供“友好的”居住环境。强调在近便的距离内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服务设施与公共娱乐活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活动需求。

  3)提供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规划设计和社区服务。

  日本[4]

  新加坡[5]

  1.2国内老年户外环境发展概况

  1.2.1老年人心理、生理、行为特征的研究

  万邦伟在《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一文对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指出老年行为活动特征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老年公共活动场所与环境的规划建设,必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将为推动城市现有老年活动场所的改建提供有效的依据。

  孟琛,汤哲等在《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中指出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等,健康方面躯体功能下降和脑血管病史也有重要意义,但作用相对弱于人口学因素。

  傅素芬,陈树林等在《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探讨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指出。老人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度无关,而社会支持和对生活事件的评价是影响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吴振云,李娟等在《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养老机构中亲情纽带作用减弱,老年人缺少天伦之乐,容易产生负性情绪,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提

  示当前养老机构应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物质与精神养老相结合已提到日程。

  李德明,陈天勇等在《城市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及其增龄变化》中指出大多数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偏低,但心理状况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高,更多人的心情趋于平静满足,少数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状况需要社会积极关注。

  1.2.2养老模式的研究

  李若建在《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中指出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存在明显的以职业为重要标志的社会阶层差别,因此我国的养老模式必须在建立广泛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行多层次、多选择,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养老体系。

  崔丽娟,徐硕等在《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一文探讨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较理想的养老模式,指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且这一养老观念的转变与老年人的性别和文化程度无关。养老观念的变化使老年人的幸福感指向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一定要与子女住在一起安度晚年才能幸福。由此导致老人对养老居住方式有了不同的选择。老人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等会影响他们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需求。

  邓颖,李宁秀等在《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发展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搞好老年预防保健,提高老人的经济收入,是提高老人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

  杨春榕在《现状与出路—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悉》中提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的建构,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由家庭,社区,政府三方面共同承担解决养老问题,并围绕这一模式设计了一系列的配套资金、社区服务制度。

  许爱花在《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中提出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

  1.2.3老年住宅设计的研究

  《浅谈居住区的老年人居环境建设》中提到从我国居住的现状来看,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更。

  《老年人住宅设计》提到除了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个人习惯外,还要从方便和经济的角度出发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

  王学民在其《居住区规划应注意人口老龄化问题》中根据我国实施的人口政策与我国家庭的发展趋势,提出居民的家庭结构正趋向于“4一

  2一

  1”型模式发展,即两个成年人要供养

  4个老人和一个未成年人。因此,在居住区住宅建筑规划中,应根据我国家庭养老的具体模式分别设置同居型、邻居型、分离型等不同的住宅类型。考虑老年人“以家庭居、养为核心”。

  杜书廷和马金柱在《浅议人口老龄化对住宅设计的影响》提出在设计时,除了要考虑住宅基本的功能、安全、经济等因素外,必须要考虑未来家庭构成的变化以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因素,提高住宅的适应性。

  1.2.4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的研究

  胡仁禄主编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是第一本系统阐述老年居住环境的书,它主要从国外老年居住环境对策和发展概况,和老年居住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环境构想,和居住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来论述。关于室外环境方面涉及少,主要集中在室内的研究。

  姚时章、王江萍主编的《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系统阐述了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对居住区老龄人活动场地规划设计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另外,2002年重庆大学李鸿烈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研究》,2003年东北林业大学聂庆娟的《寒地城市居住区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的研究》,2004年武汉大学李弦的《武汉市老

  年人室外休闲活动空间环境研究》,2005年天津大学范静的《老年族居住行为与室外环境设计》,2006年北京林业大学张京渤的《老年人社区户外空间适应性研究》,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梁娅娜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老年人适应性研究》,200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周海源的《西安市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规划设计研究》,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丽丽的《老年社区环境建设研究》等都针对老年人户外居住环境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2009年王江萍在《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一书中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特征及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适宜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室外活动环境,进而制定出了适宜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设计原则及方法。

  总体看来,国内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等方面,侧重点主要在于老年人健康问题,而在养老模式,住宅设计,老年人居住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住宅小区老年人户外空间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大都是一些探索性的总结,概括性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并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性的设计导则,并且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落实情况也缺乏实际的调查和分析。

  2.老年人的交往行为与交往需求

  2.1老年人的户外活动

  根据扬.盖尔的观点,高水平的交往行为以各种低强度的接触为前提,而户外生活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因此要研究老年人的交往行为,首先必须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有所认识。

  2.1.1老年人的活动范围

  人到老年,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因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的下降;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来说,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其生活重心也将由工作生活向家庭生活转移。因此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开始以家庭为核心,户外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居住区内。

  这一点可以由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一文中对老年人出行活动分布圈的研究佐证。

  万邦伟将城市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圈定义为:老年人外出活动中,由其出行的时间、活动的半径和频率以及出行的范围所组成的不同活动层次的空间分布领域。它可以划分为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集域活动圈和市域活动圈,如图所示[6]。

  图1:老年人出行活动分布圈

  资料来源: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

  1.基本生活活动圈:老年人日常生活使用频率最高和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主要是老年

  人家庭及周围领域,其活动半径约在180-220米,符合5分钟老人出行距离。在此范围内老年人日出行频率大。这里老人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家庭成员和邻居。老人在这里活动,易产生信赖感、安全感和亲切感。该范围叫做基本生活活动圈。在居住内,此活动圈主要对应的就是宅间绿地、组团绿地、单元或组团出入口等地。在这个范围的活动频率虽高,但持续时间不长。

  2.扩大邻里活动圈:稍远的出行范围叫做扩大邻里活动圈,它是指以小区或居住区为出行规模的老年人活动范围。这是老年人长期生活的空间,由于老年人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很强的依恋性和怀旧感,因此也很乐于在这类场所活动。在此范围中,老年活动主要以步行为主,其活动半径不大于450米,适合老年人10分钟的疲劳极限距离。态及个人习以为常的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在扩大的邻里活动圈中,老年人前往聚集活动的场所一般较为集中,例如居住区的中心广场、游园、绿地等。这是由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情趣、爱好己经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扩大的邻里活动圈中老年人的活动比较丰富,大多借助建筑环境开展,主要以露天形式进行。另外生活在扩大邻里活动圈的老年人,与同阶层老年人朋友交往的意向和需求较强,老年人的交往行为在此活动圈中也较为丰富。

  3.市域活动圈:指老年人以市区为出行规模的出行范围。老年人此处的出行频率低于在扩大邻里圈内的活动。这类活动出行时间较长,且活动半径较大,其出行方式多以乘公交车为主。这类活动圈的场所主要是老人居住区附近的公园,或者老年人聚集比较多的城市公园。

  4.集域活动圈:集域活动圈是居于市域活动圈和扩大邻里活动圈之间的老年人的出行范围,往往与市内行政区划的规模相近。老年人在集域活动圈的出行频率高于市域活动圈,但要低于基本生活活动圈和扩大邻里活动圈气如果该出行范围内有适于老年人活动特点的设施、场所,有能引起老年人兴趣的活动内容,则会提高老年人在集域活动圈活动水平。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无论从活动能力还是主观意愿上来说,老年人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都是居住区内。总体上,居住区内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频度、数量、持续时间都要大于居住区外老年人的活动。居住区内是老年人活动最基本的场所,因此研究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应该主要研究居住区内老年人的各种户外活动。

  2.1.2老年人户外活动需求

  1)个人形式——独自活动的需求

  对于有些老年人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各种功能性障碍也逐步地加深,如言语不清、听力越来越差等等,这时的老年人交往的期望值会降低,孤独感加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私密的个人领域空间。大多数老年人也会有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有条件的、有时效性的,会随着老年人活动形式、环境条件和身心变化而变化。

  2)小组形式——成组活动的需求

  当各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合时,如遇到兴趣相投的熟人、环境条件也很好等等,老年人的个人领域意识会退居次要地位,偏重于小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但还是要保持小团体自身的独特性、私密性,此时便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

  3)群体形式——群体活动的需求

  这种需求体现了老年人不服老,积极参与的开放心态。参加群体活动的场所也多为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棋牌室等,这类空间在设计时要考虑老年人安全的需要,并且空间布置注意营造出舒适、热闹的氛围。

  2.2老年人的社会特征及需求

  2.2.1老年人的社会特征

  一个人从中年期进入老年期,他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会发生一系列的转换或变化,并由此对老年人造成相应角色的适应障碍[7]。老年人迷茫、失落,不知道自己现在该干什么,自己是什么角色。事实上,老年人远没有到了变得“老不中用”的地步。俗语讲“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老年人回归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新老传承的体现,回归家庭的老年人同样可以积极发挥余热,参与社会,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实现人生“第二春”。老年人不仅是家中一块宝,更是社会的巨大财富。

  2.2.2老年人的社会需求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老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老年人身体机能越来越好,60岁以后仍然精力充沛的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许多老年人不希望就此回家,无所事事。一方面,他们有知识,有经验,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很深刻,另一方面,他们对事业和成功的追求鼓励他们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由此可见,人到老年并不是成为社会的包袱,老年人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愿望和需求,他们也有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在为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设计时,要考虑到老年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需求,而不能把老年人看作远离时代的包袱。应该把时代发展带来的崭新生活模式运用于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中来。

  2.3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2.3.1户外活动类型和空间质量的关系分析

  1)户外活动类型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环境的要求又各不相同。

  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它包括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一般来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必要性活动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发生,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是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活动。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自发性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

  社会性活动,也称“连锁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和其他人一起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社会性活动会发生于各种各样的场合:住所;私人户外空间、庭园和阳台;公共建筑;工作场所等等。

  2)户外活动与空间质量的关系

  当户外空间质量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必要性活动发生的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物质条件更好,他们有延长的趋向。另外,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适宜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与此同时,随着自发性活动水平的提高,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稳定增长[8]。

  图2:户外空间质量与户外活动发生的相关模式

  图片来源: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因此,针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必须考虑:为老年人必要性的活动提供安全、合适的条件;为其自发性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为其社会性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22]。

  2.3.2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户外行为活动的内容很多,不能简单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去划分,按照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形式可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四类:

  1)健身运动型:是以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为特征的活动。常见的有:拳操、门球、健身操、老年迪斯科、羽毛球、桌球、舞剑、慢跑、钓鱼、游泳、气功、放风筝等。

  2)休闲娱乐型:是以放松休闲、消遣娱乐、培养情趣为特征的活动。这种类型常见的活动有:唱戏、下棋、品茶、听书、闲谈、遛鸟、探亲访友、照看孙辈、园艺种植等。

  3)科教文化型:是以老年人高层次心智结合为特征的活动。包括:书法绘画、讲座、演讲、时事讨论、文艺评论等。

  4)社会交往型:是老年人以社群交往、社会支援为特征的活动。常见的有:集体郊游、登山远足、娱乐联谊、团体互访、技术咨询及社区活动等。

  2.3.3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分类

  1)社会交往空间

  社会交往空间是为老年人参加以社群交往、社区支援等活动所提供的空间环境。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包括集体联谊、团体互访、志愿咨询、社区服务等方面。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空间可依据活动的规模和性质细分为几类:

  a大规模群体交往空间

  为老年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提供的场所。这个区域一般位于小区的中心活动区,为区内最大的活动场所。而这样的空间通常又是和其它诸如健身、娱乐等空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空间,可以提供为多种性质的活动提供场所。

  b小规模群体交往空间

  老年人由于习惯和心理原因,通常喜欢和兴趣相投的三五个人一起活动,这就需要这种小规模的群体交往空间。同样,这样的空间也可以作为为老年人们健身、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并且配备相应的休憩的设施。

  c私密性活动空间

  为满足老年人私密性需求而设计的空间。有的老年人喜欢一个人独坐,静静地观赏花草,感受阳光;有的老年人则喜欢和一两个兴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避免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自己控制的空间。

  d过渡空间

  过渡空间是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转换和联系的空间。对于老年人来说,急剧的变化会让他们吃不消,从一个安静区域到一个热闹区域不能立刻适应,所以需要过渡空间的短暂停留以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

  e边缘空间

  边缘空间即处于空间的边界地带,这样的位置让他能完全看清楚别人的举动,而他自己却不会完全暴露给其他人。边缘空间为观察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很受老年人喜欢。

  2)景观观赏空间

  利用植物、山石、水体、灯光、雕塑等元素创造的富有观赏性的空间。可分为静态观赏空间和动态观赏空间两种。静态观赏空间的选择多在人流相对集中和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居住区小区的主要入口、中心绿地、中心广场、主路的交汇点等等。静态观赏空间的建立还需具备必要的条件,既要有良好的对景,框景和背景,而且有供欣赏主要对景的休息场所。动态观赏空间设计要着重研究居民在行走和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观赏效果。要考虑随着视点

  的运动,所有景物都处于相对位移的状态。动态观赏活动空间设计中要加强趣味胜和生动性的创造。绿地中的花架、园路、踏步,桥、墙垣,地面铺璧等均具有导向性,可利用它们方向的变化求得景观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平面上有曲折变化,竖向上有高低错落[9]。老年人可以置身其中静静品味,也可以足不出户,在自家阳台或窗户上远眺欣赏。

  3)健身锻炼空间

  是专门为体育运动、养身健体这样的活动提供的空间环境。健身锻炼空间可分为私密式和开敞式,私密式的健身空间可以为1-2个人提供活动场地,用植物和设施围合;开敞式的健身空间为一些专用的健身场地、球场、健身步道等,可供许多老年人一起活动。健身锻炼空间通常和其他空间渗透在一起,例如老年人健身区和儿童活动区结合在一起,可以满足老年人照顾孙辈的要求。

  3.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

  3.1布局比例不合理

  有的社区中心活动场地内大部分是草坪和园路,只有中央一块篮球场大小的硬质铺地,没有开阔的场地供老年人进行集体活动。

  图3:社区中心场地布局狭小不利于老年人进行集体活动

  3.2室外座椅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的老人认为座椅数量不够且布置不够合理。座椅背后没有任何依存物,显得空空荡荡,而且空间处理没有主次,不利于多个老人在一起交流。还时常会受到人流的干扰,很不利于老年人户外交谈。

  图4:室外座椅没有任何依存物

  3.3地面状况不合理

  老年人由于生理原因,容易跌倒跌伤,这就使得安全问题成为老年人首要考虑的因素。软质地面如塑胶铺地,不仅防滑、脚底感觉舒适、平坦,而且即便跌倒也无大碍,这无怪乎老年人都喜欢在软质地面上进行活动。而活动中心的草坪因为露水的原因一般较滑,所以老人一般不进入其中进行锻炼。

  3.4步行道设置不利于老人安全

  中心活动场地的步行道为了美观而常常在步行道的中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块材质粗糙并凸起的砾石,这虽然能形成材质的对比,但对老年人的行走安全却考虑不够。

  3.5缺少私密空间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具有领域性,尤其是老年人,在他静坐或聊天时,喜欢停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目和影响交通的地方。

  社区中心广场的设置应不显得空旷,利用植物的点栽、线栽和群栽,把广场划分成动静结合的不同分区,使得坐息空间和观赏空间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可以点缀一些园林小品,给广场增添亮色。

  3.6健身设施缺乏

  多数社区的中心活动场地内只有简单的健身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所以大多数的老人选择在场地旁边自己健身锻炼。

  4.小结

  关于老年人居住外环境的相关研究不计其数,但大体上还都停留在理论阶段,相关的实践经验较少。由于一些建成环境的影响,许多社区中已经渐渐忽视了老年人的出行环境,作为规划学者,应更多的考虑如何将这些已经建成的社区环境进行整合改造,来适应更多老年群体的出行需要,促进他们与户外接触的机会,进而为他们建设更健康、舒适的户外出行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2].伊丽莎白·伯顿,琳内·米切尔著.费腾,付本臣译.包容性的城市设计——生活街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周海源.西安市居住区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2007:4.[4].周燕岷,陈庆华.日本老年人居住状况及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J].住区,2001(3):28.[5].牛慧恩.提供适于老龄化的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兼介新加坡的养老安居计划.[6].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4):23.[7].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8].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3-15.[9].代明慧.居住区室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推荐访问: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与建设研究综述 综述 课程设置 老年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973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