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23 11:20:09

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3篇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  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成都亿博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咨询  中心摘要: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3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3篇

篇一: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

  我国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成都亿博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咨询

  中心摘要: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促进物流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升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中的地位。本文以2007年中国投入

  产出表为依据,选用一系列投入产出指标从投入结构、使用结构以及前向和后向关联等角度,对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为全面了解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一个视角。

  关键词:物流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关联

  1、物流业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目前,我国对物流业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在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产业的划分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物流产业或物流行业。根据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对物流业的表述,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暂。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物流业开始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随着国家对物流产业的重视,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今,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领域,与钢铁、汽车、轻工、机械等产业密切相关,成为各行业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力发展物流业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对我国物流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以了解物流业的产业特征。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物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本文采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

  出表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数据近似作为物流业的相关数据。

  根据部门分类,交

  通运输及仓储业包括以下子行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

  2、产业关联分析方法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

  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也被称之为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

  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进行产业

  关联度分析的方法是投入产出分析法,

  它是由美籍前苏联裔经济学家瓦

  西里•里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

  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

  方法。下面将主要从物流业的投入结构、使用结构以及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三个角度来

  分析其产业关联情况。

  3、物流业投入结构分析

  投入来源一般分为中间投入(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与初始投入(劳动力、折旧等)。对投入结构的分析选用中间投入结构系数、最初投入结构系数以及中间投入率这三个参数。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业分别消耗了第一产业379亿元、第二产业10865亿元、第三产业3669亿元,占中间投入比重的2.22%、63.63%和21.49%。

  增加值部分,劳动者报酬3784亿元,生产税净额1386亿元,固定资产折旧2737亿元,营业盈余6717亿元,分别占增加值的25.87%、9.48%、18.71%、45.93%。另外,2007年,物流业的中间投入为17076亿元,总投入为31700亿元,其中间投入率为53.87%,反映出物流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中间投入率越高,其产业增加值越低,但是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越强。

  表12007年中国物流业投入结构情况绝对值(万元)

  中间投入第一产业

  3797407

  第二产业

  108648050

  第三产业除物流业

  36687857

  中间投入结构系数(%)2.22%63.63%21.49%

  比例(%)

  1.20%

  34.27%

  11.57%

  物流业中间投入合计

  21623598170756912

  12.66%100.00%

  6.82%53.87%

  增加值总投入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增加值合计

  37837386138627612736944067174614146244201317001113

  最初投入结构系数(%25.87%9.48%18.71%45.93%100%

  11.94%4.37%8.63%

  21.19%46.13%

  100%

  从部门依赖角度看,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投入系数),可以定量考察部门间的依

  赖关系。直接消耗系数,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直接

  消耗的社会各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

  在42个部门中,

  直接消耗前十位的部门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融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化学工

  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见表

  2)。2007年,物

  流业对这些行业的消耗占总消耗的85.24%。这些行业给了物流业发展的大部分

  支持,成为目前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性行业。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业占其中间投入的34.60%。

  表22007年中国物流业中间投入金额及直接消耗系数

  部门

  中间投入(万元)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59077465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融业

  216235982107837715797104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化学工业住宿和餐饮业

  6504323607370741852993842666

  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小计

  37974073573988145553934

  4、物流业产出使用结构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0.186364

  0.0682130.0664930.049833

  

篇二: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

  1995年影响力与感应度及其变化1995年影响力与感应程度系数19871995年变化影响程度影响力系数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农业195073487181000028煤炭采选业22708421508000102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10078257095008007金属矿采选业265098177066006003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245091183068011003食品制造业244091240089014004纺织业329122472175002006缝纫及皮革制品业337125152057005005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300112160059003008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312116275102004010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227084279104002005石油加工业260097259096011004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307114118044003010化学工业309115766285003023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27910430811500101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99111635236003013金属制品业317118244091001004机械工业30911542315700000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261212941090010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911928910700201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15117248092011002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294109142053003008机械设备修理业298111139052001005其他工业310115127047002020建筑业297111121045009000货运邮电业215080328122001028商业204076579215006056饮食业240089129048020003旅客运输业213079135050004003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207077218081004022文教卫生科研事业230086155058013019金融保险业196073220082024032行政机关236088100037009007资料来源

  第七章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

  案例1

  案例名称: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案例适用:产业关联案例来源:改编自王岳平“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案例内容:

  产业结构变动是国民经济开展的重要特征,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深刻揭

  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方法。分析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关联的变化对产出结构产

  生的影响,一般可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最终需求诱发系数和生产的最终需求诱发依

  赖度等指标来描述。

  从经济意义上看,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的列合计,反映了该部门对所有部门所产生的

  生产需求涉及与拉动的绝对水平,也就是表示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和

  间接关联对各部门所要求的生产量,可称之为影响力程度。而影响力系数,是指各部门对所

  有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涉及的相对水平,它是通过各列和的总计除以部门个数所得到的平

  均值与各部门列和的比率。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与影响力系数相近的另一个指标,就是感应度系数,它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

  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

  的生产而提供的供给量。感应系数涵盖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感应系数越大,

  表示该部门受到其他部门需求的影响越大。

  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额,是指满足一定量的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与间接消耗而对

  某部门所需的总产出额。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系数,那么表示增加某项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

  的部门生产额,也就是对不同部门的涉及程度。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它的生产涉及效果也越

  大;各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是指某项最终需求对某部门的诱发额与该部门总产值

  的比率,它反映了各类最终需求对某部门增加值的需求奉献,也就是说,某一部门的增加值

  的实现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消费需求来实现,又有多少是通过满足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来实现

  的。

  按照影响力与感应度、最终需求诱发系数以及各部门生产对各类需求依存度的计算公

  式,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的数据,可

  以得到以下三个表格。

  表11995年影响力与感应度及其变化

  产业

  1995年影响力与感应程度系数

  影响程度影响力系数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

  1987-1995年变化

  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农业

  煤炭采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

  食品制造业

  纺织业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给业

  石油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化学工业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机械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8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机械设备修理业

  其他工业

  建筑业

  货运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

  旅客运输业

  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业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

  金融保险业

  行政机关

  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

  产业

  表21995年最终生产诱发系数

  C1

  C2

  C3

  C4

  C5

  I

  B

  NX

  农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0.035

  0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给业

  石油加工业

  0.022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化学工业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机械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4

  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

  机械设备修理业

  其他工业

  建筑业

  货运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

  旅客运输业

  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业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

  金融保险业

  行政机关

  注:C1:农业居民消费;C2:非农业居民消费;C3:居民消费;C4:政府消费;

  C5:最终消费;I:投资;B:存货投资;NX:净出口。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

  0.000

  0.015

  产业

  表3:1995年各部门生产对各类需求的依存度

  C1

  C2

  C3

  C4

  K

  B

  NX

  农业

  煤炭采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金属矿采选业

  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

  食品制造业

  纺织业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931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0629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给业

  石油加工业

  544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

  化学工业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209

  机械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制造业

  机械设备修理业

  其他工业

  建筑业

  货运邮电业

  商业

  饮食业

  旅客运输业

  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业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

  金融保险业

  行政机关

  注:C1:农业居民消费;C2:非农业居民消费;C3:居民消费;C4:政府消费;

  K:资本形成;B:存货;NX:净出口。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投入产出表199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

  案例评析:

  1.表1的分析:表1显示了1995年我国各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系数以及1987-1995年间的变化。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1995年影响力系数按从大到小的静态排序,依次是:缝纫及皮革制品〔影响力程度为3.37,表示对缝纫和皮革的消费每增加1元,将带开工业总产值3.37元;影响力系数为1.25,表示其涉及程度是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1.25倍。以下其他数据可进行类似解释〕,纺织业(3.29,1.22),交通运输设备(3.26,1.21),电气机械(3.19,1.19),金属制品(3.17,1.18),电子及通信设备(3.15,1.17),造纸及文教用品(3.12,1.16),其他工业(3.10,1.15),化工(3.09,1.15),机械(3.09,1.15),炼焦煤气及煤制品(3.07,1.14),木材加工及家具(3.0,1.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2.99,1.11),建筑业(2.97,1.11),机械设备修理(2.98,1.11),仪器仪表(2.94,1.09),建筑材料(2.79,1.09)。从感应系数来看,感应系数较大的部门依次是:化学工业〔感应程度为7.66,表示所有部门都增加1元的最终消费时,要求该部门生产7.66元;感应度系数为2.85,表示感应程度是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2.85倍。以下其他数据可进行类似解释〕,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6.35,2.36),商业〔5.79,2.15〕,农业〔4.87,1.81〕,纺织〔4.72,1.76〕,机械〔4.23,1.57〕,货运邮电〔3.28,1.22〕,建筑材料〔3.08,1.15〕,交通运输设备(2.94,1.09),电气机械(2.89,1.07),电力〔2.79,1.04〕,造纸及文教用品(2.75,1.02)。

  必须指出,尽管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各部门对生产的拉动和受需求的感应程度,但它们存在两方面的局限:其一,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的变动局部地反响了最终消费,但无法反响最终消费结构的变动;其二,不可能出现所有部门都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需求,因此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还必须结合部门需求变动趋势来分析。

  2.表2的分析:在表2中,从1995年居民消费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看,居民消费需求对农业、食品制造和化学工业的生产诱发程度较高;其次为纺织、商业、缝纫及皮革制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文教卫生科研事业、造纸及文教用品、机械、建筑材料、货运邮电、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力、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金融保险、金属制品和饮食业等部门。从1995年投资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看,投资需求对建筑业、机械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生产诱发程度较大,其次为商业、建筑材料、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农业、货运邮电、电子及通信设备、纺织、电力、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石油加工、其他非金属矿采选、造纸及文教用品、金融保险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从1995年净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看,净出口对纺织业、缝纫及皮革制品和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生产诱发值较大;而净进口对机械工业的生产诱发值较大。3.表3的分析:在1995年,食品制造业、农业、饮食业、旅客运输业等部门高度依赖于居民的最终消费,依存度达60%以上;建筑、机械、仪器仪表、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建筑材料和交通运输设备业,对投资需求的依存度也高达60%以上;而缝纫及皮革制品和纺织两部门对净出口的依存度也较高,分别为36.05%和30.71%。在1987~1995年间,对消费需求依存度上升幅度较大的有机械设备修理、饮食、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仪器仪表等,对消费需求依存度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商业、货运邮电等;对投资需求依存度上升幅度较大的有公用事业及居民效劳、货运邮电、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对净出口依存度上升幅度较大的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仪器仪表、其他工业、电气机械、商业、纺织、造纸及文教用品、缝纫及皮革制品和煤炭采选等部门,对净出口依存度下降幅度较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旅客运输等。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增加单位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所能带动的产出分析,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造纸及文教用品、交通运输设备、化工、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其他工业、仪器仪表、炼焦煤气及煤制品、石油加工、机械设备修理、木材加工及家具、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矿采选、其他非金属矿采选、建筑材料、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金融保险业等部门或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在需求缺乏的情况下,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的刺激,将有利于加速经济的增长。第二,由于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的差异,满足消费需求所带动的生产部门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着不可无视的差异。这说明考虑消费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时,不能只考虑直接消费结构的差异,还必须考虑消费对生产的间接拉动差异。第三,居民消费支出对农业、食品制造、化工和纺织业的生产诱发值较高,并不意味着农业、食品工业和纺织业等部门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上升。道理在于:除投入产出差异外,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动,使一些部门对消费需求的依存度上升,而另外一些部门对消费需求的依

  存度下降。第四,刺激经济增长宜在影响力系数比拟大的部门或行业着手,但对需求因素作进一步

  分解说明,各部门的增长推动力各有不同。譬如,消费拉动作用较大的部门是化工、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机械设备修理、仪器仪表、造纸及文教用品、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同时,缝纫及皮革制品、纺织业还对出口有较大的依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其他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对消费和投资均有相近的依存度。而建筑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那么主要依赖投资推动。

  案例讨论:

  1.根据新的统计数据和有关公式,计算新时期我国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表,并

  进行分析。

  2.本文的案例说明,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产业之间的投入产

  出关联往往表达为一种技术上的联系,但技术大多效劳于市场,因此就会受市场上交换关系

  的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体会?

  3.与兴旺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其他开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相比,我国产业

  结构之间的关联,存在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差异,对我国经济增长战略的制定有何影

  响?

  案例2

  案例名称: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案例适用:产业结构案例来源:改编自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

  案例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一次发生在1989~1991年,短短三年时间的治理整顿是针对经济过热所进行的被动调整;另一次始于“九五〞初期的1996年,这次调整是经济出现“软着陆〞后所采取的主动调整。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六五〞

  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

  年份

  “六五〞时期〔1981-1985〕平均

  “七五〞时期〔1986-1990〕平均

  “八五〞时期〔1991-1995〕平均

  “九五〞时期〔1996-2000〕平均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GDP亿元6445

  14510

  37626

  78401584786788574463783458191189404

  表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亿元构成〔%〕亿元构成〔%〕

  第三产业亿元构成〔%〕

  2021

  2851

  44.2

  1573

  3809

  6265

  4436

  7884

  17628

  12113

  14255

  119931384414211145521445714212

  39072

  285383361337223386194041845488

  25074

  179472042923029251742703629704

  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

  “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比“八五〞

  :33.2。

  比照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五年方案〞,可以发现:从“九五〞时期年度间的连续变化

  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

  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根本稳定,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具体如下:

  〔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

  31.4%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2%,再由此下降到“八五〞时期的21%,几乎每年下降1

  个百分点。“九五〞时期下降幅度略有缓和,5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除“七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

  时期都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2%上升为“九五〞时期的49.8%。

  〔3〕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前三个五年方案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六

  五〞的24.4%上升为“七五〞的30.6%,“八五〞时期继续上升为32.2%,“九五〞时期那

  么下降为32%。

  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九五〞期间,农、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调整,农

  业比重下降,林、渔业比重上升。在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58.4%,林、牧、

  渔业分别占3.5%、29.7%和8.4%;而到1999年,农业占57.5%,下降了0.9个百分点,林、

  渔业分别占3.6%和10.3%,分别上升了0.1和1.9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为28.6%,有所下降。

  粮经比例成为种植业调整的主线。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

  73.4%下降为1999年的72.4%,棉花播种面积由3.6%下降为2.4%,而油料、蔬菜面积那

  么分别由8.7%、6.3%上升为8.9%、8.5%。经过五年的调整,优质早稻、专用小麦、特用玉

  米、“双低〞油菜、名特优水果和蔬菜正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大宗农作物向优质高产高效

  优势产区集中,种植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迈步。

  3.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

  工业结构调整是“九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九五〞前三年,受1992年以来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势头的影响,我国纺织、家电、化工等轻工业仍保持较快的开展,这期间轻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42.2%上升为1998年的44.8%。自1998年起,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多数传统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国内需求明显缺乏的困境,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根底设施建设投资,大力调整工业行业结构,特别是对传统的纺织、钢铁、石油、建材等行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调整、改造。受此影响,“九五〞后两年我国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开始上升,由1998年的55.2%上升为2000年的59.9%〔参见表2〕。

  从40个工业行业大类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上,也可看出“九五〞期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明显改善。1995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给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而到1999年,位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行业那么变为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给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00年电子通信、电力、电力机械等行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又有明显提高。工业统计资料反映,“九五〞期间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明显加强,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和加工工业明显萎缩,而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迅速成长起来。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生产格局,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程。

  表2“九五〞期间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轻工业

  重工业

  附注:

  指标口径:1995~1997年为乡及乡以上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比重,1998年以后为全国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轻重工业比重;

  数据来源:?工业统计快报?〔1995~2000年各期〕。

  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特点从几个大的效劳行业来看,“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明显下降而“其他效劳业〞比重迅速上升。1995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7.5%,到2000年该比重下降为24.6%,下降了3.1个百分点;“其他效劳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那么由30.2%上升到35.2%,上升了5个百分点。另外,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增长缓慢以及金融机构效益不理想,导致“九五〞时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参见表3〕。

  年份第三产业总计运输邮电业商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他效劳业

  表3“九五〞期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100

  100

  100

  100

  100

  2000100

  案例评析: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目前研究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一种重要分类方法,也是许多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关于三次产业的分类,最早是费希尔于1935年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提出的。费希尔认为,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阶段相适应,可以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产业,即所谓的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一般地,划分这三次产业的主要依据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狩猎业、渔业和林业等;第二次产业那么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通常还包括采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都是创造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部门,而第三次产业那么被认为是创造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业、效劳业等。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根底,成为推动经济开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从不同角度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

  从工业化开展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产业结构的开展就是沿着这样的开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根底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开展的。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开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开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开展为根底的。

  经过九个“五年方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开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兴旺国家走过的相应阶段相比,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农业的根底地位还比拟脆弱,制约农业开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较多。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平安。但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如何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过程中,增强粮食平安观念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二是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下降,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也抑制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农业人口自1992年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以后连续5年保持了减少势头,而自1998年起,由于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量增多和乡镇企业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农业人口又开始上升。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扩大内需、开拓广阔农村市场十分不利。

  其次,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突出表现在工业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1998年,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之和为26000亿元,折合310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美国通用汽车、德国戴姆斯-克莱斯勒〕年销售收入之和的98%。我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机械企业达4.02万户,前300户的生产集中度仅为20%。我国煤炭工业在1999年关闭大量小矿井后,仍有企业4万家,每家平均年产原煤缺乏3万吨,国家94户重点煤矿的生产集中度不到40%。我国汽车工业现有120多家企业,1999年产量仅185万辆,只相当于国外一个中等汽车公司的产量。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我国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十

  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缺乏或严重缺乏,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如冶金行业钢和钢材的生产能力已到达1.4亿多吨,1999年钢和钢材产量都是1.2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85%,但同时又要大量进口钢材。石化行业中低档次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次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合成树脂自给率缺乏50%,合成纤维差异化率缺乏20%。机械行业多数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大型成套装备和关键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大型石油化工和大型化肥设备根本上要从国外成套进口。纺织行业棉纺压锭后仍有1/3属于相对落后的生产能力,毛纺和缫丝加工能力过剩,纺织品质量、档次、花色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每年仍需进口各类织物60亿米,目前出口服装的面料一半要靠进口。

  第三,我国效劳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与世界大局部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目前,绝大局部兴旺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局部开展中国家在40%左右,而我国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3.2%。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兴旺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根底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缺乏。另外,尽管“九五〞时期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提高〔由1996年的26%上升为1999年的26.9%〕,但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仍嫌过低。

  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农业根底仍显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效劳业小而不新〞问题,今后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稳定和加强农业根底地位的同时,继续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对农业根底设施的投资,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根底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大江大河堤防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灌溉及节水工程、生态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创汇农业等工程的综合开发,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重点强化名、特、优、新和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并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开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加强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既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可行方法。

  2.在继续调整、改造我国传统工业行业的同时,大力开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一,加快对装备制造业的更新改造。为防止重复建设,装备制造业开展的重点应放在新型机电装备工业上。要以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及数控系统、集成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新型工艺和自动生产线的成套设备为开展重点。利用现有的装备制造业根底,重点开展通讯电缆、机电一体化产品、发电设备、直流输电设备、大型石油和化工设备、环保设备,包装机械、新一代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等。其二,开展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汽车工业。要以农用车和轿车开发为主体,在轻量、小型化、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加快开展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工业,加快建立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体系。其三,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技术组合优势、综合优势和尖端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产业化,积极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形成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其四,积极开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保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开展的领域,环保设备要以工业和城市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大力提倡无公害农药、化肥等产品的生产。

  3.以参加WTO为契机,全方位开放和开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其一,加快房地产业开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要解决政策配套问题,金融、财政、方案、建设等部门要协

  同作战,建立住宅建设和消费新机制,促进住房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住房产权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理顺租售房比价关系,标准税费,降低售价,完善住房售后效劳,培育二级市场,加强物业管理。同时积极扩大并标准住房装修业的开展。其二,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的开展。交通运输业要以加快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开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大城市,要重点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地铁、轻轨、工交、出租等多种方式的立体式城市交通网络。邮电通讯业要以高速、高质、大规模为基点,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与装备,有重点、分层次地大力推进信息高速网络建设。其三,逐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引进竞争机制,进一步鼓励并标准证券业的有序开展。其四,大力促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市政、社区、租赁、信息咨询效劳以及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效劳组织的开展。特别是要关注广阔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综合效劳体系的的建设。

  案例讨论:

  1.根据产业结构理论,我国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

  合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规律?

  2.在参加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并加速我国产业结构

  的调整?

  3.有人认为,我国应该放弃低端产业,占领产业制高点,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到

  资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产业。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

  案例3

  案例名称: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案例适用:产业结构案例来源:自编

  案例内容: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产业过度竞争现象日益收到学术界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关注,多数意见认为,该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相似系数过高,从而导致过度竞争,因此亟需加强区域间的产业政策协调,以防止过度竞争。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深入一些的以工业结构为分析对象,得出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过高以至于引起过度竞争的结论。以2002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例〔见表1〕,经过计算得出长江三角洲各城市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2所示。

  表1长江三角洲各城市2002年三次产业构成〔%〕

  城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镇江

  南通

  扬州

  泰州

  杭州

  宁波

  嘉兴

  湖州

  绍兴

  舟山

  台州

  资料来源:2003长江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2002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城市南京苏州无锡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

  常州

  镇江南通

  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

  台州

  案例评析:

  从表2可见,除了无锡市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稍低以外,其他各城市之间的相似系数非常高,平均到达0.97的水平,说明长三角的三次产业同构现象比拟明显,究其原因:

  第一,经济开展水平接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起点一致,导致结构趋同。产业结构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经济开展水平越接近,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就越大,因为处于近似开展水平和开展阶段上的不同区域,其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而形成相近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偏好,从而导致在这些地区的大分类产业结构必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陈建军,2004〕。从国际上的主要兴旺国家的产业结构的相似性来看,其相似系数也非常高。

  就长三角地区而言,紧靠上海的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城市,其经济开展水平在改革开放起步时就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投资决策越来越集中于厂商手中,市场导向正将长三角各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推向根本相同的形态格局。

  第二,长三角各城市投资环境的“均质化〞导致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学上的区位理论的根底是,企业在布局上要考虑运输距离对生产经营本钱的影响,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地点以最小化生产经营本钱。而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大致相同,加之人口稠密所形成的交易本钱空间“均质化〞倾向,使得企业在该地区任何一个点上的生产经营本钱相差无几,以至于弱化了投资地点的选择对投资主体的鼓励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趋同。

  第三,三大产业间的比拟优势引致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由于第一产业的比拟优势不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投资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的趋势不可防止,其结果就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为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将资源投向回报率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果就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趋同。

  三次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缺乏以说明长三角地区已进入过度竞争状态,产业细分后的相似性将大大降低。假设将产业分成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水电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给业、建筑业、地质勘察与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效劳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播送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效劳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产业,以各个产业所占的就业人口比重为指标,计算2002年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就业人口的分布情况见表3所示〕,如表4所示,平均值为0.89,比三次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0.97〕下降了8.24%。

  表3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分行业就业人员分布〔2002年〕单位:%

  水电

  地质交运批零金融

  社会卫体教艺科研机关

  地区农业采掘制造

  建筑

  房地产

  其他

  煤气

  水利仓邮贸餐保险

  效劳福利广电综合团体

  上海

  南京

  苏州

  无锡

  常州

  南通

  扬州

  泰州

  杭州

  宁波

  嘉兴

  湖州

  绍兴舟山台州

  注:其中缺少镇江市的数据。资料来源:由?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2003?加工整理而成,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42002年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细分产业的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

  

篇三: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关浩杰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0)006

  【摘要】利用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对河南省产业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资源依赖性产业、以农业为上游的轻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推动力都比较强;农业和三大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强;而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这就为河南省相关部门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依据。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关浩杰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对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及依赖度的分析[J],聂倩2.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J],纵旭3.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J],都佳瑶4.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J],都佳瑶;5.河南省产业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J],崔志博;吴笑伟;任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产业关联度分析举例 举例 关联 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295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