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思政课人生目标17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1 05:45:05

思政课人生目标17篇思政课人生目标  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教师应有自己的明确科学的金钱观同时也应多学习历史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或课余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慢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人生目标17篇,供大家参考。

思政课人生目标17篇

篇一:思政课人生目标

  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教师应有自己的明确科学的金钱观同时也应多学习历史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或课余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慢慢感化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接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合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中心和灵魂,是渗透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文对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合理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做学生“灵魂”、“思想”、“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使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也就是说,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品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以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就成为摆在每位思品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二、思品课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措施1、教师应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大多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理念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成绩和教学的进度等,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或者就只是简单提及。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对于货币和纸币的含义本质会强调学生将其记住,并过多强调如何解题得高分,缺乏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因此,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时,可从学生身边的具体材料入手,如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并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等。这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转变以“一切为了分数”的这一落后的教育理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是创设活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建构的过程和方式,是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活动促认知、思考,从而实现动智与动情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经历活动,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在讲授《集体生活需要合作》一课时,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3、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开始,常有疑问,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应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且结合教材或生活实际辨析、探求问题。在教学“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权利”时,创设了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打破原来的就座方式,让学生围成圆形而坐;我也从讲台位置走到学生中间去;我与学生的信息传递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灌输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室里没有了权威,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消失了。学生们思维活跃,反映灵敏,提出的问题也新颖别致,发人深思。讨论积极热烈,解决问题的热情也高涨。有的忙去查找课本,有的赶忙翻阅各种资料,甚至有同学拿出了电子词典。我现在则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帮忙,指导他们做发言总结。同学们受课堂气氛感染,问题越提越多,回答越来越完善,感受也越来越深刻,教育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4、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大多是没当班主任且担任教学的班级多,与学生的接触会较少。要加强政治教师与学生联系,一是教师要花时间去了解,从作业、考试等途径多与学生交流。二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有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这样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信服,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此一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大提高。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教师应有自己的明确科学的金钱观,同时也应多学习历史、经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或课余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慢慢感化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接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生特点和德育要求,

  参考文献:[1]文哲.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实验通讯.[2]章波.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信念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3]曹红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激励方法》.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篇二: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政育人目标

  LEKIBMstandardizationoffice【IBM5AB-LEKIBMK08-LEKIBM2C】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年级

  学前教育

  包秀珍

  大学英语

  必修课

  专科大一

  课程整体说明

  大学英语课是门工具课,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

  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

  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

  际交流的需要。

  听力口语书面表达

  职业设计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1、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尊重科学,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1、尊重知识,了解民族与世界。2、能基本表达个人具有正能量的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1、渗透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需求。2、培养创新意识。3、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1、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潜心研究,以此培养敬

  业精神。

  

篇三: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解析

  课程目标解析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一、课程总体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得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得最新成果。这就是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得目标设置。它不仅集中体现了课程性质、表达了课程得核心价值,也作为全部课程目标得统领,贯穿于课程实施得全过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这就是对课程基本内容目标得概括。它集中体现了课程“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得性质;反映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与调整教学内容”得基本理念;也表达了课程内容目标得设置对时代意义与中国特色得追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最重要得知识目标,也就是课程最根本得能力目标。它集中反映了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得基本观点”“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得强大力量”得基本理念,就是课程最能体现其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不可或缺得独立价值得目标。○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得自主、自立、自强得能力与态度。这就是课程特有得能力目标,也就是课程特有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表达了要促使学生“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得能力”得课程性质,反映了“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得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得价值与理性思考得意义”得基本理念,也就是最能体现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独立价值得目标之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这就是课程最重要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最具普遍意义得目标。它表达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共同理想”得课程性质,也体现了“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得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得要求。○初步形成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是实施课程总目标得出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解析

  发点与落脚点,也就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得根本问题。它不仅直接表达了课程性质,而且反映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把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得思想道德观念”得重要经验,体现了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得总体要求。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得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这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集中概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得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得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就是统一得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得基础条件。人民群众就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得创造主体,也就是实现自身利益得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意义。这就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得核心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得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协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得伟大复兴。”○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基本原理与方法。这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得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得理论特征。从根本上讲,我们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得典范,又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典范,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与中国得实际,为我们在新得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得理论概括。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解析

  ○理解当代中国得公民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得基本要求。这就是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一以贯之得目标,也就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得重要目标。对一个国家得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得相关知识。这就是高中学段特别强调得课程目标,也就是支持全部课程目标实施得应用性知识目标。对于即将步入成年、进入更广阔社会领域中生活得高中学生,课程必须提供相关得应用性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增强辨别就是非、善恶、美丑得能力,增强抵制错误思潮与腐朽思想侵蚀得能力,使她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对待人生、正确选择生活道路、正确把握生活准则。

  (二)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得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得能力。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得目标。在新得形势下,学生得成长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自身得弱点与消极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及其她传媒传播得一些腐朽落后文化与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不利于学生成长得种种社会消极因素与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得因素增多;特别就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得斗争日趋尖锐与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得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得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得能力。这就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目标得必然要求,也就是强调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得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得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得过程,就是课程性质得重要规定。只有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磨炼意志,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与行得统一,切实提高社会参与得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解析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得能力。这就是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必须面对得一个突出问题。竞争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得竞争,不仅注重规则,而且注重合作。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得关系,包括遵循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公正得竞争环境,在竞争得过程中实现合作,在合作得过程中谋求双赢,对于学生毕生得发展,都就是十分有益与非常必要得社会参与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得能力。这也就是即将成年得高中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得能力。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得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得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得思想与错误得思想相互交织,进步得观念与落后得观念相互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得能力,必然要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得题中应有之义。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与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得能力。这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得法律素养,也就是基本能力。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得权利,依法履行自己得义务,依法规范自己得行为。只有自觉地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得准绳,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才能有效维护自己得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得机会,真正成为生活得主人。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得能力。这也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得公民基本素养与能力。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广泛传送得特点,使人们生活得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得变化,也使人们得生产、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得变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就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得必然选择。因此,能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与评价信息,无疑就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获得发展得基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信念。这就是体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得课程目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得最基本、最重要得结论,也我们一代又一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解析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最基本、最重要得信念。所以,被列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首要目标。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得志向。这也就是课程体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目标。在五千多年得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团结统一、爱好与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得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与社会得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课程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得任务。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这就是以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为主旨得课程目标。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与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得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在小康社会中生活得中国青年,不能不具备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得公民意识,包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民主法制观念等,都就是培养这种公民意识得题中应有之义。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她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得精神。这就是强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养成高尚得思想品质与良好得道德情操为基础”得课程目标。为此,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基础上,继续积极引导学生在面对集体、社会与她人得问题中,树立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心中有她人得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得人际关系中,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出乐于助人、团结友善得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这就是课程体现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突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得素质教育得目标。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既就是科学态度得本义,也就是创新精神得表现。崇尚科学就要有创新精神。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不仅就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得需要,而且就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得表现,因而也就是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得题中应有之义。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得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得精神状态,

  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解析

  追求更高得思想道德目标。这仍就是课程体现以育人为本得要求,以促进学生追求更高得思想道德目标。为此,要在牢固树立实践育人得理念得同时,努力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得各个环节,都提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得文化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健康有益得文化体验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热爱与平,尊重世界各民族得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得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这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即国际意识得课程目标。热爱与平,尊重世界各民族得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得共同利益,都就是具有世界眼光得情感表现与价值取向。这就是因为,各国文明得多样性,就是人类社会得基本特征,也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得动力。只有尊重世界得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与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而这,正就是走向世界得当代中国青年应有得视野与情怀。

  

篇四:思政课人生目标

  精品文档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程

  课程性质

  授课年级

  语文教育

  张亚云

  现代汉语

  专业基础课

  专科大一

  课程整体说明

  现代汉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各阶段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现代汉

  语学习不仅丰富知识更要浸润精神,同时还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现代汉语课通过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的学

  习,分析可以承担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渗透功能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平台和资源。现代汉语课可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词汇丰富多彩,能够反映纷繁的客观世界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神圣的感情。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

  1欢迎。下载

  修辞

  精品文档

  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3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篇五:思政课人生目标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语文教育

  教师张亚云

  课程名程现代汉语课程整体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授课年级专科大一

  现代汉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各阶段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现代汉

  语学习不仅丰富知识更要浸润精神,同时还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现代汉语课通过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的学

  习,分析可以承担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渗透功能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平台和资源。现代汉语课可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语音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文字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词汇语法修辞

  词汇丰富多彩,能够反映纷繁的客观世界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神圣的感情。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

  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篇六:思政课人生目标

  高校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施

  路径探讨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并要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本文在分析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路径,希望能为相关教学者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实施路径

  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了思政课程的开设。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落实立德树人以及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而素质教育目标又包括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以及政治素质。想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说服力,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要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思政课堂上给予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要引导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政学习,培养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1.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一)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提升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3.对于高校来讲,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高校思政教育专业有多项教育功能,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将思政素养培养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从而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等。

  4.(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通过创新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中,可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得以提升。而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模式的创新,可将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充分凸显出来,有利于树立学生文化自信,使其能更好地抵御西方外来文化的不良侵袭。

  (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现代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较之前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但需要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所以在思政教育中还有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强化综合素养和整体素质。通过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创新培养因素,使学生能逐渐具备创新意识,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内容

  (一)政治素质教育

  政治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学生开展政治素质教育,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政治判断能力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教师要根据选人政治标准的实际需求,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自律、定力、担当以及能力方面的引导与提示。

  (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科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还可使其具备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思政课程中蕴含着一些通识教育资源,通过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可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价值。通过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以及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知识,掌握到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目标实现路径分析

  (一)政治素质教育的实现

  很多大学生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学习兴趣并不高,而这会对政治素质教育效果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思政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

  方式,在政治理论教学中密切联系改革发展实践,使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得到增强。同时,还要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度进行增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政治理论知识。而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政治教师要不断拓展相关学科领域,并要深入到数学和哲学的学习中,使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政治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将党的会议精神传递给学生,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加强对学理的分析工作,使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切实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应用全球视野,可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政治发展实践进行比较和研究,总结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本质,如分析和对比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此外,还可从历史视野开展思政素质教育,确保教学逻辑能统一于历史,可以通过研讨启发、阅读经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得以开拓。

  (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科学素质是指理性批判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善于通过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要高度关注国家创新方面的政策动态,或是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等社会创新发展领域的动态,并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将这些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批判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主要内容,其是指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系统的思考,并根据相关数据以及证据得出结论,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进行思政教育,或是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深入到批判推理以及分析中,在此基础上获取客观的科学结论。此外,人文素质的培养包括多个层面,如学生的人文情怀、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而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其今后步入社会从事相关行业之后是否能很好的满足岗位需求。所以高校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在思政课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方法、情境创建方法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或通过人文学科资源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使其积累沉淀,逐渐塑造自我人文品格。通过民族文化教育,使学生逐渐具备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此外,在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时,还要高度重视其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道德准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上文探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中政治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为高校思政育人效果提升、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期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素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高静.论高校思政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实施路径[J].江苏高教,2021(7):75-79.

  [2]昌进,霍楷.基于课程思政的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5):74-76.

  [3]李金阳,刘洋.思政目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预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231-232.

  

篇七:思政课人生目标

  (完整版)思政课教案3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完整版)思政课教案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

  ____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明确了路线图。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2]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3]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纲要》为依据和遵循,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以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与提升学习效果为指向,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科学进行教学评价,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贯彻这一要求,需要研制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细化为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1.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能有效克服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各自为战和重复(内耗)的问题。而研制体系化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专家、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课程思政首席教师负责制,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合作:第一,立足专业课程的课程布局和课程特征,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富矿(尤其是部分基础课程),也有尚待发掘的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璞玉,因而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协作下,由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依据《纲要》关于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建议,深入梳理和挖掘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科学研讨,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第二,解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协同问题,对专业课程群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专业课程群的目标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因而,双方的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应将专业课程具体的教学安排(进度)与思政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协调统筹,落实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第三,构建具有逻辑性的、体系化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集体协作,解决好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专业课程群分布(结合课程安排的顺序)中的内在逻辑问题,知识点分布及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问题,不同课程之间都涉及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目标该怎么设定的问题,对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公共基础课、

  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等等。2.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

  设计。毋庸置疑,体系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不意味着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已经形成,需要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具体开发,立足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理念,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推进上并不是亦步亦趋,但在整体节律上要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因而,在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开发上,除了考虑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外,更主要的是要立足本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课型等,设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及其侧重点。第二,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梳理。在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梳理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即顺序性;在涉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教学上,要注意层次性和视角的选取,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第三,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化之后,需要与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结合,写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因此,依据

  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研制形成具体章节的教案,确定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以及与其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来自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而这种分解是基于对每节课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情况而定的。第一,是否可以有机融入?必须注意,课程思政教学应依托课程,因此应注意在目标设定上关注课程知识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空间和张力。在此前提下,要注意对有机融入的关注这种融入并不是迷糊的,而是一种可描述、可控、可调、可评价的融入。也就是说,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学情,具体呈现在教案中,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对学生发展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二,是否可实现?鉴于对不同章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深度的不同、课程自身所需采取的课型以及教学方法的差异,单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应该僵化。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立足可实现的维度、程度等方面,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否可评价?要以评价为导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进行描述,要对目标达成的层次进行分级和描述。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开发与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是,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需遵循上行下行的复合路线。上行路线为:结合《纲要》通过深入挖掘形成较为粗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堆积通过深入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下行路线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谱系具体化为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布局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安排通

  过有机融入设定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教案。1.由深入挖掘而上行至深入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

  谱自下而上的总结提炼,遵循了归纳的逻辑,而这种科学的归纳,也为后

  续更为顺畅的演绎奠定了基础,能够有效克服在专业课程中生硬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第一,深入挖掘,充分呈现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毛坯。显然,专业课教师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帮助下,结合《纲要》,通过合作深入分析和发现各知识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矿藏,实现模块化初步梳理。第二,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合作,结合《纲要》精神和要求,依据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通过初步梳理,形成较为粗放的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梳理过程中,不应作取舍后续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梳理时,需要对课程群进行系统协调。第三,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深入梳理包含两层意思:对各门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形成课程思政知识的框架;对各门具体课程进行分析,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点。而梳理形成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确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框架、基于统筹协调确立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学科专业特有的结构化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梳理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对各门课程所呈现的带有生硬嵌入色彩的或牵强附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应该删除;在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主题,应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维度、

  侧重点,以促进课程之间的协调、协同。2.由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二次开发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

  教育知识体系与图谱由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至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

  二次开发,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研制小组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经深入挖掘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毛坯,进行二次开发。结合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做好两项工作:深化和细致化。就深化而言,要确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具体位置,所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行再次挖掘。就细致化而言,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进行具体的教学层次、维度、侧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形成育人主线。第二,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体系。通过二次开发、二次梳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4]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第三,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布局。依据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根据课程进度、教学计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形成课程特色的知识图谱,为后续设计教案提供支持。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发与呈现:有机融入与二次开发具体到单次课的教学,必须解决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发问题。按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形成逻辑,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应基于二次深入挖掘、深入梳理和有机融入三法则进行。第一,依据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对既有毛坯进行二次挖掘

  和梳理。二次挖掘需要结合对学情、教学背景的综合把握,基于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对初次挖掘的毛坯进行精雕细琢,既有取舍又有延伸。取舍是为了聚焦,而延伸主要从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进行立体开发。第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回填,实现有机融入。值得注意的是,毛坯的挖掘是基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长在课程知识点上的,一旦全面剥离出来,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原样回填,又可能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这种回填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前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精雕细琢的科学融入,通过对最佳触点、融点、切入点的设计,让专业知识自己说话,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如专业知识点背后的故事、人物、现象、问题等。由此,才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基于科学的梳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呈现于教案中,为后续教学、评价等提供支持。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选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让课堂更有亲和力、气氛更活跃,进而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道理越理越清、价值越阐发越澄明、思想进入越来越深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根据《纲要》,结合前述研究,可将课程思政的主题分为四类,以下分别就不同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进行探讨。

  1.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类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课程思政教学中,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讲解,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有涉及,但脱离具体情境无法讲清楚。而这类主题均为专业课程的重要或基本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生应掌握其知识并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理解和运用。在这种主题的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引导;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学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涵,同时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类主题(知识)的选取,旨在弥补思政课程在相关主题上的地气不足,教师应该厘清这类主题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行为规约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以一种规约形式呈现,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自我约束:立足专业的真问题,明确为何、如何自我约束。以《纲要》中提出的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为例,选取科学伦理主题,首先要找到适当的植入点,可以具体到科研诚信的主题,在概论或研究规范部分切入,以解决以下问题:学生应如何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掌握科研要求与规范?如何遵守科研规范?前一问题,可采取讲授法、案例研讨法。其中,案例应经典、多样,呈现不同类型的违背科研伦理的案例。后一问题,则需将科研规范要求穿插在研究各环节、主题讲授中。同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遵守科研规范与诚信。

  3.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情怀、精神类主题,在《纲要》中多次出现。这类主题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因而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以免泛化和同质化。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主题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科学认知与思想层面触动、上升到精神层面、化为行动。以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为例,学生多耳熟而未能详。教学中则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让学生能详并在情感上产生触动;可借助多媒体等,采取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代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就第二、三方面而言,可以结合专业中的具体问题,延伸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如理学、工学、农学等,必然会涉及大量与__科学家有关联的成果,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可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小组讨论等方法,解析经典案例背后的情感密码、精神密码,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明确立足专业领域我应该如何,以避免出现听着感动、想着激动、落到实践不能动的问题;也可立足专业维度,设立大学生暑期实践主题,从探寻历史、深入伟人的精神家园等角度,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发现接受精神洗礼,进而实现向行动的转换。4.问题应对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如何认识、分析专业领域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处理方法,是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为大学生解决的。这类主题渗透在《纲要》所强调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中,对应的教学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立场与态度、应对策略、行动,实质上就是

  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比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对美国等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的污蔑、诋毁,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解决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以医学、生物专业为例)?解决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立足专业,结合对各种信息的掌握,采取专题讲座或某一节课的形式,对新冠病毒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明确新冠病毒的

  

篇八: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政育人目标”

  UpdatedbyJackonDecember25,2020at10:00am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年级

  应用心理

  王庆洋

  小学生心理辅导

  专业选修课

  17级小学教育

  课程整体说明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研究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两个部分。本

  课程力求使学生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个别心理辅导过程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基本理

  念,掌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以及小学生评估的特点与一般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性质、问题和辅导技术与

  方法有所了解,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夯实良好的心理学基础。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

  的适应能力。课程通过讲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小学生的行为及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

  确的教育观,职业观,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积极提升心理健康水品。

  感悟心灵与触摸情感

  通过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理解小学儿童成长过

  程中的各类问题,正确看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问

  题。

  建构正确育人心态

  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教师职业

  素养。

  

篇九: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政教学目标表示

  一、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责任”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品味生活、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了解自我保护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做生活的主人。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是要让学生懂得自己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有二课组成,它们分别是“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学习这已单元是要学生学会自立自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勇于面对。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共有两课组成,“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和“为坚强喝彩”。学习这已单元是要学生学会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本单元有“感受法律的尊严”和“法律保护我成长”组成,学习这已单元是要让学生树立法律

  意识,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其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升华,让他们学会做人,做到做知法、守法、用法,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四、学情分析:

  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又赶上新课改,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差,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不能用老方法较新教材。2、要联系学生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上好每一堂课。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学习的主人。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篇十: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政育人目标

  Preparedon24November2020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年级

  应用心理

  王庆洋

  小学生心理辅导

  专业选修课

  17级小学教育

  课程整体说明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研究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两个部分。本

  课程力求使学生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个别心理辅导过程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基本理

  念,掌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以及小学生评估的特点与一般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性质、问题和辅导技术与

  方法有所了解,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夯实良好的心理学基础。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

  的适应能力。课程通过讲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小学生的行为及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

  确的教育观,职业观,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积极提升心理健康水品。

  感悟心灵与触摸情感

  通过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理解小学儿童成长过

  程中的各类问题,正确看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问

  题。

  建构正确育人心态

  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教师职业

  素养。

  

篇十一:思政课人生目标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年级

  应用心理

  王庆洋

  小学生心理辅导

  专业选修课

  17级小学教育

  课程整体说明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研究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两个部分。本课

  程力求使学生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研究成果,心理辅导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个别心理辅导过程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基本理念,

  掌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以及小学生评估的特点与一般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性质、问题和辅导技术与方法有

  所了解,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夯实良好的心理学基础。同时,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适应能

  力。课程通过讲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小学生的行为及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职业观,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积极提升心理健康水品。

  感悟心灵与触摸情感建构正确育人心态

  通过教学内容和典型案例,理解小学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正确看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问题。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教师职业素养。

  

篇十二:思政课人生目标

 从根本上讲我们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解析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课程总体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设置。它不仅集中体现了课程性质、表达了课程的核心价值,也作为全部课程目标的统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这是对课程基本内容目标的概括。它集中体现了课程“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性质;反映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也表达了课程内容目标的设置对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追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知识目标,也是课程最根本的能力目标。它集中反映了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最能体现其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独立价值的目标。○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这是课程特有的能力目标,也是课程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表达了要促使学生“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课程性质,反映了“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的基本理念,也是最能体现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独立价值的目标之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这是课程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目标。它表达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课程性质,也体现了“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实施课程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根本问题。它不仅直接表达了课程性质,而且反映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经验,体现了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的总体要求。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这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核心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从根本上讲,我们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的重要目标。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这是高中学段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也是支持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应用性知识目标。对于即将步入成年、进入更广阔社会领域中生活的高中学生,课程必须提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对待人生、正确选择生活道路、正确把握生活准则。

  (二)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种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这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强调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课程性质的重要规定。只有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

  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磨炼意志,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切实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这是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竞争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不仅注重规则,而且注重合作。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包括遵循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谋求双赢,对于学生毕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也是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必然要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是基本能力。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自觉地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基本素养和能力。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人们生活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能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信息,无疑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体现推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也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基本、最重要的信念。所以,被列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首要目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这也是课程体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课程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这是以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为主旨的课程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在小康社会中生活的中国青年,不能不具备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公民意识,包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等,都是培养这种公民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这是强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的课程目标。为此,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引导学生在面对集体、社会和他人的问题中,树立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出乐于助人、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课程体现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突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既是科学态度的本义,也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崇尚科学就要有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仅是提高科学文化素

  质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因而也是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题中应有之义。○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仍是课程体现以育人为本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要在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的同时,努力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提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验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这是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即国际意识的课程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都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情感表现和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而这,正是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视野和情怀。

  

篇十三:思政课人生目标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语文教育

  教师张亚云

  课程名程现代汉语课程整体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授课年级专科大一

  现代汉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各阶段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现代汉

  语学习不仅丰富知识更要浸润精神,同时还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现代汉语课通过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的学

  习,分析可以承担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渗透功能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平台和资源。现代汉语课可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语音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文字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谷风书苑#

  1

  词汇语法修辞

  谷风书苑#

  词汇丰富多彩,能够反映纷繁的客观世界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神圣的感情。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

  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

  谷风书苑#

  3

  谷风书苑#

  4

  

篇十四:思政课人生目标

 课程目标解析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课程总体目标○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设置。它不仅集中表达了课程性质、表达了课程的核心价值,也作为全部课程目标的统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这是对课程基本内容目标的概括。它集中表达了课程“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性质;反映了“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基本理念;也表达了课程内容目标的设置对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追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知识目标,也是课程最根本的能力目标。它集中反映了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最能表达其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独立价值的目标。○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这是课程特有的能力目标,也是课程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表达了要促使学生“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课程性质,反映了“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的基本理念,也是最能表达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独立价值的目标之一。○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这是课程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目标。它表达了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课程性质,也表达了“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实施课程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根本问题。它不仅直接表达了课程性质,而且反映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经验,表达了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的总体要求。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这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核心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从根本上讲,我们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包括义务教

  育阶段德育课程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的重要目标。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这是高中学段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也是支持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应用性知识目标。对于即将步入成年、进入更广阔社会领域中生活的高中学生,课程必须提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增强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增强抵抗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对待人生、正确选择生活道路、正确把握生活准则。

  〔二〕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方,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种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这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强调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课程性质的重要规定。只有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既进行认知教育又开展实践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

  中向人民学习,了解社会,磨炼意志,培养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切实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这是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竞争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不仅注重规则,而且注重合作。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善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包括遵循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谋求双赢,对于学生毕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社会参与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也是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必然要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是基本能力。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每个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标准自己的行为。只有自觉地把法律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准绳,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时机,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基本素养和能力。当代社会信息高速、广泛传送的特点,使人们生活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使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能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信息,无疑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表达推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也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基本、最重要的信念。所以,被列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首要目标。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这也是课程表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课程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老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这是以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为主旨的课程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在小康社会中生活的中国青年,不能不具备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公民意识,包括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老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等,都是培养这种公民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这是强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的课程目标。为此,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引导学生在面对集体、社会和他人的问题中,树立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出乐于助人、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课程表达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突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既是科学态度的本义,也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崇尚科学就要有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不仅是提高科学文化素

  质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表现,因而也是表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题中应有之义。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仍是课程表达以育人为本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要在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的同时,努力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提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文化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验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这是培养学生具有世界眼光,即国际意识的课程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都是具有世界眼光的情感表现和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而这,正是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视野和情怀。

  

篇十五:思政课人生目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语文教育

  教师张亚云

  课程名程现代汉语课程整体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授课年级专科大一

  现代汉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各阶段教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现代汉

  语学习不仅丰富知识更要浸润精神,同时还要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现代汉语课通过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的学

  习,分析可以承担导向功能、育人功能、渗透功能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平台和资源。现代汉语课可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

  课程章节

  思政育人目标

  语音

  1树立正确“三观”塑造良好人格。

  2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文字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词汇语法修辞

  词汇丰富多彩,能够反映纷繁的客观世界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神圣的感情。1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结合职业渗透尊师重道、德品先行。

  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篇十六:思政课人生目标

 思政课教案(完整版)篇1

  2021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明确了路线图。贯彻落实《纲要》精神,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2]“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3]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纲要》为依据和遵循,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以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与提升学习效果为指向,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管理、科学进行教学评价,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卓越教学”、塑造课程思政“高效课堂”。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

  《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贯彻这一要求,需要研制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细化为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1.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能有效克服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各自为战”和重复(内耗)的问题。而研制体系化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学校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专家、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课程思政首席教师负责制,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合作:第一,立足专业课程的课程布局和课程特征,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思想政治

  1/16

  教育元素的富矿(尤其是部分基础课程),也有尚待发掘的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璞玉”,因而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协作下,由专业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依据《纲要》关于课程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建议,深入梳理和挖掘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科学研讨,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框架。第二,解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的有机协同问题,对专业课程群的具体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专业课程群的目标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因而,双方的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应将专业课程具体的教学安排(进度)与思政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协调统筹,落实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第三,构建具有逻辑性的、体系化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必须基于集体协作,解决好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专业课程群分布(结合课程安排的顺序)中的内在逻辑问题,知识点分布及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问题,不同课程之间都涉及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学目标该怎么设定的问题,对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等等。

  2.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毋庸置疑,体系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并不意味着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已经形成,需要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具体开发,立足与思政课程协同的理念,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推进上并不是“亦步亦

  2/16

  趋”,但在整体节律上要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因而,在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开发上,除了考虑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外,更主要的是要立足本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课型等,设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及其侧重点。第二,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梳理。在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梳理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即顺序性;在涉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教学上,要注意层次性和视角的选取,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第三,将具体的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化之后,需要与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结合,写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

  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因此,依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研制形成具体章节的教案,确定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以及与其对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来自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具体分解,而这种分解是基于对每节课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情况而定的。第一,是否可以“有机融入”?必须注意,课程思政教学应依托课程,因此应注意在目标设定上关注课程知识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负载空间和张力。在此前提下,要注意对“有机融入”的关注——这种“融入”并不是迷糊的,而是一种可描述、可控、可调、可评价的“融入”。也就是说,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基于“学情”,具体呈现在教案中,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对学生发展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二,是否可实现?鉴于对不同章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深度的不同、课程自身所需采取的课型以及教学方法的差异,单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应该僵化。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立足可实现的

  3/16

  维度、程度等方面,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否可评价?要以“评价”为导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进行描述,要对目标达成的层次进行分级和描述。

  二、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开发

  与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是,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需遵循“上行—下行”的复合路线。“上行”路线为:结合《纲要》通过深入挖掘形成较为粗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堆积—通过深入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下行”路线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谱系—具体化为专业课程群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布局—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安排—通过有机融入设定具体章节的课程思政教案。

  1.由深入挖掘而上行至深入梳理,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

  自下而上的总结提炼,遵循了归纳的逻辑,而这种科学的归纳,也为后续更为顺畅的演绎奠定了基础,能够有效克服在专业课程中生硬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第一,深入挖掘,充分呈现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毛坯”。显然,专业课教师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帮助下,结合《纲要》,通过合作深入分析和发现各知识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矿藏”,实现模块化初步梳理。第二,梳理形成各门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合作,结合《纲要》精神和要求,依据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逻辑,通过初步梳理,形成较为粗放的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梳理过程中,不应作“取舍”——后续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梳理时,需要对课程群进行系统协调。第三,进一步深入梳理形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图谱。深入梳理包含两层意思:对

  4/16

  各门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形成课程思政知识的框架;对各门具体课程进行分析,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点。而梳理形成体系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确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框架、基于统筹协调确立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学科专业特有的结构化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梳理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对各门课程所呈现的带有生硬嵌入色彩的或牵强附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应该删除;在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主题,应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层次、维度、侧重点,以促进课程之间的协调、协同。

  2.由“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二次开发形成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与图谱

  由“专业的课程思政知识图谱”下行至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二次开发,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研制小组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经深入挖掘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毛坯”,进行二次开发。结合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做好两项工作:深化和细致化。就深化而言,要确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具体位置,所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行再次挖掘。就细致化而言,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进行具体的教学层次、维度、侧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形成育人主线。第二,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体系。通过二次开发、二次梳理,“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4]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第三,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布局。依据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根据课程进度、教学计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形成课程特色的知识图谱,为后续设计教案提供支持。

  5/16

  3.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发与呈现:有机融入与二次开发

  具体到单次课的教学,必须解决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发问题。按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形成逻辑,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开发应基于二次深入挖掘、深入梳理和有机融入三法则进行。第一,依据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对既有“毛坯”进行二次挖掘和梳理。二次挖掘需要结合对学情、教学背景的综合把握,基于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图谱,对初次挖掘的“毛坯”进行精雕细琢,既有取舍又有延伸。取舍是为了“聚焦”,而延伸主要从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进行立体开发。第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回填”,实现有机融入。值得注意的是,“毛坯”的挖掘是基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长在课程知识点上的,一旦全面剥离出来,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原样“回填”,又可能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而,这种“回填”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前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精雕细琢”的科学融入,通过对最佳“触点”、“融点”、“切入点”的设计,让专业知识自己说话,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如专业知识点背后的“故事”、“人物”、“现象”、“问题”等。由此,才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基于科学的梳理、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呈现于教案中,为后续教学、评价等提供支持。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选择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习体验,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和价值引领作用。通过教学方法创新,让课堂更有亲和力、气氛更活跃,进而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道理越理越清、价值越阐发越澄明、思想进入越来越深刻,提升思

  6/16

  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效能。根据《纲要》,结合前述研究,可将课程思政的主题分为四类,以下分别就不同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进行探讨。

  1.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类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

  课程思政教学中,必然涉及一些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讲解,这些知识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有涉及,但脱离具体情境无法讲清楚。而这类主题均为专业课程的重要或基本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生应掌握其知识并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理解和运用。在这种主题的教学中,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引导;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学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涵,同时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类主题(知识)的选取,旨在弥补思政课程在相关主题上的“地气”不足,教师应该厘清这类主题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行为规约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以一种“规约”形式呈现,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自我约束:立足专业的“真”问题,明确为何、如何自我约束。以《纲要》中提出的“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为例,选取“科学伦理”主题,首先要找到适当的“植入点”,可以具体到“科研诚信”的主题,在概论或研究规范部分切入,以解决以下问题:学生应如何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掌握科研要求与规范?如何遵守科研规范?前一问题,可采取讲授法、案例研讨法。其中,案例应经典、多样,呈现不同类型的违背科研伦理的案例。后一问题,则需将科研规范要求穿插在研究各环节、主题讲授中。同时,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遵守科研规范与诚信。

  7/16

  3.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与教学方法选择

  “情怀”、“精神”类主题,在《纲要》中多次出现。这类主题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因而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以免“泛化”和同质化。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主题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科学认知与思想层面触动、上升到精神层面、化为行动。以“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为例,学生多“耳熟”而未“能详”。教学中则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让学生“能详”并在情感上产生触动;可借助多媒体等,采取情境教学法,将学生代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就第二、三方面而言,可以结合专业中的具体问题,“延伸”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如理学、工学、农学等,必然会涉及大量与中国科学家有关联的成果,这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可采取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或者小组讨论等方法,解析经典案例背后的情感密码、精神密码,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探寻,明确立足专业领域“我应该如何”,以避免出现“听着感动、想着激动、落到实践不能动”的问题;也可立足专业维度,设立大学生暑期实践主题,从探寻历史、深入伟人的精神家园等角度,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发现”接受精神洗礼,进而实现向行动的转换。

  4.问题应对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及教学方法选择

  如何认识、分析专业领域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处理方法,是课程思政教学需要为大学生解决的。这类主题渗透在《纲要》所强调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中,对应的教学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立场与态度、应对策略、行动,实质上就是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比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对美国等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8/16

  实践的污蔑、诋毁,面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解决上述三个方面问题(以医学、生物专业为例)?解决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立足专业,结合对各种信息的掌握,采取专题讲座或某一节课的形式,对新冠病毒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明确新冠病毒的来源尚未确定,美国等的污蔑是毫无根据和别有用心的。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展示、课堂辩论、探究学习等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发挥信息技术特长,收集各种材料,站位科学角度和事实角度,有理有据地回应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谣言和美国等国家的污蔑。解决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可采取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和相关研究进展,反观自己的专业理想与学习,树立破解专业难题、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

  《纲要》指出,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水平”,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管理”。因此,必须立足课程思政“高效课堂”建设,塑造“有温度”、“有思考张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让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流畅,发挥最佳育人效果。

  1.形成科学的融入通道:课程思政教学安排

  要实现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体量安排、切入时机与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关系,以使得融入高效、学习效果明显。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应采取“显”、“隐”结合的形式。必须注意的是,“显”不是强制嵌入,而是在合适的知识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富矿”)、合适的时机“进入”(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状态),并保持合适的体量。就体量而言,应该立足“精”(唯有“精”,才可能“深”、“透”)。部分高校5分钟?[5]的做法,就是一

  9/16

  个较好的尝试。当然,具体多少合适,需要教师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切入点与时机的综合考量,进行探索与尝试。

  2.构建科学的融入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切入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课程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自然生成”,即由某个课程知识点自然切入,做到水到渠成。切入方式巧妙自然,其中“巧妙”是指平滑过渡,不至于过于直白而变成说教,设计“精巧”,不至于开口大而易放难收。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问题创设,即由某节课涉及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促成小组讨论;事件或案例导入,即与本节课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切入,阐述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讨论;故事导入,结合有故事的专业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情境导入,即基于情境预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步推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比较导入,如专业知识层面的中外对比,进而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或“民族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切入时机选择上,应凸显有预设的“生成”色彩,即有预设但不机械。时机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状态、专业课程运行情况(以不影响专业知识内在逻辑表达为前提)。

  3.提升融入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

  除了正常讲授与互动外,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以提升融入程度与学习效果。必须注意的是,在每节课前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中,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问题,为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形式而言,第一种是常态化的课堂讨论,具有随机发言和对话性质,即话题由专业课教师发起,并初步形成基本讨论路线,学生基于课前准备随机发言、发问,教师作出回应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讨。第二种是“微专题研讨”,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前准备进行讨论,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三种是对话,

  10/16

  即聚焦领域内某一事件或专题,从事件本身说起,逐渐进入事件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侧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第四种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适合小班的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教师提出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求学生基于前期准备,采取合作方式,从不同维度分析、阐述、补充并得出完整结论,这种组织形式,往往需要较多时间,应穿插在专业课程的序列研讨中,更适用于复习教学等。

  4.提升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的教学调控

  《纲要》指出,要“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因此,基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标,科学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管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一,课前沟通:基于互动的预设。专业课教师在课前应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预设。教师在课前发放给学生的预习材料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话题预先呈现给学生,并收集相关反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预设符合学生需求,进而科学、有效施教。第二,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立场,及时优化教学。专业课程学习本来就有较大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压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加入,必然在体量上“增压”。教师应采取方法,让体量“增压”基于“结构变化”引发“质变”达到“减压”的效果。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降低学习的复杂程度和进入难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由增加的“体量”要素变成课程知识自身调节要素,使学习过程更为紧凑和流畅。同时,教师应基于对学生学习状态及情绪的把握,实时介入,提升学习效能。此外,教师要善用语言,使学习过程变得愉悦、轻松。生动、幽默、有趣的语言,无疑能够化解课程自身的枯燥,也能够将专业课程中负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变得生动、有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自然而有效。实时对学生发展给予有效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课堂调控的重要元素。第三,基于学生发展立场,关注、倾听、调控。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情绪变化,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

  11/16

  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倾听”,并与学生就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对话,及时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正确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事件”的处理,也需要教师有所准备,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观点时,教师应及时介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科学的评价应该立足于课程或专业,凸显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考察,并将考察结果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等方面。

  1.基于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层级设计评价

  课程思政评价,应立足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凸显评价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发展评价。课程思政知识考查,应关注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自身、基于专业立场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前者关注的是明理程度、后者关注的是结合程度。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能力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所形成的知识运用能力,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专业知识、专业方法相结合,系统地认识、分析问题和形成具体应对(态度、行为、言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更为独特(专业特色),也更具有长久性和连续发展性。因而,评价应聚焦学生基于专业立场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专业行为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纲要》指出,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是课程思政的根本追诉,因而评价也应该以此为核心。

  2.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过程性实施评价12/16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应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动态评价,反映课程思政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第一,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应包括专业课教师、同班同学、辅导员,其中专业课教师应立足过程性材料(含学生表现)、结果性材料进行综合评价,适当显示内在区分度(更注重描述性评价),评价必须指明“短板”。而其他主体的评价则主要来自学生的表现,要有具体描述。第二,评价方法:过程为主、结果为辅。课程思政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方法,即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思政课程“抢功”的问题。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中的表现,侧重采取描述性评价,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描述,以准确反映学生变化。此外,小组讨论记录、小作业、发言记录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此外,适度采用终结性评价,以反映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结合课程所撰写的论文、调查或研究报告,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可以与学生自己的预期、教师课程设计的预期相结合,不仅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为后续课程思政提供支持),同时也能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

  3.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运用:基于评价—反思—改进的路径

  基于学生发展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改进,是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基于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是否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的结合是否有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内涵式地融入了专业课程教学,教学的切入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语言是否合适,教学调控和评价是否合适,等等。可采取个体反思、同一专业课程教师的集体反思、备课组集体反思、邀请专家参与评价与反思等方法。在反思的时机选择上,应采取过程评价反思与终结性评价反思两种模式。其次,要结合反思进行教学改进。基于两种课程思政

  13/16

  教学评价,应该采取两种“反思—改进”模式。一种是“四边”模式,即“边教学—边评价—边反思—边改进”。鉴于过程性评价使用,教师应该采取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方法。其好处在于,教师能结合课程教学,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安排等。“四边”模式中,专业课教师可引入“教学观察”来帮助改进:邀请专家参加教学观察前讨论并提出困惑—专家进入教学观察并形成评价报告—教学观察后基于会议的集体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而结果性评价反思,更侧重于集体反思:横向比较—提出问题—反思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把控、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思政课教案(完整版)篇2

  第一框同学·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困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4/16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三、课前准备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不同看法、倾向性的意见。四、板书设计1、我的人际圈(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2、与友同行(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诚的友谊。五、教学设计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15/16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请你用“朋友是可以”的句型编写。(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乐)同学相互赠送自己编写的“赠言”,传递朋友间真诚的友情。活动五:讲故事,谈友情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在故事会后,让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活动六:齐唱歌曲升华友情齐唱歌曲《朋友》。结束上课。

  16/16

  

篇十七:思政课人生目标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专业教师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年级学前教育大学英语必修课专科大一课程整体说明大学英语课是门工具课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师范教育分院“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整体规划表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年级

  学前教育

  包秀珍

  大学英语

  必修课

  专科大一

  课程整体说明

  大学英语课是门工具课,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

  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

  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

  的需要。

  课程章节

  听力

  口语

  思政育人目标

  1、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尊重科学,正确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1、尊重知识,了解民族与世界.

  书面表达职业设计

  2、能基本表达个人具有正能量的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1、渗透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需求。2、培养创新意识.3、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1、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潜心研究,以此培养敬业精神。

  

推荐访问:思政课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 思政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1945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