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6 02:10:02

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6篇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6篇

篇一: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X届X中、X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

  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顺应城镇化大趋势,牢牢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过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

  ——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主要目标——到X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到X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

  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小城市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以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城镇倾斜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五)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

  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引导规划、建筑、园林等设计人员入乡。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六)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快完成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各地制定省内统一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探索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

  

篇二: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一业二三四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逐步达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草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一业”和“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逐步达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城镇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必须立足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以做实中心镇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居住区和做优生物工程产业为重点,形成特色村镇和特色产业集群相得益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2、市场运行原则。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组织协调职能。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

  1

  少相挂钩的政策,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开发资源、聚集资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3、多项互动原则。必须注重发挥我镇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发挥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对集中居住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我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集聚。4、以人为本原则。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城乡一体化工作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要坚持依法行政,保证各项政策措施与上级政策相符,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符,保证程序合法化,做到既重效果,更重过程,避免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要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5、机制创新原则。必须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推进城乡一体化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总体目标:根据《大洼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奠定基础阶段(2010—2011年)。在2年时间内,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先行、多种模式试点先行的原则搞好试点工作。我镇制定出分步实施的合村并屯规划、中心镇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社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

  2

  施建设规划等。到2011年初,启动建设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二是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和推进体系。初步建立乡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镇村(社区)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全镇的公共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第二阶段:快速推进阶段(2012—2015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3年时间合并村屯15个,通过4年的快速推进,到2015年末,全镇总人口达到2.6万人,中心镇区达到1万人,集中居住区达到0.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完成合村并屯计划的25%以上,中心镇区和集中居住区达到60%;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第三阶段:全面实现阶段(2016—2020年)。到2020年末,将镇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1.5万人。10年内完成全镇撤并任务,建设五个集中居住区和一个中心镇区,集中居住区分别为河沿、大北屯、黄金带、二道边、叶家。其中:以河沿为中心建设沿河旅游观光经济区;以大北屯为中心建设果菜、河蟹奶牛经济区;以黄金带为中心建设棚菜种植、特色养殖经济区;以二道边为中心建设园区配套服务经济区;以叶家为中心,依托张氏墓园和盘锦生物工程产业园建设旅游商贸服务经济区。每个经济区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以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完成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镇居民基本共享现代文明。

  3

  二、主要任务:全面实施全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布局等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一)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一是加快镇区扩建改造和功能完善,做大镇区。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和集中居住区建设及融合发展。三是加快各集中居住区特色产业发展。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二)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狠抓“三化一业”不懈怠,完善城镇经济体系,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和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四子”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1)认真做好规划,建好养鸭小区。2010年秋必建养鸭小区10个,占地面200亩。(2)广泛发动群众,搞好棚区扩建。实现东风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就地扩张,在原有基础上,再建大棚196栋,总面积达到

  4

  2000亩。(3)发挥传统优势,搞好大蟹养殖。继续在栾家村搞好养大蟹示范项目。(4)强化农业基础,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实施好“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农业灌区改造项目和农田水利小型工艺项目、万亩标准良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5)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在扶持做大现有的金昌奶牛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基础上,加速推进“公司+农户”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建设,并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按照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带动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强化园区的主体功能规划,突出园区生物工程产业定位。调整园区建设规划,使园区面积由原来的2.75平方公里,调整到8平方公里。规划不同的工业区域,并根据产业的劳动密集度情况科学布局,将整个园区规划为四个区域。一是占地3.54平方公里的生物工程产业区;二是占地1.33平方公里的石油化工产业区;三是占地2.025平方公里的医药、食品产业区;四是占地1.05平方公里的综合服务区。3、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是要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动,汇聚人气。在进一步完善全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张氏故居、辽河古渡、驾掌寺古庙等新、老景点的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形成一线多点的旅游格局,完善各类旅游要素。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和增加就业为目标,全面

  5

  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各项现代服务业。在恢复辽河古渡上,实施三项工程,(1)将大南线延伸到河沿辽河渡口,2020年后与海城打通,直接沈大高速公路;(2)在河沿和大岗子分别建设两座码头,开发辽河旅游线路,打通西安镇上口子《金色农家》拍摄基地和辽河绿水湾旅游点;(3)在河沿村延主街道两侧,建两层标准四合院,保持老农村的特有风貌;(4)保留大岗子部分搬迁后的民宅,改建成仿古住宅,开展民俗旅游和特色旅游。(三)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1、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扩建帅乡文体广场,在原4000平方米的基础上,向南扩展,并开建人工湖休闲景点,总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二是完善中心镇区及集中居住区的基础配套设施。2、完善城镇功能和服务体系。一是要在实现集中供热、供电、统一供水的基础上,实施城镇集中供燃气、集中垃圾处理工程;二是加快农户用沼气建设,支持养殖场和饲养集中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高绿色能源比重。争取城市公用设施向我镇延伸,最大限度实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统筹发展。(四)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1、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遵循“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和完善劳动者通过

  6

  劳动力市场竞争、企业用工自主和个人就业自由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试点工作,建立城镇统一的就业制度、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机构,集中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等相关服务。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为目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将我镇辖区内各类企业职工及从业人员(含农垦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村居民按照不同政策逐步纳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体系。(五)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一是结合小城镇外扩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按照不低于国家城市学校现行建设标准的要求,实施建设学校宿舍、多功能室、综合楼,铺设塑胶操场等配套设施工程;二是推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应用为核心,以远程教育室系统为载体,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从课堂化教育到网络化教育的

  7

  突破。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资源三大平台建设,让更多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城乡学生同等管理,同等师资、同等教学。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全面提升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医疗装备水平。每个集中居住区要建成规范化的卫生所,实现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保证居民公平享有付费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3、加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每个集中居住区都要建设一座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先进文化向基层的辐射。实现中心镇区有综合文化站、文体综合活动广场、公园,集中居住区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目标。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保障机制(一)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改革现行户籍管理体制,以现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二)加快用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约用地,统筹规划城乡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多种

  8

  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推进用地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实施好“增减挂钩”。一是要进行合村并屯和土地复垦。要按照合村并屯的计划,分轻重缓急来实施;二是要把合村并屯腾出的土地指标增到县城、镇区、集中居住区和园区建设上来;三是要在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上做到让利于民、惠及于民。(三)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根据规划先行、政策先行和试点先行的原则,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方案》精神,完成下列工作任务:项目建设办公室要牵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要制定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并牵头制定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相关政策;国有土地管理所制定城乡一体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农业经济办公室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招商引资办公室制定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政策;社会保障办公室制定覆盖全镇居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等部门制定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相关政策,建立覆盖全镇的教育、卫生、人口和计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东风镇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

  9

  (附: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东风镇人民政府2010年7月30日

  10

  东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晓敬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镇长公司经理、场长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副镇长副镇长、综治委员副镇长、派出所长副经理、副场长副经理、副场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武装部长镇长助理、财政所长土地所长

  常务副组长:李欣岷副组长:吉环徐志军常乃柏李忠营管延军成员:李鹏

  刘焕章印祥顺黄占胜朱晓国王洪利刘楠徐志江江志国杜焕平

  黄礼

  司法所长

  11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管延军(兼)王铁乡建助理经济助理交通助理办公室主任结算中心主任镇党委、政府秘书大学生大学生大学生

  副主任:成

  员:孙宝石于海鹏李冰

  栾鹏祥王瑞庆宋贤明王小路许素艳

  12

  

篇三: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开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开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沉着建设.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坚决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开展.当前,都江堰市正全面落实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战略势能和策略动能,聚焦五项重点工程,深化两项重点改革,探索城市绿色开展新模式,全力打造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央的窗口展示基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在都江堰市开花结果.一、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开展做优主城区文化旅游核心.都江堰市坚持以功能建设为根本依托和核心支撑,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打造以文化娱乐、商贸效劳为主的旅游城市核心.打造青城山旅游效劳中央.立足全域旅游视角规划城乡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康体养生、公共效劳和根底设施配套为重点,打造以高端酒店集群为主的旅游效劳中央.做强大青城沿山旅游开展区.打造三大功能板块,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高山河谷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开展高山滑雪、山地极限运动、漂流探险、河谷观光、温泉度假等产业;浅丘运动养生度假板块,主要开展运动养生、彩叶林观光、跺猴桃庄园度假、禅修静养等产业;大青城康体养生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开展康体养生、会议度假等产业.做精田园生态开展区.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川西田园生态本底,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工程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做精自流灌溉田园、水润天府文创、现代水利功能拓展、道源养生农旅示范四大产业功能.布局三大产业园区.打造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水上运动、生活效劳等产业为主的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以休闲旅游、医疗康养、高端会议会展等产业为主的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以特色医疗食品、旅游装备制造等绿色科技产业为主的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二、聚焦五大工程,夯实乡村振兴根底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都江堰市立足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资源禀赋,坚决落实成都市委以大生态观将城乡作为有机生命体,构建山水田林城生命共同体〞的规划理念,重点培育青城山镇、聚源镇、大观镇和蒲阳镇4个特色小镇.青城山镇主要依托都江堰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重点开展旅游效劳业、高端会展业;大观镇主要依托都江堰一青城山风景名胜区和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重点开展康体养生、创意产业;聚源镇主要依托都市现代农业、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开展通用航空旅游、教育科研;蒲阳镇主要依托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重点开展绿色工业,提供产城一体的效劳配套.实施JI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都江堰市JI西林盘资源丰富,现有林盘586个,川西民居、古寺庙、古遗迹80余处.蒲阳镇汪家院子、安龙镇李家院子等8个林盘院落整治进展迅速;柳街镇黄家大院开展特色餐饮、高端民宿、小型博物馆和席草编艺工坊,着力打造川西林盘原乡生活体验区;石羊镇朱家湾林盘以JI苜和禅道文化为本底,着力打造养生文化特色林盘;聚源镇探索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模式,创新实践川西林盘修复利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改扩建公厕80座.未来3年,都江堰市将新建〔改建〕公厕60个以上,完成366个散居院

  落环境整治全覆盖.全面开展土治一增〞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山长制〞,全力推进百镇千村〞建设行动,打造〜镇一品、一村一景〞优美田园景观.

  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柳街镇中国田园诗歌节,石羊镇花蕊故里彩林节,中兴镇采茶节、安龙盆景艺术节和海棠花节,彰显了独特文化魅力.局部乡镇社区书屋与农家乐、民宿、酒店进行整合,打造乡村文化休闲空间,农村的书香味、文化范越来越浓.

  实施城乡社区开展治理工程.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小办公、大效劳〞增加公共活动空间.着力打造互联网+〞便民效劳示范点和社区综合体,让智惠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效劳.以六讲〞活动、古堰讲坛“道德讲堂〞、全国文明城市创立为抓手,狠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院落〔小区〕、特色街区、商务楼宇等小单元治理模式,全面推进社区综治中央、雪亮工程〞建设,形成体系完善的大联动、微治理〞配套机制.

  三、深化两项改革,释放乡村振兴潜力深化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开展殊猴桃、中药材产业,集中连片开展茶叶、川苜、食用菌、笋用竹、冷水鱼等特色产业,积极创立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深化互联网+〞现代农业开展模式,建成都江堰市农产品流通一体化综合增效平台,实现农副产品全程溯源.标准开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构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广生产全托管、效劳大包干〞和公司化托管、专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在全省具有典型意义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农旅融合引领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和多彩乡韵展示区.

  大力推进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稳固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成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着力在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内探索形成经验成果.探索政银保〞联动合作,试点开展涉农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助力市场主体融资.创新农业险种,试点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险种,提升农业抗风险水平.加大财政资金向科技创新、品牌营销、创业孵化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投入,使财政支农投入以股份、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村开展重点区域,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深化农村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提升社区效劳产业开展和社会治理的水平,加快实现城乡治理水平现代化.

  

篇四: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XX区加快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

  展的实施意见]

  __区加快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果,做大做强中心镇,夯实__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结合__实际,现就加快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系列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X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坚定主城担当、助推__创副,按照“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优化提升、扩权赋能”原则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的城镇布局,在全区优选培育一批中心镇试点(不含城关镇),突出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深入实施“6大提升工程”“5项改革措施”,通过在规划把控、政策保障、落实标准上着力,推动中心镇做大做强,其他一般镇和撤并乡镇突出基本设施完善,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全区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品质__”、聚力打造“有礼之城”夯实底部基础。

  (二)主要目标。2021年,在城市化发展区培育一批疏解城市功能、加工制造等类型的城市卫星镇,在农产品主产区培育一

  批特色农业、农旅结合、商贸物流等类型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在生态功能区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类型的新型绿色低碳镇,力争2021年入库省级中心镇2个。到2025年,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1个以上。

  二、主要任务(一)基础设施提升工程1.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加强中心镇与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和重要交通枢纽的连接,完善与中心城区、周边城市及乡镇的交通体系和中心镇对外交通通道建设,推进中心城区至中心镇二级以上公路、场镇过境公路改道等项目建设,实现中心镇半小时以内上高速。优化城镇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加快打通或拓宽合并场镇之间的快速连接线、断头路。推进公共停车设施、行人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责任单位:区交运局,中心镇党委政府。逗号前为牵头单位)2.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中心镇街道硬化、黑化、亮化、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力争2022年场镇主要街道硬化率达到100%以上,亮化率达到96%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推动主要公共区域和重点旅游景区公厕改造升级,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中心镇在2023年前要分别建成1个以上避难场所和公厕。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广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责任单位:中心镇党委政府,区

  住建局、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执法局、__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区经信局、区文旅局、区交运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乡村振兴局、区城治办)(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1.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重点开发环境良好、设施完善、物业专业化的住宅小区,提升住房品质。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造提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有序推进公租房建设,完善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制度,逐步实现公租房保障范围中心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严格控制中心镇建成区新建农民自建房。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推动“数字农房”建设,发展新型夯土建筑、轻型钢结构农房。(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域医保预算分配向中心镇卫生院倾斜。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布局1至2个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并纳入“十四五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予以建设。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紧急征用等制度。支持中心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组建医养联合体。(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民政局、中心镇党委政府)3.加快发展教体事业。按照“高中进城、义务教育相对集中、幼儿园就近”的思路优化布局学校,到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学校优化布局调整。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乡镇寄宿学校建设,加快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校园警务室建设,做到“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推进“三通两平台”

  建设,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和老年教育,办好社区教育学校和“村政学院”。因地制宜建设乡镇健身中心等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并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责任单位:区教科局,区文旅局、中心镇党委政府)4.加大养老扶幼支持力度。在中心镇规划试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和照护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打造具备服务辐射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功能,形成“一中心多站点”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中心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旅居养老、生态康养等健康养老模式。(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中心镇党委政府)(三)产业集聚提升工程1.培育特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产镇融合,围绕全区重点产业,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打造一批“国字号”“X字号”特色产品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突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向农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农产品创意等领域延伸拓展产业链;

  对新型绿色低碳镇,突出文旅融合,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康养以及红色文化、巴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教科局、区文旅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口岸物流中心、区文旅

  中心、中心镇党委政府)2.做强产业平台。推进中心镇产区、园区、景区三区共建,打造三产融合共享示范区,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小微企业园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教科局、__经开区、中心镇党委政府)3.创新产业业态。贯彻落实鼓励新业态发展的政策,以“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宅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建立科技扶贫在线服务驿站,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培育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骨干。(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教科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区文旅局、区文旅中心、区口岸物流中心、中心镇党委政府)(四)环境风貌提升工程1.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加强森林、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林木相关规定,坚决杜绝未批先建、未批先采。在中心镇周边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农业主题公园,合理布局建成区内的公共绿地,到2022年中心镇建成1个以上绿地公园。(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__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加强城镇风貌管理。开展中心镇整体风貌设计,加强风貌建设管控,住宅以多层建筑为主。整治违规乱搭乱建现象,集中清理彩钢棚、电气线路私拉乱接、

  小广告乱张贴等问题,各类管线采用地下隐蔽式预埋。开展中心镇出入道路景观节点风貌改造和镇区主干道综合整治,建成一批特色风貌街区和住宅小区。(责任单位:区综合执法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城治办、中心镇党委政府)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积极推广城镇周边就近接入污水管网、聚居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站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完善行政村和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机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涉改村农村厕所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成效,7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__生态环境局、区综合执法局、区住建局、区城治办、区供销社、中心镇党委政府)(五)文化传承提升工程1.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农耕文化、传统技艺、地名文化等文化资源的调查、申报和保护利用。实施中心镇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中心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挖掘、整理,打造一批手工作坊、非遗工坊、非遗传习基地,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村史馆,打造一批文化保护示范基地。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育乡土工匠。(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文旅融合,积极开展“古镇古村”行动,鼓励通过资源对接、跨界合作、平台搭建等方式,利用传统建筑

  发展民宿、演艺、餐饮等经营性项目。发展古村休闲旅游、民间工艺作坊、乡土文化体验、农家农事参与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责任单位:区文旅中心,区文旅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中心镇党委政府)(六)城镇治理提升工程1.建立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实施大联动、微治理,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强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落实治保会建设和一村一辅警配备工作。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法治示范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开展平安乡镇、“八无”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住建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推进城镇治理精细化。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促进城乡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向中心镇延伸。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雪亮工程”建设达标率达100%以上。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并配强中心镇的站(所)力量和资金,综合设置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综合执法。(责任单位:中心镇党委政府,区委政法委、区综合执法局、区委编办、区公安分局、区经信局)三、改革措施(一)创新规划编制1.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中心镇数量、规模结构和功能定位,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产业布

  局。完成中心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详细规划覆盖率50%以上,有序推进村规划编制。(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规编中心、中心镇党委政府)2.完善重大项目清单编制。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编制中心镇重大项目清单,明确建设任务及时限,实现空间布局、土地指标、建设时序的统筹协调。(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规编中心,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中心镇党委政府)3.健全规划编审机制。建立完善区、乡镇联动和相关部门联控的小城镇规划管控体系,中心镇规划编制由区自然资源局统筹组织开展,在区级部门和专家技术指导、公众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形成规划成果报审,以镇为主体,区自然资源局审核,报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定通过后实施。(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规编中心、中心镇党委政府)(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推动扩权赋能。按照依法依规、权责相称、能放尽放的原则,将中心镇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审批服务执法权限下放到中心镇,重点扩大在中心镇建设管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行政权力。参照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拟制中心镇扩权事项目录,按程序报批实施。(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综合执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交运局、区行政审批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创新机构设置。转变中心镇政府职能,重点强化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和村镇规划建设等职能。支持中心镇在限额内综合设置党政机构,因地制宜设置特色

  机构。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区直部门设在中心镇的机构原则上下放中心镇实行属地管理;

  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派驻工作纳入中心镇考核范围,主要负责同志任免须听取中心镇党委意见。(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委组织部、中心镇党委政府)3.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中心镇权责清单和事权准入制度,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内容。厘清区镇职责边界,区直部门不得随意将承担的工作职责转移给中心镇,确需下放或委托的,要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并按程序报批。建立完善中心镇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确保依法行政、规范运行、有效监督。(责任单位:区委编办,中心镇党委政府)(三)深化财政和投融资制度改革1.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区本级与中心镇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区本级与中心镇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中心镇的土地出让收入在扣除征拆的成本性支出和中央、省规定计提基金及专项资金后全部用于中心镇建设发展,各类政策性资金优先支持中心镇建设。(责任单位:区财政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拓宽投融资渠道。研究制定支持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各地依法依规统筹整合资金,搭建投融资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责任单位:区金融办,区财政局、中心镇党委政府)(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打造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评估、服务、处置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区、乡镇、村、社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区行政审批局)。鼓励金融创新,延伸拓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区金融办、区财政局),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提高农户信贷能力(人民银行)(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行政审批局、区金融办、区财政局、中心镇党委政府)。

  2.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强化资产管理,因地制宜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企业X”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快集体资源资产“三权分置”改革,鼓励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通过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以出租、入股等形式发展乡村经济。依法依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中心镇党委政府)3.强化用地保障和管理。统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安排适度向中心镇建设倾斜。中心镇根据建设发展确需突破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允许调剂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强用地保障能力。中心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增加的占补平衡和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留镇使用。对镇域内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其占补平衡指标不足的,可在区域内统筹解决。支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实行“点状供地”。(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中心镇党委政

  府)(五)完善人才振兴制度1.夯实基层队伍。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中心镇重点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和事业编制。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实行“区招镇用”“区管校用”。鼓励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选派优秀人才到中心镇挂职锻炼。对表现优秀的中心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优先提拔使用。(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办、中心镇党委政府)2.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中心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统筹推进周边乡镇及辖区(村社)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设,打造“就近办”服务圈。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完成土地确权、林地确权、房屋及宅基地确权的基础上,允许在中心镇有合法稳定职业或住所的农民在落户的同时继续保留在农村的原有各项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区农业农村局、中心镇党委政府)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加快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区住建局牵头做好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区级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资金和项目统筹,形成合力,优先支持中心镇高质量发展,建立综合性服务专家库。中心镇党委政府是实施主体,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加大支持力度。从2021年起,按照力度不减和辖区负责的原则,推行“设计下乡”和驻镇规划师制度,开展“设计下镇”

  活动,引导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策划等专业技术人员下镇服务。

  (三)强化考核奖惩。将中心镇建设纳入对相关部门乡镇的目标绩效考核,建立中心镇培育动态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考核细则并组织实施,对纳入中心镇培育、考核排名前列的,加大资金补助、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支持力度;

  对工作推进不力、发展滞后的,取消其培育创建资格,进行通报并按程序追责。

  

篇五: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XX区加快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

  实施意见

  为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果,做大做强中心镇,夯实X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结合XX实际,现就加快中心镇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系列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X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坚定主城担当、助推XX创副,按照“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优化提升、扩权赋能”原则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的城镇布局,在全区优选培育一批中心镇试点(不含城关镇),突出要素集聚能力提升,深入实施“6大提升工程”“5项改革措施”,通过在规划把控、政策保障、落实标准上着力,推动中心镇做大做强,其他一般镇和撤并乡镇突出基本设施完善,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全区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品质XX”、聚力打造“有礼之城”夯实底部基础。

  1

  (二)主要目标。2021年,在城市化发展区培育一批疏解城市功能、加工制造等类型的城市卫星镇,在农产品主产区培育一批特色农业、农旅结合、商贸物流等类型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在生态功能区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类型的新型绿色低碳镇,力争2021年入库省级中心镇2个。到2025年,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1个以上。

  二、主要任务(一)基础设施提升工程1.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加强中心镇与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和重要交通枢纽的连接,完善与中心城区、周边城市及乡镇的交通体系和中心镇对外交通通道建设,推进中心城区至中心镇二级以上公路、场镇过境公路改道等项目建设,实现中心镇半小时以内上高速。优化城镇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加快打通或拓宽合并场镇之间的快速连接线、断头路。推进公共停车设施、行人交通系统、公共汽车站等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责任单位:区交运局,中心镇党委政府。逗号前为牵头单位)2.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中心镇街道硬化、黑化、亮化、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力争2022年场镇主要街道硬化率达到100%以上,亮化率达到96%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

  2

  上。推动主要公共区域和重点旅游景区公厕改造升级,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中心镇在2023年前要分别建成1个以上避难场所和公厕。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广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责任单位:中心镇党委政府,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执法局、XX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区经信局、区文旅局、区交运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乡村振兴局、区城治办)

  (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1.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重点开发环境良好、设施完善、物业专业化的住宅小区,提升住房品质。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造提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有序推进公租房建设,完善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制度,逐步实现公租房保障范围中心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严格控制中心镇建成区新建农民自建房。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推动“数字农房”建设,发展新型夯土建筑、轻型钢结构农房。(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中心镇党委政府)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域医保预算分配向中心镇卫生院倾斜。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布局1至2个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并纳入“十四

  3

  五医疗事业发展规划”予以建设。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紧急征用等制度。支持中心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组建医养联合体。(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医保局、区民政局、中心镇党委政府)

  3.加快发展教体事业。按照“高中进城、义务教育相对集中、幼儿园就近”的思路优化布局学校,到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学校优化布局调整。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乡镇寄宿学校建设,加快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校园警务室建设,做到“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和老年教育,办好社区教育学校和“村政学院”。因地制宜建设乡镇健身中心等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设施和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并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责任单位:区教科局,区文旅局、中心镇党委政府)

  4.加大养老扶幼支持力度。在中心镇规划试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提升敬老院管理水平和照护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打造具备服务辐射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功能,形成“一中心多站点”养老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

  4

  中心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旅居养老、生态康养等健康养老模式。(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局、中心镇党委政府)

  (三)产业集聚提升工程1.培育特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产镇融合,围绕全区重点产业,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打造一批“国字号”“X字号”特色产品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突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向农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农产品创意等领域延伸拓展产业链;对新型绿色低碳镇,突出文旅融合,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康养以及红色文化、巴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教科局、区文旅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口岸物流中心、区文旅中心、中心镇党委政府)2.做强产业平台。推进中心镇产区、园区、景区三区共建,打造三产融合共享示范区,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小微企业园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教科局、XX经开区、中心镇党委政府)3.创新产业业态。贯彻落实鼓励新业态发展的政策,以“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发

  

篇六: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目前xxx村已开设商铺62家根雕商家16家特色民俗客栈11二工作思路及总体目标一工作思路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改革创新坚持走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着力破解难题突出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发展深入推进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XXX乡XXX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XXX市委、XXX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五美乡村”的意见》(xX委发〔2018〕1号)文件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安排,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达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目标,经XXX乡党委、政府研究,将XXX村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点,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村为XXX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9亩(其中水田514亩,旱地335亩),林地面积2459亩,全村8个村民小组共581户2317人,共产党员53名,是全乡人口和经济总量最大的村。经历灾后重建后,XXX村立足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积极发展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农家客栈、农村电商平台、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国道XXX线特色产业带、现代农业科技园、XX农场、根雕等一批具有浓厚乡村旅游元素的项目或场所。目前XXX村已开设商铺62家,根雕商家16家,特色民俗客栈11家。

  二、工作思路及总体目标(一)工作思路

  -1-

  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改革创新,坚持走“特色小镇+农业园区+专合社”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着力破解难题,突出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发展,深入推进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总体目标

  坚持“夯基础、强硬件”和“市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紧紧围绕维护并运用好“XX湖国家级AAAA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两个金字招牌,按照“一三产业统筹互动、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在XXX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康养(医养)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把XXX村旅游产业及其品牌形象真正建树起来,把XX新镇建设成为X西旅游环线上依山傍水、特色鲜明、宜居宜养宜商的农旅特色小镇,使XXX经济真正转型跨入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举措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小康夯实基础。-2-

  (一)聚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产业兴旺

  乡村旅游产业配套项目的建设情况。一是建设XX县XXX乡XX新镇乡村旅游客运服务中心,解决XXX长期以来游客及广大群众无客运服务设施的突出问题,现正在向县政府报告,确定工作流程及实施方案;二是打造XX县特色根雕一条街。加快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解决根雕根艺行业散乱无序、自娱自乐情况;目前该项目正在与根雕协会磋商,力争早日形成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建设XX县XXX乡新型农副土特产品交易中心,解决周边近2万余群众日常消费品及区域性地方农特产品的交易问题,逐步形成XXX地方民俗特色,目前正在编制可研报告;四是实施光亮工程,在国道XXX沿线安装路灯,在XXXXX新镇生态主题公园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实施亮化,让XXX整体旅游形象“靓”起来,夜晚火起来;五是新建冷链库房,租赁予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让XXX集散功能更加健全,区位优势转换为商业优势。六是启动了XX新镇及周边闲置房屋的包装和招商工作,力争引资引商引智引强,全面盘活XX新镇,增加XX新镇商气、人气。

  (二)聚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生态宜居

  一是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私搭乱建治理和建设管控,全村整体风貌和单体建筑风貌协调,农宅建筑群与周围自然及人文环境协调,无私建乱搭、自行改变风貌等现象;健全完善村文化站排练室、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农家书屋等功能。二是通过扶贫政策危房改造提升,全村改厨、改厕、改庭院率达到100%。三是打造产业示范

  -3-

  片,在国道XXX线(XXX段)自雅康高速出口XXX一组大桥起至罗代村大桥止,以规范种植“错花季、错收季”的新型李子系列产品,形成国道XXX线上的特色“四季花海”,使之成为最美路段。四是积极学习和实践“高岗村模式”,2019年底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有成效。五是强化污水治理,充分依托XX新镇污水处理站,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污水收集、管道架设等方面深入思考、科学布局,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生活污水引入处理站处理排放。六是稳步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重点开展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利用,倡导少用农药,贴上绿色标签。

  (三)聚力和睦家园建设,推进乡风文明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队伍,优化村“两委”组织体系,提高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在小区主要道口位置健全完善文明公约标识标牌。常态化开展法制宣传和扫黑除恶专项整治活动教育,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三是通过开展“XX好人”、文明家庭、“四好”家庭等活动,让村民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的文明新风。四是全面推行《XXX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切实引导群众自治自管,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五是切实发挥村资公司作用,加强对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4-

  (四)聚力乡村共治,推进治理有效

  一是持续抓好乡村治理。深化和睦家园建设,从家风家训着手,通过和睦家庭评选,引导每个家庭重拾家训、注重家教、养成家风、中兴家道,用良好家风,促进淳朴民风,形成文明村风;从环境卫生着手,开展洁美家庭评选,“厕所革命”和乡村风貌整治。二是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合文化活动室等作用,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满意感安全感。三是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鼓励配置日间照料中心。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四是在村委会村务公开栏上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通过农民夜校对群众提供思想文化、科学知识、实用技术等教育和培训,增加群众收入。

  (五)聚力多元化增收,推进生活富裕

  积极构建多元增收机制,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清产核资及股权量化;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发展电商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就地就近务工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增加劳务收入;四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盘活现有资产资源,增加分红收益;五是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利用景区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宿、乡村旅游,如开展风筝节、研学小镇等。

  四、相关建议

  -5-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特恳求县政府从以下四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对示范点给予撬动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解决土地瓶颈问题;三是政府引导和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搭建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集聚涉农资金整合、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政策组合,打好政策组合拳,调整优化财政相关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统筹支持示范点建设。

  -6-

  

推荐访问:XX乡城乡融合发展城乡推进实施方案 乡城 实施方案 城乡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363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