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09 14:25:10

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9篇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21月组织专题调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9篇,供大家参考。

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9篇

篇一: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21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09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破纪录的611万,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据2009年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09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08年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2008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2000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09年4月以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企业,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09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应届毕业生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合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2009年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结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争0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采矿、地质、路桥专业在5月签约率已达到90%以上;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湘潭大学谢处长表示,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该校英语、国际金融贸易、证券等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往年房地产行业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房地产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严峻;而房地产部门表现不佳又直接导致了建筑、施工设计行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遭遇到以往没有的“冷遇”;法学、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表现较差;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情况相对稳定,最热门的专业是市场营销。

  由于今年中央出台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到2011年,使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若干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县医院原则上要达到二甲医院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所以今年医卫类专业就业比往年好很多。农村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疗机构起死回生,因此医卫类专业就业不但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有所好转,成为09届毕业生中的幸运者。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曾老师介绍,今年本校有医卫类毕业生2374人,已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许多专业望尘莫及。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2005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今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专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高出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

  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有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学08年还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生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湖南科技大学今年有500多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去年考研人数的近5倍。湘潭大学今年有847人参加了选调生考试。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情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湘潭市08年、09年公务员招考职位数分别为195、77,报考人数分别为3528人、3306人,考试录取率分别为5.53%和2.33%,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

  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篇二: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3篇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3篇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

  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答复下列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剧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

  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剧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局部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持有“”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兴旺地区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兴旺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兴旺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兴旺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时机,这与学生的“自我开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兴旺地区的就业时机较其他不兴旺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表达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

  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那么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根底”、“师范技能”。(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到达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时机”,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

  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效劳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局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效劳、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标准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良的地方。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为难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

  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上下和就业满意度的上下。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奉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时机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就业心理准备缺乏(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2)、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缺乏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大局部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时机的最大提供者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时机,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根底。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那么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美国下给本来就就业困难的我们更添了一层霜。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待就业

  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调查情况如下: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1:20xx年毕业生就业环境: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09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开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重压下,20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方案,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本钱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2:20xx年就业现状: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

  “不选本科选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或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专业与需求形式:从XX—20xx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效劳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效劳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年度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专科学历各年度比例分别占至41、33%、43、55%和56、37%。从调查来看:20xx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5%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xx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专(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湖南省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况:湖南省20xx届、XX年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且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很多的压力。大部份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认识过高,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xx年1月5日,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举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缺乏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开展。

  4:促进就业措施: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开展,加快第三产业开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屡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开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要大力开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为难局面。

  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那么,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与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与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据国家的数据,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根底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xx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局部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并切实帮助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开展条件,提高广阔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xx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5%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说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拟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篇三: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1一、调查目的: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把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预备。二、调查人:...等五人三、调查对象:深化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社会各阶层四、调查时间:xx月xx日--xx月xx日五、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六、调查内容: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盼,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大学生的将来全面发展,成为满意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七、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从调查中发觉,大部分人对大学生关

  

  注度还是挺高的。80%的人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非常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我们不得而知,大学生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人士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平凡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简单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教育类、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没选对专业了或者是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了,其实,无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自己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抱负理想,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省,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大学生极少消失“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人们赞美吟诵的“象牙塔”,更是一个熬炼能力、展示才干的舞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专心把握专业学问,乐观参与社会实践,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大学生不应当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书呆子,而应当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样激烈,压力也随之而升。因此大学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需准时充电,增加自身的“资本”,提高自己的价值。社会上认为大学生要找到抱负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干、三好证书”等还是非常必要的。

  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简单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更应当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四周环境颇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当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假如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气,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学生身怀真才

  

  实干,英勇拼搏,艰苦奋斗,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前不应当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而更应当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学问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最应当在政策方面给大学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资金、技术方面也应当迎头赶上。经济危机下,大学后并没有被断了后路,还有许多选择的机会,比如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直接就业等等。社会人士反映,大学生应当从大二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人才市场方面的学问,大三时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熬炼培养个人职场能力,积累工作阅历,适应工作环境,为大四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预备。人们对大学生期望还是蛮大的,都为大学生的将来祝愿。

  八、调查结果分析:据调查,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学问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学问;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而大部分群众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实干,有专长,高素质,布满活力。待人有礼貌,孝老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当具备。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期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布满激情,乐观自信,有抱负有理想的精神风貌必需发扬广阔。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当

  

  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

  

篇四: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就业前景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校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成为必然。

  一.专业概述1.专业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2.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广泛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较强的汉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基础,能够在文化、宣传、出版、教育、新闻媒体、公共关系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及继续专业深造的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1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3.专业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原理、民间文学概论等。二.专业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1.就业现状据新浪教育相关信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如下发展: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20.14%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为5.04%;中初级教学单位16.55%;其他企业就业为14.62%;三资企业为2.90%;其他灵活就业12.59%;机关为3.24%;其他事业单位2.10%;出国及退学1.68%;自由职业2.18%;就业率:84.92%。2.就业前景(1)就业方向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既能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同时,又能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任职资格)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和创新的能力,具有人文的眼光,团结合作的意识,认真负责,热情并对工作充满激情,交际能力强。(4)前景分析(包括节薪水、职业发展空间、竞争状况、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等)目前来说,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报本专业。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

  2

  一:调查目的1、了解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2、在了解就业情况的前提下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出初步规划。二:调查方式走访、探讨、记录、问卷调查等。三:调查人群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暑假做兼职的在校大学生。四:调查时间五:分析结果及调查总结如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启动,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诞生。然而到1999年,在全国高校中开设有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就达120多所,此外还有些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多年以来,“就业难”一直困扰着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连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这样的困难。每年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绝大部分学生不得不挤身于其它行业。这种“前景看好,现实堪忧”的状况让不少在校环境专业学子忧心忡忡,在社会上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一、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走向剖析。环保职业被人们评为了加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但是在目前红红火火的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专业人才受到冷遇,这是因为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行业,往往投入大于产出,赢得微小,除环保咨询业务与环保技术服务业每年的近期亿元人民币的盈利外,其他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的状态,因此,与此相关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是叫好不叫座,很多同学入学前觉得该专业一片光明,入学后才发现哀鸿遍野,都说工作不好找。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其就业形势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工作好找,待遇不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走向无外乎有三种:吃“财政饭”的,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吃效益饭”的,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

  3

  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环境类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设计院招聘的环境工程师,都要会

  注明需要5年以上设计工作经验。而且,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的增长数目可能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因此,毕业生在入行前必须接受较低的薪资水平。如果正确地认清形势,加上努力学习,这个行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环境科学涉及面广。加上“绿色科技”的兴起,可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一旦环保人才走俏,年轻的“环保板块”能够像曾经的IT业、投资银行业一样打造一大批成功的“绿色”金领人士。

  

篇五: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

  1

  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

  2

  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

  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篇六: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

  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

  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

  ,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训,共4页,当前第1页1234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

  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

  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

  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

  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

  

篇七: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新就业形态探析——以西安交通大学城

  市学院为例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陕西西安710000

  内容摘要:新型就业形态是这几年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新型就业形态也有助于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尤其是现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新型就业形态的概念入手,对新型就业形态特点进行探讨,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型就业形态互联网+就业大学生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段夯实,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动新型就业形态的出现,并形成越来越大的规模和越来越多的类型。

  一、新就业形态的概念

  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型就业形态的支持”,这是我国官方最早提到“新就业形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政策性概念概括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就业模式、工作模式的巨大变化,也概括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以及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截止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学者关注新型就业形态并进行研究,但是还没有出现对新型就业形态的官方解读。

  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本质上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从生产力的角度,“新就业形态”描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互动,实现虚拟与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近几年,随着人类社会

  整体上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交易成本急剧下降,以互联网平台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的分享经济或零工经济下的工作模式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生产力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刚刚萌芽,并随着工业智能化发展开始有所推进,而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种新型就业形态的发展。

  二、新就业形态的特点

  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就业形式的灵活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进步,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行业进行冲击,从而衍生出新的行业。人类社会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这次工业革命除了在技术上的发展速度、深度与远度都远超过之前的工业革命之外。在此背景之下,以互联网平台与信息化技术作为依托,推动新就业形式的不断涌现,其就业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一些劳动者甚至不直接收取劳动报酬而是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还有的劳动者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去完成工作内容等,这些都给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就业场所非固定化。传统的就业形式要求劳动者要在固定的就业场所,完成固定的工作内容,而互联网等经济的影响,催生了很多新的就业形态,出现了很多异地就业、居家就业、流动就业的情况。新的就业形态劳动活动不需要束缚在固定的、单一的、实体的劳动场所,而是围绕劳动活动内容在非固定场所即可完成。

  3.组织方式平台化。传统正规就业模式下,由企业特定岗位和专职受雇人员提供相关服务,劳动者以企业单位为依托,围绕固定职位开展经济活动。随着互联网与分享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变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台型经济组织,劳动者依托各类平台作为媒介,进行相关经济活动,比如外卖送餐平台、出行平台、民宿租赁平台等。平台型的组织方式由于信息成本少、就业规模大、去主雇化的特点,能够吸引大规模的无法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去完成的工作群体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拉动就业。

  4.参与方式的去门槛化。传统的就业模式的劳动岗位很大程度上都对劳动者的学历、年龄设置门槛等,而新兴就业形态,尤其是平台类的就业形式,既不设各类学历、年龄门槛,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这样就为很对低学历、低技能人员、就业困难群体等创造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方式更加去门槛化。国家出台的鼓励“地摊经济”的政策,也减低对创业者的创业成本,降低了自主创业者的创业门槛。

  三、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0届毕业生为例分析新就业形态

  00后的大学生被称为“超新生代”,他们的就业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说很对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选择“慢就业”“间隔年”,用传统的思维与固有模式已经很难在走进学生,尤其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必要对大学生新的就业形态进行分析。

  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为例,截止到2020年6月底,2020届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共有16人,其中有4名毕业生在国外做汉语教学志愿者,有3名毕业生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并以此盈利,有1名毕业生为职业作家,1名毕业生当网红,1名毕业生做演员,1名毕业生创业运营一家民宿,其余学生均为传统意义上的行业。综上所述,在2020届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新型的就业形式占比为43.75%,高于往年的比例,并且出现了一些以往年没出现过的就业形式,比如网红、演员等。

  新的就业形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的新形态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对经济社会运行以及经济主体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此次疫情对各国经济的冲击较大,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员,而新的就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社会压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化研究部、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6年2月。

  2.张成刚:《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第201619期,第86-91页。

  3.王永洁:《平台型非标准就业与劳动力市场规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篇八: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范文5篇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一】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xx大学劳xx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

  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xx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xx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xx大学校长xx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学生就业信息不足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那么用人单位发布信息的时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而且人才交流市场开发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筛选。2.用人单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3.高校方面原因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方面原因I.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II.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

  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

  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同时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

  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毕业生自身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却不能正确认识,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III.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

  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3.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

  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二】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

  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1、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2)高校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

  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篇九: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其他占20被调查者存在同时使用多个平台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就业形态促进玉溪市就业的效能本次调研以玉溪市新业态从业者人数最多的玉溪美团外卖平台为切入口以200名骑手40家商家为样本详细了解了玉溪市新就业模式在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循环四个方面的情况

  玉溪市新就业形态调查研究

  作者:林茜郭昆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25期

  摘要: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就业形态成为就业增长新引擎。本文通过开展调查梳理玉溪市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探究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提出玉溪市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玉溪市;美团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5-0105-03

  新就业形态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其中,网约车、外卖、闪购、民宿、直播主播等平台经济的灵活就业,已成为吸纳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新渠道。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领域就业保持较快增长,以新业态形式出现的平台员工数达到623万人,比上年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大批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例如:2020年1月20日至3月30日疫情期间,仅美团新注册外卖骑手就高達45.78万人。

  当新就业形态成为就业增长新引擎的同时,新就业形态特别是互联网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在劳动关系、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就业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政府的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拿出硬招、实招支持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为了尽快掌握玉溪市新就业形态发展状况,玉溪市就业局联合玉溪市新就业形态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玉溪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代表以及玉溪师范学院相关专家,于2020年6月至7月通过访谈、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玉溪市新就业形态的类型、特点、就业规模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玉溪市新就业形态发展概况

  调查显示(详见表1),现阶段玉溪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主要是创业式和提供服务两大类,创业式从业者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线下的店铺或是传统零售模式搬到线上实现就业,提供服务从业者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诸如快递配送、外卖送餐、移动出行、知识技能、代驾、网络直播、家政等服务实现就业。从业者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创业式从业者创立的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从业者主要是已婚的25岁~35岁的年轻人,其中男性人数较多。从业者大多基于工作时间自由、收入高、能学到新技术等原因选择新业态就业。从业者的学历和收入较高,大专和本科学历占比达到了60%,60%的月收入超过了6000元。从业者通过自主创业、“线上+线下”不固定工作地点的方式灵活工作;为了提高自我竞争力,73.3%的从业者会接受各类技能培训。80%的从业者每周工作的时间超过41小时,40%的每周工作时间在51小时以上。玉溪新业态从业者主要依托淘宝、抖音、美团、腾讯四大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平台。

  为了进一步探究新就业形态促进玉溪市就业的效能,本次调研以玉溪市新业态从业者人数最多的玉溪美团外卖平台为切入口,以200名骑手、40家商家为样本,详细了解了玉溪市新就业模式在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循环四个方面的情况。

  1.创造就业机会

  玉溪市美团外卖平台2020年1月~6月总量达67万单;截至2020年7月,商家总数1967家,在参与问卷的40家商户中有一半商家每天外卖订单占总销售单数的50%~60%。玉溪市

  美团外卖平台有单骑手597名,在参与问卷的200名骑手中94%来自玉溪市,6%来自云南省内其他地区,92%来自农村,8%来自城市。调研结果显示,新就业在城镇和农村都吸纳了很多劳动者,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就业稳定有很大作用。随着平台订单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骑手这一新就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商家对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我们没上平台时是5个员工,后来上了外卖以后忙不过来了,就又招了1个前厅,像打包、接单都由专人负责。”——玉溪某餐饮店。线上推广运营为商户扩大了营业额,从而扩大了员工队伍的总体规模。在调研过程中,有商家表示到店餐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美团搜索后作出的选择,一些优质商家在美团平台引流作用的带动下迎来了客流量的快速增长。

  2.提高就业质量

  玉溪市新就业形态对提高就业质量有显著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从业者和商家的收入,对优化商家内部管理流程的作用也较为显著。在参与问卷的40家商户中,平均每天外卖单数123单,平均每单价格20元,外卖收入占每月营业额平均为35%,入驻美团平台后营业额平均增长4300元。在参与问卷的200名骑手中,有43.5%的骑手工作收入在5000元左右。人均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获得了企业利润和员工收入的双重提升。美团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有助于商户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同时有利于员工工作质量的提升。据调查显示,商户认为美团平台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影响范围最广的项目分别是更加精准地找到目标用户和帮助企业标准化服务内容和流程。

  3.提升就业能力

  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不仅需要掌握标准化的职业技能,还需要通过持续的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调查显示,美团平台为商户提供平台排名、用户评价以及后台数据分析等多项增值服务,促进企业规范员工流程以及提供相应的培训项目,助力员工技能的标准化和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员工总体就业能力的提升。美团平台为了助推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训服务,助力商户提升经营能力,助推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

  4.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循环

  从雇佣关系到合作关系、从固定劳动到随时随地工作,玉溪市新就业形态不断焕发生机,在灵活性、包容性、自由度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同时,在就业渠道的拓宽、就业弹性的增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等方面,也发挥出重要作用。新就业形态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规模,提升了就业质量,带动技能升级联动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侧要素,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就业形态出现时间不长,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引导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实际对玉溪市新就业形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1.玉溪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新就业形态是新经济形态在就业领域的反映,玉溪区域经济的样态决定了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水平。在2016年之前,玉溪市GDP总量在云南省16个州市的排位一直稳居第三位,昆明市和曲靖市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位。但自2017年起,红河州开始赶超玉溪市,且最近三年玉溪市与红河州的差距逐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相比,玉溪现有产业明显存在招商引资难、产业体系不完善、品牌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同时,缺少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产业集群使玉溪市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制约。

  2.营商环境亟待优化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为提升营商环境,近年来玉溪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一些部門担当意识不强,沟通协调不力,审批效率不高,职能转变不到位等,相关工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调研显示,玉溪距离昆明仅有70多公里,这对玉溪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昆明市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吸引了大批投资商的注意,这对于玉溪投资的规模程度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进而使得玉溪的人才大批流向昆明,造成人才短缺的现象。同时,由于营商环境存在“痛点”,玉溪地区的人才对于本地普通企业没有兴趣,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3.新业态从业者年纪轻,缺乏职业培训

  调研显示,新业态从业者普遍是90后。比如外卖员,玉溪市美团外卖骑手88%是90后,职业成长性单一,会造成长期的整个就业市场出现短板和代际更替;比如直播主播这类从业者,比较年轻,缺乏职业规划,而劳务型服务技能的沉淀也很难。红塔区电子商务示范产业园负责人王歆棋总结园区2019年成绩,虽然入园企业有50家,带动了2800多个就业岗位,2019年园区经济数字总量达到1.1亿元,实现税收7325万元,在本土入驻和培养企业方面有一定成果,但在培训方面缺少资源,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4.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式严峻

  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仅表现在就业总量压力较大,而且体现在行业、职业、地区等结构性矛盾明显突出等方面。调研显示,玉溪整体安逸的生活环境造成人才流出严重,就业竞争意识不强,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不高,很多毕业学生对人生变化和职业角色变化转变意识都不强。疫情冲击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期望行业、期望工作地方、期望岗位影响较大。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更希望去一线城市或省会

  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观念有待提高。当今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向往大城市,认为在大城市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但是,大城市并不能为所有毕业生提供机会,大学毕业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断调适自己的就业方向,使自己的定位与择业目标不断相适应。

  5.就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新就业形态的概念以及统计口径仍无法明确界定。在传统就业形态下,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等指标被用来衡量就业的波动情况。但是,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就业情况越来越难以衡量。传统的就业指标体系很难反映新就业形态的变化,因此,新就业形态下,就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三、玉溪市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建议

  1.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发展新兴产业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来说,新兴产业领域大项目的建设就像一个引擎。当下云南省已把“新基建”作为提升产业能级、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抢抓“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运作,玉溪市应积极制定“新基建”领域重点企业招商行动计划,摸清家底、定好方向,突出精准招商,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招商引资。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有好的产业支撑,发展才能有长足的动力。在新兴产业领域方面,玉溪经济发展关键是抓住重点产业,聚焦卷烟及配套产业、矿冶及装备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及现代物流业等重点产业。新就业形态如数字经济、直播平台经济、线上教育培训、网络零售、互联网医疗、移动出行等的发展,可以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创造更多的条件;同时,新就业形态可以创造更灵活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化市场化招商引资,鼓励建立社会化专业招商中介机构。

  2.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新平台成为就业“生力军”

  对玉溪市发展而言,只有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一个持续发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不断补齐短板。首先,切实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审批管理效率,实行多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审批。其次,取消部分收费,如对经批准占道经营的商户免征城市道路占用费等,切实减轻部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税收负担。再次,进一步降低场地费用。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帮助新就业形态人员减轻房租负担;同时,也可以盘活闲置资产,如将社区服务的闲置空间改造成免费经营场地,优先向新就业形态人员提供。密切跟踪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和职业活动新变化,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对新职业的意见建议,动态发布社会需要的新职

  业、更新职业分类,引导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社群健康等更多新就业形态发展。及时制定新职业标准,推出新职业培训课程。完善统计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统计监测指标。

  3.为新就业形态提供务实的就业保障支持

  由市政府牵头,会同发改委、统计局、工商、税务、工信委等部门共同制定玉溪市互联网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协同发展规划,加强“互联网+”新就业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的衔接,加快形成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统计体系、政策体系。将新就业形态的就业人员纳入培训范围,组织开展开办店铺、市场分析、经营策略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促进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支持各类院校、培训机构、创业产业园、互联网平台企业等,更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线上线下结合,政府与企业结合,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

  研究制定新就业形态的相关劳动保障政策,明确各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职责,引导平台及相关企业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报酬、职业安全保障医疗保障、休假等事项,引导产业(行业、地方)工会与行业协会或行业企业代表协商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奖惩办法等行业规范。

  4.构建人才大数据,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政策

  在新业态的时代背景下,应利用平台优势构建人才大数据,进行智能化人才精准匹配与精细管理,滿足个性化求职需求,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缓解用工结构矛盾,全面满足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定制化的求职需求。定期组织举办“网上签约周”活动,启动人才“招聘e站”云平台,组织开展网上招聘系列活动,发布玉溪人才各类岗位需求信息。开展“云招聘”“人才政策进校园”等专题线上推介。在加大宏观经济需求扩张的同时,应切实落实“就业优先”的政策。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关注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就业,建立更具实践性的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硬技能和软技能,将提升各项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改革的中心任务。同时,大学毕业生也应进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放弃传统的“一次到位”的就业观念,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在实践工作中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将自己的求职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

  四、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新就业形态、新的就业方式必然会层出不穷。地方就业行政主管部门未来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让新就业形态茁壮成长,为玉溪市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创造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姜耀东.让新业态成为稳就业的“接纳器”[J].中国政协,2019,(07):26~27.

  [2]王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J].学术交流,2019,(03):131~141.

  [3]王松.新科技革命下我国新就业形态研究——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8.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云南省经济发展监测与评价研究”(JD2018YB23);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滇中高原湖泊流域协同构建生态康养圈研究”(YB2018018)

  作者简介:

  1.林茜,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2.郭昆,玉溪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推荐访问:新就业形态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形态 就业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666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