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民族双语教育发展1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10 14:45:08

民族双语教育发展14篇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到现在,创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双语教育发展14篇,供大家参考。

民族双语教育发展14篇

篇一: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到现在,创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我国民族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为了使少数民族更好的传承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我国通过法律的手段去维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宪法》第四条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都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平等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政策,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内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保障。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鄂伦春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民族之一,据2021年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鄂伦春族共有8659人。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此次调研地点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黑龙江省呼玛县唯一的鄂伦春族聚居村。调查发现截止到2021年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共158户、374人。鄂伦春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如叙事民歌、萨满舞、抢枢、桦树皮制作技艺、驯鹿习俗等。这些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项目。鄂伦春族作为狩

  猎民族自下山定居已有65周年,经过长期发展鄂伦春族有本民族语言--鄂伦春语,但没有通行的文字。下山定居后,受到改革开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鄂伦春族开始普遍接受与其他民族通婚。目前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率较高,尤其是与汉族通婚的人数居多。综上所述,鄂伦春族本身人口基数较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导致汉化较重,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等诸多原因导致鄂伦春语陷入失传的危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的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鄂伦春族在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充分感受到国家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一、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实施双语教育现状(一)学校概况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以下简称“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1985年建校,如今成为大兴安岭地区仅有的两所少数民族学校之一。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四个村屯教学点,共有九个教学班。其中3个初中班,6个小学班。经与鄂伦春族乡中心校校长访谈得知,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全乡中小学在校生共80余人,其中鄂伦春族学生共10余人。全校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工人3人,鄂伦春族教师共4名。24名专任教师中,现有本科学历的13人,大专学历的11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鄂伦春族乡中心校自建校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2021年借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大庆之机,学校借此机会获得一个100座的多媒體教室;一个42座的语音室;一个容纳36台微机的微机室。2021年年末,又安装上了远程教学系统,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户收看优质课程。同时,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能够容纳约3000余册图书的图书室,一个按农村二类标准配备的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和一个小学自然实验室。通过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学生得以在更优质的环境下学习。(二)课程设置

  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校的鄂伦春族教师负责教学生鄂伦春语。学校的课程设置是规定每周上一课时的鄂语,即45分钟。鄂语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一第四节(表1),由小学部和初中部共同听讲。因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生们读一些简单的鄂语单词和给学生们讲鄂伦春民族故事为主。依靠口口相传是有局限性的,为了打破没有文字引起的困难,学校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的方法模拟鄂语发音,努力让其接近最原始的鄂伦春语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没有文字在学习语言时的困难。

  在教材制定方面,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教学时使用的是黑龙江省鄂伦春语言教育协会编写的教材,教材通过国际音标对鄂语进行文字化,共分为9级,难度逐渐增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鄂伦春语言,在编写纸质教材的同时,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听鄂伦春族的民间歌谣民族故事及录好的单词的音频可供学生去听。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学校还使用阿里河地区拼音标注教材,结合这两种教材同时授课。学校还有校内自主出版的校本教材,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与宗教,民情民俗,民族舞蹈,桦树皮工艺,民族语言等。

  (三)生源与师资状况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目前共有9个教学班,其中学生共80余人,鄂伦春族学生10余人。鄂伦春族中心校作为有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学校来说,应能收纳、并且有能力收纳周围村屯的生源,但是由于父母的观念影响,一些学生在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小学毕业之后选择去镇里或者外地继续读初中。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学校的生源处于流失状态。以2021年为例,在鄂伦春族乡中小校的初中部毕业的学生共13名,而开学入学的新生人数则低于毕业人数,不构成正比,导致学生总数越来越少。师资方面,据统计全校共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鄂伦春族教师共4名,占17%,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招聘到合适的老师也成为难题。

  

篇二: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地区的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斡尔族教育也就随之发生了质的飞从这个时期达斡尔族双语教育的发展中可以总结出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规律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间的和睦共处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是双语教育良性发展的可靠保证发展达斡尔族双语教育应尊重语言使用现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语言使用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多民族多语言的状况构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共同性日益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是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与本土化,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是21世纪全人类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两大挑战。各民族如何共同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如何搞好多元文化教育,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对那些人口较少、对主流民族的语言又不熟练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用何种语言授课的问题倍受关注。21世纪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时期。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突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达斡尔地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变迁。达斡尔族是有语言无文字小民族的重要代表,是探讨该类族群双语教育的重要案例。本研究拟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对达斡尔族双语教育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解释,主要的分析工具是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理解--解释范式。具体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试图通过对达斡尔族自身双语教育演变历程的系统深入的分析,探索属于这一类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规律,从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经济类型、教育水平等各个文化层面对制约达斡尔族双语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揭示双语教育演变与文化变迁的关系。针对达斡尔族双语

  教育的具体历史及现实情况,提出促进达斡尔族双语教育发展及濒危语言保护的对策性建议。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简要论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视角与方法:双语教育目前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的基本内容等。第二章概述了达斡尔族的文化源流及其在不同时期经历的显著变迁:达斡尔族早期与汉文化的历史渊源,造成其发达的农耕文化;清朝和民国时期,达斡尔族文化与满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碰撞与交流;伪满时期,达斡尔族遭受了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受到了切实的尊重。从中看到达斡尔族不同时期双语教育特点的深厚背景。第三章论述了清朝达斡尔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双语教育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达斡尔族学者创制了达呼尔文,学校教育采用达呼尔文、满文授课。清朝统治时期的教育(清末新式学堂除外)基本属于古代教育模式,这使其双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普及性,尤其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主要是针对富贵子弟,具有浓厚的精英性,民众教育极为落后。同时,尽管此时期是满族统治,但是汉族文化对达斡尔族的影响继续加强,在现代国民教育制度中,双语教育较为年轻,但是,对于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尤其是与汉族交往较为频繁、自己无文字的小民族来说,双语教育有其悠久的历史,并影响到今日的双语教育。第四章:分析了民国时期达斡尔族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现代学校制度建立,达斡尔人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数量增加,涌现出了大批精通多语的人才,出版了大批达斡尔族文学作品。一些达斡尔人还留学发达国家,取得杰出成就,显示出达斡尔族文化的极大的开放性。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政局的动荡和异常,达斡尔族双语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普及发展不够,甚至还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性扭曲。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地区的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斡尔族教育也就随之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这个时期达斡尔族双语教育的发展中,可以总结出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规律: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间的和睦共处,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语言政策是双语教育良性发展的可靠保证;学校教育发展是双语教育发展的深厚基础;加强达斡够与其他民族间的交往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发展达斡尔族双语教育应尊重语言使用现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语言使用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第六章:采用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质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的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深入全国最大的达斡尔族聚居区—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该地区达斡尔族双语及双语教育的新近资料,对其加以统计和分析,为其双语教育革新提供参考依据。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发展的关系,认为文化变迁是观察双语教育的重要视角;文化变迁中的文化接触是双语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诱因;向较高文明靠近是双语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等。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达斡尔族这一类有语言无文字小民族双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育在濒危语言的挽救中应发挥的作用。本论文试图创新的主要方面有:其一,首次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历时地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达斡尔族双语教育的

  发展;其二,深入达斡尔族聚居区调查了当前达斡尔族双语的新近状况,为其双语教育革新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三,运用教育学的规律,论述了发展无?

  

  

篇三: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式三的优势及不足以沙雅县第四小学为例21什么是双语教学22新疆双语教学三种模式的提出31沙雅县第四小学的基本情况32办学条件33教材选用34师资情况35学生基本情况41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优势42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丌足51适当加强母语教学52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教材53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行人本主义教学法54教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55构建家庭和学校乊间相亏沟通的桥梁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三的优势及不足以沙雅县第四小学为例摘要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三的优势及不足-以沙

  雅县第四小学为例

  目录

  1引言......................................................................12模式三“双语”教学的由来...................................................1

  2.1什么是双语教学...............................................12.2新疆双语教学三种模式的提出...................................23.1沙雅县第四小学的基本情况.....................................23.2办学条件.....................................................23.3教材选用.....................................................23.4师资情况.....................................................33.5学生基本情况.................................................3

  4.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4

  4.1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优势.......................44.2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不足.......................5

  5.基于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教学不足的建议................................6

  5.1适当加强母语教学.............................................65.2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教材.........................................75.3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行人本主义教学法.....................75.4教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85.5构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8

  6.结语......................................................................8参考文献:...................................................................9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三的优势及不足-以沙雅县第四

  小学为例

  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最近有些地区进行了模式三“双语”教学。模式三“双语”教学对我区“双语”教学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的模式三“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四小学为例,剖析现有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改良建议。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三“双语”教学;沙雅县

  ‫شىنجاڭدىكىئازسانلىقمىللەتلەرنىڭ«ئۈچئەندىزىلىك»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دىكى‬

  ‫ئەۋزەللىكلەرۋەيىتەرسىزلىكلەر‬

  ‫(شايارناھىيىلىك‪-4‬باشلانغۇچمەكتەپ)‬

  ‫ئاساسلىقمەزمونى‪:‬ھازىررايونىمىزدىكىئازسانلىقمىللەتلەرنىڭ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تىزسۈر‪-‬ئەتتەتەرەقق‬‫ىيقىلىپ‪،‬مۇئەييەننەتىجىلەرنىقولغاكەلتۈردى‪.‬ھەمدە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غانىسبەتەنبىردەكتونۇشقائگە‬‫بولدى‪.‬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نىڭتۈرىھەمئەندىزىلىرىھەرخىلئالاھىدىلىكلەرنىنامايەنقىلدى‪.‬يىقىندىنبۇيانب‬‫ەزىرايونلاردا«ئۈچئەندىزىلىك»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ئىلىپبېرىلىپ‪،‬رايونىمىزنىڭ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نى‬‫ئىلگىرىسۈرۈشتەئاكتىپرولئوينىدى‪،‬بىراقئەمەلىيلەشتۈرۈشجەريانىدايەنەبىرئازمەسىلىلەرمۇبايقال‬‫دى‪.‬مەزكۇرماقالىدەرايونىمىزدىكىئازسانلىقمىللەتلەرنىڭ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دىكى«ئۈچئەندىزىلىك»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نىڭھازىرقىئەمەلىيئوقۇتۇشئەھۋالىتەھلىلقىلنىپ‪،‬ئاقسۇۋىلايەتلىكشايارناھىىيسىنىڭ‪4‬‬‫‪-‬باشلانغۇچمەكتەپنىڭ«ئۈچئەندىزىلىك»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مىسالقىلنىپ‪،‬ھازىرقى«ئۈچئەندىزىلىك»‬

  ‫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نىڭيىتەرسىزلىكلىرىھەمدەئۇنىڭغائۆزگەرتىشتەكلىپىبېرىلدى‪.‬‬‫ھالقىلىقسۆزلەر‪:‬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ئۈچئەندىزىلىك»قوشتىلئوقۇتۇشى؛شايارناھىيىسى‬

  1引言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991年4月,自治区教委选定伊宁市一中、哈密地区一中等十所民族中学(民汉合校)作为自治区“民汉兼通”的试点学校。1992年7月以新教普字[1992]32号文件的形式进行了确认。这是自治区开办最早的“民汉兼通”的实验学校,其目的是在校园内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汉语教学。这些学校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部分学科汉语授课实验的主要学校。1993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组织召开首次“民族学生部分学科用汉语授课实验研讨会”以这次研讨会为转折点,自治区的汉语教学开始逐步向双语教学发展。1999年3月,自治区教委要求,1964年以后出生的少数民族青年教师在继续巩固提高母语水平的同时,学好汉语。其中,汉语教师的HSK水平为高中8级、初中6级、小学5级,其他学科教师高中5级、初中4级、小学3级。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阿克苏地区进行了模式三“双语”教学。本文以沙雅县第四小学的模式三“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2模式三“双语”教学的由来

  2.1什么是双语教学

  所谓的“双语”教学是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从双语教学的定义看,双语教学是由英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至今为止,有关双语教学的界定不下几十种,但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学和狭义的双语教学两种:广义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学。狭义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学的界定。从双语教学的属性看,大体可以分为添加性和缩减性双语教育两种类型。添加性双语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不是准备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缩减性双语教育是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如美国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实施的过渡性双语教育。我国

  1

  双语教学明显具有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

  2.2新疆双语教学三种模式的提出

  在新疆双语教学是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组织教育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新疆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模式一为理科及外语使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母语授课;模式二为民语文使用民族语言授课,音乐等课程中涉及民族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用民族语言讲授,其他课程使用汉语授课;模式三为在民语言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部课程都用汉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加入母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3沙雅县第四小学进行模式三“双语”教学的现状

  3.1沙雅县第四小学的基本情况

  沙雅县第四小学是在县城的边上,这该学校是民汉寄宿制学校,全校总共有80多位教职工,1642名学生,其中,少数名族教师有13位,少数名族学生有800多名,分30个班。其中民语普通班2个,“模式三”双语班有三个,民族汉语班有四个,其余的是汉族班。

  为了提高本校双语教学质量,根据新教基【2007】50号文件精神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局的指示,依据该校的实际情况,经本校委会研究决定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开设“模式三”教学。所以该校对这三个班级除了母语以外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

  3.2办学条件

  学校总面积是54亩地,有一个四层的教学楼,三层的学生公寓楼,两层的食堂,还有一个体育场。学校具有先进的电教媒体,有两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语音室。每个班有一台电视机、VCD等电教媒体。

  3.3教材选用

  模式三“双语”班的教材选用人教版的教材。除了母语文外,“双语”班其它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均跟汉族班一样,有以下的十门课程。母语文,汉语,数学、新疆、校本、科学与实践、体育、美术、英语、品德与生活。

  2

  3.4师资情况

  学校有13名维吾尔族教师,其中2名是民考汉,其他为民考民教师其中HSK成绩8级的1名、7级的1名、6级的1名、5级的5名、4级的2名(1名是已47岁)。

  3.5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模式三“双语”班有三个年级5个班。分别是一年级(3)班有50名学生,二年级(3)、(4)班有109名学生,三年级(3)、(4)班有112名学生。

  学班

  生数数

  一年级的15%的学生接受过学前“双语”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学习成绩比较

  好。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学前“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困难。

  三年级的学生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班的情况(表1-1)

  班主任基本情况

  年级

  班主任姓名出生日期

  性族参加工作时最后学HSK

  双语培训备注

  别别间

  历

  等级时间

  150一年级(4)班阿玛尼沙1983-4女维2007.9

  本科7级

  二年级(3)班2109

  二年级(4)班

  三年级(3)班2112

  三年级(4)班

  武雅雯

  热汗古丽。艾则孜

  1982-61983-12

  女汉2002.2女维2007.9

  袁绍鲁

  1980-6男汉2007.1

  阿依谢母1983-4女维2002.2

  149四年级

  艾比拜木1978-8女维1996.9

  大专

  本科5级

  大专大专本科

  6级

  07-(3-9月)

  洛阳

  5级

  07-(3-9洛阳月)

  154五年级

  岩红王

  1973-2女回911991

  本科

  3

  4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4.1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优势

  4.1.1学校具有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

  沙雅县第四小学是个民汉合校,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比率相差不多。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汉语环境,学生每天可以跟汉族学生一起玩、学习、交流,这一点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能力。对双语教师来说,也有个很好的学习汉语的环境,民汉教师在一个办公室每天在一起上班,彼此交流教学方法,这些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还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给模式三“双语”班授课的汉族老师也能学会维吾尔语,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相互间的交流。

  4.1.2具有汉语水平比较高的教师队伍

  对模式三“双语”班的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汉语语文由汉族老师代课,数学和班主任的工作由汉语水平高的维吾尔族老师承担,副班主任的工作则由汉族老师来承担。

  4.1.3学校汉语活动课程丰富

  学校着重于安排各种双语比赛,还有娱乐性的活动。教研组每个月安排一次双语演讲比赛,比赛中也有猜谜、唱歌等环节,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此外,该校每周二下午安排一节课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由教研组的汉族教师来承担,他们给学生讲汉语故事、幽默、唱歌等各种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

  4.1.4具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

  学校有两个多媒体班、两个微机室,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专门的语音室。每个班都有一台电视机、VCD。

  每周三上午在多媒体班教研组安排公开课。从三年级以上的班一周都有两节

  4

  课的计算机课,其中语文课和英语课各有一节必须在语音室上。

  4.2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双语”教学的不足

  4.2.1学校只狠抓汉语,忽视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

  学校为模式三“双语”班只安排了每周两节课的母语课。较多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双语教学中要求教师完全使用汉语授课,结果教师满堂用汉语讲解,而不少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加上母语能力也不足,往往是一头雾水;在自由讨论时,发言者就是那寥寥几个程度较好的学生,其他同学多保持沉默。

  4.2.2教材选用不当

  教材选用不恰当,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双语的兴趣爱好。模式三的汉语语文是由四章内容构成,每一章有四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首古诗,最后有一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又分成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五个部分。其中对学生而言最难的部分当属习作部分,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词汇、语法知识。此外,课文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如,古诗部分“夜书所见”、“望天门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之,课文大多数是与汉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古代典型人物有关,所以学生难以理解。比如说,“孔子拜师”、“矛和盾的集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模式三“双语”班选用的教材对于没有汉语基础和汉文化背景的学生而言学习困难突显。以该校三年级为例,由于三年级的同学在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学期进行的是模式一“双语”教学。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模式三“双语”教学。所以,班里50%的学生汉语基础不够扎实,有的学生连拼音都不会,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模式三“双语”教学对这些学生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对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最后,教材的授课进度安排不够恰当;模式三的汉语教学,其教材及教学进度与汉族学生均相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尤其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存在很大的学习困难。

  5

  4.2.3课程安排欠妥当

  学校安排的课程表是一个形式而已,以三年级为例,原来的课程安排是每天上午有一节数学课和一节语文课还有科学、品德、体育、新疆等课程。但是实际上每天上午给他们讲的是两节数学课和两节汉语语文课。下午要看班主任怎么安排,大多数是数学老师和汉语语文老师轮流上课。母语一周有两节课,其它课程可能一学期期间最多上3-4节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容易厌烦教师,并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4.2.4学生学习压力过大

  学校和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成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由空间。如,每周汉语和数学课本应有14节课,但是为了追求教学成效一周上26节课,作业有小练习册、作业本、大练习册、一连通、口算等五种作业,一天至少要做三种。学生回家后要用2个多小时左右完成数学作业,用1个小时完成语文作业,用1个小时完成母语作业,用1个小时完成英语作业。算下来他们的作业时间最少是5个小时。

  4.2.5教学方法不得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仍然突出在沙雅县第四小学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汉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但我们通过听课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着重讲解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强调课堂纪律,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

  5基于沙雅县第四小学“模式三”教学不足的建议

  5.1适当加强母语教学

  母语是一个人自咿呀学语的孩童时代就浸染其中并在成长中受到其文化内核影响的语言,是个体最熟练、使用最便捷的语言。在“双语教学”中,一般而言,除母语学科用母语教学外,其他学科的教学都用非母语,而且只能用非母语语言开展教学;所以,双语教学开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融入并适应社会,以

  6

  母语为桥梁,耳濡目染地学会和掌握第二语言。由此可见,在双语教学中要使用“双语并重原则”。

  所谓“双语并重”就是在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既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母语教育,也提供给学生最好的第二语言教育,并尽量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让他们可以把从母语中学到的方法转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中,使其他语言的学习更容易。

  在双语教育中,母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基于逻辑思维的养成和稳定性,双语教学应在掌握好母语的基础上进行。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蕴涵了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语言学习中只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必须了解或熟知与该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因此,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导入一直是汉语教师所关心的话题。在此种情况下,完全用汉语解读汉民族文化实属不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困难,此时,母语可以发挥其桥梁作用。

  5.2根据学生情况选用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不仅能反映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的深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教与学的效果。由于双语班采用汉语和维语授课,各开办双语教学班的学校应使用汉语和母语两种语言的教材。比如,数学和汉语可以用人教版的教材,但是新疆、品德与生活、科学与实践可以选用新疆双语版的教材。

  5.3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推行人本主义教学法

  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主要原则就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具。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及提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善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是错还是对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课间抽出一两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独自思考问题。

  此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的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但是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双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同时掌握母语和汉语能使用母语和汉

  7

  语进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实现“民汉兼通”。

  5.4教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促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电教媒体,利用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力。以听说为主方向,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体会语文乐趣。加强词语积累,语句练习,写作练习。发挥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每周最少有一节课要在多媒体班上课,在网上有不少的有关教学内容的短片和谜语、图片等材料,教师要善于利用电教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5构建家庭和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学校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学校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三是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因材施教;四是设立“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发送到家长手中,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6结语

  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个大家庭中,语言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就尤为重要了。

  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因此,在双语教学研究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使我区双语教学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模式三“双语”教学在各分地区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显示出一定的问题,因此,应进行及时总结与分析,以期对“双语”教学的胜利推进换供改良建议。

  8

  参考文献:

  [1]、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民族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2]、欧阳志.新疆解放以来有关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文件及政策规定综述[M].新疆:新疆中小学汉语、双语教学研究文献集.2009年.[3]、方晓华.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前进[M].新疆:新疆中小学汉语、双语教学研究文献.2009年.[4]、教研组.沙雅县第四小学双语一年级开设模式三实施情况、新疆沙雅第四小学,(2009-2010).[5]、教研组.沙雅县第四小学“双语”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新措施(2009-2010)、新疆沙雅县第四小学,(2009-2010).[6]、教研组.双语班任课教师情况.沙雅县第四小学,2010年.[7]、教研组.双语教研工作计划.沙雅县第四小学,2010年.[8]、教研组.模式三双语教学工作汇报.沙雅县第四小学,2010年.[9]、陶啸云.浅议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J].大众科技,2006年第4期.[10]、齐玉龙.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母语的地位和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27卷第三期.

  9

  

  

篇四: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双语理论建设是当前双语教育研究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问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应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既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的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互补的一面做到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是有可能的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五大语系: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24个少数民族使用33种文字,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独创字母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特点和类型(一)两个主要特点:普遍性、不平衡性普遍性:指不管是哪个民族,人口多的或人口少的,内地的或边疆的,都存在双语问题。不平衡性:指不同民族的双语状况存在差异。◇全民双语:如基诺族◇大部双语:如彝族、哈尼族◇少部双语: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二)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初等教育始到高等教育全部使用汉语文教学。另一种是开展本族母语和汉语文的双语教学。属于前一类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回、瑶、土家、黎、畲、高山、东乡、土、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阿昌、普米、怒、德昂、保安、裕固、独龙、基诺等◎有的已全部转用汉语:如回族◎有的已大部转用汉语:如土家族、仡佬族◎有的是部分转用汉语:如阿昌族、普米族、羌族

  2、虽有文字,但文字不通用的民族,全部或部分从初等教育起就使用汉语文教学。纳西族:虽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但未能广泛推行使用。水族:在历史上有过水书,也只有少数人能使用。建国后新创或改革过的文字,也因各种原因(如方言差异、杂居等),有些也未能在这个民族中广泛使用过。如壮、侗、哈尼、苗等民族的新文字。

  3、杂居地区的民族◎在有条件的地区,如民族学生相对集中、有懂本族语文的教师,小学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辅助汉语文教学等,汉语文教学大多与同类汉族学校保持相同、相近的水平。◎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语言障碍或其他原因,教学水平一般不及同类的汉族学校,升学率和巩固率都偏低。

  属于后一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是有通用民族文字的民族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傈僳、景颇等民族。即使是同一民族内部,也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类型。如蒙古族中小学的三种类型:☆以蒙语文为主,加授汉语文☆以汉语文为主,加授蒙语文☆全部使用汉语文授课

  这一类型的双语教育又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以民族语文为主,兼学汉语文指从初等教育到部分高等教育都以学习民族语文为主,大部分课程都使用民族语文授课,汉语文仅作为一门课讲授,等到民族语文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习汉语文。我国北方几个有历史悠久的文字的民族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二)以汉语文为主,但也学民族语文指从初等教学到高等教育都以学习汉语文为主,但在初等教育则以学习汉语文为主。我国南方一些有本族文字的民族均属这一类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景颇族、傈僳族

  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怎样切合实际地、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的重要性?◇出现了所谓的“三语”新概念、新问题。◇教学法问题◇要大力加强语言对比研究

  (一)怎样切合实际地、科学地认识少数民族双语的重要性?对双语的重要性,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是忽视母语的应有作用:二是对少数民族掌握汉语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双语理论建设,是当前双语教育研究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关系,应坚持语言和谐的理论,既看到母语与通用语的相互竞争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互补的一面,做到母语与通用语的和谐是有可能的。语言和谐有利于民族和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出现了所谓的“三语”新概念、新问题。“三语”,就是少数民族除了学习母语和汉语外,还要学习外语。

  (三)教学法问题中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使用传统语言教学法:翻译法、直接法、对比法。但不同民族在使用中又根据本族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创造。

  如何根据不同民族的实际,创造适合其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的教学法,是我国实施双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的路子将任重而道远。

  

  

篇五: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咏梅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学前双语教育的机构设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及社会效益,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areasispivotaltothesuccessionandpreservationoftra-ditionalethnicculture,andto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areasconcernedaswell.Thispapersur-veysintotwenty-fivekindergartensandtraininginstitutionsproviding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ruralandurbanareaswhereethnicminoritygroupsinYunnanprovinceinhabit.Byconductinganalysisintothestructuralestablishment,attitudetowardsteaching,teachingcontent,pedagogyinrelevantinstitutionstogetherwiththeself-evaluationofthepersonnelandtheembeddedsocialbenefits,insightshavebeenshedwithsug-gestionsgiven.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10

  【总页数】4页(P35-38)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质量;建议

  【作者】武咏梅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解决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各多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在一些多民族聚焦区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使用多种语言,事实上非正规的双语教育在建国前就已经存在。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云南的社会文化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在力图融入当今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处于两难境地,因而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探索研究的新问题。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双语教育,尤其是移民儿童的学前双语教育习得,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探索。国内学者的主要成就在于:从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问题。以多元文化思想、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和双语教育原理等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双语教育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例如,强海燕论证了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了外语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外向型性格特征。[1]高一虹的研究表明,双语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儿童学习母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2]此外,陈红涛、万明钢、余强等学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双语教育的有效路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包括多语转化、适合不同民族双语教材的编写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双语教育

  的发展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同时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探求发展策略,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的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这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家长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调查、学生调查等。(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和学生满意度进行整理、编号、数据录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一)学前双语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情况1.创办主体情况我国政府一直倡导“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思路,鼓励不同形式的举办主体参与创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2012年颁布的《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为学前教育提供资助。”[3]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抽样调查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中,机构主办主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力量已介入学前教育体系,其中以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主要创办主体,民营资本的创办主体仅占12%。

  2.教育服务覆盖率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区域范围来看,所调查的25个机构的平均服务半径为1.43公里,其中服务半径最大的是昆明理工大学幼儿园(4公里),最小的是国营勐腊农场幼儿园(0.2公里)。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半径大致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大,服务半径越小,反之亦然。同时,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平均服务覆盖人口为0.23万人(见表1)。3.工作人员的结构由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截至2013年底,全省幼儿园数为4768所,比2012年增加978所;教职工数为59613名,比2012年增加12612人,增长26.83%;专任教师数为35581名,比2012年增加6378名,增长21.84%。2013年全省学前毛入园率达48.95%,比2012年增长11.52%,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是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私立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更多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公立幼儿园。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在职在岗平均人数为9人,其中聘用人员的平均人数为12人。(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1.教学内容语言是幼儿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幼儿能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认为,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和汉语的初步运用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幼儿园双语教育应该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运用汉语的能力和启蒙其多元文化的思维为宗旨。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儿园教学中,日常用语、词语、句子、拼音及汉字的比例分别为79.38%,47.19%,36.68%,28.54%和21.78%。可见,在教师看来,幼儿学习汉语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

  2.教学方式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游戏实践和模拟生活等,其中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模仿法、游戏法、儿歌唱诵法、表演法、练习法和讲授法。这些方法的使用率分别为:示范模仿法占77.45%、游戏法占71.46%、儿歌唱诵法占66.23%、表演法占45.37%、练习法占35.65%、讲授法占25.10%。(三)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情况为了深入了解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看法及其工作效率,本次调查从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3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情况、对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对学前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观点等方面。本次随机抽取的样本,男性7人,占23.3%,女性23人,占76.7%。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较大,占50%。目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教师以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群体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在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0%,中专学历或相应水平的占20%,本科以上学历只占7%,这说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工作人员中,30%的教师专业为幼教,30%为英语,而专业背景为儿童教育、教育管理的教师比例仅为6.7%和3.3%。在所有被调查的人员中,40%的工作人员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占20%,可见,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大约有50%的教师曾经想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原因包括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没有发展前途等。

  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学生家长或领导的认可,这一点与公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人员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发展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2%的工作人员认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的困境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15%的人认为是缺乏技术指导,14%的人认为是专业人才紧缺。面对如何走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这一问题,86.7%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提高技术水平,80%的人认为应该改善员工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66.7%的人认为应该引进专业人才。(四)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影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服务消费者(本研究为学生家长)的角度进行考察。为此,本次调查在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400名家长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满意度是学前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及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教学的满意度直接反映出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及社会效益。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85名学生家长中,对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综合满意度已达到53.1%,该数据表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就读满意程度方面,52.4%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36.2%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接送时间方面,27%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在服务态度、受尊重程度、交流沟通方面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由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通常设置于人口聚居区的中心位置,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就读,为家长接送孩子缩短了时间,而且接送时与老师之间的熟悉程度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在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和就读安全性方面,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满意度

  相对较低,仅有13.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44.1%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技术水平方面,只有14.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22.5%的学生家长对就读安全性表示“非常满意”。可见,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多元化教学还是不太放心,特别是私立幼儿园,这也说明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大型幼儿园或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学费方面,家长的满意度并不高,仅有14.2%的学生家长对学费价格表示“非常满意”,50.4%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总体而言,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学费收费标准的认可度不高,应该进一步降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就读成本。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双语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3)缺乏符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双语教材;(4)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与评估机制。基于现存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第一,完善学前双语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笔者建议完善以下保障机制:首先,明确地方政府在幼儿园双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定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幼儿园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其次,设立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城镇公办三年制幼儿园成本;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针对孤残儿童实施普惠性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应涵盖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最后,完善督导评估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标准,以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为主要方式,确保行之有效地发展学前双语教育。[4](P26-27)第二,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云南省学前双语教师的后备力量不足,专业素养好、汉语水平高的年轻专业人才倾向于选择小学或相关事业单位。汉语水平欠佳,专业素养好的年轻教师,只有极少数愿意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目前从事幼儿教学的教师的汉语水平几乎都不足以胜任双语教育。要改变这一境况,笔者认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升幼儿园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取校本培训、依托高校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汉语口语训练,在口语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双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相关部门必须有序地、有计划地在云南省各个州市推进在职培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主辅兼修,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选修双语教师必备素养和能力的相关课程,使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第三,强化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源建设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和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及保证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的编写,除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优秀文化外,还应富含地区特色的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和地方性知识,让学生感到教材并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价值,以增强语言学习的生活适应性。其次,组建双语教材编写团队,除聘请基础教育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双语教育专家外,还应聘请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谙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和思维习惯的学者以及从事学前双语教育的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第四,建立和完善学前双语教育的评价机制目前,云南省幼儿园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个州市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甚至有些州市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因此,参照义务教育的教学评

  价体制形成适合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标准尤其重要,并且要区别于之前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教学内容应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普通话教学以及有条件的外语教学,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涵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价应引入多元评价,包括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

  【相关文献】

  [1]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侵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2).[2]高一虹,等.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S].2012.[4]巴桑卓玛.西藏学前双语教育有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六: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丁俊锋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使用超过120种民族语言。多元文化境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职能。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多元一体”的双语教育理念,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开展教育活动,探析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认知、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培训体系等的客观存在,理论视角提出突破双语教育困境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实困境对策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保障;对学生自身而言,民汉双语为媒介展开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双语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后续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包含民族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必须,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的现实:价值彰显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两种语言为教育媒介,接受母语教育的同时接受第二语言教育。第二语言并不特指某一种语言,广义上理解可将非母语的任意一种语言作为第二种语言媒介。本文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少数民族传统语言为母语,以国家通用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展开教学。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两种语言,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身民族语言权利的同时,积极推广和普及汉语普通话。在教育过程中,以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展开教学,将每一个学生培养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民族国家本身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问题:矛盾发展

  1.城乡教育差异大,双语教育认知有待提升

  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差异大,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足,增大了双语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难度。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以双语教育为代表的民族教育进步明显,实现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较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少数民族部分聚居地区受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教育差异,制约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部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可以说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但实际教育差异却不容忽视。教育教学理念、设施等软硬件的不均衡,导致整体区域双语教育水平难以提升。笔者了解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和牧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难以满足社会的内在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只能在汉语课上简单的学习基础汉语,其它课程基本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且日常交流也很少使用汉语。城市地区双语教育的普及力度较大,除了专业的汉语课程,其它诸如课程教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有效应用汉语交流。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民族农村地区双语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导致农村双语教育水平滞后,在未来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重视民族语基础上的汉语教学,均衡城乡的教育发展水平。

  2.教师流动性大,双语教师队伍须强基稳心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导者。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大量合格的专职双语教育教师,严重制约了双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由此可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对双语师资的需求极大,而对双语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与实际教学需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双语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能应用一种语言教学,或者民族语言、或者汉语,能够双语互通且教育质量较高的教师严重空缺;二是双语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从教育整体而言,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一门汉语课程,而是要以双语为媒介展开教育,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双语交流和学习,例如体育、音乐、数学、自然、美术、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都应该以双语展开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学校不在少数,相当部分学校无法达到双语开课的这一标准要求,从分布上看,条件较为艰苦、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学校,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师的学历、资历也不合理,部分教师虽然以函授、电大、自考等方式提升了学历,但并未经过师范类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

  具有双语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笔者查阅国内权威性的文献库,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地区、壮族地区等地区的双语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教育困境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议。在此形式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双语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双语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性较大,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农村学校艰苦的条件,希望在条件较好、资源齐全的学校稳定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离职后难以短时间内补充新的教师,往往一个双语教师要教授多个班级,工作任务繁重,却始终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切实要求。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的前提在于改善教育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境,提升教师的从教地位,以支教、定向招生的方法及时补充教师,但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区域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3.双语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教辅资料须与时俱进

  教材、教辅资料是教育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科学、完整、内容丰富的教材是教师教育中依据和辅助的工具,而教辅资料则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练习和复习的重要资料,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对双语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国家通用版教材应用率较高,其中涉及的汉语知识点、重点的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最大可能的理解和吸收知识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实际学习中跟不上进度,难以提升学习效果。除了教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教辅资料配备不齐,或选用与当地民族教育实际不适宜的教辅资料,或选择过于简单的教辅资料,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后,难以通过教辅资料达到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加深记忆和练习的目的。此外,部分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没有教辅资料,同时教学挂图、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也未能配套,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育的实际发展。

  4.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不足,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实施关系着教育质量以及双语教育的推行效果。现阶段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加强了分层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力度,双语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种常态,但从新时代国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来看,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力度依然难以满足现实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缺乏,导致培训系统不完善,培训力度也难以加强。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专业、内容众多,且尚需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只增不减,整体的培训效果不容乐观;二是双语教师培训时间设置、名额分派不合理。现今,国家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若培训时间安排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抽身参加培训,且部分学校为了不浪费培训名额,随便指派一些教师前去培训,由此培训的实效性未能充分发挥。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合理存在

  双语教育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由此双语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特色,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母语特点、教育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如此才能使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更充分的融合,发挥双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同的少数民族母语不同,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也有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开展的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效,部分少数民族鲜少结合和应用汉语,这一类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较大,都是零基础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及地区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和学习汉语,学生有一定的汉语言基础,这一部分地区民族双语教育开展更为顺利,教育进度也更快。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和学习汉语,更要将汉语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都能够使用双语交流,巩固自身所学习的汉语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1.转变双语教育观念,做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顶层设计

  转变双语教育观念,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观念与教育本质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教育要求不同,教育观念也要不断的更新,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在不断变迁的各个时代紧跟现实,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实施,应该立足本地区教育实际,改变教育观念,在民族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在教育中注入新时期全新的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探索适宜该地区民族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体制,让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各个区域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将双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落到实处。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此背景下,双语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的理论探索,将理论探索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实际方案,融合现代化教育理念,促进双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重视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各个地区切实认识到新时代推动双语教育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际,因地区、因民族制宜,尊重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民族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城乡双语教育顶层设计,内容包括双语教育改革步骤、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办学模式、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学制要求等方面。将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与双语教育发展融为一体,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地区双语教育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双语教育建设力度,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加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强化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还要针对性的做好教育规划,设置教育目标,分析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有效方式突破困局,解决矛盾,确保双语教育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延续性、规范性实施和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双语教育人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教育质量,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失的现象,要建立双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及时补充双语教师的空缺,确保教育活动正常开展。除了构建双语教育教师补充机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各校教职工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双语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状况,结合学生数量、规模等实际要素,适当压缩城镇学校编制,放宽农村学校编制,以解决城镇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编制不足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为稳定教师队伍,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双语教师有教育生命的归属感,能够心甘情愿的奉献自身的力量,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育事业中,为学校、学生、教育以及自身的共同发展而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例如提高教师的工作档次,适宜发放生活、社会补助,提供进修、晋升的平台和机会,解决其住宿、子女入学等问题,从而吸引优秀的双语教育人才加入到双语教育中,并长期稳定的从教。此外,应该加强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开展义务支教工作,均衡城镇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地区也有专业性较强,职称结构层次较高的教师任教。城镇学校可定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优秀双语教师赴农村地区支教,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并且普及丰富的双语教育经验,让农村长期任教的教师了解和学习。

  3.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合适的双语教材教辅资料

  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全套的双语教辅资料,是扩充教育资源,针对性开展双语教育的有效措施。少数民族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语言文字,各民族、各地区的双语教材不能一概而论,适宜地区发展,符合民族语言特色的教材,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由此,要求双语教材编译工作应该结合教育实际、地域特点进行,区分不同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特色,在此技术上灵活多样的编制教材内容,例如在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该民族的文化内容,这样在双语教学正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自觉内质的文化氛围中,更易于学习和记忆,了解和掌握双语转换的技巧。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应该配备全套的教学挂图、识字卡片、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资料,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辅教材,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4.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分层培训重点培养

  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师资培训系统,建立梯级网络,实施分层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地区结合双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适宜、合理的培训方式,对于教育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可提升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教育年限较短,双语专业水平稍弱的双语教师,应该加强双语教育的基础内容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双语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断提升和积累教育经验。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系统性培训时,应该将培训时间设置为节假日教师空闲的时间,且各个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培训名额,结合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有真正培训需求的教师参与培训。如此,才能促进双语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确保各个地区双语教育的均衡有效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够,导致城乡教育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双语教师结构不稳定,双语教材缺失、教师培训等问题都必然地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和提升。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提升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基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实现双语的共同教育、共同提升目标,保留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提升规范性、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用性语言的教育质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应该切合地域文化实际,突显少数民族特色,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缩小城乡双语教育的差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木旦,郝亚琪,旭东英.我国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述评—基于1994~2015年CNKI来源期刊文献的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86-193.

  [2]杜慧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09-111.

  [3]彭柯凡.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04:67-74.

  [4]拉毛草,范忠雄.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5-31.

  [5]隗牧羊,潘红祥.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视域下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泽库县为分析对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46151.

  [6]黄雪茹.云南边境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以瑞丽市5所小学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03:51-54.

  [7]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04:106-112.

  [8]卡迪尔亚·阿布力克木,周庚信.新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5,33:160-161.

  [9]拉格,祁进玉.青海东部农业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以卓仓藏族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5,03:97-102.

  [10]赵旭东,王跃东.双语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6:47-55.

  (作者介绍:丁俊锋,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民族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七: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周海英;张梅

  【期刊名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2)1

  【摘要】文章从新疆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语言环境、教学资源、思想认识等方面入手,分析制约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周海英;张梅

  【作者单位】新疆教育学院双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0

  【相关文献】

  1.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以双语教育为例[J],李宏文2.管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成效[J],张红艳;郝路军3.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反思[J],窦瑾4.教育均衡视域下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分析[J],任玉丹;韦小满5.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概述[J],刁小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探讨

  作者:杨丽宏,李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0期

  杨丽宏,李莲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双语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虽得到政府认可,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走向并不明朗。本文通过云南省X村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例,分析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及成效,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41-03

  双语教育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现象,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双语教育没有统一的界定。综观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可以把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我国狭义的双语教育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即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依据政策在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教育。中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用的是“多元一体”的政策。党和国家历来坚持民族语言平等政策,先后在多种法案和文件中明确了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保护和发展少数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为发展以“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对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各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争取各民族在其他领域的平等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将何去何从?本文通过X村的案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双语教育政策在X村的实施及作用

  X村是聚居在云南省南部汉族地区的一个傣族村寨,现有90户家庭共452人口。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和一定的民族语言文化使X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该村村民常用语是她们的母语———傣语。“文革”结束后,考虑到X村的特殊性,经过当地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协商,在X村兴办了一师一校的“双语教育”教学点。由于书面傣语在X村并没有得到普及,他们的双语教育仅仅是使用傣语对汉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增进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育教学中也没有采用傣文教材和文字。同时由于适龄人口较少,X村设立的教学点仅有一个教室、隔年招生,共设一至三年级,村里的傣族学生在教学点掌握基本汉语和达到一定年龄后再送往完全小学与其他同年级合并。所以,X村从1976年以后的教育是一种“一师一校双语复式教育”特殊模式。自设立一师一校实施双语教育以来,该校点发挥了X村儿童一至三年级的汉语教育、知识文化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的功能。在未设立校点之前,该村村民没有一位村民因受教育而得到“铁饭碗”,没人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新设立校点后,该村至今已产生6名中师生、4名中专生、4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扫除了全村的青壮年文盲,这一成绩远远超出了该地区一般小学的教育成就。同时,双语教育还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开发了傣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X村儿童具备了与其他民族儿童共处的能力,提高了傣族儿童的生存技能。随着双语教育的进行和汉语普及,1986年以后上学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到乡镇接受初中教育,约有一半以上青年毕业后能外出打工,绝大多数村民能无障碍地使用当地汉语进行交流,为X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双语教育政策在X村的终结

  在取得辉煌成绩后,2000年X村双语教育在走过24个春秋后走到它的尽头。教学点被撤并,傣族学生回到了完全小学的大教室和其他民族学生一起接受学校教育。曾在当地辉煌一时的双语教育为何会突然结束呢?首先,价值观念的改变是X村双语教育政策终结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X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语言观念发生根本变化,语言的经济价值成为人们对语言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外出打工或做小生意都离不开流利的汉语,在学习方面也如此。因此,X村的很多家长强调汉语在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X村大多数新生一代儿童在入学前就能完成基本汉语训练,进入学校后能逐渐跟上汉族学生,人们也就不在乎是否真正需要“双语教育”。其次,民族融合的加快是X村双语教育政策终结的根本原因。X村双语教育专门为该村儿童听不懂汉语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实施,尽管该地区还有一些与X村相似的傣族村寨,但村民日常主要交往的对象还是周围的汉族人民,X村及其周围的村寨在面临实际的发展问题时选择了主动融合。傣族的风俗习惯逐渐与周围汉族融合在一起,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也被广泛接受。再次,资源的不足是X村双语教育政策终结的直接原因。X村双语教育办得最好的时候得益于在此工作长达18年的傣族教师,这位教师退休后,该教学点换了4名教师,但他们都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在生源方面,一方面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儿童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教育也提倡规模效益。在资金方面,该地区是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经费在该地区较为吃紧,因此撤并教学点也就成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三、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X村的双语教育从开始的实施到最后的撤并,从表面看来是成功的。笔者访谈了完全小学的老师了解到,傣族学生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有的傣族学生还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以少数民族语言促进对汉语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的“双语教育”是教育政策成功的典型案例。但“双语教育”涉及到民族文化特色、民族属性、民族认同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首先是少数民族文化、语言的价值问题。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是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交往、沟通的桥梁,调节和处理着少数民族与其生活环境、社会等多重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少数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是两种语言教育的问题,事实上也是两种文化的教育,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倡导“多元一体”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是人类文化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承认和尊重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跨文化沟通交流,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只有在承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双语教育才有可能长期存在的必要性,才有可能被成功地执行,否则将成为一种过渡性的教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其次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的问题。教育是文化传承最主要的手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要传承大家庭中的主体民族文化,而且理应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造上发挥最主要的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要通过双语教育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也要在民族文化传承、发掘和创新上发挥其功能。但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仅停留在用一种语言注解第二语言以增进知识,或者仅停留在用第一语言翻译第二语言的教育资料的水平上。再者就是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上培养一些熟悉汉语的人,远远没有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用和开发创造。再次是双语教育的支持和帮助的问题。当以上两个问题得以澄清后,讨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经费、师资、教材、招生等问题才有必要性。在这些方面,政府不仅需要出台和颁布有利的政策,而且更需要对颁布政策给予保证、监督、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资金支持。实施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甚至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颁布政策而没有行动上的支持和带领,仅靠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是很难达到其目标的。最后是双语教育发展的问题。尽管双语教育在一些民族地区逐渐被普通教育所取代,但在多民族的中国大家庭,双语教育对少数

  

篇九: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民汉双语教学一直以来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环节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下民汉双语教学就是对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少数民族语与汉语两种教学语言开展教学工作既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让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又向少数民族学生推广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学生逐步达到民汉兼通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民汉”双语教学一直以来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下,“民汉”双语教学就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少数民族语和汉语两种教学语言开展教学工作,既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让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向少数民族学生推广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学生逐步达到“民汉兼通”。本文主要探讨实施“民汉”双语教学模式。

  一、开展“民汉”双语教学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全国双语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教学模式与当地语言环境、语言习惯结合不够紧密,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思维转换规律。而且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材体系、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统一,即语言学习以民族语言为主,还是汉语为主,如何确定两者的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民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要在国家方针政策下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民汉”双语教学模式转型。[1]

  “民汉”双语教学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民汉”双语教学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民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民族共同语――汉语普通话,从而加强和其他民族的交流。“民汉”双语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民

  族地区交流。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

  认知水平,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民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民族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特别是语言不同,这造成了民族间相互交流的困难。国家在推行“民汉”双语教学方面不遗余力,目的就是增强民族团结和交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沟通的平台,也为民族地区建设培养大批“民汉兼通”的有用之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民汉兼通”。[2]目前全国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正逐步探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从母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以及语言和思维转换规律的“双语”教学模式,并逐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地区的“双语”教学进入不断规范、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双语教学依赖语言环境、教学模式、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构建,下面具体分析全国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一)双语教学模式

  现在的双语教学已经度过了起步建设阶段,平稳进入质量提高阶段,但是双语教学的普及程度仍然需要提高。虽然各个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地区还是把汉语作为一门课程讲授,而其他科目采用民族语言讲授,没有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目前这

  种教学模式还广泛存在,究其原因,是害怕汉语教学削弱民族语言教学。为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部分学校探索出“部分科目使用少数民族语教学,部分科目使用汉语教学”的模式,但是究竟哪些科目用民族语言,哪些科目用汉语,仍有待研究。而且,在课堂上同时用汉语和民族语言教学也是需要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二)课程模式选择

  目前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少数民族教学课程模式包括“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以藏族地区双语教学为例,藏族地区双语教学是藏汉双语教学,按不同语言环境的生源区来划分“一类模式”与“二类模式”学校和班级。根据藏族地区“一类模式”与“二类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表,“一类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普遍比“二类模式”班级学生的成绩高出许多。这还要考虑按成绩分班的因素:某些学校在分班时,将成绩好的学生分到A班,用“二类模式”教学,将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B班,用“一类模式”教学。一年后,B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超过A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采用“一类教学”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虽然这样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嫁接”到其他民族地区,但是这说明了全国范围内课程模式选择不当会大大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双语教师培养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大批具备“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目前全国范围内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仍然很大,对双语教师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以青海省双语教师培养为例,该省主要由六州民族师范学院培养

  小学双语教师,由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学校培养中学双语教师,培养目标以“一专多能,适应民族双语教学”为主。近年来,这些学校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输送了大批双语教师。

  三、“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探析

  我国“民汉”双语教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们对“民汉”双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使“民汉”双语教学并重的观点深入人心,使“民汉”双语教学成为主流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汉”双语在少数民族地区正在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汉语地位的提高使得少数民族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轻视、忽视母语的现象已经出现,部分少数民族语濒临消失的境地。这种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待“民汉”双语教学的态度。可以明确的是,少数民族语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不可忽视和取代的作用。(一)普通“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普通“民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民汉”双语教学。通过“民汉”双语教学,使学生在中学毕业时能达到“民汉兼通”。普通“民汉”双语教学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教学模式是少数民族语为主导。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主要以少数民族语为教学语言,汉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课程开设。这种模式的双语教学,贯彻了“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精神,也突出了母语教育在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学生“民汉兼通”。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双语学校大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第二种教学模式是“民汉”语兼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开设,两门课程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其他课程部分用少数民族语讲授,部分课程用汉语讲授,一般理科课程采用汉语教材,用汉语讲授。东北的朝鲜族、西北的蒙古族、西南的彝族都有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双语学校。

  (二)初级“民汉”双语教学模式

  初级“民汉”双语教学是指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也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从小学一年级开设少数民族语文课和汉语会话课,到高年级时,少数民族语文课程逐步减少,汉语文课程逐步增加,双语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云南傣族、傈僳族的双语学校多采用这类教学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在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学习少数民族语文课程,用本民族语言讲课;小学中年级使用“民汉”双语对照课本,用本民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讲授;小学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用汉语授课。少数民族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从入学开设至毕业。西藏自治区部分县级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会负责人邓文录指出,“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地发展

  ‘双语’教学形式实属必要,其目的是更好地维护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培养一批既懂民族语又懂汉语的双语人才”。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是继承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举措,要根据各民族地区差异,按照国家方针政策大力改革和创新“民汉”双语教学,探索出适合各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篇十: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一、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概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汉族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架构。汉民族在发展中的“以夏变夷”的理念,以自己的内在文化精髓吸收各民族的精华,创生出华夏文明;其他民族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汉文化和汉语,借助汉民族的文明来发展自己。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而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更是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作用,汉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广泛实施了双语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问题的认识曾出现了“左倾”错误,限制甚至取消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教事业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进而使全国的科教事业经历了严重挫折。建国后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期(1949—1957)、挫折期(1958—1977)和恢复期(1978—今)。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1957):从1949至1957年,中央政府从多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以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马列主义原理来看,这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国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50年代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确保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同时国家为实现各项决策而做的各种努力也为今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挫折期(1958—1977):这段时期,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政治、教学上都陷入了困境。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周恩来总理强调“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作为各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并要求“今后各民族创造或者改革文字的时候,原则上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且应该在字母的读音和用法上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然而,在“民族融合风”的影响下,双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诘难。

  第三阶段:恢复期(1978-今):197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问题。1992年,指出90年代民族工作五项任务是:“加快经济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独立;提高自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当然我们仍旧不容小觑的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非常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加上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生活窘迫、教育落伍、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民族地区不能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合格双语教师。对此,党和国家已经对民族地区的教师和教师教育在各方面做出倾斜,但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建议1、双语教育是对人类内在本质在的探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者从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叙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别人。通过双方语言的接触,对话者进入了对方的语言中。“对话的我懂得使他或她存在的正是你(而不是我),他也明白,促使自身存在的你反过来又构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根据这些关系的辩证原理,我和你因此变成了两个你,而这两个你又变成了两个我。”2、双语教育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育消极地看待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因而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词源学上来说,含有居问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事物?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终点,只有通过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3、将双语教育置于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否认识到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双语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自由、权利、尊严。充足的双语人才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兴国安邦的大业。4、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建构双语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自始至终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双语教育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往往并非决策者忽略了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而在于双语教育关涉的政治社会问题是否成为决策者优先考虑的对象。

  5、加强双语教育立法建设双语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长远发展和稳定的大事,然而双语教育的经费、师资、教材等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可见,双语教育是一项成本高、见效慢的工程。在国家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双语教育即便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撑,但是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约束,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因而,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双语教育的有效施行,具备具体的双语教育法规势在必行。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下,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环节的双语教育法必须尽快提上日程。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作为双语者和双文化者的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学历,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而且应该具有从事双语教学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切使得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智力投入。“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健全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上海市委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相关机构研究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和考评体系,预计2007年起将对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再者,对于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来说,合格的双语教师极度匮乏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解决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这一瓶颈的出路不仅在于要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还要完善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资格证的规定。

  

  

篇十一: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我国双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浅析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很多民族并不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为了迎合各民族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相互沟通与融合的需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和确保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针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策略,是当前我国双语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措施在党中央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积极响应与努力下,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少数民族同胞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蓬勃发展。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目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提到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经常会提到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一些专家和一线教师认为最特殊、最复杂的部分,通常是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汉语与民族语的关系问题。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关系,是开展好双语教学的前提。有的学者和一线教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率降低,其社会功能必然随之降低,因此,双语教学应该以汉语为主;也有的学者或教师认为,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主要交流工具,要保持民族性,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就必须以民族语为主。而对这一争论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的学者们就不能统一步调,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共同出谋划策,同时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缺乏参考和指导。2.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双语水平有待加强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较差,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职。很多学校只能聘请代课老师,作为权宜之计,不能吸引或者留住一些骨干教师,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师资不稳,学生的双语学习没有连续性。其次,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不高,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水平偏低。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职教师都是本地人,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毕业于当地的师范院校。这些老师对于汉语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多数教师都有发音不准、汉语词汇不丰富、语法应用不准确、无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熟练运用正规的汉语等问题。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那么对于学生的汉语教授工作的结果一定是差强人意。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工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中介。教师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而学生依据教材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材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①所有教材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②以汉文编写教材,以汉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本民族语言只起辅助作用。③以汉文教材为主,全部采用统编的教材的译文。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然而无论如何,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都难免遇到以下的问题:①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脱离了学生的

  实际生活经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汉语教学,选择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教材,或者是使用本民族译文的统编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完全超出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比如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物品或是事物,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这种情况下,教材不仅不能辅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困扰。②一些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教材的真正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老师在双语教学中把教材看成是让学生学习汉语的一种工具。过于强调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接受和认可,忽略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对于专业学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二、针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1.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定位模糊的问题,无可否认,两方学者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是从我国民族教育和社会发展着眼。然而,双语教学要解决的并不是究竟要偏重哪一方的问题,而是如何协调好两方面关系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双语教学,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让学生学习汉族文化,以便能更好地融入到主体文化之中,放眼未来,走向世界。另外,双语教学并不只是意味着开设两种语言的语文课,它还应作为媒介,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材和授课当中。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以上阐述我们不难明白,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与民族语并不是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而绝对不可以厚此薄彼,有所偏颇。由此,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无论是学者们还是一线教师们都大可以统一思想认识,共同促进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要想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文化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关键。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根本上吸引和留住教师。要先种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其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努力:①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来指导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仅要精通所教授的课程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知识有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双语学习方面也取得突破和进展。②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双语教师,无论其所教专业是什么,必须要具备熟练运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能力。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就有很高的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双语思维,能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对两种语言灵活运用,自由切换。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让老师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劳动得到相应的肯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少数民族地

  区的双语教育的发展。3.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关键要加强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水平,增强对于双语教学教材的鉴别和使用能力。合理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教材,要大力推进双语教材的建设工作,提高双语教材编写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双语教材的质量,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师生的需求。三、结语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极其必要的。只有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发展,才能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只有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才能让少数民族的孩子立足民族,放眼全国,走向世界。要想使双语教学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我们就要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各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实现融合与升华。参考文献:[1]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15.[2]李枚珍.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85.[3]方晓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59.[4]柳元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双语师资的现状及思考[J].语文学刊,2010(1):164.

  

  

篇十二: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

  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民族地区干部

  队伍建设

  一、云南“双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种,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3,有1500多万人,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在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满、水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约有600多万人的地区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7%。通汉语的少数民族真正掌握汉语普通话的也只占12%左右。母语仍然是大多数民族的日常用语。我省的民族语言文字不仅种类较多,而且十分复杂,不仅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而且同一种民族有的因支系的不同其语言文字也不同;加之各民族居住分散,全省129个县中,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的县,这给我省的双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并用多种民族语言文字,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发展经济。在云南民族语文工

  作历史上,双语教学工作谱写了壮美的篇章。云南省的双语教学历史悠久。目前,云南省双语教学主要在

  学前和小学阶段开展,面向14个少数民族的小学生采用18个文种进行民汉双语教学。结合各民族的实际情况,采用了3类模式:

  一类模式,即以民族语文为主,汉语文辅助教学。目前,在读学生6222人(其中,幼儿双语学生1031人,小学双语学生5191人),双语教师380人(其中:幼儿双语教师57人,小学双语教师323人)。

  二类模式,即以汉语文为主,民族语文辅助教学。目前,在读学生126253人(其中:幼儿双语学生25601人,小学双语学生98435人,初中学生1692人,高中学生525人),双语教师6126人(其中:幼儿双语教师1512人,小学双语教师4598人,初中双语教师9人,高中双语教师7人)。在此类模式教学中,又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双语单文型。即各科使用全国统编的汉文教材,教学中主要使用汉语,必要时用民语进行解释、辅助教学。这是云南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第二类型,双语双文型。即以汉语言文字为主导,民族语言文字为辅助。

  三类模式,即部分课程用民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目前,在读学生32558人(其中:幼儿双语学生9171人,小学双语学生23387人),双语教师1095人(其中:幼儿双语教师298人,小学双语教师797人)。

  我省双语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使用母语讲解课文,使学生理解文义,达到懂和用的目的;二是在教学全过程中,同时设置民、汉两种语文课程,实行同步“双轨制”。前者适用于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小学;后者适用于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民族地区的学校。

  我省开展双语教学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遵循儿童思维发展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一般先教民族语文,在学生基本掌握民语和学习汉语会话的前提下,学习汉语拼音,步入双语教学阶段,使汉语文课时和教材呈倒宝塔形逐年递增。

  我省的双语教学是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工具,一旦学生掌握了汉语言文字,就不再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实施双语教学中,以“民汉并重,民汉俱通”、“先民后汉、民汉并进、以汉为主”为原则,达到“汉民融通”目的,明确双语教学主要是为了突破语言障碍,为学好汉语文铺平道路。

  二、教师是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云南民族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振兴,才能实现普通教育的振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云南虽然不是自治区,

  但少数民族成分和民族人口均名列全国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大省。“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云南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所以说,双语教育在云南教育特别是民族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是法律赋予少数民族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2022年)》第九章指出:“。强化双语教育工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加强学前双语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搭建语言沟通的桥梁。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化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师资培养。积极培养‘民汉兼通’人才,加大投入建立省级、州(市)级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加快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建立适应云南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双语教育体制和课程体系。编译、出版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不同民族中小学特点的双语教材,并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推广双语教学工作。”因此,各级教育部门要从法治的高度,切实抓好双语教师培训和“双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两基”成果的重要保证。

  

  

篇十三: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为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号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民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为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发,2010?9号)、《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民,2010?6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双语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下简称汉语)。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我区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把推进双语教育摆在特殊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做好双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2.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发展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双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双语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双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双语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09年,全区接受学前

  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29.01万人,其中民考汉幼儿2.62万人;学前双语教育岗位教师0.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0.66万人。中小学(含职业高中,下同)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46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22.2%;中小学民考汉学生24.09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11.6%;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2.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17万人。我区双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的进展,为普及双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新形势下,我区双语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总体上看,还不能适应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双语教育的要求和期盼。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双语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双语教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双语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4.我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抓住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机遇,着眼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同时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人才;着眼于新疆长治久安,加强“四个认同”的教育,提高各民族群众的交流沟通能力,增进民族团结;着眼于适应自治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广大群众期盼接受民汉兼通教育的需要,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5.我区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积极、稳妥、有效推进的原则。既要积极进取,不等不拖,又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把握好节奏,安排

  好衔接。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

  实施的原则。既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又要分类指导,分

  步实施;既要立足于推动当前工作,又要着眼于实现长远目

  标,循序渐进。第三,坚持尊重教育规律的原则。以科学的

  教育发展观指导双语教育工作,把普及双语教育与提高双语

  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推进,可持续发展。第四,

  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在努力推进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

  工作。要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方案,保证民汉

  兼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五,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

  抓起的原则。从双语教育推进的实际出发,集中双语教育资

  源,从学前和低段抓起,逐步推进。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满

  足双语教育要求的双语教师队伍。

  6.我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

  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

  少数民族幼儿占同年龄段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到2015

  年,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

  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75%左右,其中义务

  教育阶段达到80%左右;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

  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90%以上,其中义务教育

  阶段达到95%左右。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构建起各学段相

  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使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有条件的还要掌握一门外语。

  7.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双语教师即双语教育岗位

  教师,指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分别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到

  2012年,

  学前双语教师达到1.53万人;到2015年,学前双语教师达

  到2.19万人,中小学双语教师达到10.51万人(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6.99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

  达到9.39万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6万人);

  到2020年,学前双语教师达到2.33万人,中小学双语教师

  达到14.22万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10万

  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达到11.33万人(使用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授课的教师7.72万人)。

  三、主要措施

  8.科学设置双语教育模式。我区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

  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

  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有两种模式:模式

  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

  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

  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从2010年起,对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

  小学起始年级,城市和县城学校一般采用模式

  2实施双语教

  育,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模式1实施双语教育;农

  村学校可根据双语教师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模式1或模式

  2。

  积极推行民汉合校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具备条件

  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授课班级学习。

  9.相应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班。在少数民

  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积极推进双语教育的同时,按需保留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

  主进行教学的教学班,供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要认真执行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把汉语

  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汉语课

  程课时,使普通高中毕业生达到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的目标。

  10.切实加强民族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研究制订符合模

  式2双语教育要求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开发供接受模式

  2

  双语教育学生使用的民族语文教材。实行双语教育的中小

  学,要高度重视民族语文课程教学,把民族语文课程作为重

  要的基础课程,严格执行自治区制订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

  确保实现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各类考试对提高民族语文教学

  质量的导向作用,坚持把民族语文作为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

  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必考科目。

  在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的汉语授课学校,进行开设民族

  语文课程的实验,探索在汉语授课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

  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1.加强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学前和

  中小学双语教育教材建设,制定双语教育教材建设规划,加

  快开发双语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强对双语教育教材的监

  管,严格执行审查管理制度,未经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行政部

  门审查通过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不得进入学校。协调对口支援

  省市帮助受援地区建设幼儿园双语图书角和中小学双语图

  书馆(室)。

  12.积极推进双语现代远程教育。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

  省市支持,按照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免费共享、全面覆盖的要

  求,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提高现

  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到2012年,通过扶

  持中小学计算机教室项目和“班班通”项目建设,初步形成

  具有新疆特色、适应双语教育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

  框架,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学校具有计算机教室,并接

  入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全区中小学

  75%以上的双语教学班具有“班班通”设备,实现远程直播

  课堂进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远程教育资源。

  通过开发、译制、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学前和中小学

  的双语教育资源库,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免费向双语幼儿园和

  中小学提供。加快双语教学光盘的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努力提高双语教育资源利用率。

  实现中国教育电视台早期教育频道及开播双语教育节目的其它频道在我区双语幼儿园和中小学免费落地。加强新疆教育电视台和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建设,加强电视课程制作和远程教学研究,开设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数字频道。

  13.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方针,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建设自治区和地州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内地9所师范大学与我区师范院校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扩大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面向我区的招生规模,加大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免费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扩充农村双语教师来源补给。

  我区师范院校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要任务,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能力为重点,构建满足双语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行师范院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少数民族师范生插班学习,母语为汉语的师范生要开设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

  落实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我区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实施双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开发建设双语教师培训资源库。争取对口支援省市为受援地区免费培训双语教师。在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少数民族母语语文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

  对母语为汉语的双语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和学习,使他们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适应双语教育的要求。

  14.完善自治区统筹的双语教师补充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的意见》和《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管理办法》,做好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招聘和

  聘后管理工作。实施“新疆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自治区统一招聘中小学双语教师,享受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三年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自愿留任的,有空编的直接入编,满编或超编的,纳入当地教师队伍,超编问题通过增加人才储备编制和自然减员等方式解决,工资纳入当地财政统发。

  争取对口支援省市根据受援地区需要扩大教师支教规模。继续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扩大我区和对口支援省市师范院校实习支教规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扩大大学生赴我区农村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志愿行动规模。

  15.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双语教师标准,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把好双语教师入口关。新聘任的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建立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定期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绩效工资、评优奖励挂钩。适当提高实施双语教育的中小学中级和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新补充的双语教师职称评聘可适当放宽岗位比例。

  在自治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学校服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有关规定执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

  对在学校工作多年、不适应双语教育工作要求的教师,在保证其原有教师身份不变、待遇不减的前提下,调动其积极因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妥善予以安排。

  16.加强双语教育科学研究。把双语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学研究总体规划,设立专项课题和专项经费,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双语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双语

  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新疆特色双语教育规律,促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践研究,鼓励开展双语教育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与双语教育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国家双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和自治区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设,整合全区双语教育研究资源,发挥研究、指导、咨询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针对双语教育模式,研究授课形式,形成样板,组织培训,进行推广。办好双语教育报刊杂志,建立研究成果交流与学习平台。

  17.加强对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双语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学前双语教育要落实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和《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课程设置方案》,防止并纠正教育形式小学化的倾向。中小学双语教育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严格执行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加强双语教育工作成效评估和监控体系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双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双语教育学生和教师进行动态监测,实行实名制管理,建设覆盖全区的双语教育质量监测网点。依托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中心,以国家和自治区制订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双语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引入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

  四、保障机制19.加强对双语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动双语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主要职责,统筹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双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

  施,及时研究解决双语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县级政府对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具体负责落实推进双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指导学校开展双语教育工作。地(州、市)、县(市、区)都要设立双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按编制标准配备工作人员。

  20.科学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要综合考虑改革的力度、推进的速度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把握好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解决好各学段衔接和不同教学模式过渡的问题,确保双语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1.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双语教育经费投入。自治区财政不断加大双语教育投入力度。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寄宿学生补助范围。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从2013年起,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覆盖全区的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双语教育硬件建设。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结合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一批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和普通高中,配备教学实验仪器和双语图书,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快农村学校新增双语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双语教师生活条件。

  22.积极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积极开展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双语幼儿园,努力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双语教育体系。继续实施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好2008-2012年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工程,严格执行《自治区双语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双语幼儿园项目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乡(镇)

  中心幼儿园建设,力争每个乡(镇)建设一所示范性双语幼儿园。在国家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未能覆盖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依托乡、村小学举办双语幼儿园或学前班。同时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安排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双语幼儿园。

  23.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双语教育的舆论环境。继续举办双语教学研讨会、双语口语大赛、双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关心、支持、参与双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实施成果,为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4.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依据《农村双语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各学段双语教育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问责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加强对双语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

  

  

篇十四: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培养了不少双语互通的人才,想要更好的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在幼儿阶段抓起,在幼小衔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进行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幼儿园缺乏双语的培养,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关键词: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作为民族教育核心的一部分,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层层的阻碍,部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双语的应用,忽视了本地的语言教学,使幼儿对藏语感到陌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其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属于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还会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致力于少数民族幼儿母语与文字的学习以及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有就是加强幼儿双语的培养。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智力的开发和身心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更好地推动幼小阶段双语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多语多元文化人才的目的。而大量双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来实现。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少数民族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做好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幼儿语言及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双语者的这种优势源于其拥有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这种不同语言的体验提高了幼儿分析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概念的形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用幼儿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幼儿很快吸收这些信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二、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1.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双语教育呈现不平衡的现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出现了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在语言教学方面,在当前主要通过汉语进行教学,导致了许多幼儿对于藏语的学习造成了阻碍。而且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精通双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双语教育还有待提高。而且在幼儿园时期没有双语的课本和活动,导致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就对本民族语言不熟悉,但是藏语的学习在幼儿园时期就没有系统的课本以及没有特定要求我们用双语,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在幼儿园就对藏语很陌生,到了小学开始学藏语有点困难。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也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水平的整体质量,更加不利于当地幼小衔接的发展。

  2.教育方法落后。幼小衔接双语教学无科学化系统化理论指导,目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幼儿园缺乏双语的培养,部分教师双语能力不高,无法进行有效的双语教学。如果长期地、盲目地进行随意教学,而不进行两种语言能力对应转化的系统训练,非常不利于幼儿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学汉语始终不能摆脱对语音各方面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就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致不少幼儿到了小学仍不能接受藏语为载体的其它的学科教学,不利于藏语的发展和教学,对于当地语言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学注重基层教师的培训,但却疏于理论化的研究与归纳,缺少体系化的教学方法。凭借着教师或个别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培训,但却没有可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作为指导的理论,无法有效的进行双语教学。三、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1.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在幼儿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双语教育的培养模式。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比较有利于用汉语和藏语同时应用,讲授学科知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使用汉语,也不能忽视藏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2.双语教育内容生活化。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通过汉语进行教学,比较普及,而内容生活化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藏语,发展本地语言。双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利于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幼儿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的内容。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藏族文化的环境,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藏语,使藏语得到有效的发展,还有效的发展双语,也不忽视汉语。双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习领域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但就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而言,更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特点,选择生活化的双语教育内容,围绕幼儿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让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是为之后双语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非常关键。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既学习汉语,同时学习藏语,同时发展双语教育。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双语授课能力培训,通过汉语和藏语同时应用,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四、总结

  

推荐访问:民族双语教育发展 双语 民族 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751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