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策展思路包含哪些内容(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05 13:11:03

篇一:策展思路包含哪些内容

  

  考古成果的故事性呈现——?西博物院“考古的故事”展览解析博物馆展览是系统性很强的?作,?次展览从构思到最终呈现,要经历许多环节。这是?个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实的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策展?员??,每?次展览都是?次全新的考验。在实际?作中,每?次展览都有其独特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是在不断修正不?、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展览策划?平才得到了提?。最近?年我国的公众考古事业飞速发展,公众考古活动?趋增多,民众参与度也越来越?。即便如此,考古学依然是?个距离?众较远的学科,在丰富?民群众?化需求??还远没发挥出其应有的作?。因此,把考古发掘成果以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分享给???民群众,是?项很有意义的?作。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许多新的考古成果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博物馆。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物局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博物馆要积极展?考古新成果,适合进?展出的要及时策划组织相关展览,及时向公众传播推?。?西?博界对此指导意见积极响应,并很快付诸?动。经过?年多的筹备,2016年8?30?,由?西博物院和?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策划的“考古的故事——?西??五考古成果展”与观众见?。策展思路“考古的故事——?西??五考古成果展”是?个?型的考古发现类展览,参展?物多、涉及遗址多、时代跨度?,策展难度也相应较?。在本次展览的策划过程中,?西博物院多次召开研讨会,分别邀请国内知名的策展专家、?西省考古研究所?线?作?员、本院展览设计?员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作?员进?商讨,确定了突出故事性,注重科学性的策展思路。把讲故事作为本次展览的叙事?式,?求透物见?,把学术性很强的考古发掘成果转化成公众感兴趣、看得懂的博物馆展览。根据这个策展思路,我们把本次展览定名为“考古的故事——?西??五考古成果展”。为了讲好故事,我们确定了?些在展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原则:交待遗址的整体背景,如地貌环境、历史?化、考古?作等??的背景;提供遗址重要信息的详细数据,如调查和发掘的?作量、遗迹或器物的发现量、遗址的完整性、出?器物的类型、本阶段?作的学术价值等;讲清?物本?的基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深?挖掘?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有关古??活??的信息;挖掘考古?作中发?的故事,注意对考古过程、?法的展?;注重考古?作的阶段性收获、结论以及亮点;注重考古信息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注重纪实性考古资料的展?。在讲述考古故事时特别强调注重表现考古学科特?,突出展?考古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注重对遗迹的展?。考古学界对遗迹的认识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学科的发展,考古遗迹中包含的信息越来越为考古学家所重视,?些从前不被重视的考古遗迹现在也往往被取回实验室进?研究。这次展览我们特地展出了襄汾丁村遗址??遗迹碳屑块、侯马新??区北魏双棺等考古遗迹,讲述遗迹背后的故事。丁村遗址过?洞地点是?处旧?器时代?类的临时活动营地,可能是古?“野炊烧烤,分享?物”的场所。我们展出从??遗迹中提取的?件碳屑块,与?器、动物化?相呼应,为观众讲述史前?类的?活:?们围在?堆旁取暖、熟?、制

  ?遗迹中提取的?件碳屑块,与?器、动物化?相呼应,为观众讲述史前?类的?活:?们围在?堆旁取暖、熟?、制作?具,引导观众了解旧?器时代?类的?计?式与?存状况。侯马新??区北魏墓M1006出?由内外棺组成的双棺?具,呈?头?尾状,具有浓郁的鲜卑民族风格。棺内有成年男性??架?具,仰?直肢。棺内有铁剑、鸡?瓷壶、蚌器各1件,棺外有盘?壶1件、漆盘2件,其中1件漆盘上有牲?。通过对?棺的复原展?,让观众对北魏?棺的形制以及随葬品、祭牲等有了直观的认识。注重对?物保护成果的展?。通过对绛县雎村墓地漆?器、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阳泉东村元墓壁画的展?,展?了?物保护的理念、技术、成果。绛县雎村墓地出?了?批西周漆?器,我们展出了其中复原修复的两组。西周时期的漆?器已经在?中埋藏了近三千年,其?质早已朽掉,仅剩髹在?质表?的?漆和颜料以及镶嵌在器物表?的各种蚌泡螺钿。由于常年在?中受到挤压,漆器早已变形,?物修复专家要让?个压扁的多层“蛋糕”再“站”起来,需要利?多种?段,经过?系列的修复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品的展?能让观众对?物保护?作有进?步的认识。注重对?物系统性信息的展?。我们现在说的?物在古代?部分是?产、?活?品。这些?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化信息,但在史书的宏?叙事中往往被忽视。今天?们通过系统研究这些?物,可以了解古?的社会?活。我们在选择展品时,注意选择完整单位内的全部物品,不对其进??为的取舍。在绛县雎村西周墓地、翼城?河?西周墓地、侯马新??区汉墓与北魏墓等墓葬的展?中,我们都以墓葬为单位选择展品,全?展?整座墓葬中的所有随葬物品,?到青铜容器?到蚌泡全部囊括,让观众认识?座墓葬中的全部器物,传达系统信息。注重对器物出?原状的展?。通常观众在博物馆看到的是完整的?物,会误以为?物出?时就是这样的,所谓的考古就是“挖宝”?说也就顺理成章。这次我们特意选择了?些保持出?时残破原状的?物进?展?,并与修复后的?物对?展?,让观众了解?物并不像他们通常看到的那样完整、精美,?多数?物在发现时都残破不堪、或者仅仅是?些碎?,经过专家的妙?修复才成为常见的状态。

  展览结构“??五”期间,?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展的?野考古项?近百项,收获的遗迹遗物数以万计,时代?乎涉及从旧?器时代?明清的各个时期。我们最终确定围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个?作重?讲述考古故事,将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单元“?化·?明”、第?单元“?国·?国”、第三单元“?前·?后”、第四单元“城市·?活”。展览涉及遗址19处,展品共计800余件组。第?单元“?化·?明”。“??五”期间,?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史前考古?作?乎都因主动课题?开展。丁村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是积极响应国家?型遗址公园建设?专门设置的课题;晋东南洞?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是太??旧?器?化基础研究课题的内容之?;襄汾陶寺遗址是“中华?明探源?程”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的重点之?;碧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进?步探索?西在中华?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的举措。从观众层?讲,很多?都对史前?化与?明感兴趣,远古?类吃什么、穿什么、住哪?、使?什么?具……国家何时出现、最早的中国什么样、?类社会从野蛮到?明发?了哪些事情……这些都是?们关?的话题,这?单元就是要为观众讲述有关这些??的故事。第?单元“?国·?国”。围绕晋国、晋?化进?的考古探索是?西考古??年来?直进?的?项重要?作。西周时期的?西南部,晋国周边分布着许多?国,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临汾盆地的霍、杨、贾等国,运城盆地的荀、耿、董、韩、冀、虞、虢等国。此外还有?些?国,虽然史书记载缺失但在考古中被发现,?如倗国与霸国。雎村墓地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翟柤国的墓地。陶寺北两周墓地应属晋国宗族墓地,新??区周代祭祀坑为晋国祭祀坑。作为?国的晋国的宗族墓地有什么特点,其墓葬所反映的祭祀、礼制如何?同时代的?国的墓地,?河?霸国墓地及雎村墓地,其反映的葬俗、葬制如何?这些故事也是我们要向观众讲述的。第三单元“?前·?后”。墓葬考古是考古中?常重要的?作内容,甚?外界对考古?的认识会简单地概括为所谓的“挖墓的”。墓葬是古??后的居所,是??最后的归宿。墓葬?化在中国有数千年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本?宗教、伦理息息相关,特别是?死观念和孝道思想。传统上,中国?讲究“事死如事?”,?前有什么,?后也要有什么。?们把亡者?前拥有的?切尽可能地复制到墓葬中,既有亡者?前使?之物,也有专门为亡者制作的?后之物。墓葬的结构、随葬品的?化寓意、墓葬发掘流程等许多内容,都是我们要为观众讲述的。本单元选择从汉代到明代的?些有代表性的墓葬,从不同?度为观众展?内涵丰富的墓葬?化,解析墓葬所反映的古代社会?活。第四单元“城市·?活”。中国古代城市,最早可追溯?新?器时代的城址。在历史的长河中,?然变迁、王朝更迭、战?兵燹都会影响到城市的兴衰。许多曾经繁华似梦的古代城市都已湮没于岁?的尘埃。考古学家从现存的断砖残?、破陶碎瓷中寻找线索,还原城市的沿?、布局、功能,探究古代城市居民的?活起居、劳作营?、?常娱乐以及宗教活动。这?单元我们选取晋阳古城遗址、绛州衙署遗址、蒲州故城遗址、云岗窟顶寺庙遗址,从城市布局、功能建筑、?常?活、宗教活动等??向观众讲述与古代城市以及城市?活相关的各个??的故事。故事呈现考古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观众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公众考古要求我们探索以哪些?式来架构考古科学化和?众化。在博物馆举办考古成果展,正是为了促进考古知识的转化,让?些重要的考古知识成为公众的常识,使考古学成果在?化建设和提?民众?化素质??发挥更?的作?。在讲述考古展览时不仅有必要将“考古语?”转化为“博物馆语?”,?且还有必要进?步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语?。为了将考古学家研究的学术问题?动地展?给观众,我们特别注意展??式的多元化,积极运?现代科技?段,?泛增加公益性内容,加??媒体的宣传?度,使展览更加贴近公众、吸引公众。我们在本次展览中采取了?系列具体措施:在展厅安装触摸屏,编排与考古相关的故事供观众查阅;通过?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送消息,与观众互动;举办“探秘九原岗”直播活动,让更多在线观众聆听讲解、参与互动;推出VR互动体验活动,使观众?临其境地观看九原岗墓葬壁画;制作展厅360°全景VR,打破时空限制,全?位展?展览。

  ▲“探秘九原岗”直播活动现场观众是博物馆展览的最终指向?标,在展览语?的使?上必须充分考虑观众的感受。博物馆?对的公众群体从知识层?可以划分为两?类:?类是学术界公众,包括对考古学成果有需求有兴趣的各类?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者;另?类是喜欢考古与?物的普通公众。因此,考古展览的呈现?式与展览语?的运?要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既要以其他学科背景的?员能够理解的?式来展?学术成果,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要?通俗易懂的语?来讲述考古知识和考古故事,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我们以三种不同的?式讲述考古故事:?物的故事、考古?作的故事、考古学科的故事。?先是?物的故事。在展览中处处贯穿着讲故事的理念,?物背后的故事不仅以说明牌、图版、?字版等常规形式讲述,?且还以“微信语?导览”的形式讲述,选取60件组典型?物,观众只需将说明牌上的数字回复到?西博物院微信平台,即可收听该?物的讲解。另外还选取了10件典型?物拍摄“两分钟看展览”,每周推出?期,观众可以在线收看、互动,将展览带回家。在涉及到?字、语?表达时?求通俗有趣。?如在介绍扑满时我们以?个谜语开头:“肥肥嘟嘟真可爱,贪吃??头顶开。要想看它乐开怀,?溜点?拿钱来”。在介绍鐎?的?字版中,我们的标题是:“鐎?是?什么?的?”内容?的介绍?字写道:“关于鐎?的?途?直有很多说法,有?认为是温酒器,也有?认为是煮茶?具,还有?说是敲击警众之器。您怎么看?”以平实的语?讲述故事,以提问的?式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其次是考古?作的故事。我们编辑图书《发现?西——考古的故事》,由?线考古?员讲述发?在考古?作中的故事,与公众分享他们?作中的喜悦与烦恼、思考和解读,拉近考古?作与公众的距离,并且将这些内容做成电?书装在iPad上,在展厅中安装10部iPad供观众查阅。同时在展厅安装两台电视机,播放相关考古发掘纪录?。再次是考古学科的故事。紧密结合展览的四个单元举办四场学术讲座,邀请有丰富?野经验和深厚学术功底的专家为观众讲述考古学科的故事。配合第?单元的讲座“?化与?明”,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毅副研究员讲授;配合第?单元的讲座“释读地书

  追寻古国——?西考古的故事”,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副研究员讲授;配合第三单元的讲座“九原岗墓葬《升天图》解读与研究”由?西博物院渠传福研究员讲授;配合第四单元的讲座“?进晋阳”,由太原市?物考古研究所裴静蓉副研究员在晋阳古城遗址讲授,观众在听讲座的同时实地考察了晋阳古城遗址。▲“?化与?明”讲座现场在2014年8?6?召开的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提升座谈会上,国家?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指出:“如何通过陈列展览提?全民族的?化?平,讲清楚中国?化独特的创造和价值观,讲清楚中国?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向和基本脉络,提??化?信,博物馆还需要做不少?作。”此次“考古的故事——?西??五考古成果展”正是?次以此为出发点的尝试。对于博物馆??,如何让展览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惠及?民?众,依然任重?道远。

篇二:策展思路包含哪些内容

  

  中国博物馆1二〇二一年第一期@从一家之言到人类共识—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策展思路和活动设计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310002摘要:中国丝绸博物馆自2〇15年起,每年推出一个丝绸之路主题的重大展览。2〇2〇年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名称定为“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展览框架分为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和他的丝绸之路以及成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三个扳块.并设计了更多的配套展览和活动。博物馆通过强大的学术支撑、立体的活动策划和宏大的联动传播增强了“众望同归”展的传播效果,期待将丝绸之路文化知识更广泛地传达到民众中,让丝路精神深入人心。关键词:博物馆,“众望同归”展,展览策划,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博物馆从2015年开始举办“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开始,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馆”)每年都推出一个丝绸之路主题的重大展览,这也是全国文博系统、甚至是国际博物馆界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展览。2016年是“锦绣世界:国际丝绸精品展”,2017年是“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2018年是“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纺织艺术展”,2019年是“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其中丝路之绸、古道新知和丝路岁月三个展览是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但之后的丝路展览如何选题、怎样做一直是难点。

  20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教授杭侃给出建议:“其实可以策划一个李希霍芬眼中的丝绸之路,整个展览都用李希霍芬的原文,因为很多人谈丝绸之路,但并没有读过李希霍芬的原文。”于是,李希霍芬进入了2020年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选项。此后,在7月26日

  举办了“2020年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座谈会,秉承“讲好丝路故事,弘扬丝绸文化”的理念,向专家寻求对展览主题的建议,并邀请同行开展更广阔深入的合作。会上,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建议展览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前世讲起,浙江大学教授刘进宝则对李希霍芬之后的情况做了介绍。最后,商定先从三个板块入手,即丝绸之路的前世、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讲述丝绸之路从一个历史事实存在、然后被一位学者提出、最后成为人类共识的过程。展览名称最后定为“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以下简称“众望同归”),这其实就是一部丝绸之路的学术史。本文将从展览框架、活动设计和工作亮点三个方面回顾“众望同归”展的整个策展思路。一、“众望同归”展览框架(一)丝绸之路的前世丝绸之路的前世由荣新江提出来。他的理由是,丝绸之路的名称虽迟,但这条东西方交通的路在李希霍芬之前就已经实实在在存在了,所以应该介绍东西方交流通道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当时东西方交通的记载。根据荣新江的建议,收集了丝绸之路在正史中的记录以及在个人行纪中的描写,再参考其他的《丝绸之路》著作来进行梳理。但手上的《丝绸之路》著作实在太多,许多都内容丰富,叙事宏大,但并不适合来做展览的参考。最后策展人选择让?皮埃尔?戴仁作者简介:赵丰.男.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纺织考古与保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电子邮箝:丨00704362l@qq.ccm.

  睡I实践

  PRACTICE(Jean

  Pierre

  Drege)的《丝绸之路》作为参考。

  此书在国际上非常普及,图文并茂,笔者讲课时也曾用于介绍丝绸之路,基本可以用作第一单元的展览框架。这本书把历史上的交通路线从人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分成使节、僧侣、商人、传教士等。笔者以人物身份为主要依据,再按年代以及可能的展品,把第一单元又分成了四个子单元。一是使节的路线。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明确的开始年代是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就是汉武帝的使者,丝绸之路的开拓就是因为国家派出使节和周边国家与部落开展联络。不过,这里的使者也有不同的类型,是比较官方的路线。除了张骞,还有著名的苏武持节牧羊,以及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等和亲类的故事,所以策展团队选择了极为著名的《文姬归汉图》作展品。此外,敦煌悬泉置出土汉简中的大量地名和史实,也是当时使者路线的真实记载。二是僧侣朝圣走出来的路线。主要从汉晋到唐代,包括沙漠丝路也包括海上丝路,如著名的法显、义净、玄奘的路线,再有敦煌文书《沙州图经》和

  《伊州图经》等关于驿站的记载,还有一些出土的佛教文物,这些可以连成两条路线,一是从犍陀罗地区到中国西北的新疆和甘肃,再到中原,二是从海上丝路连接到东南佛国。三是商人的路线。在沙漠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以粟特人为主,荣新江很早就画出了北朝到唐代粟特商人从事贸易的基本路线。策展团队一方面采用了丝路沿途出土的胡人俑、胡王锦和胡人牵驼砖等造型和图像,更为重要的是使用了一系列的粟特人墓志或碑铭,连接了当时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途迁徙、经营、定居和生活的重要节点。而当时的海上贸易路线则多由阿拉伯人主导,展览引用的是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851年)中所记的路线以及唐代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785年)的史实,他所走的路线应该就是阿拉伯商人的路线。四是传教士的路线。从13世纪开始,欧亚大陆空前连通,东西方交流出现了另一种景象。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东方,早期包括柏朗嘉宾(1180—1252)和鲁布鲁克(约1220—1293),直接连通蒙古,而无法回避的马可波罗也被归在这一单元,不只是由于年代的关系,也是因为他携带教皇书信随父叔来到中国,之后再由海路返回家乡。入明之后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利玛窦(1552—1610),他于1583年来到中国,由南到北,最后去世于北京。他们的足迹,也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展览借展的南京博物院藏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是第四单元的结束,历史已刚刚走过了丝绸之路,走到了地理大发现的年代。(二I李希霍芬和他的丝绸之路近代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兴起,以及人类对探索自然和异地的兴趣,催生了以李希霍芬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家,并在全球视野下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他

  的丝绸之路概念,逐渐为西方一批探险家在西域考察中证实,也逐渐为中国学界所了解。展览介绍了李希霍芬的时代背景: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的七次地质考察,特别是李希霍芬在其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第一卷中,首次提出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在杭侃的指导下,展览首次对李希霍芬这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描述,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中文翻译。自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后,许多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西部进行探险和考古。较早的就是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他自1900年起就多次进人中国西部,在1933—1935年担任西北科考团瑞方团长,1936年出版第一部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同时在展览中得到介绍的还有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和勒柯克、俄罗斯科兹洛夫和鄂登堡、日

  本大谷探险队等。但展览花了更多空间对这一时期中国学者进行的丝绸之路考古、保护与研究进行介绍,最为重要的是由中瑞科学家组成的西北科考团,参与其中的徐炳昶、黄文弼、袁复礼等学者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丝绸之路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此外,随着敦煌藏经洞的打开和敦煌艺术品及文书的发现,以常书鸿为代表的敦煌学者也成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人物。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丝绸之路”和“丝

  路”的中文名也开始在学界和民众中传播。(三丨成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二战之后,丝绸之路的概念开始在学界、政界、艺术界、民间传播得越来越广。中国须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在对外友好交往中频繁提及丝绸

  之路,历史考古学者如季羡林、夏鼐、朱杰勤等也在学术界较多使用丝绸之路。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丝绸之路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日本广播协会(NHK)

  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喜多郎为之创作了背景音乐《丝绸之路》,平山郁夫先生沿丝绸之路进行旅行、写生和创作,也推动了丝绸之路概念在全世界的普及。从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启动了十年文化项目,其中把丝绸之路看成是能牵动世界各国的最为合适的文化项目,并将其称为“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在1990—1995年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五次国际性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威尼斯到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尼泊尔的佛教丝绸之路。这是国际层面对丝绸之路前所未有的考察,这也对丝绸之路空前绝后的宣传和传播。考察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和东西文明对话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开始策划和组织“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经过26年的努力,最终在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众望同归”是展览的主脉络,但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博物馆设计了更多的配套展览和活动,使展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一花一世界"文物展为了更好地阐述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博物馆设计了较为立体的配套展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是一个以时间为轴来进行纵向叙述的展览,而“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则横向展开,分丝路、互学、互鉴三个单元,用20件(套)文物来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丝绸之路互学互鉴精神时提到的葡萄、石榴、香料、丝绸、瓷器、生铁、金器、玻璃、养蚕、造纸、印刷、佛教、伊斯兰、基督教等物质文明和文化科技交流。中国博物馆二〇二一年第一期四(二)丝路考察30年周年纪念会和文献展“众望同归”展的特点是有大量文献,而且文献在展览的过程中又不断增多。在7月20日丝绸之路考察30周年之际,博物馆召开了网上纪念会,同时启动了数字档案项目,推出了丝绸之路文献展,使得“众望同归”展在因为文物保护原因归还展品之后,文献展得以持续到9月20日之后。(三)

  "出塞与归汉"文献展和学术活动“众望同归”展的第一部分就是使者的路线,不仅张骞和苏武是使者,细君、昭君也都是使者,蔡文姬的故事更是为人熟知。所以,这次展览借来了《文

  姬归汉图》和《胡笳十八拍》,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为此,博物馆特别举办了“出塞与归汉:中

  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文献展和同名的学术研讨会,展出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多幅相关主题绘画的数字作品,又

  邀请了来自吉林省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两家收藏单位的专家,以及凌利中、扬之水等学者围绕文姬归汉和昭君出塞的主题绘画作品作专题研讨。(四)丝绸之路策展人研修班自2019年起,国丝馆就开始组织丝绸之路主题策展的相关活动,希望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作为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2019年的“丝路岁月”展开幕期间,博物馆邀请了国内外20多位曾经策划过丝绸之路相关主题展览的策展人来到国丝馆作报告,但人多时短,交流和学习的效果打了折扣。所以,博物馆决定从2020年起连续举办丝绸之路策展人研修班。这次研修班包括了“众望同归”和“一花一世界”的策展介绍,也邀请了美国、英国的策展人进行线上研讨以及国内策展人来现场进行交流,历时三天,人少时长,研究效果得到了改善。(五)线上展览和线上活动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博物馆的同行都大力开展了云上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制作了“众望同归”

  和“一花一世界”的虚拟展厅,并多次进行直播。同

  时,博物馆也在云上推出了“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文物海报接力”活动,收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文物海报,与“众望同归”和“一花一世界”文物展同时推出,采用在“一花一世界”的展厅大屏上轮流播出与在整个中国丝绸博物馆馆区中布置的两种

  实践

  PRACTICE形式,一直到9月20日之后结束。三、“众望同归”展览的亮点国丝馆的办馆宗旨是以研究为基础,目前也在以打造研究型博物馆为目标推进各项工作,因此在策划这类高度学术性的展览时,也会特别注重这一点。(一)强大的学术支撑“众望同归”展具有非常强烈的学术性,可以说就是一个学术史的展览。为了保证整个展览的学术水准,博物馆邀请了强大的学术支撑团队,在策展的过程中给予学术指导,为展览内容和科普进行学术写作,同时还参与配套的学术研究活动。如上提及,总

  体的学术指导包括北京大学荣新江、杭侃,浙江大学刘进宝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景峰博士,具体策展人员除了馆里的陆芳芳、罗铁家、周娅娟之外,还特别邀请了罗帅博士加盟组建策展团队。此外,博物馆又拜访和邀请了一系列大牌专家来写作专题文章,“众望同归”有18篇,“一花一世界”有20篇,因为借展文物涉及全国20多家博物馆和学术机构,所以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供了详尽的展品研究和说明资料。(二)立体的活动策划“众望同归”展最大的背景是丝绸之路周。丝绸之路周由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和中国博协丝路专委会于2019年提出,旨在打造一个从人类历史文化的已有成果出发,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创意和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和实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互动、在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声音并产生良性影响的长丝姻>路固图1"2020丝绸之路周""展览和活动结构图久性年度国际人文交流活动。2020年首届丝绸之路周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场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间为6月19一24日,其中包括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纪念日6月22日。首届丝绸之路周主要活动包括在主场举办的各种展览、论坛和研修班,以及在世界各地线下及网上举办的联动和互动项目。这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包括核心展、配套展、文献展,报告或讲座,公众号发布、多媒体传播等,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三)宏大的联动传播为了达到广泛的传播,“众望同归”展借助丝绸之路周的平台同时宣传。从5月13日起就推出了配套活动,包括“丝路百馆百物”短视频接力、“发现丝路之美”高校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一花一世界”丝

  路文物海报接力、“发现浙江丝路之美”海报接力、“遗产点亮丝路”直播接力等线上活动,还有丝路纹样填彩游戏、寻找非遗丝路之美、阅读点亮丝路、丝

  路故事联播活动等也在“2020丝绸之路周”期间陆续推出。据不完全统计,丝绸之路周的“众望同归”等

  系列展览和活动吸引了全球来自14个国家的200余家文化机构参与,丝绸之路周话题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和点击量突破5.6亿,在海外社媒上的相关阅读量超过1200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和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均到现场参观以“众望同归”为核心的一系列展览和活动,并作出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的指示。四、结语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展览以及相应的配套展览和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的。丝绸之路系列展览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活动会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长期任务,期待这些形式创新、内容精彩的展览和活动会将丝绸之路文化知识更广泛地传达到民众中,让丝路精神更加深人人心。(责任编辑:耿坤/责任校对:李勤)

篇三:策展思路包含哪些内容

  

  油画肖像发展史简述

  刘奇文

  教学目标:

  了解肖像绘画的发展历程,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作进行分析,能对主要绘画流派风格特点进行鉴定。

  教学内容:

  欧洲油画肖像的发展历程、俄罗斯巡回画派肖像绘画经典作品介绍。

  国内油画肖像画现状评析。

  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像分析法等。

  教学重点:

  对肖像画的流派特点的总结

  教学难点:

  对肖像画的流派特点的讲解

  教学过程:,新课讲解、总结、练习

  导入:假如要在我们中国美术馆搞一此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到

  20世纪近

  600年油

  画肖像文献展,你是策展人,你会选择那些画家,画展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这样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对西方油画肖像的发展史的简述,第二

  部分是介绍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一些经典肖像绘画,第三部分是我留给大家的思

  考,请举例我们中国1/11有哪些著名肖像油画家,他们的绘画的本体特点是什么。

  下面开始我们第一部分的教学。油画肖像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成就的肖像画家灿若群星流派纷呈,肖像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当我们想要从

  中寻找到一条发展的轨迹时是那么的艰难。特别是在我们本次课有限的时间

  里,如何呈现哪些最优秀肖像作品,并构成我们的形象肖像油画史?贡布里希

  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

  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否定艺术史,而是试图注

  重对作品与画家的介绍来建构我们的油画肖像绘画史。

  基于我们以上的讲解思路,我们本次主要抓住评价体系

  “建构与消解再建

  构”观察方式的“理性与感性

  ”的生态平衡这两条主线,以及人文性、本体性这两

  个显著特点来进行讲解。

  考察历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如是没有的一个个大无畏的叛逆者

  ,就没有如今的波澜壮阔的艺术长河。一

  句话

  ,美术家的叛逆史就是一部美术史

  ,就是人类审美精神需求的平衡史。

  首先跳入我们眼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绘画,而我们首先要讲的是却

  是文艺复兴以前的的一个画,奇马布埃,Cimabue约1240?1302),因为奇马布

  埃培育了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

  ——乔托(1267年---1337年)文艺复兴时期巨匠

  辈出的时,在艺术技法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

  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在风格和技法上

  更注重色彩的协调和自然。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端(13世纪末-

  14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是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精神和元素的探索阶段。这时的艺术还不

  成熟,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规范,却能体现出艺术家们对新的艺术技法的追求。

  如何更真实地反映画面上的内容?成为当时意大利艺术家所关注的核心。于是

  他们开始着手研究古代雕刻,研究希腊罗马的绘画风格,形成了崭新的写实风

  格。对这种新风格起决定性影响的人,是佛罗伦萨画家乔托

  (GiottodiBondone1266—1337);乔托被视为西方绘画的开创性大师,他是第一个

  把写实风格和明暗远近法结合起来的艺术家,迈出了绘画中关键性的一步。

  2/11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美术(15世纪):

  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共有的特色。

  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透视法、画家马萨乔。这里主要介绍画家马萨乔。

  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是文艺复

  兴时代绘画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马萨乔以科学探索的精神,将解剖学、透视

  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它的人物较之乔托的更加真实有力,同时他也是文艺复

  兴画家中第一个掌握透视法的人,第一个能在衣纹之下隐显人体结构的人和第

  一个广泛运用明暗对比手法的人。马萨乔还把风景放进他的构图,使风景具有

  壮丽的、概括的、真实的性质,他借助于风景来扩大画面范围,赋予画面以辽

  阔的空间感。他的贡献,其一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画面(人物)进行更真实的描写与刻画,其二在于把风景与人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为文艺复兴高潮

  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凡艾克(1385/90-1441)则发明了油画的制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表

  现力。

  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AlessandroFilipep,1445—1510)在坦培拉技

  法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画形式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代表作《春》

  16世纪上半叶):

  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艺术家们已不再满足于个人

  技巧和手艺,竞争激励他们在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各领城中广泛探索,不但题

  材从宗教内容扩大到现实生活,如果说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主要探索透视、解

  剖等科学法则,那么盛期大师在把握了这些法则后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强调

  视觉效果,探索作品的戏剧性和新的艺术语言。可以说,盛期的美术是艺术与

  科学的完美结合。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等。他们不但把美术技法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于美

  术理论的建设,也建下了不朽的功勋。这里选取画家达

  芬奇

  (LeonardoDaVinci1452-1519作为主要介绍的对象,其代表作有《蒙娜

  丽

  萨》、在美术方面,达

  芬奇总结了

  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

  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他最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

  面形象的立体感。,达

  芬奇曾说过:

  “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

  化的原3/11理,首创明暗转移法

  (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

  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第二个高峰是巴洛克洛可可时期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

  过克服

  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

  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

  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

  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1571-1610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

  比较复杂

  ,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

  彩、透视等),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是佛兰德斯的鲁本斯

  1577—1640,他的热

  1606—

  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

  17世纪

  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

  1669、"维米尔(JohannesVermeer,1632—1675,哈尔斯

  1581—1666)西

  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

  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布歇(FrancoisBoucher,1703—

  1770)弗拉格拉尔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肖像

  继文艺复兴之后

  ,欧洲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画派

  ,古典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绘画

  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画派之

  一。

  "他们是以对立面的姿态出现的。古典主义画派利用古典的艺术精神、理想与规范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

  ,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

  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

  ,塑造一种类

  型化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

  ,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缓微妙的明

  暗色调

  ,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

  ,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形式

  和庄重的风格、气魄。代表人物有,普桑、大卫、安格尔、布格罗等

  19世纪

  20年代,浪漫主义绘画以古典4/11主义绘画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在法国画坛。浪漫主义绘

  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人是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的先驱人物是西班牙

  的戈雅)反对古典主义绘画那种尊崇理性规范

  ,摒弃其僵化的教条与呆板的模式

  ,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在艺术形式上

  ,浪漫主义强调奔放

  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

  ,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

  流畅激动的笔触。在题材上

  ,重视对民族精神和异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

  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浪漫主义绘画是

  19世纪法国画坛引人注目的一个

  艺术流派。盛行于

  18世纪末和

  19世纪初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重理性

  ,强调共

  性,要求严谨规范

  ,时代气息鲜明

  ;兴起于

  19世纪初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则重感性

  ,强调个性

  ,追求自由

  ,崇尚想象

  ,挑战规则。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的沉静和感

  性的冲动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

  ,绘画日益成为素描对色彩的斗争

  :十七世纪是普桑主义者对鲁本斯主义者的斗争

  ;在十九世纪是新古典主义对

  浪漫主义者的斗争

  ,安格尔对德拉克罗瓦的斗争

  —前者说

  :在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

  ”后,者说

  :“只要看一下我那配好的调色板

  ,看那上面的各种颜色的相辉映

  ,那就足以令

  我神往不已。

  ”—以致对素描和色彩的态度成了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间的重要

  特征

  现实主义肖像绘画(库尔贝、米勒)

  从技巧、技法上讲是写实主义,从意识形态和观念上讲是现实主义。现实

  主义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生活。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

  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

  活,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现实主义绘画充满人文关怀

  法国库尔贝、米勒

  1814-1875年是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之一,之前的卡

  拉瓦乔和伦勃朗的作品里也包含了很多现实主义意义。其次俄国的巡回展览画

  派也创作了丰硕的现实主义绘画,主要代表画家有,列宾,克拉姆斯科衣,苏

  里科夫,谢洛夫,等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时期在

  19世纪

  60一

  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

  是反对陈旧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印象主义吸收了柯5/11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

  19世纪现

  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

  和表现。主要代表画家有,雷洛阿、德加、马奈,修拉等

  现代艺术的开端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

  派。

  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

  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

  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塞尚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观点,这个观点奠定了西方现代派的理论

  基础。这个观点就是,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塞尚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圆柱形、圆锥形和圆球形等几何形。塞尚这种对体积感和空

  间感的强调,对色彩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对物体造型结构的处理并有意识地采

  取变形手法,并尊称为

  “现代艺术之父

  ”。2而梵高讲强烈的情感注入了画面。他

  们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二十世

  纪产生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诸多艺术思想,例如:

  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

  于是,西方绘画的面貌被彻底地改变了,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

  因此,可以说,后印象派画家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完成了一次壮烈的革

  命。

  高更出于对欧洲文明和传统艺术的怀疑,索性离开欧洲到南太平洋的塔西

  提岛和土著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以率真、单纯化、近于原始艺术的造型和配

  色,表示大自然提示带给他的感受和他对岛上

  “大自然的宠儿

  ”的心仪倾慕。出

  于主观情感的浓烈,他和再现性创作告别,以某种

  “暗示”和“象征

  ”代替叙事性描

  述,以对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视、光影、立体、造型灯法则。高更代表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凭借岛民厚朴的、天真无邪的形象,以画家那种独特的单纯、粗放、远古、唯美的装饰风语言,对生命和宇

  宙寻求答案,发出一个理性的、恒古的问天。

  现代主义

  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模拟自然的学说后,文艺复

  兴运动以6/11来的众多艺术家、理论家对模拟的观点进一步做了大量的补充与实

  践。达芬奇的“画家是自然之子

  ”,莱辛的“只有绘画才能模拟自然美

  ”的观点,都

  是对摹拟学说最恰当的解释。在这种占主要地位的美学思想指引下,一直到

  20世纪前叶,欧洲艺坛基本上是以作品能否准确、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作为统一

  的标准。

  诚然,该学说在艺术史上曾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艺术家在它的引导下

  也创作了大量经典之作,但这种单一的理论限制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摧毁这

  种美学观念并对僵化的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成为

  20世纪以立体主义为代表的艺

  术家及文艺批评家的重大任务。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件,一生风格多

  变,游刃于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邂逅、立体主义、现实主义等众多流派。

  毕加索打破了传统绘画对艺术家们的束缚。以全新方式的解释和阐述完成

  了现代绘画的视觉革命。

  1、"解决了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多维度空间在平面上的表现问题与多种

  绘画材料和绘画因素在平面上的结构这两个绘画的根本问题。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

  ——立体主义,突破了定点静观的约束,把四

  维度的现实置于构想之中,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深刻

  地体现了现代人对创造意识的尊重和对于周围世界的动态性把握,使现代艺术

  的结构主义革命得以完成。他以破坏现实的方式创造了崭新的现实。从他开

  始,艺术家有了全新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有了真正属于人的自由。

  毕加索说:

  “我画物体的形状是根据我认为的那样,而不是我所看到的那样。

  ”马蒂斯—

  —色彩即目的亨利

  马蒂斯(Henri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

  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21岁那年,他患阑尾炎而住进

  医院,为了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

  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

  “自由、安宁和闲静

  ”。

  7/11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奥古斯塔夫

  莫罗(GustaveMoreau,1826-1898),可

  以说是莫罗塑造了马蒂斯。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

  “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

  ”正是这句话引导了马蒂斯绘画风格,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

  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他主张后者。他说:

  “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

  ,,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在色

  彩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他向东方艺术吸取了许多平面表现方法,画面

  富于装饰感。

  在学习东方艺术的过程中,他从原来追求动感、表现强烈、无拘无束的观

  点,渐渐发展成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他后来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

  说:

  我的作品

  “好象一种抚慰,象一种稳定剂,或者象一把合适的安乐椅,可以

  消除他的疲劳。

  ”

  蒙克

  爱德华

  蒙克(EdvardMunch,1863年12月

  12日-1944年1月

  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的绘画带有强烈

  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他对心

  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

  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

  的影响。

  蒙克曾说过:

  “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又说:

  “我决不描绘男人们看书、女人们结毛线之类的室内画。我一定要描绘有呼

  吸、有感觉,并在痛苦和爱情中生活的人们。

  ”通“过人的神经、内心、头脑和

  眼睛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形象就是艺术

  ”。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

  “借夸张与扭曲

  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蒙克所描绘的世界是,是人类复杂的精神

  世界,他刻意表现死亡、忧郁和孤独,描写上世纪末的艺术家在充满矛盾与痛

  苦的现实中,其孤独的心灵对人生产生的怀疑和8/11焦虑。艺术史家称蒙克为

  “世纪

  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克里姆特

  GustavKlimt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1862?1918)维也纳分离派绘画大师奥地

  利画家。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曾进入维也纳奥地利工艺美术馆附属

  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进行壁画、壁饰的艺术创作。

  艺术创新,提倡世界各民族美术相互吸取营养,发展艺术家个人的风格。

  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

  “分离派

  ”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

  “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

  ”,创造了一种

  “画出来的镶嵌

  ”绘

  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他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装饰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吸收了

  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年画等装饰要素,把绘画的装饰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为欧洲的新艺术运动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因素,并开拓出了一种新的油

  画表现形式。

  埃贡

  席勒(EgonSchiele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如果说克里姆

  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弗洛伊德心

  理学的启迪。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

  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

  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

  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

  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

  经质的情绪。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

  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弗洛伊德作品介绍

  9/11疑问解答:

  有疑问可以提出,限

  2位,如回答不出来,查阅资料后回答或请我们马老

  师回答。

  提问作业:

  中国有哪些油画肖像名家,那些画家的作品能进入我们中国肖像油画史的建构,试分析其绘画本体性特征和人文性特征。

  10/

篇四:策展思路包含哪些内容

  

  22展览现场052018北方美术“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策展手记NotesontheCurationof“FromCanglangPavilion”ContemporaryArtExhibition吴洪亮/WuHongliang编者按: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策展的“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是一个“走心”展览。这里的“走心”有两层意思,一指以沧浪亭为引,借文人的园林思想,寻安心之所在,二指展览参与者的匠心,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构筑了此次展览,用心为观众造就一方“园林”。展览链接:“自·沧浪亭”当代艺术展学术顾问:范迪安展览总监:朱强策?展?人:吴洪亮心理顾问:刘正奎空间艺术家:Ji?íP?íhoda策展助理:钱若斐、刘晶主办单位: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展览时间:2018年5月19日—8月29日展览地点: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2楼?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参展艺术家(以汉语拼音为序):蔡雅玲、陈琦、戴耘、董小明、董大为、丁浩、杜小同、谷文达、杭春晖、何岩青、季大纯、[日]井上有一、康春慧、李昕、林海钟、刘建华、卢甫圣、卢缓、卢征远、庞茂琨、彭斯、彭翔飞、钱若斐、[美]秋麦、丘挺、沈烈毅、宋冬、谭勋、田黎明、王冬龄、王天德、王赫、王毅、武艺、徐钢、[韩]许达哉、徐坚伟、徐累、[捷]伊瑞、于海龙、张帆、张小迪、朱林蕾、周京新何为有缘?就是不期而遇,就是初见反觉“旧相识”,览,于是“自”开始自成系列了。“自”在此处有两层含义,就是百读不厌,就是“不思量,自难忘”。如今,我与苏既指从哪里来,也隐含了到哪里去的意味。无论是“自·牡州恐怕就是这般的有缘了。当然最大的缘分是两年前,与丹亭”还是“自·沧浪亭”都希望以展览的方式回到中国金鸡湖美术馆合作的“自·牡丹亭”的那次展览,是以当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寻找能量,为我们当下的文化生态,乃代艺术的方式对昆曲乃至苏州文化的一次致敬,一次跨越至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启示与滋养,更希望成为时空的对话。此展得到了不少同仁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受迈向未来路途中的某些标识。到苏州观众的喜爱,据说创造了金鸡湖美术馆建馆以来的“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沧浪亭这座苏州最古参观纪录,因此倍感荣幸。如今,再次受到苏州金鸡湖美老的园林激发了这次展览的构思,沧浪亭即可视为苏州园术馆的邀请,思忖良久,决定策划“自·沧浪亭”这个展林的一个代表。园林的妙处在那份诗意空间的背后是“出.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

  24展览现场052018北方美术展览现场.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世”与“入世”矛盾中的物化。它不仅是安放“身”的,它更重要的是安放“心”的地方。当苏舜钦为他的园子定名“沧浪”时,就为沧浪亭的空间意义确立了内在静观、自我存养的基调。“沧浪”的精髓在于以一种超然的情绪,寻找进退的平衡点;这园子的精髓在于以一种文人的性情,于尘世间造就一个有如平行世界的世外桃源,为外部世界和自我心灵之间构筑起身心自如的缓冲空间。这并非是妥协中的自洽,而更像苏州人性格中的“糯”,仿佛绵柔但难以让其折服。在中国文化的漫长积累下甚至演变成一种入骨的情怀,悲观中的惬意。因此,走入园中虽会有处处用心、步步小心的感觉,但内含生机与活力,甚至不由自主地让你打开所有的感官,迎接微风、细雨、草香、鸟鸣……进而享受迷失的快感,绝无日本庭院带给你的那份“寂”的寒意。有意思的是,《牡丹亭》可以说也因园林而生,“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汤显祖的故事里,爱情的力量跨越生死,如果“自·牡丹亭”是关于极致个人情感的体验,那么“自·沧浪亭”则是文人意识引发的现实空间中的沉思,是一次浮世内外的身心修炼。反观现实,正观世界,直面自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呢?“自·沧浪亭”这个展览以园林的思想为入口,为观众找寻那个安放心的所在。展览立足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正契合周有光先生一再提倡的观点:“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故而在这个展览里,我们其实是尝试从全球化的眼光、从更多元的角度来看待园林的丰富性,讨论园林对整个人类文明建构的些许价值。“自·沧浪亭”展出的作品来自国内外四十多位艺术家,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达方式各个不同,但都在不同维度上与园林的内涵发生关联,可以说是立于当下,来自每个创作者、每个观众对园林空间的重新解读和体悟。同时,“自·沧浪亭”也是一次跨界实验,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家刘正奎担任心理学顾问,捷克装置艺术家吉瑞·许豁达(Ji?íP?íhoda)担任空间顾问。为什么要邀请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专家来碰撞展览的概念呢?这源自我近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一个思考——如何把“平行线”变成“交叉点”?心理学、哲学、历史、建筑、音乐、中国书画、当代艺术等等,它们都是独立的学科,几乎都是“平行线”。中国传统的园林恰恰就是那个“交叉点”。琴、棋、.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书、画、诗、酒、茶,包括上一次“自·牡丹亭”所关注的昆曲,它们都与园林有关。在这个态度下,以这样全球化、多学科的视野进行研究,其实反倒回到了中国园林的根基。中国园林的形态本来就是一门合一的艺术,少了哪一样,都无法造就它的面貌,但进入现代化以后,园林却变成了“园林”,成为某个专业领域下的单一学科,这或许正是值得反思的问题。经过近两年的反复推敲,我们为展览定下了几个基调。首先,“自·沧浪亭”这个展览是关于时间的,园林是时间里的空间,它有晨光暮霭与阴晴雨晦的表情,悄然流淌着四季变迁,流变不居,常看常新。因此,我们在展厅里用光来勾勒时间的轮廓,用光线的剪影、位移、明暗变化寻找艺术作品在不同条件下的形态,这正是园林艺术巧于因借的智慧。同时,“自·沧浪亭”这个展览还是关于声音的,这声音不只是物质振动产生的声波,更是情感变动传导的心绪。这声音要静中动,既不全是想象的乡野味,也不是肃穆的庙堂气;不只控制节奏的轻重,还要拿着个“劲儿”——要无可得:听到见不到、看到走不到、闻到摸不到、触到拿不到。这“劲儿”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化虚为实,在“实”的物象和感觉中求“虚”的想象。我们在展厅里借用园林的造景手法,配合艺术作品去塑造这种“声音”的节奏,让观众在王冬龄书法的“竹径”中,在丘挺的“水泉院”内,在卢甫圣的山水哲思里,尽去游心、徜徉。最后,当然还要具体到每一位走进这个展览空间的观者。您最好要“不言慢行”,只有慢下来,静下来,才能放任感官伸展,放任本心体验。我们为这条慢行的路径设置了“径、澄、见、宜”四个阶段,但就像真实园林中的道路,每个路口总会有选择,向左,或向右,或许你就走入了一个仿佛此路不通的一隅,但在转身之际,回首之前,惊喜就在那里。对观众来说,进入这个展览,是同时进入了两座并行的园林,不仅指美术馆空间中建造的这个实在的“园子”,更隐含了心理空间中经历的虚拟“园子”。这个虚拟的园,展览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它具象化了——在心理学家刘正奎的支持下,通过生物反馈设备采集观众游“园”的生理数据,以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心率变异性(HRV)为指标建立算法,并根据艺术家陈琦的作品进行交互创作,从而让观众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游“园”心绪的“沧浪之水图”。为什么这样突出心理学在这次展览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园

  NORTHERNART201805EXHIBITIONREVIEWS31林正是为处理矛盾心理而生,正如苏舜钦修建沧浪亭的初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园林在所谓“入世”和“出世”泉院》截然不同的巨幅红色山水绵亘在整条通道上,卢甫圣的《知一知二之间》,儒雅却强力地劈开视线,帮助观众切换视角,快速进行一次观念的打破与重塑。井上有一之间提供了面对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以及面对问题和矛盾时的解决方式。儒学与道学之间的异同,都在这方芥子须弥的小天地中循环。在这些调性之上,展览所能选择的作品就呼之欲出了(所遗憾的是展览作品众多,此处不能逐一细数,仅视为浮光掠影,期待您在现场中详观)。比如周京新出现在每一个部分序章里的沧浪亭写生,他的画面在高度约束和高度自由的博弈状态下勾勒出园林持续的生命力。再如庞茂琨的《再古典》,马远与伦勃朗的人物被融合在一个画面里,恰合了沧浪亭变迁的历史:颜文樑修复沧浪亭,并在这里建立苏州美专的西式校舍,临水的罗马式建筑与亭榭复廊,竟无比融洽。还有徐累藏露在灰色山水中的彩色石块,是过往与现在的交替,绚烂与沉寂的统一。空间的第一个部分是“径”,“径”是道路,亦是方法。如果把“自·沧浪亭”看作是寻找心之所归的旅程,我们就是以展览的方式开启这次时间和空间的穿越。穿过一个曲折的小回廊,未入展厅,书法家王冬龄手书的“竹径”已从漏窗入眼,天光暗下来,经过沈烈毅如雨滴落入水面的雕塑,似乎也能凭空感受到有扑面而来的雨丝风片。不一时,光线渐明,竹影交错,林中分出曲折的小径,隔着竹林望出去,在看到走不到的“彼处”,起伏的台阶上,有人轻击陶缶,愈显空静。遥想当年苏舜钦写他的沧浪亭:“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至此,我们已经由“径”而入。空间第二部分是为“澄”,水清而静方为澄,唯清与静方能明心见性。经由第一部分“竹径”的沉淀,这一部分意在让观众停下纷繁的思绪,安静下来,止于当下。董小明的铁荷静默在一个支棱而坚定的姿态。刘建华作品浅碧的瓷色一圈圈晕开,像满盈而温润的月色。张帆的作品虽是“急就章”,灰白的调子里却透出沉着协调的节奏。丘挺的巨幅山水《水泉院》中,云霞里流淌到碧水深潭中的瀑布,盘旋曲折的山间小径,虬结苍郁的古木,挂着“清净心”匾额的禅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正好营造出一个澄心静气的场域。于海龙的湖石透出幽微的光,遥对着一个窄小的葫芦门,或许里面就藏着那个不通的角落,但进去一看又何妨?韩国艺术家许达哉的“梅园”,可以坐下来稍作冥想。“梅园”的另一头,似一密室,卢征远布下满墙的乐器,层叠的声波绵密铺开,荡起水面一层层细微的波浪。“澄”之后为“见”,“看”用眼睛,“见”用心识。“见”不只是看到表象,更重要在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展览的第三部分,经过田黎明雅淡又充满当下生活亲近感的《高士图》、丁浩在苏州就地取材创作的山水后,与《水笔墨飞溅仿佛恣意开放的书法《花》,与徐坚伟生机润泽的写意花草,各自陈述着不同的见解。这种不执着一端的态度,是不是也正和沧浪精神给予我们的智慧不谋而合?穿过红色的山水,三面弧墙构成一个回环往复的螺旋空间,墙上宋冬的作品“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要做”,就像《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非常道”,平常之道,不可说,说了就复杂化了,但是又不能不说,说了以后又得全部抛掉,重新回到生活化的场景中再次体悟。中国千百年来寄心园林的园主人们,心绪大概也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往复。武艺创作的“先贤”们安静凝望着这一切,如同沧浪亭园林里的“五百名贤”。同一个展厅里,杜小同朦胧的山水、徐钢峻拔的山水、伊瑞庞大的羽毛、蔡雅玲细腻的独白、庞茂琨深广的东西之观、季大纯童稚又幽默的风景、彭斯文人画气质的油画以及谭勋关照日常生活创造性的角度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齐聚一堂,“见”以澄澈之心重观世界,希望在思辨中建构一片新境。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宜”,“宜”,所安也。当内心有了栖居之所和智慧之力,就不再会为外在世界的变化而不安。园林精神的旨归,最终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安放心灵的处所,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月洞门走进来,王毅的视频提示起旧时风景,钱若斐的蚕桑与秋麦的《嵩山图》、李昕的山水墨痕遥遥相望,林海钟用沧浪四季手卷悠悠然记录着园林清境,戴耘的蒲扇讲着一段距离现在还不太遥远的故事。进门透过漏窗处沈烈毅的《静水流石》,是谷文达的简词碑,但必得经过一个回环的复廊,方能走进后面三间小屋,王天德让观众创作山水的互动作品、谷文达厚重拓片表达的风月世界、杭春晖的错觉空间渐次而过,虽然无法在此复原真实沧浪亭中的经典空间“翠玲珑”,展览仍然尝试用艺术作品的精神去接近“翠玲珑”的精妙之处。还有沧浪亭的梅、竹、兰“三香”,前面已经领略过王冬龄的“竹香”、许达哉的“梅香”,而此处,又有康春慧的“兰香”迎面,且看有没有不同的风景?当在作品里走过了风月四季,何岩青张开一张想要揽住春秋的网。而被王赫、彭翔飞置于水墨山水中的飞艇和宇航员,这些谐趣的“脑洞”,却在画面中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这个部分同样与现代和谐共处的,还有一张穿越遥远时空而来的度牒,这张度牒来自1035年的宋仁宗景祐二年,这一年范仲淹奏请在南园之隅建立府学,十年后,客居苏州的苏舜钦因“一日过郡学(即前文府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而买下这块地建起沧浪亭,做了郡学的东邻。艺术家王天德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的终章,我们又回到沧浪亭的源头。就像同一个展厅里,美国艺术家秋麦用书法抄录梭罗的句子所说:“一直居住在山之东侧的人,到山之西侧来看山,环游归来,又从东.com.cn.AllRightsReserved.

  .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

  NORTHERNART201805EXHIBITIONREVIEWS33.com.cn.AllRightsReserved.展览现场侧观看。宇宙是一个球体,哪里有智慧,哪里就是中心。”原来古今中西,天下一同。因此,当观众穿过张小迪作品广阔的水域,听着朱林蕾沉缓的钢琴曲,遇见卢缓的山光水影,再忽一转弯看到陈琦《无去来处》映在地面斑斑驳驳的剪影,或者就能感受到这件作品想要表达的“我们的生命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知它的存在。当光影在粉壁浮现幻影,似乎能触摸到时间的形状,它随着光线的变化时隐时现,时有时无,时疾时缓”。而此时,观众豁然从狭窄的门廊里看到最初那片竹林,不经意就踏入了先前在“竹径”里那个看到走不到的“彼处”高台。而从这里回望进门时的小回廊,却恍惚似一间生在山水画里的书斋。至此,展览的游线悠然止息,不知道观众是不是也在这个空间里安放了繁芜的心绪,可以再轻松走出去面对矛盾中的生活。然而,中国园林的遗憾在于,那些走进园林的人没有再走出去。澄净心以后,如果是儒,总希望再入世的;如果是道,总要得道成仙的。但所有这些愿景都没有实现,最后,缠绵于尘世,就结束了。没有一个人因为做了园子而得道成仙的。今天,我们再做一个园子,恰恰是希望为所有人走出园子之后再次面对人生注入些许的“正能量”,毕竟,所有的平复都是为了再次升起。此刻,恍若闻听得《牡丹亭》中的那句:月落重生灯再红,可谓余音袅袅……

  2018年4月23日夜于北京望京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推荐访问:策展思路包含哪些内容 思路 包含 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751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