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05 14:33:02

篇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展状况调研报告

  XX是XX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全省XX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之一,全县有耕地XXX万亩、林地XX万亩,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总量居XXXX强、全国XX强,20XX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XX亿元,一产业增加值XX亿元,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XX省三农工作先进县、XX省现代农林畜重点县”等众多荣誉。为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夫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供应产业支撑,我办牵头对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进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一二三产业进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聚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县确立了“3+2”〔即麦冬、藤椒、生猪三大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两大基础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农业重点产业融合进展条件

  1、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基本状况

  〔1〕麦冬产业:XX是东南亚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XX独有。涪城麦冬是“国家地理标志爱惜产品、XX名特产品和

  /14XX名牌农产品,种植区域获得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出口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全县麦冬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量X万吨左右,占全国总量的XX%、出口占全国XX%。探究出“麦冬/玉米/大蒜”“麦冬/蔬菜〔高架〕”等复合种植模式。

  〔2〕藤椒产业:XX种植藤椒已有10年历史,藤椒耐干旱瘠薄的特性适合在XX大面积区域种植,目前全县建有藤椒苗圃基地XXX亩,标准化示范基地XXXX亩,全县推广种植面积近XX万亩。藤椒相对其他林产业,投产快、收益相对较高。栽植后第二年试产,三年丰产亩平产量可达到XXX公斤,农户保底收益除成本可达到XXXX元左右。

  〔3〕生猪产业。XX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业重点县,全县以生猪为主导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达到XXXX多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XX%。XXX万头健康猪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基本建成铁骑力士XX万头种猪场、XXXX头核心种猪场,新期望X个大型生猪扩繁场、X个育肥场,正邦集团XX万头种猪场和明兴农业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年出栏生猪XXX万头左右,在全省位居第三、全市第一。

  〔4〕粮油产业。大力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和试点示范,依托台沃、神龙粮油、平强等经营主体进展订单农业,建立生态优质大米基地20万亩〔其中稻鸭〔鳅、鱼、虾〕共育生态大米基地1万余亩〕、专用粮油生产基地XX余万亩,全

  /14县粮油总量分别达到XX万吨、XX万吨,油料总产居全省第一。

  〔5〕蔬菜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XX万亩,年产量XX万吨左右。建成绵三、环城、沿江X个蔬菜产业带,建成地域特色鲜亮的大蒜基地XXXX余亩,优质辣椒基地XXXX余亩,日本“一口茄”基地XXXX余亩。有“畜—菜”循环蔬菜基地XXXX亩。

  2、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业状况

  截止20XX年底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57家〕、农夫合作社XXX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7个、市级70个〕、家庭农场XXX个〔其中省级8个、市级4个〕,专业大户XXX户。

  全县有重点粮油加工企业20家,拥有年加工大米18万吨、面粉及面条XX万吨,菜籽油XX万吨,油料仓容5000多吨、油脂罐容XXXX吨生产才能。有蔬菜加工企业8家,年精深加工才能约3万吨,年冷藏贮藏才能约XXXX吨。有麦冬、藤椒绿色初加工中央5个。全县已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XX〕—麦冬大健康产业园、藤椒加工产业园、肉类食品加工产业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

  3、农村服务业、农村电商等基本状况

  全县在库规上服务业共XX户,其中进入GDP核算的共/14户。20XX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XX亿元,增速XX%,拉动GDP4.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XX%。全县在库限上企业共XXX户,共完成社消零总额XXX亿元,增速XX%。通过国家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县建成集公共服务、在线运营、产品呈现、培训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央和电商聚集区。建成XX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并开通“邮掌柜”“云端363”等电商运营系统。建成景福、XX两个电商创业孵化服务中央,台沃电商、梓州云商两个电商农产品示范基地,以及X、网X电商等X个农产品线下体验店。创新进展了以“‘2+N’平台体系、属地化结算体系、区域性物流体系”为核心的农村电商“XX模式”,特色产品“崭山米枣”“台沃香米”等通过多元化销售平台提升了产品价值。特殊是X米枣,20XX年实现线上线下交易额XX95万元,单价提升了XX%。

  〔二〕农业重点产业融合进展的产业链构成状况

  近年来,全县坚持“建基地、搞加工、促融合”的全产业链进展思路推动农业重点产业快速健康进展。在麦冬产业进展上,重点推动“一带(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带)、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麦冬大健康产业园)、一镇(中国·XX麦冬特色小镇)”建设;在藤椒产业进展上,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藤椒产业园和麻匠小镇”;在生猪产业进展上,重点建设“百万头健康猪业产业园、肉类食品加工产业

  /14园和猪文化主题公园”。代表案例:

  以代代为本为代表的麦冬产业化龙头企业,20XX年带动农户进展麦冬规范化种植基地XXXXX余亩,公司气调仓储物流中央年贮存量达XXXXX余吨麦冬,麦冬绿色加工中央年加工才能达XXX吨。实现销售收入XXXX万元,实现利润XX万元,销售利润率X%,上缴税收X万元。20XX年领先开展有机麦冬基地认证,制定了完整的麦冬生产管理规程和企业标准,指导有机麦冬基地的生产和管理。目前,公司有机麦冬基地认证面积XX亩。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和“七统一分”管理模式,整合产区本源麦冬种植专业合作社、民康喜麦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实行企业主导、农夫参加方式,以高效的“麦冬产业链ERP管理云平台〔AMS-ERP〕+供应链金融平台+药企定制〔服务〕”模式,打造“2+5+N”麦冬社会化服务中央。公司创新金融合作模式,与银行建立金融合作关系,通过仓单质押等方式,为代寄存农户担保贷款,帮忙XX户贷款XXXX余万元,破解农户因资金周转困难而贱卖麦冬的难题。公司以产业现代化进展带动农夫增收致富,20XX年带动农户XXXX余户,实现农户亩均增收XXXX元,带动药农人均增收XXXX元。为推动全县XX万亩藤椒产业进展,XX梓州农业科技开发作为行业领先龙头企业,自20XX年以来,以“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贫困户〕”的进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标准示范、技术推广、/14保底价回收、加工销售等方式,以产业带动、就业带动为抓手,在全县推动藤椒产业基地建设,现已在XX镇五柏村、前锋镇杨五沟村等流转土地XXXX余亩,形成藤椒标准种植示范基地XXXX余亩、森林食品基地XXXX余亩、良种苗圃XXX亩〔年产种苗XXX万株〕、藤椒科技馆1个、藤椒体验中央1个。通过“科技引领、标准示范”在全县推广种植XXX万亩〔涉及45个镇乡、268个村〕。20XX年,投产面积1万余亩,区域内种植农户人均增收XXXX元,累计增收XX亿元。20XX年,全县XX余万亩藤椒间续进入产果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注册全资子公司—XXX食品公司在XX工业园区〔XX〕征地XX余亩,按欧盟标准修建藤椒产品加工园,今年6月即将投产,可实现年加工鲜藤椒XXXX吨以上,年产保鲜椒XXX吨,干椒XXX吨,藤椒油XXX至XXX吨,年产值4亿元以上,有效提升了藤椒产业价值链,确保藤椒产业健康进展。同时,公司牵头以XX镇五柏村为核心建设麻匠小镇,目前已建成藤椒体验中央、藤椒文化博物馆等重点工程,推动了藤椒产业深度融合。

  以台沃生态农业为代表的优质粮油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订单+互联网+实体店”方式推动XX优质稻“种、肥、药,收、加、销”全产业链服务。20XX年在XX个镇乡XX个村实施优质大米工程XX万亩〔其中包括XX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户XXXX户、贫困人口XXX人中,实施优质大米工

  /14程5230亩〕,其中建设稻鸭共育生态大米基地1万亩〔选用优质品种,全程不打任何化学农药、除草剂,通过“三关防病、五关治虫”的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达到产出的稻谷无农药、无重金属污染,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绿色大米基地9万亩〔在种植过程中依据技术规程施用适量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产出的稻谷达到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公司对稻谷和稻田鸭实行订单收购,20XX年收购销售“两零一优”〔农药残留为零,重金属残留为零,达到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台沃香米XXXX余吨,订单收购绿色A级大米XXXX余吨,稻鸭共育种植农户最高亩收入达到XXXX元,全县平均每亩增收达800-1000元,绿色防控种植农户平均每亩增收达400-500元,“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宽敞老百姓的充分确定和认可。去年8月,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农夫日报、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对我县稻鸭共育、绿色防控、“虫草鸭”收购进行了现场报道。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再次作为乡村振兴案例进行解读。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着力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产融合进展

  一是明确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依据全县资源禀赋和产业进呈现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重点产业进展的实施看法》〔三委办〔20XX〕45号〕和《关于印发XX县“3+2”产业进展实施方案

  /14〔20XX-20xx年〕〉等方案的通知》〔三府办发〔20XX〕18号〕,确定“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划定优势产业带和集中进展区,着力建设中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全国领先的藤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XX优质大米基地、XX优质商品蔬菜基地。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融合进展。明确“一个重点产业、一名县级主要领导、一个推动小组”和乡镇党委书记抓主导产业进展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XXXX万元支持产业基地连片集聚进展。组建麦冬、藤椒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产品研发机制,鼓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实施主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着力丰富农产品终端形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麦冬大健康产业园、藤椒加工产业园、肉食品加工产业园、粮油加工集中区,完善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进展机制。加强农产品分级、包装、营销,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连接机制,推动农产品创品牌、进超市、上网络,优化农产品电商孵化平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商对接融合,推动“双线”互动进展。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成麦冬、藤椒特色小镇和猪文化主题公园,着力打造沿江、沿路

  /14农文林旅深度融合进呈现范带,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构建“种养加、农林旅”进展模式。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激活资源要素。在全县开展县委书记挂牌推动农村改革事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夫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组织试点,以及建设镇木林村和协和乡红花园村“整理爱惜耕地推动乡村振兴”试点,盘活农村土地、塘库堰等资产资源,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进展,激发农夫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创新推广“产业股东+产业工人”的股份合作模式、“土地托管+技物结合”全程套餐服务等共建共享模式。深化推动“产业扶贫贷”,推广铁骑力士、新期望等“公司+银行+合作社+贫困户”寄养代养试点。健全全县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央运行机制,推动1000余个农业服务平台围绕农业产业链供应多形式服务,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大力进展新产业新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进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顺势消费转型升级新常态,坚持以规划促优化,以整合促融合,把产区变景区,用节气引人气,集中资源着力支持重点区域领先突破,确立了围绕建设“XX南翼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国家旅游环线重要集散地”为目标,通过引进业主共同开发,着力以鲁班湖为核心,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沿江农业观光及乡村旅游产业带。重点规划建

  /14设了以“中国科技城后花园”为主题的农业公园,建成全省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以生态游为重点的三元菜花、农耕文化等生态农业基地,以近郊游为主题的枣乡林苑、十里荷塘,以历史人文为特色的郪江、西平古镇等不同特色的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正在建设麦冬特色小镇、麻匠镇、枫叶牧场等重点农文旅融合项目。初步形成“全区域、全领域”的农旅融合进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农夫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20XX年,全县有上规模的农家乐〔乡村酒店〕XX余家、乡村旅游综合体XX余个,年接待游客XXX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50亿元,带动10万余人就业增收。

  二是大力进展农产品精深加工。XX工业园——XX工业集中区,作为全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殖的主战场,20xx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有上海梅林、神龙粮油、台沃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年销售收入达到XX亿元左右。新建的藤椒加工园区〔一期〕于今年6月可正式投产,以铁骑力士为主导的肉类食品加工园区以商招商,已入驻肉食品加工企业3家。园区有贮藏生鲜食品、时令农产品的大型冷藏气调库2个,年贮藏才能达3万吨,建成麦冬等农产品烘干设施7处。台沃通过公司+农户,实施优质大米工程,打造梓州牌“台沃香米”和“中国台香米”品牌,在全县订单建立有机生态大米基地X万亩,无公害优

  /14质大米基地X万亩。神龙粮油以订单农业建立双低油菜基地XX万亩,与西普公司合作在涪江以东建立高芥酸油菜基地XX万亩。新期望、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1211”运行模式建立标准化育肥场XX个。园区内经营主体招用四周镇乡村民就业,解决了XX32人就地务工必要。共创建了涪城麦冬、梓香牌菜籽油、崭山米枣3个“XX名牌产品”和7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

  三是进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综合示范县建设,建成的400个镇村电商服务网点,通过竞选方式确定由邮政网络公司负责运营。同时,全县云端363、网购吧、惠当家、台沃电商等本土电商经营主体达到XX家,相继建成网络销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运营。云端363通过进展“互联网+定制农业+示范基地”年实现销售收入XXXX余万元,带动农夫增收XX余万元。惠当家目前平台注册用户23万余人,网络交易额XXX余万元。崭山米枣、X川豆豉、XX香米、蜀奇花生、本源麦冬、XX香米等XX个特色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共建农产品销售网点XXX个,实现农产品电商交易总额XXXX万元,其中网上直接交易额达XXXX元。

  〔三〕强化政策支撑,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XX年本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XX亿元,比上年〔下同〕增加XX亿元。国家固定资产投资

  11/14用于农村XX亿元,比上年增加XX亿元。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XX亿元,增加XX万元。全年支农投入XX亿元,占财政总支出X%,增加X个百分点。二是整合涉农项目。坚持资金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权限不变,以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交通、水利、住建等XX个部门资金X亿元,统筹用于X个贫困村产业进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助推脱贫攻坚。三是撬动社会资本。新增债券部署涉农资金X亿余元,用于农村土坯房改建、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垃圾治理等。积极推动PPP项目落地落实,XX个乡镇污水处理厂、中涪路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X亿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建设种养循环产业基地、藤椒产业园、红花园养心谷等项目,共完成投资XX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进展不足,精深加工企业严峻缺乏。目前全县仅有农产品加工企业XX家,加工产值仅XX亿元左右,产值达到XXXX万元以上的仅XX家〔过亿元的仅X家〕。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融资难现象难以转变。

  二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展不足。目前全县还无成型的乡村旅游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和旅游特色镇。消费低标准、低水平和仿照性、重复性特征明显。

  三是成型的农业产业融合进展园区少,品牌知名度不高,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建成的北路统筹城乡示范区、南路综改

  12/14区,也还未形成融合进展态势。

  四是农村劳动力素养较差。留守老人成为农村种养主力军,以土地资源为承载力的传统种植模式、粗放经营现象仍旧普遍,土地精细化耕作较差,普遍以生产物资的“多投”来猎取农产品的“多量”,农产品品质不优、效益不高。

  此外,XX作为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业综合生产才能不高;脱贫攻坚面宽量大,“插花式”贫困现象严峻等问题照旧突出。

  四、工作建议

  一是搞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必要搞好顶层设计,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近期、中期和远期搞好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通过规划引领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工作落实。

  二是开展乡村振兴试点试验示范。结合全县的经济地理,分类启动一批乡村振兴试点、试验、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究符合各地实际、具有不同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是激活乡村振兴战略进展动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探究破解农业农村进展的制约因素,不断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农业农村进展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供应新动能。

  四是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明晰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13/14工作推动机制,分类制定推动方法和政策措施,确保乡村振兴如期见成效。

  14/14

篇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

  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

  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

  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

  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

  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

  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X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

  作新平台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

  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附送: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快速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障碍因素、工作措施,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条件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农村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广大农民实现了“分田到户、耕者有田”;乡镇的崛起,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洗脚上岸、开店进厂”;小城镇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离土经商、进城脱贫”。现阶段的农村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小城镇的聚集力量、带动功能和辐射效应,小城镇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的融汇处、和农业的对接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助推器。但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约为37.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45%的水平,更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加速城乡一体化面临着良好形势和难得机遇。

  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项改革自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身份的打破,一些城镇居民陆续下乡开发资源、治山治水,许多农村群众纷纷进镇造城、务工经商,城乡联动、工农互补的趋势越来

  越明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拆除了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围墙”,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置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城乡经济的交流融合疏通了宽敞渠道。

  2、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对接载体。公司制农业是传统农业向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这种以农业公司为主导,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营运为纽带,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的实践,不仅可以有效

  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一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使农民认识到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可以通过自办或入股农业公司成为企业股东,还可以通过务上或经商而成为农业工人。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重组。二是通过农业公司这个龙头,将生产、流通和市场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速了产品向城镇销售、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三是农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城镇这个载体,它的创办和发展必然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消费、繁荣城镇经济。可以预见,公司制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打工经济”的兴起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多地少、劳力过剩,是农村不容回避的现实。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民将近2亿,未来20年内每年将有1.2亿至

  1.8亿剩余劳力。为缓解就业压力,各地都把“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制订有关政策,强化引导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有序向城镇流动。一方面,打工者离开土地进城务

  工,在获得收入、增长见识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容量,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离土人员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员减少,扩大人均拥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无论是离土农民创业,还是守土农民增收,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

  4、实现共同富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着力从政策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扶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比如,在投资方面,通过增发国债、提供信贷、安排项目等途径,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在扶贫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包保、结对帮扶、整体搬迁等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

  活条件;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提高下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同时,粮棉油等供应市场的放开、房地市场的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也为农民进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条件。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加速城乡一体化。

  综上所述,推进城乡一体化,条件基本具备,时机逐步成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积极实施。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障碍解剖

  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划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在计生管理、人口暂住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换转让缺乏具体规定,加上国家对建没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进城难度很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屡禁不止,就业、、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目前,小城镇发展普遍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制镇已达到19216座,城镇人口16984万,平均每座城镇只有8千多人,若扣除1689座县级城镇,平均每座非县级城镇只有5千多人,不足5千人的城镇有1万多个;平均每个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同时,由于遍地开花,乱铺摊子,、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残缺。加之城镇规模过小、功能不全、缺乏特色,必然导致对人口的吸纳力降低、对要素的聚合力减弱,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建设投入短缺,城镇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出路探讨

  以深化认识为突破点,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

  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

  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创新机制为切入点,筹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离不开投入。要突破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加强引导,政府筹资。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以政府的投入调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的积极性。二是产权拍卖,社会聚资。对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转让拍卖,鼓励和吸引或个体私营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

  乡创业、兴办项目、建设城镇,支持他们领办、创办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三是盘活存量,以地生资。由政府出面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征用,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升值,然后面向市场竞价拍卖经营权,回收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把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作为引资的基础工程,全方位开放、深层次引进、大范围联合、高起点嫁接,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和建设。五是申报项目,银行贷资。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论证,积极申报,争取部门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以完善政策为立足点,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文化、卫生

  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

  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毕业论文

篇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分析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将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或生产者联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以达到产业升级、增加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模式。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多个产业板块。

  2.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农民成为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收入得到了保障,不少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

  3.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引入外来企业和知识技术的同时,地方也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尽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多数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粮食、农副产品等基础产业仍是主导。一些地方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难以发展第三产业,需要进一步推广文化旅游、农旅融合等新型产业。

  2.建设标准化、品牌化程度有限

  农村产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少,建设标准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使得部分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受到限制。为了早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务机构。

  3.缺乏专业人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经验和技术是高度专业化的,且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然而,当下很多安排去非农领域的人员产业较缺乏基础设施优势、往往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技能,这也是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解决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加强农村多元化产业发展,为疏解城市产业、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

  完善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形成特色品牌。

  3.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有效引进人才,提高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强化政策支持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给予适当的税收、财政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

  总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才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篇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

  目

  录

  1引言

  ............................................................................................................................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42.1相关概念

  ..........................................................................................................42.2理论基础

  ..........................................................................................................43A省农业发展条件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63.1种养结合型丰富绿色内涵

  ..............................................................................63.2链条延伸型拓展增收空间

  ..............................................................................63.3功能拓展型丰富增收渠道

  ..............................................................................73.4科技渗透型强化增收动力

  ..............................................................................73.5多元复合型助力全面融合

  ..............................................................................84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4.1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94.2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94.3技术提升的内在动力有待强化

  ....................................................................104.4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优化

  ................................................................................114.5市场导向作用有待激活

  ................................................................................115促进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135.1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

  ................................................................................135.2增强融合主体质量

  ........................................................................................135.3强化科技要素投入

  ........................................................................................145.4优化融合机制

  ................................................................................................155.5激活市场导向作用

  ........................................................................................156结论

  ..........................................................................................................................16参考文献......................................................................................................................1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化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生产以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一概念开始在国家政策和方针中频频出现。此后连续五年的中央

  1号文件中均着重强调关于落实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彰显了新常态下国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决心。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国家层面先后推出

  18项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政策,其中涉及了农产品加工、融合发展规划、融合发展人才支持、融合发展金融支持、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和休闲农业发展等七项可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自国家推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以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强劲: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业功能持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农村经济中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促进A省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A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A省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普遍存在于中国农村,相关结论对于我国其余农村地区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基于区域特点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吕维明,王大庆等(2019)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背景,对黑龙江垦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认为黑龙江垦区应当将科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同步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城乡统筹发展顶层设计。胡中禄(2019)对逊克县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适用于该区域的“一三六八”融合发展路径。在强化基础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工业化力度,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加快实现振兴目标。蒋瑀(2019)根据岳阳市渔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提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是农村产业融合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而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则与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工业化程度具有强相关性,岳阳市渔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会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韩丹阳(2019)对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当下河南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的资源优势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原因在于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产业发展要素分布不合理。

  (2)基于农村产业融合路径视角的相关研究

  靳晓婷,惠宁(2019)认为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出经济效应。而都市型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度加工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提高了农产的附加值,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①。李玉清(2019)将数字经济的概念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的内涵相结合,探析当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原生动力不足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的成因,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对未来市场预判的精准度将会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甘灿业(2019)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入手,对产业间的横向融合现状和产业内的纵向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并没有发挥其该有的拉动效应,综合分析,是由于当前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普遍偏低造成的,应尽快将新技术转化为实际的高水平生产力。梁树广,马中东(2017)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认为将传统农业发展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是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又一重点领域,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强化了农业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的基础支撑作用。

  2.国外研究现状

  Doldlo,Kalezhi(2015)通过物联网对农村减贫作用的研究,发现物联网的发展对农村种植,市场识别和融资均会产生内生影响,物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RiggJ,VeeravongsS(2009)通过对泰国南部手工业发展对农村发展的整体影响,通过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流动与销售网络覆盖范围之间作用机理,探索以手工业带动农村发展的更优路径

  。CGBrown,SAWaldron,JWLongworth(2005)认为中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将产业政策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手段。这些产业政策并不一定导致农村收入的增加,也不一定实现其他社会和环境目标。YSheng(2018)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农村振兴的标准远远高于建设新型乡村的标准。农村复兴至少应达到发达国家农村最低生活水平。因此,可以参照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国家的标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规划有效路径。ZhangLi(2016)对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农村发展和农村规划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他们都执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农村规划和发展政策,并已经或正在经历农村老龄化和农村空洞的问题,他们制定和实践政策的过程对中国来说是值得学习的。

  3.研究述评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虽然产业融合相关概念兴起较晚,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

  者们的重视,尤其近年来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最早对农村三2次产业融合发展

  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促进农村产农业融合发展实践方面,国外也已形成了较

  为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配套法律法规,主要措施为政府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起带头作用、制定农业定向补贴政策、加大

  金融投资支持力度等。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相关学者从农村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融合经济社会效应、融合动力机制、融合发展路

  径、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可以证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

  进农业增收、引领农民致富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上述成果为本文进一步开展研究

  奠定了基础。

  2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2.1相关概念

  1.乡村振兴战略

  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中国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方面,要积极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一个由当地农民高度参与并且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方面,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要注重对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治理有效方面,要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政权,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在繁荣乡村文化方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在生活富裕方面,要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整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前提,是生态宜居的重要动力,也是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基础。

  2.农村产业融合

  农村产业间融合发展的现象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首次产业融合概念实践发生在美国的通信行业,当时有学者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是不同产业在劳动力、技术、市场三个方面的重合过程。产业之间的融合并非是强制性的,而是由于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溢出现象,逐渐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为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基础。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行业间技术资源的不断渗透、交差,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结合,相互学习合作,以谋求更高水平的生产力,逐渐促使产业间开展更加深入的融合发展。通过这种技术与资源的交集,衍生出诸多的新型产业和业态,丰富了产业内涵,优化了产业结构。

  2.2理论基础

  1.农业多功能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以“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对于农业除基础生产之外的功能挖掘,正是对农业生产价值深入探索的过程。农业生产不仅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当下我国正在处于向高4质量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其中供给侧的改革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正是农业生产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

  2.农业的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经济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过程中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影响,其中正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开展的经济活动使他人或社会收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时使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受损,但是经济活动的开展主体并没有为此承担成本。一次产业的发展同样呈现出其特有的外部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的正外部性体现具体化为农业的五种多功能性,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负外部性,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塑料地膜、农药、化肥等大量化学物品的投入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破坏又限制了农业正外部性影响的发挥。对于农业正负外部性的调节来说,发展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A省农业发展条件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A省区域内开展的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通过一次产业内部重组融合进行的,提高了一次产业的产能和产品的品质,夯实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链条延伸型和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则是各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价值链,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加速农民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新需求,拉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技术渗透型及多元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强化技术要素投入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提升效果,推进融合机制由“1+2+3”向“1×2×3”的转变,全面作用于农村融合产业发展的提效增质,扩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

  3.1种养结合型丰富绿色内涵

  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属于一次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A省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比较早,A省区域内首次开展实践这种种养结合模式是在

  1994年,到

  2000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内,A省范围的稻渔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

  2000年的时候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的峰值,但由于经营主体规模的约束和种养结合相关技术的限制,从

  2000年到

  2010年这段时间内,A省稻渔养殖业陷入了产业发展的低谷期。但随着A省开展土地流转与确权登记等政策的加快落实,经营主体逐步突破土地等资源束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营主体纷纷重新开展规模化经营,由于近年来的种养技术不断的提升优化,再次进入发展期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以往的各类技术瓶颈问题上均有突破,同时融入了“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等先进的发展理念,在

  2016年时,重启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便已经超过

  2000的最高峰。

  自A省开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A省同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A省小站稻的振兴战略,为A省的稻渔种养集合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支持。由此可见,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A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扩大了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增加了一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渠道。

  3.2链条延伸型拓展增收空间

  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与二次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三次产业中的物流、仓储、销售业相结合,形成农村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的融合机制,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外部融合的方式,是“六次产6业”理论中典型的“1+2+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延长了初级农产品由农户至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流动路径,通过加工和运输、仓储、销售环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提升融合产业的价值链,直接作用于农户的收入增加。

  目前,A省在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联结的主体是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基地,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将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小农户与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经营主体及从事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运输、仓储、销售的平台经营主体相连接,由二、三产业中的高速高质发展所获得的溢出收益反哺一次产业内部的升级投入,使融合产业整体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3.3功能拓展型丰富增收渠道

  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农业多功能特点进行挖掘和利用,结合区域内的其他资源特点进行整体的优化配置,其内在的融合机制在于扩大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凸显了产业融合过程中,空间与市场的融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各产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资源利用率,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内部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六次产业”理论中由“1+2+3”向“1×2×3”的转变过程。

  在A省区域内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典案例是开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从开展这种“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区域来看,最开始由蓟州区依托天然的盘山旅游资源以及园林农产品资源开展的“农家乐”,随后逐步引进这种先进的融合经验指导西青区杨柳青镇开展“都市型农业”,在静海区、津南区、武清区等各个涉农区铺展开来,甚至对周边河北地区、北京地区及山东地区的游客产生了较强的吸引效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产业和新业态,同时在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产业发展倒逼乡村环境改善提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

  3.4科技渗透型强化增收动力

  科技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首先将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与各个产业相结合,提升各产业内的资源有效利用的水平,促进产业内部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产业之间将会出现技术溢出的现象,各产业之间技术要素开始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手段先慢慢转化为内部升级的动力,然后转化为三次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A省全面实施“三网联动”工程,不断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步伐。集成示范新型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重点在规模企化企业,蛋鸡生产智能化控制、河蟹智能化养殖、水稻智能化育秧、鱼肉制品智能化加工环节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与产业化应用,打造物联网基地

  850个,实现园区农业生产节本增效、降耗增效、提质增效、促进园区内绿色化发展。实施农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重点在蓟州区、宝坻区、宁河区组织推动,形成了以“蓟州农品”、“劝宝商城”、“家乐在线”等为载体的区域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

  3.5多元复合型助力全面融合

  多元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及合格性农业产业综合体,扩大融合产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这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相比其他模式来看,有效的拉近了各产业空间上的距离,提高了各种发展要素在产业之间的流动效率,降低了产业内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产业集群式发展会在区域内形成“增长极”效用,极大的拉动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农村就业结构以及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变。

  以A省津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和A省滨海农业国家科技园两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为例。截止

  2018年初,A省津南区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面积已经超过

  1.2万亩,主要发展高档花卉、水产养殖、现代种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在农业技术研发方面,逐步加强与涉农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近年来引进的高品质基质带蔬菜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部分农业合作社及农业重点示范区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A省在盐碱地条件下发展高质量的设施种植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绿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供给方之一,其发展将直接影响着整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当前阶段A省绿色农业发展程度不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种养结合型、链条延伸型及功能拓展型三种农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作为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A省的具体开展方式主要是以稻渔共作形式为主,而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充分利用条件下,开展种畜共养等新形式的种养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在目前还较为少见,说明绿色农业对A省种养结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产业链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开展要以绿色农业产出的健康、高质量的初级农产品作为基础。

  虽然多年来,A省的绿色农业发展一直在不断提升,但是从农产品的质量来看,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在

  2018年,我国农村农业部曝光的十起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案要案中,就有两起案件涉及到A省农户,为A省产业链延伸型农村农业融合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多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与绿色农业的发展关系最为直接,绿色农业的发展将直接提升农业自身的正外部性影响,而农业的多功能性则是农业自身正外部性的具体表现。在A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由于过度的追求规模效应和疏于管理,产生在房屋、设施等方面的过度投入以及游客管理机制失灵等问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浪费和破坏,这种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相违背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会给休闲农业造成市场混乱,过度竞争等不良后果。从A省农业生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撑情况来看,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出为例,将区位、气候、生产条件等与A省比较相近北京市进行对比,发现虽然近年来A省在粮食单位面积产出方面一直在提升,但是与北京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也说明了A省绿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继而为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

  4.2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有待增强

  在A省链条延伸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融合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A省范围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体主要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四种形式,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融合主体通过规模、技术等自身发展优势对其他产业产生明显拉动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

  A省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时间尚短,融合主体质量普遍偏低。种养大户作为融合主体的组成之一,虽然相对于普通农户来看,拥有较为先进的生产力,集约和规模化生产生产能力强,销售渠道广等优势,但是也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金压力大等诸多现实问题。家庭农场虽然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被视为农业生产的第一梯队,但是在A省范围内,规模以上家庭农场数量并不多,同时小规模家庭农产的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其他发展要素也并不十分齐备。农民合作社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下,A省农村合作社设立机制不完善,管理不严谨,不但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时会沦为心术不正之人非法套取国家补助的工具。

  4.3技术提升的内在动力有待强化

  通过A省开展技术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来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A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新技术研发的内在动力不足。

  从新技术研发的角度来看,A省涉农科研能力不强。A省存在

  R&D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占比不足整体的3成,证明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强。而根据《A省科技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各个涉农区整体的科研投入在全A省来看还是比较高,但是真正投入到产业生产力提升中的比例并不高,A省范围内的涉农科研院所,大多数是国家科研机构的下属单位;与高校合办的科研院所,真正企业自行设立的科研机构比较少。同时,涉及农业生产及关联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匮乏,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吸引能力较差,在高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A省地区仍然处于“引不来”“留不住”的尴尬处境。此外每年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涉农专业在校人数较少,尚未形成有利于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储备机制。

  从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方面来看,A省目前仍然缺乏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及推广平台建设。同时,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进行的新型技术推广活动,无论对象是对二、三产业的经营主体还是从事一次产业生产的小农户,采用的多是集中培训的方式,截止目前仍然没有设立相对完善的涉农科技电子信息平台,组织培训的频次偏低,培训中间的连接性不强,造成了很多农户还没有对新技术产生全面的了解和理解的情况下,便进行下一个主题的培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和推进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送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而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上海有关部门通过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方式促进农业科技“产学研”之间紧密合作关系,激发农业科研的内1在动力,仅

  2017年内,在上海市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的成交额已经达到

  900万元人民币。而对比A省地区则以传统的科研补助等形式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支持,缺乏市场化运作给农业科研创造的内生动力。

  4.4利益联结机制有待优化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的问题虽然在目前A省的各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但是在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自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来,A省地区利益联合机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出现了订单式、合作式、股份式等多种联结机制。经营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合作形式。但是由于受到经营主体的规模、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当前的利益联结机制缺乏黏性和力度,致使利益联结网络被频繁打破,合作共享流于表面。

  当下A省区域内各个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重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融合主体直接与小型农户进行合作;第二种是融合主体通过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小型农户进行合作;第三种是融合主体通过农民合作社等农民联合组织与农户进行合作;第四种是融合主体与农民合作社等农民联合组织联合通过农业产业基地生产的形式与农户进行合作。这四种利益联结机制各有优点,但是却面临着一个共有的问题:融合主体在合作经营过程中,在利益分配方面过于侧重融合主体自身发展,往往会忽视农户的生产收益与其自营阶段收益的对比情况。从生产收益角度来看,融合主体在合同中规定的收购价格普遍会稍低于市场价格,但是面临较大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很少会考虑到农户的具体收益是否合理;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来看,部分融合主体会在合作协议中为农户提供保底收入,但是这种保底收入普遍很低,一旦发生严重损失,农户甚至无力负担自己家庭的正常开销。最终,在农户和融合主体进行合作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主体过度挤占小型主体的发展资源,导致利益联结机制被打破,阻碍A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5市场导向作用有待激活

  A省地区在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导向作用还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导致目前A省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效率不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农村产业活力,作用于农民增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制度将使各产业中的经营主体更加有针对性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生产规划,增强生产投入的资源和要素的利用率,提升农产品销售的利润空间和规模。A省的市场导向作用不足反映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信息传递不畅;二是生产经营者市场导向意识不强。

  11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将直接导致产品销售的规模和效率下降。在研究正式开始前的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与部分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目前很多市场类的手机

  APP和当下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并不了解,虽然在实证过程中以户均拥有移动电话数量作为衡量技术渗透的一个指标,发现A省农户地区户均移动电话拥有量一直在稳步增加,但是多数农民更多的是用来查询一些即时消息,例如天气、新闻、农时等,并没有将互联网高效、精准的信息传递特点功能发挥出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A省对于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这也是全国范围内特色农产品销售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认知度较低等问题直接造成特色农产品销售效果不佳的情况,形成了“特而不强”的困难处境。

  125促进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5.1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在论述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肯定了农业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并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相继出台农业发展相关政策,无一不渗透着“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重要农业发展思想。

  具体到A省地区的绿色农业发展,结合前文对A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条件进行的详实描述,认为A省目前虽然具备较好的绿色农业发展条件,但是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应进行深一步的挖掘。首先,在农业种养模式方面应该继续开展探索,在发挥空间优化利用的基础上,融入对农村清洁型能源的利用,追求更加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以期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拉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作用于农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此外,要加强对A省初级农产品质量的把控。近年来,随着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对农产品附加值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而高质量的品质把控是强化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农业生产对A省农业链条延伸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最为重要的支撑。在A省不断强化对农产品产地以及各农产品市场监管的同时,可以将检测信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地内农产品质量进行预判,增强生产经营者及监管部门风险识别和防控的能力,从而提升对A省初级农产品质量的控制。而在农业生产投入品方面,A省地区要继续加强有机肥料、可分解地膜等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的推广使用。在这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注意平衡农户及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的收益平衡问题,在加大推广力度的初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生产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性补助;最后,A省地区还应该加强对“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农业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对于绿色农业丰富内涵的认知,为以后更加高效的推广绿色农业生产要求和新型技术夯实基础。

  5.2增强融合主体质量

  融合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雁”,融合主体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所以,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融合主体的良性发展,加大政府对融合主体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发展内生动力,将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村办企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村办企业大多以家族关系为纽带进行经营管理,造成了管理体系落后,战略性发展不强的通病。这与当下我国向高质量经济13发展转型的理念显然不匹配,不仅会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同时也很容易使企业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目前A省农村融合发展主体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导致融合主体的内部管理混乱,加剧了融合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关系。故此,在加强政府对企业经营监管的同时,还应该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向专业的第三方咨询公司购买咨询服务,一方面加强对现有经营主体负责人及主要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培训;另一方面,让专业的管理团队进驻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当下实际的市场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另外,可以鼓励引进过来的高质量融合主体通过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先进管理经验的分享介绍,加强先进生产力和管理能力溢出效应对当地原生企业的带动作用。

  5.3强化科技要素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科技水平的提升不仅对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加快产业内科技要素的溢出效果,推动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加大科技要素投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经验丰富的老农户所掌握的经验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A省作为历史名城,农业生产也是自古有之,很多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巧被“田秀才”和“土专家”所掌握,这部分生产技术十分切合A省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应当将其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推广使用。而A省政府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起点比较晚,目前来看,对于人才要素的集聚能力并不强。A省的各个涉农区县乃至全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更多的会选择去一线城市打拼,而不愿意回到家乡更别说是田间地头,因为涉农产业历来给人留下的是利润低,发展困难较大的印象。所以,从政府层面看,还是应当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才意识到,农村产业融合产生的新型产业和业态在未来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强化对专业人才要素的集聚能力,专门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基金,给予新型农民创业支持;另一方面,A省不仅要注重人才的“留”,还要注重“培”。A省范围内有多所职业院校,政府应该积极与院校进行沟通,开设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并且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一来鼓励学生报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专业化人才的稳定输入。从农民的层面看,农民是参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劳动力,很多农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时间较长,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实施有着丰富的经验,村级部门应当积极的组织经验丰富的农民进行与二三产业经营主体的经验交流活动,同时聘请专业型人员对农民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等生产工作的培训,让传统经验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最终达到提升生产力的目的。

  145.4优化融合机制

  融合机制的发展演变将直接决定着A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而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作用于农户的基本保障。

  从前文梳理出的当前A省主要的四种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容来看,虽然参与A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监管性和保障性部门越来越多,小农户拥有了更多的对话机制和话语权,但真正使农民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而实现收入增加的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于农户与其他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举例来说,小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产生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基本的便是订单式合作,由农户按照协议规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农业生产,最后由企业进行统一收购。由于小农户对个体收入的考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自身生产成本和利润追求,导致很多情况下,小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更重于合作关系。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远低于合同收购价格时,加工企业很可能顶着违约的处罚,对农产品限制收购,而小农户便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建议小农户和二三产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时,将订单价格进行细化处理,使市场风险更多的向企业一方倾斜,分担农户风险。这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对有此类作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撑和税收优惠。同时,鼓励农户之间自发形成具有高质量生产能力的特色家庭农场联盟,建立小农户之间的紧密联结机制,集中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降低产业链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5.5激活市场导向作用

  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化是双面的,既要深化发挥市场需求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入挖掘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相融合,推出新型产品,以期对市场产生拉动作用。

  在绿色农业的生产方面,在保证初级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初级农产品的绿色、健康、无公害方面的需求加大,因此应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引进。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产量和质量的要求,扩大A省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在信息沟通方面,政府部门应将实际农户的信息需求切实的融入到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之中,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源组织能力和农业物联网平台相整合,为农民及关联产业经营主体提供高效的信息获取平台,最大限度的削弱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经营者对市场判断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特色产品宣传方面,要加强产品宣传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打造一批“农业网红”,扩大A省农业特色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可以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特色加工、种植经营主体与大型连锁商的洽谈会,15拓宽A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注重对产品的深入挖掘和售后服务。加工类生产企业应定期对客户开展回访工作,调查产品的满意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产品进行完善和提升。同时,通过对农业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在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的同时,加入农业生产体验及A省农业发展历史体验等环节,丰富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消费需求,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6结论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之一,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所迈出的基础的一步。自乡村振兴战略正式公布以来,各界学者关于该战略对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路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科研成果。不少学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农村高速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和战略性,而在区域内进行具体实践时,应该尊重当地的农业发展背景,结合区域自有的发展优势和区域优势,制定区域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总的来说,A省在农村产业融合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尝试、探索,多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融合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更加适合A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16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学理论,2017,773(11):15-34.[2]吕维明,王大庆,王阳.A省垦区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三种模式”探索实践[J].农场经济管理,2019(5):3-4.[3]胡中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逊克县的产业振兴之路[J].农场经济管理,2019(8):3-7.

  [4]蒋瑀.岳阳市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2):171-172.[5]韩晓玲,李宏.产业振兴背景下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5):221-222.[6]韩丹阳.关于推进洛阳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行政科学论坛,2019(8):30-33.[7]靳晓婷,惠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动因及效应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7):68-74.[8]李玉清.数字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19(7):18-20.[9]甘灿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30(6):26-31.[10]梁树广,马中东.农业产业融合的关联度、路径与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7(6):79-84.

  [11]陆梦龙.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J].新西部,2018(13):4-6.[11]计慧.产业兴,乡村才能振兴![J].中国合作经济,2019(7):30-32.[12]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32(8):74-77.[13]RiggJ,VeeravongsS,RohitarachoonP,etal.ArevolutionintheThaihandicraftindustry?Handicrafts,integrationandruralThailand.[J].2009(1):5-7.[14]BrownCG,WaldronSA,LongworthJW.RuraldevelopmentinChina:Industrypolicy,regionalism,integrationandscale[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nomics,2005,32:17-33.

  developmentinNorthern17

篇五: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1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全县梨果总面积3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9.5万亩,实现苹果产量25.5万吨,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13.6万吨,产值2.1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5万头、牛存栏3.69万头、羊存栏7.61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5.8%,其中农业总产值0.92亿元,同比增5.7%。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亿元增长至13.12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8.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增加了5.51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增加了0.372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万吨;梨果面积32.5万亩,增加2.5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25.5万吨,增长2.125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2.83倍;蔬菜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二五”末1.7万亩增加了0.5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4.9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2.45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2.04亿元,增长2.57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4.5万亩,建成防雹网1.5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3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到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2.5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4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5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6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7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8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园区加快延伸,建设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9页脚内容?

  K1+478~K1+588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第1部分?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开口,没有人知道你想要什么;不去做,任何想法都只在脑海里游泳;不迈出脚步,永远找不到你前进的方向。其实你很强,只是懒惰帮了你倒忙。

  10页脚内容?

篇六: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2009—2010年)、重点突破(2010—2012年)、全面推进(2012—2014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3.5:1缩小到2.79: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13.7%提高到54.8%。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

  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61.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95.6%。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

  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0.37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

  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

  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推荐访问: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融合 农村 现状调查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752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