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家园意识怎么理解(5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07 09:11:03

篇一:家园意识怎么理解

  

  《流浪地球》的家园意识解读安然(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00)[摘

  要]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意识,一直是文艺学中不可忽视的类型学主题,随着电影的出现,家

  园也频繁出现在银幕上。郭帆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而成,有着“开启中国科幻元年”之誉的《流浪地球》,就渗透着浓郁的家园意识。影片中的家园意识具有独特性,它在展现近未来时代人们的物质与精神家园

  状况,探寻人类在绝境中对“小家”与“大家”关系的处理之道时,既有别于刘慈欣的原著,也不同于当代

  的同类题材科幻电影,呈现出了别样的审美晶格。[关键词]流浪地球;国产电影;科幻电影;家园意识[作者简介]安然(1056—),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

  语言文学。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意识,一直是文艺学之中

  一个不可

  的学主题,随着电影的I,生存新家园的艰巨任务,无论是氮闪这样的末世

  浩劫,阳系的人类建造推进器,让地

  慢

  「家园也频繁出现在银幕上。

  地理意义上的家

  领域中的,作为人

  中的家园既可以,得大

  礴。同时,这间,也可以是文化社会学护性空间的心灵家园,及。人们在包括科幻电影在一设定也

  人类如何能

  了一个问题,即人

  长期

  然建立

  关系,在大自然中建立了私人家园,

  之相关的精神性

  内的诸精

  局。

  片中,程,反映出了

  家园遭到,又如何能

  家家园进行探寻追问的经熟悉的这一片广袤的苍穹,以及

  i

  的土地。另外,人还

  时代、人类家

  文化背景下人的会性的存在,家园意味护,到威胁,家园实、迷茫着亲人的关怀

  在的关键,一旦

  了原有的在

  亲

  人确形态丧失

  临

  毁,个

  入

  失去,人将何以自处。困惑内容的科幻电影而言,家园意识还涉及人

  的问题,电影通常以“在家”与“不在家”

  让地球“流浪”的背景,意味着,人首先脱离

  中的坐标。其次,人还失去了部的区别,引发观众产

  本体的关注。郭帆缘关系的人。由于流浪地球计阳,需要人们进入地下城避的,将有35亿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而成的,有着“开启中国科幻

  元年”之誉的《流浪地球》(2019),就渗透着

  划中地

  人

  步

  的难,而地下城能容纳的人口

  家园意识,一家园意识

  科幻电影在地面上面临死亡。人类在联

  的统反映出的家园意识有所区别。一、“在家”的诗意将以抽签的味着计划的开启

  定谁进入地下城,而家庭一个莫大的悲剧,无数的家成社会的细胞,人是关系中的人,这也就意

  如前所述,《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最为抢

  将因为这个计划而

  将被牺牲。人将失去

  碎,无数的天伦之乐也的定位,为注重眼的同名原著,原著的最大魅

  在于创意恢宏,

  人类将在太阳

  将毁灭之时,完成寻找到适宜126|电為f皐器泪盘認湍“根””

  制度的中国人而

  痛苦的。这正是

  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

  常

  盖了

  大义凛然等人性的闪光而更美好,人类依然有着

  家可归,对此,海的希望,“大家”又惠及了小家。可以说,人

  最终依然是“在家”的,从韩子昂去世,到刘培

  德格尔

  ”时,了“诗意的栖居”这一

  “在家”的。美学观,对;人类家园失落的困境,认为人在拥有“大地

  去世,计划成功,这一从无家到有家的过程充

  满了崇高的诗意。二、“携家”的乐观导演郭帆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曾经表示,《流

  》中也继承了“诗意的栖居”的观点。的,刘启等人常年

  从电影中来看,在流浪地球计划开启后,人的生

  在地底下,韩朵朵在上学的时候窗外的阳

  人造的,为:因正是中国人有着

  使得

  地和家园的深厚情感,才会了能够上到已经是零下84摄氏度的地面,刘启还

  从黑市人物的手中搞到了证件和防护服,在

  的时候也

  上“家”,家不仅仅,而

  人

  所

  的一个物

  间,当电影中的人推动地球时,他为违反规定开车而被关押。不久地震又降临了,来地球向木星的靠拢将导致地球毁灭,在混乱

  推动的也

  仅仅

  一

  感。《流浪地球》的这种“携家”理念,为

  的。传统科幻电影中,人类在感到地球难

  以再继续居住时,采取的中,刘启的姥爷韩子昂去世,刘启想安慰韩朵朵

  在

  她回家,可是韩朵朵却质问爷爷不在了本上

  去开辟家又在哪里。至此,人类的“无家可归”的双重矛

  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诺兰同样浸透

  了家园意识的《星际穿越》(205)。人类在发现虫

  盾集中爆发出来。韩子昂曾经在5年前的一次海上事故中救下

  了海水中众人

  来

  洞后,得以进行

  的航行,于是NASA先的女婴韩朵朵,于韩朵朵后派出了

  航员前去寻

  宜人

  脚的新“家”的代名词,但对于刘启来说,韩子昂家的破碎,因此刘启

  星球,最终完成这一任务的是女宇航员布兰德。

  进入地下城的名额是牺牲了他重病的母亲换来的,姥爷意味着

  航员父亲刘

  但是鉴于寻找的过程太长,以墨菲为代表的科学

  家

  在地球上继续科研,最终将人类转移到了

  空间站中生存。而舍小家救大家的宇航员库珀,地称呼韩子昂“老东西”,他也憎恨做出这个决定的。但是在随后的剧情中,随着也是女儿的启发者。地球最

  人类放弃了的。了一种难的越来越紧迫,人

  西”临

  道

  得不团结在一起,又而这种“携家”理念在传达时,透

  地建立起了新的“家人”关系。刘启在“老东

  背离了原著的乐观精神。

  慈欣一贯热衷于

  在人

  的道德在

  人们所熟知的,刘饭很咸的姥姥的怀念,也联

  规律的,人类的,及其科幻小[往谅了他,在与父亲刘

  来实施用冲击的压倒性

  救地球的过程中,两人的父子之情也得到了

  肯定人类的价值,,刘慈欣恢复,兄妹一路上遇到的如蒂姆、李一一等人,

  足以摧毁人类的一切,人类的怜悯与值一

  的。

  在《流

  地

  》中,经成为无家可归共济,人类最终在付出了包括刘培

  牺牲的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将赖以生存的地球

  拯救了回来。此时的地球,继续向着遥远的刘慈欣也将地球塑造为一个异己的存在,从人类;启动地球发动机开始,人

  来

  移动。人类用的,为

  创造的“大地。在原著中,刘慈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梦幻的;笔与光明”,在联合政府已经决定用火种计划来取代

  流浪地球计划,让人们驯服

  以及家园的丧失,而这的生活方的时,种丧失,不仅包括地理家园,也包括精神家园。

  人

  此屈服,而

  了“家”的,诸双重家园的丧失使人类成为孤儿,多救援队调转车头,放弃陪

  的家人而是去迫发

  转

  。在人们将艺术作品中对家园的态度分为“歌

  各地点燃

  的,说“木,一计划也是来自“家”的。为幼年之时在父亲怀里听到父亲刘启之所以能想到点燃木星上的氢气来推走地球

  像一个大”。人类放弃了

  间,也让地

  颂”和“批判”两种时,刘慈欣

  的人类0精竭虑依然难

  著背道而驰,将

  然,终将无家的绝望。的小然而电影却考虑到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原

  家,受益于自己的小家,最终守护了“大家”,为

  保留了

  望转化为希望,将地球家护,在“流浪”为人舍己为人,的“人间地狱”身份转化为人

  FENGGEYUTESE

  风格与特色

  12过程中不离不弃的对象。因此,电影中保留了原

  著中,能彰显人类改造、征服自然能力的内容,

  塞落后地区的冲击,认为“文明”者的家园也应该

  敬畏对方的纯善人情、亲近自然,家园的自然

  (足以

  畏对人类可以预知未来的灾难,用科

  地

  进科技的:相抗转并让

  了刘

  等人也

  既定轨道

  外,同时又遴选,不然

  付出惨重的代价。等宇航员乘坐空间站为地球护航,而刘了执行火种计划的责任,运行轨时与家人保持去,如然而

  于

  史,主张世界大同的中,展现了全敌对感上也是互国的《流浪地球》,却以一

  道上的小行星等障碍物,人类也都能将其清除,

  世界人团结“护家”的图景,电影中

  关

  刘

  联

  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莫

  显的外星人,人类在

  联系等。而原著中的悲伤哀怨

  之间血流成河的斗争,一体的。如刘启等人在监狱中认识的蒂姆,是

  中澳混

  派和,说着一口京片子,绰号叫“中国心”,地球派的矛盾,夫妻的出轨(这些意味着大家庭和

  小家庭的同时崩溃),爷爷被高温雨水烫伤,小学

  在刘启命悬一线时,是蒂姆救了他;而在空间站,

  刘

  刘

  刘

  国家的宇航员关系融洽,其中来罗斯的马卡洛夫

  刘

  的知心,在卡洛夫前来帮忙,控室的路上,他的那句话,总恐惧,在地下城的人

  岩浆吞噬等(这些意味着家的恶化),这些在电影中都被有意

  定反抗莫斯后,:“刘,去了。对“携家”的流浪地球计划的“弃家”的介绍,以及卡洛夫最终牺牲在强行

  计划的,使得电影

  在时保持了乐观、的基调。一天,冰会变成水的,到那时起,再带着三、“护家”的温情孩子去钓鮭鱼!”对孩子,对人类的爱让两位父亲

  于牺牲,马卡洛夫

  加酒也为刘

  的俄罗斯人最爱的伏特的,这也正是《流浪地球》中家园意识的价值,还体现在它

  使电影即使置于当代科幻片

  燃空间站提供了燃料。而人类!中,也是十的怀,AI莫斯截然

  的。在

  的思考中

  的问题。

  科幻电影中,电影人还会在对家园人

  的共同体,异化,其心灵依然能得到安顿的关于文

  关系,文明“代价”中较为典型的卡梅隆的《阿凡多,开始了对之一。可以说,《流浪地球》中的家

  人

  ?运争取在某个个体、族群上的优越,所,达》(2009),在电影中,人类在掌握了先进科技之

  有人所做的人类的福祉。维护人类的安

  后,入侵了纳美人的家

  潘多

  源的掠夺,而原本背

  服土著离戈的家园。《流浪地球》的家园意识是具有独特性的,它

  在展

  未来时代人们的物质与精神家园状况,探寻人类在

  中对“小家”与“大家”关系的处理

  开时代居住家园的外交任务的杰克?

  入纳美人的,,,保卫了

  地球人和纳美人

  代表了文明,而依然时还在使用弓

  枪的后了人类的,之道时,既有别于刘慈欣的原著,也

  于当代

  以

  形

  的题材科幻电影,呈现出了别样的审美品格。后的,然而在科技的进步中,人类的道

  德

  降了,对纳美人的进攻

  浮虚和狂妄,人类反而成为

  在参考文献[6]周星.影像中的“家园”问题透视:精神情感折射的梦幻乡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420(16)

  :96-97.进入了另一个“家”后,才感受到了诚挚的人情。

  在以《阿凡达》为代表的电影中,人

  为,社会

  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有可能导致古老美好,曾

  [2]任梦莹.技术漫游中的异乡者一一刘慈欣科幻文学中的文

  化乡愁[D].广州:暨南大学204.长期为人

  趋

  奉的伦理观,导致世风向着私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外星人电影的出史使[5]顾叶.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D],济南:山

  东大学,2014.[4]

  [德]马丁

  ?海德格尔.存在与实践[M],陈嘉映,译.台北:

  入侵地球,最终镰羽而归的电影,女口《超级战舰》

  (2210)等表达的也是同样的理念。

  三联书社,699.[5]

  吴言.刘慈欣与中国电影科幻元年[N].山西日报,201-

  史的反思

  开的。

  得

  人能够毫无窒碍地

  掌握新科

  闭64-22(067).12|电為f皐器泪盘認湍

篇二:家园意识怎么理解

  

  怎样当好中学语文教研组长(2009-04—0617:09:07)

  深圳市南头中学

  茹清平

  对语文教研组我们做如下定位:

  其一,它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

  语文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集体,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研究,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分析与提高,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每一个组内成员在与同伴的合作共处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其二,它也是语文教师舒缓身心压力的家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同事组成的家。组内应少一些清规戒律,多一点清新自由。组内,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交流生活经验.可以探讨教材教法,也可以议论家事国事。可以指点江山,也可以吐吐怨气。只有营造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研组的作用。

  在这个乐园和家园中,怎样当好语文教研组长呢?

  一、语文教研组长的角色定位

  1、语文教研组长是“火车头”“领头雁”。

  语文教研组长一个组内的核心人物,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组织能力及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研组的建设,直接影响该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研组长要做教育研究的“火车头”。要有扎实的理论学识水平,决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要学习国内外的教科研论文,多想、多看、多听、多写。要做教学实践的“火车头”。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组长,要扎实的上好每节课,为组员多上示范课,起表率作用。要做师德规范的“火车头”。组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教研组的精神面貌.要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教研组长必须以德立身,以德服人,从小事做起,成为组员的榜样。

  2、语文教研组长是“纽带”“水桶圈”。

  众多木版制成一个水桶,如果没有不能水桶圈,水桶就无法装水。众多脚手架,没有纽带的连接,脚手架就无法发挥作用。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但合作并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诸多因素会影响群体的合作效果,使合作会产生1+1〉2,1+1>1甚至1+1为负数的合作效果,只有消除影响团队绩效的负面因素才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语文教研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像“纽带”“水桶圈”那样,凝聚众人的力量,形成集体的合力,成为联系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纽带”和“水桶圈”.3、语文教研组长是“一盏灯”“水中鱼”。

  这“一盏灯”应照亮一大片,以个人的智慧点燃组内成员的智慧。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关注自己的利益,通过个人的示范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脱掉俗气,洗去浮气,除掉匠气,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愈挫弥坚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地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超越自我。有诸多闪烁着金子般耀眼光芒的品质,这些品质推动着本组工作不断地跨越向前,无往不胜.这“水中鱼”,是指组长和组员的关系。一个组是一个集体,组长犹如水中的鱼,是离不开水的。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让工作顺利开始的前提。要非常注意的去了解他们的心声,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不管在学校还是休息日,都能和他们融洽相处,形成了无话不谈、非常融洽的关系,从而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互帮互爱的集体。

  二、语文教研组长的素质要求

  1、学科教学的“佼佼者"

  “打铁还须自身硬”,语文教研组长要很好地胜任自己的管理工作,首先得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喊得响、打得出”,凡事能说出点道道,不能一问三不知,经不起他人的“考验”。要以自己高超的学科教学水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只有对学科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教学实绩突出,最好是“常胜将军”,才能让组员服服帖帖,望而生“威”,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以增强感召力和信服度;才能使组员对组长布置的工作和任务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而不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如果语文教研组长业务能力不强,没有丝毫亮点或特长,教学实绩平平淡淡,有时甚至还要在组内“拖后腿",作为组长,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威信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可能因此会在背后说“风凉话”,有的教师可能当面与组长“叫板”,不买组长的“帐”,使组长的话“失灵”,降低执行力,由此导致教研组工作的举步维艰,难以开展.这就要求语文教研组长要夯实教学基本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2、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语文教研组长必须有很强的上进心,要勇立潮头,敢于“吃螃蟹"。在教学实践中要大胆尝试,锐意进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研组长不能安于现状,等闲视之,以“吃老

  本”为生;更不能畏首畏尾,望新课程而怯步,教学方法蹈常袭故,陈陈相因,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就会被时代淘汰出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语文教研组长要在组内提高自己的声望并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敢于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平时要身先士卒,勇于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主动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当好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要在教学改革的大风大浪中不断磨练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常教常新,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不能患得患失,束手束脚;不能躺在“旧皇历”或功劳簿上倚老卖老,坐井观天,不思进取;否则“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久而久之,终将落伍。

  3、教师成长的“导航者”

  “教师成长组长有责”,语文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掌门人",应自觉担负起指导和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后进教师和新教师的责任。“木通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教研组整体战斗力的不是个别最拔尖的教师,而是取决于后进教师的现状。为了提高教研组的整体实力,组长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自觉挑起转差和帮教的重任,引领后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迎头赶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组内教师“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尤其是新教师普遍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要使新教师减少弯路,在最短时间内“站稳脚跟,打出旗帜",就离不开语文教研组长的启蒙引导和指点迷津。语文教研组长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盘托出”,让新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快速成长,缩短“磨合”周期,争取早日能独挡一面,挑起学科教学的重任,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4、组内活动的“设计者”

  语文教研组长是组内的“灵魂"和“领头羊”。一个好组长就是一个好教研组。组长不能低估自己,权当“摆设”,“挂名”而已。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浑浑噩噩,自甘堕落,要自加压力,敢挑重担,为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指点江山",当好“设计师"。要高瞻远瞩,精心设计和策划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为教师长智,给教师“充电”;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巩固自己在组内的地位,提升自己在组员中的威望.本着共同成长的宗旨,语文教研组长要乐做分外事,甘于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教研组“量身定制"一整套活动方案,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搞形式主义。可以是教师之间的开课、评课、议课活动;可以是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可以是教例设计、习题精选;可以是学术研讨的沙龙活动或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教改理论的学习和研讨等。总之,要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教师从中真正受益,不断提升本组教师的教学艺术,使教研组获得质的飞跃,继而提高教研组在本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

  5、组员关系的“协调者”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自然也有七情六欲,工作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的时候.语文教研组长作为教研组的“家长",就应该自觉承担起“协调者”的角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自己的真心、诚心和管理智慧理顺各种关系,减少和克服组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组员和睦相处,相敬如宾,尝到教研组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回家”的感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文教研组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事宜。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和吸收组员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求大同,存小异;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力”。一旦教师之间在工作中发生分歧时,组长就要积极“斡旋”,当好“和事老",化解教师之间的不愉快,以便“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否则,一旦教师的疙瘩不解开,带着情绪工作,就会妨碍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语文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

  梳理和聚焦教研组长的角色分析,为我们探究这一群体具有的专业标准提供了依据。检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经验,我们尝试对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作出如下描述-—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科组发展资料的积累者。

  1.执行教学计划

  (1)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工作。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预期目标,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1)制订方案.抓住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清晰,有切入口或抓手。

  (2)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教师能主动关注同伴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组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3。引领专业发展

  (1)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同伴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人正直,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2)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3)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4.积累科组资料

  一类是理论资料。

  (1)重视时事新闻的积累.(2)重视学科理论积累。要订阅本学科教育杂志,在阅读的同时,作好笔记和摘抄,好的文章介绍给组员一起阅读研究.这些资料的积累,在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科研水平上有很大的帮助。

  (3)重视学科间横向资料积累.要注意各学科间的整合。关心其他学科的教学动态,加以积累,取长补短,使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一类是教科研资料和成果。

  教科研过程中的学习资料、过程材料、阶段小结、揭题报告等等,教研组长都要注重收集保管好。

  一类是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经常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想,每个备课后面都写教后感,并注重案例的撰写,而且要求同组员一起进行案例的探究,每学期写一到二篇,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语文教研组长工作的几个切入点

  切入点一、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家园意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问其一位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该弟子半天答不上来,释迦牟尼告诉他:“将它放入大海里去。"这段简单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反之,如果脱离了集体,即使有很大的力量,也会像水滴一样干涸.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把个人和集体融会起来.才能获得力量获得成就.集体是个人发展的空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看看我们的身边,某个老师要去参加讲课比赛,备好课后,先在组内试讲,由教研组长组织人员评课改进,改进后再在校内试讲,由科组长组织骨干教师再次听课修改,如果要参加高层次的讲课比赛,学校还要请教研员、甚至是专家来指导。如此几轮下来,教师的讲课水平想不提高都不可能。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谁不惊叹大漠的浩瀚,谁不羡慕大海的宽阔,谁不赞美高山的巍峨……但是生活教会我们,必须首先去做一粒沙子、一滴水珠、一块岩石。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研组长要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让语文教研组步入“个人为集体发展作贡献,集体为个人的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的良性循环轨道。强化组内教师的集体认同意识需要组内同行自觉做到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和三个“互相”。三个“多一点”三个“少一点”是:干实事多一点,说空话少一点;真诚待人多一点,虚情假意少一点;替集体着想多一点,计较个人得失少一点.三个“互相”是:人格上互相尊重,学术上互相包容,生活上互相关怀。组内要提倡学做五种人:一是热爱生活,做一个有生活激情的人:二是业务精良,做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三是淡泊名利,做一个有合作精神的人;四是勤于读书,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五是尊重同行,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语文组教师应追求这样四种专业精神:拼博精神——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实精神——不畏权威,不唯书本,不贪名利;团队精神-—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

  一个教研组内,有老教师、中年教师,也有青年教师,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尊重老教师,重用中年教师,关怀年青教师。组内重大问题要请老教师把关,老教师退休前,组织召开欢送会或者该教师教学艺术研讨会,力争使他们的教学成果成为语文教研组的宝贵财富。组内的中年教师,要给他们出点子,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语文组重要工作的规划、决策。对组内的青年教师要定向培养,专人辅导,促其早日成为教学骨干.如果持之以恒地做好上述工作,语文组的每一位成员一定可以感受到来自语文组的家园般的温暖,一定会把语文组视为自己的家.

  切入点二、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和追求(目标意识)。

  钱梦龙先生说:“教学方法是雕虫小技,教学观念好比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一个语文科组如果想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必须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教学追求。

  深圳市南头中学语文科组一直是南山区的先进教研组,也是深圳市的优秀语文教研组,他们成功的经验是,语文科组十分注重培育为大家公认的教育理想,教学追求。他们确立的共同的教育理想是: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他们力求形成的教学特色是: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人文渗透,促成创新。他们倡导的教研风气是: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作结论,各取所需。他们的确立共同价值追求的策略是:独立思考,反复验证,形成共识,立即行动。也就是说,能成为组内同行共同价值追求的理想、观念等,一定是经过大家思考、经过实践检验的。他们想与做结合,想好了再行动,实在想不明白就边做边小结,避免走弯路,尽量不走错路.正是因为有这种目标意识,南头中学语文组成为深圳市语文学科组的一面旗帜。

  确立为大家所公认的教学理想和追求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需要对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可以是宏观的,如:信奉工具论是不是就一定教不好语文?信奉人文论是不是就一定能教好语文?信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到底能解决语文教育的哪些问题?强调积累的新课标,到底积累什么?怎样积累?强调感悟的新课标,到底新在哪里?与传统的感悟有何区别?强调知识与能力,是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又在哪里?强调方法与过程,是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又在哪里?自主学习令人心动,自主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合作学习令人心仪,合作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探究学习令人神往,探究学习姓“语”么?怎样才能姓“语”?我们已经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七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哪里?教训又在哪里?理念是否越新越好?新的理念是否越多越好?在异国他乡长出来的新理念,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校情?要不要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校情?这些新理念,本身有没有局限性?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也可以是操作层面的.如:语文早自习存在目标不明,序列不清,落实不力等问题,需要如何改进?通过实践探索,南头中学语文组全体教师形成三点共识。其一,明确目标.确定了早自习的三大系列:课文系列,美文系列,基础知识系列。其二,形成序列。每个年级安排专人负责制定早读计划,并督促落实.其三,及时反馈。每周安排一次基础知识检测,落实早自习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不少理念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索再下结论,但有些理念不需要争论,而且是语文学科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南头中学语文科组就反复强化这种理念,使之成为大家的共同教学追求。下列教学理念就是他们反复强调的。

  其一,“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语),语文教育更需要懂得慢的艺术。

  —-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要明白,积累是慢工夫。

  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懂得,培养习惯也是慢工夫。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放在首位.他们制定高中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细则,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为实现语文组共同的教育理想并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南头中学语文组还提出了“三观”管理理念,即: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微观管理。

  宏观上,力求将确立的语文教学理想内化为全体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让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力求使自己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再去鼓舞、激发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和智慧.中观上,研究语文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力求把一节课分成三个板块:课前预习,解决疑难,发展创造。花大力气抓早自习和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老师则有针对性地备课,对常规教学内容提炼浓缩,答疑解惑,给学生以句号;又依据课文,设计有创意的教学形式,采取讨论、争辩、练习、读写结合等多种活动方式,给学生人格成长、精神提升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己用句号回答问号,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第一个板块突出“恒"字,第二个板块突出“实”字,第三个板块则突出“活”字。

  微观上,力求牢牢抓住几个基本教学环节和关系,如课内与课外,检查与督促,阅读与写作,预习与上课,普及与提高,做人与作文等等,提倡优质课堂教学。对于课外阅读,我们大力提倡无污染、无公害,流淌着生命活水,注重学生情智生态平衡,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绿色阅读.这种阅读,在原则上要求把阅读还原到生活中去;在方法上要求把重点还原到兴趣、积累、诵读、感悟这些能力基本增长点上;在生态环境上要求把以前被颠倒的东西还原回来,还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更让他们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发展,奠定他们终生的价值需要和追求。对于作文课,我们提倡绿色作文。我们对现有的写作知识审视、梳理、化简,剔除其中烦琐的东西,学年间有个大致的序列,引入生活因素,拓展实践活动的时空,使之与学生生活、心理成长配合;教学中以人为本,用字当头,重视灵性的启发与培植,学会“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在语文实践中求发展,在语文实践中求提高。

  切入点三、发展、丰富和完善语文学科的教研方式。(研究意识)

  语文教研组必须发挥语文教研功能,要组织全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要真正抓“教"姓“研”。教研组长要让教研组“返朴归真”,回到组织的本原上来,变行政的“传声筒"为教师教学中问题“诊所”,凸显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习、研究”。

  组内教师要反思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教研组长由组织对教学问题的筛选,确定有研究价值和能进行研究的“真问题”。再按照对问题的关切程度和兴趣,自愿组成课题组,将问题转化为有一定假设和具体操纵方案的课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讲座、读书会、行动研究、课例研究、课堂观摩和研讨会等研修方式进行以问题解决为本的“学”与“习".下面是某中学语文组一个教研案例。(略)

  如果一个语文教研组每学期都能扎扎实实研究几个问题,语文组的每一位教师一定能有所裨益。语文学科开展学科教研要注重三个核心要素:其一,自我反思。即教师与自我对话,反思的基本方法有:研究反思法,自我总结法,对话反思法,教后记反思,课后备课法,课堂实录反思法,阅读新知法等等。(集体备课,个人反思。)其二,同伴互助。即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同伴互助的类型有:集体备课(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网上对话,阅读教育专著及教育刊物);相互帮助(公开课展示,互相观摩和指导)。我们把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看作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博客交流.其三,专业引领。一方面,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近几年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读书沙龙,聘请名家讲学活动等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语文学科教研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一节有质效的语文课应该是这样的五种课: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课。在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深度的课,即充实的课。教师对教材有独到感受,学生又独到发现。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真实自然,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甚至有争论。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可以选取以下几个点深入研讨。1.如何把内容要讲到点子上?“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一节有质效的课应该是由一组有价值的问题组成,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要研讨如何抓住课文的重点,巧妙设计问题。2.如何把时间要用在刀口上?思考如何将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阅读积累,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3.如何把着力点要放在习惯培养、能力训练上?思考如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语文教研组长要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要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

  要防止组内出现“研教分离"的情况。倡导用问题引导学习,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帮助组内语文老师树立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且在教研时与组内老师进行交流,然后,教研组择选共同的、较难的、有价值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组的大课题进行后续研究。同时关注新问题的生成,不断充实课题的内容。

  组内教研活动经验化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如,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又如,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个别教师甚至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老师肤浅地认识: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我们的课堂,作一些指导。当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老师们也或多或少有一些帮助,但它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不可忽视。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组长应该明确规定,组内教研课不能无目的的上,每一节课都应围绕课题展开,这节课究竟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运用哪些策略,取得的效果怎样,都应是组内教师关注的重点。公开课之后展开的评课、经验交流也必须联系这一问题,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决不能就这堂课论这堂课。如果确定了一些研究课题,要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期间,组内的老师们都要全面地了解课题的进展,所以必须坚持人人写“阶段总结”,把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识上升为理论,再用这正确的理论去指导教改实践,决不能忽略他人的、集体的经验.由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有强弱、多少的差异,单兵作战很难胜任教改的实验,所以就应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同伴互助的形式应是多样的:集体备课,优势互补;交流心得,资源共享;解决问题,互相配合;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新教材、新教法,集思广益……

  至此,教研就不再是组长或某个积极分子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责任。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语文教研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在组内教研时进行交流、学习.这样

  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语文教研组长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形式不能呆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跨校式教研。与其它学校联系,结成对子,避免学校校本教研的盲目探索,让教师互动、教学观点碰撞,打开了教研工作的新思路。这种取长补短的校本研修活动符合当今开放时代的需要,能人让教师不会做井底中的青蛙.沙龙式教研.针对自己教学上的困惑自由讨论,没有固定的内容,时间可长可短,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这种沙龙式教研活动,延伸了校本研修的时空,弥补了常规研修活动的不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师群体的发展。网研式教研。建设属于语文教研组的网络教研阵地,形成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资源共享、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科研新格局。校本式教研。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品味,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例,感受名师教学的风格,开展一课多上等形式的课例探讨,……通过灵活多变的校本教研,不断提高本组教师专业水平。

  切入点四、夯实语文科组几项基础工程。(发展意识)

  基础工程之一:教师专业成长。读书、培训、推介.

  教研组工作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组内教师的群体素质.教研组长应要求语文教师在“六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读书。“六知”包括:研究个人,做到“知己”.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有哪些?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如何?自身特长如何?这些特长如何在教学中得到发挥?自己不足的方面有哪些?怎样去及时“充电”?什么时间去“充电”?用什么方式去“充电”?研究学生,做到“知彼”;研究教材,做到“知书”;研究教学,做到“知法”;研究考试,做到“知考";学习同行,做到“知容"。要积极争取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如,、外出听课,参加学科研究,出国培训等。要动员各种力量,向兄弟学校,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推介学校名师、教学新秀。

  基础工程之二:读书氛围营造,读书广场建设。

  “书卷气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书香气是一个校园最好的氛围。”带出一批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个语文老师最光荣的事,也是功德无量的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

  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余秋雨甚至认为,一个人“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语文教研组长首先要制定出本组教师的读书方案。试想:语文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养的学生的心灵成为绿洲吗?语文老师境界高远、视野开阔、心态阳光、思维理性,其文化底蕴就越来越丰厚,给学生的影响就越久远.其次,要制定学生的读书方案。将阅读确立为课程,为阅读正名。让学生与古今名著对话,与中外哲人交流,精神与生命一起茁壮成长。可以成立

  “西学会”、“红学会”等各种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会、故事会、报告会、名著知识擂台赛、读书讲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秀出自己的色彩,让思想与思想交锋,让智慧与智慧碰撞.这些活动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场,让精神与精神共振,让灵魂与灵魂相拥。

  基础工程之三: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以及语文网站的建设。

  文学社、诗社等社团以及语文网站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文明,是一种特长教育,也是语文组的几个阵地。语文教研组长要利用这些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他们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逐渐远离愚昧与粗俗,以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

  语文组组建文学社、诗社等社团,是对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这些社团能够为语文特长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自由世界,满足他们作文心理上的需求。营造一个和谐和轻松的作文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同时,它能够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使学生焕发满腔的作文激情,能够把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认知激情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能够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语文教研组长还应抓好语文网站的建设。精彩多姿的语文网站可以促成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以此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建构、了解、运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基础工程之四:青年教师培养。

  语文教研组长要有这样的认识:组内的青年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这种资源的优质度决定了语文科组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深度、广度和指向,加强组内青年教师培养是锤炼这种教育资源优质度的有效手段。

  要引导青年教师建立“三个系统”。其一,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教学系统。眼中有高考,眼中有专题,抬手能做题,张嘴能讲题,必须知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解,怎么答,高考

  需要学生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个能力如何养成,如何提升。亦即高考作文、诗歌、大阅读、文言文、各类基础知识等几大专题的系统化、序列化体系。然后由此向“下"渗透:为此我们的高一高二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体现,怎么化解。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把高考重难点化解在平时,解决在平时.其二,建立一套自下而上的教学系统。这里的“下”就是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高一高二的语文课的各种课型到底怎么上,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味有趣,觉得有成就感,有满足感。如何保持好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其三,建立一套横向辅助教学辅导系统.如何解决学生一系列的对语文学习产生的种种偏见、误解、曲解等等心态,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如何让学生把课堂转移到生活,真正实现“大语文学习”。整理语文学习辅导的基本思路,进行个案积累。遇到哪些问题进行怎么样的处理,这种处理的方法思想核心是什么。形成一些心得体会论文。

  语文教研组长要利用组内资源,采取“以老带新,加强指导”的方法,安排思想素质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师徒各自的义务和职责,做到“三个共同”:课前教案设计,框架、线索共同研究,分工收集资源,一起编写教案;执教过程,相互听课,帮助记载教学花絮,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辅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学反馈素材和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得教育规律。在“结对子”的基础上给他们“压担子",让其挑重担,各项活动为其提供机会,理论学习、教学科研、撰写论文等系列活动,给他们留足席位;在频频亮相展示中,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精神,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切入点五、抓好几项常规管理工作。(责任意识)

  第一项常规工作: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常规工作。

  语文教研组长不能陷于常规工作的事物堆中,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并提出实施新课改后,语文组应该怎样有效开展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常规工作。以备课为例,教研组长可以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1.备课不只是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状态,而且是为了达到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2.备课不只是纸笔相加的教案撰写,而且是手脑并用的综合性操作。

  3.备课不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而且是师生的互动生成。

  4.备课不只是课前的设计准备,而且是课中的改造与创新.5.备课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研组长应提出自己期待的目标:

  1.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致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能力实现三维目标.2.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精神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3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是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

  4.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

  语文教研组长应要求青年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达到了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彩回答,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精彩处理),也可以记教学的遗憾之处(描述事实,对之进行分析),还可以记自己最深的感受,最想说的一句话。

  其他教学环节,语文教研组长也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要体现有效性、建设性、科学性。

  第二项常规工作:教育科研工作.

  语文教研组长要确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而不是分离的两张皮。要抓好四个环节,即选题、研究、交流和推广应用,在准、深、活、实上下功夫。当教师打算“追踪”或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时,教师首先总是想方设法地“设计”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尝试性地将这个方案付诸“行动”;行动之后回头再“反思"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实际上,真正的教学难题不可能一次性地被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再次“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次付诸“行动",行动之后再次“反思”原先的方案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或修改.这就构成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校本教学研究就是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

篇三:家园意识怎么理解

  

篇四:家园意识怎么理解篇五:家园意识怎么理解

  

  《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第一篇:《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设计:读了这几遍,大致了解了所写内容吧?(简单概括,越简单越好,少用形容词;如果学生用词修饰,挑色调有问题的入手)可以用两幅画意图展示,请学生比较是哪一幅。(一幅是浓郁的秋景图,一幅是淡隐的秋景图。重庆上课,其实也可以随手拍两张秋景图切入,如此要先讲气色再讲声调)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

  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

  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几个问题探讨:(其实每句都可以,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死的松不开。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第二篇:《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肖培东)20161031《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

  2016-10-2817:03:35作者:肖培东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1文字大小:【大】【中】【小】

  教学目的: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过程:

  一.

  初读感知

  1.生(课前几分钟)齐读课文。

  2.上课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问三四个学生:你读了几遍课文?你认为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要有目的性地读课文)

  3.叫三四个学生概述文章内容(语言简洁)。

  讨论明确: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三处带引号的句子

  A.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B.于是我的思绪有点乱,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棵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C.“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5.学生齐读ABC三句,并将三句分类。

  讨论明确:AB句写心理活动,C句语言描写。

  二.研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三句话,依次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1.感知绝望

  (1)生齐读A句

  (2)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别的”、“大限”几个词,将作者的痛苦绝望的感情朗读出来。)反复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读到位。

  (3)指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绝望的情感。

  设问:从哪语句看出“我”此时很绝望?(从文中找句子,并读出情感)A.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注意“很快”重音朗读)

  B.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不只是”一词,体会作者内心的绝望。)

  C.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体会句子中数量词的用法,去掉数量词后句子效果对比。)

  (4)体会心理描写的方法。

  从课文(具体段落)中任找一段话,运用“我对自己说:‘_______’”的形式说话,体会心理描写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2.坦然面对

  (1)点名读B句(体悟双引号、省略号在此的用法)

  讨论明确:

  ①内心独白,既有身体的虚弱不堪,也有内心的倔强不屈服。

  ②读的方式:点名读、师生互评、生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2)体悟作者的情感

  以“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______(大段的心理独白)”形式,结合课文第二层次的内容说话。

  生a: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坚强。

  生b: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生c: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敢于同自己、同恶劣自然抗争的斗志。

  生d: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经历了别人从未经历过得幸福。

  生e: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死而无憾,死而重生的欢喜。

  (3)学生交流。

  3.毅然上路

  (1)生读C句,教师指导朗读。(体会感叹号、句号的用法)

  感叹号用法:激情万丈,战胜一切的豪情。

  句号的用法:由绝望痛苦转入平静。(师引导的生分析句号在这里的用法:要保存体力;英雄是靠智慧做出来的,并非喊口号喊出来的。)(2)生感情朗读。(叹号前要读出战胜恶劣环境、战胜自己的豪迈之情,句号前要读出归于平静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1.把“在沙漠中心”做课文副标题,给课文拟个正标题。

  2.学生拟题,师生互动完善。

  生a:热爱生命,向往真理

  ---在沙漠中心

  生b:让人性变得强大起来

  ---在沙漠中心

  生c:让生命永不绝望、---在沙漠中心

  生d:走下去

  ---在沙漠中心

  (城关二中汶莉红整理)

  第三篇: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客观景物+主观情感=意象

  意象+意象+??+意象=意境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明确:

  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1.“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三、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四、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五、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

  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篇: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与‘秋’有关的诗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古人写“秋”通常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

  伤春、悲秋。秋,总是思念与感伤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诗人杜甫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

  请同学结合课前预习,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二)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过很多杜甫的作品,对这位诗人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2、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读杜心解》有写到:“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杜甫是如何借用秋景寄托情感的。

  (三)初读感悟,吟咏诗歌韵律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找出不懂的字词。

  2、找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1)请同学展示自己划出的诗歌节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请同学展示自己找到的韵脚。

  森、阴、心、砧。

  (四)再读诗歌,把握意象特点

  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探究)请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1、分别找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的意象。

  首联: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颔联: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颈联:丛菊、孤舟;

  尾联:寒衣、暮砧。

  2、解析意象特点。1)首联

  A、玉露:一方面玉露在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另一方面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天易生思乡之情,并且作者寓居夔州,远离家乡更易引发思乡之情。

  B、枫树林,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

  C、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2)颔联

  江间波浪间天涌,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作者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3)颈联

  A)丛菊:菊花是在秋天盛开,它既是幽人高士、坚贞高洁之花,更是感时伤怀之花。

  B)孤舟:孤,说明形单影只,与上句“丛”相对,更显悲凉、哀伤。4)尾联

  A)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一年将尽,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

  B)暮砧:捣衣声。“衣”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引起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想到家庭的温暖,更添无尽的思乡愁绪。

  (五)精读涵咏,体味诗人情感

  1、题为“秋兴”,遇秋而遣兴,思考杜甫笔下的“秋”是什么样的。

  本诗前两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并找出本诗的画面特点。

  萧瑟阴森,恢弘大气。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作者描绘的这幅秋景图传达了什

  么样的情感呢?

  忧国、伤时、悲凉。

  4、杜甫看到秋景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感情呢?

  后两联写出的游子思乡漂泊之情。

  (六)回品文本,体悟诗歌思维

  本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尝试梳理本诗的解读思维方式。

  本诗围绕“秋”展开,首先解读本诗描写的“秋景”、“秋景”的特点,再解读“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何有这种感情。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

  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本诗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八)课后作业

  1、请大家谈一谈学习这首诗的感悟,或以“秋”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2、熟读并背诵本诗。

  第五篇:《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生活经历。

  2.品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悲秋之情。

  3.学习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诵读诗歌

  1.全班齐读

  2.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三、品读诗歌

  每一首诗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段故事、一段感情或者一种情绪,初读这首诗之后,你从中读出故事或者一种情绪了吗?

  1.学生回答直观感受

  一首诗到底传递了怎样的情绪,需要我们从诗本身的字里行间去发掘。而情绪、情感的表达往往通过借助一定的媒介,在诗歌中,我们把这种媒介称之为“物象”,物象是客观的,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这些物象上,这就形成了意象。

  2.诗中选用了那些意象呢?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3.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想念故乡的急切。

  ⒉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⒊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该知道。所以说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㈤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

  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一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谁来说说?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暖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静。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分外凄凉。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推荐访问:家园意识怎么理解 意识 理解 家园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775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