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文化产业存在不足(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11 13:11:36

篇一: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宏观管理和整体计划。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在充分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县尚未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对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应有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的状态,致使市场竞争出现局部无序和混乱状态,文化产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柱企业。

  (二)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整体上来说规模小、规格不高,属于小打小闹的范畴,无法形成大品牌,没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有资源,但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整体效应;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使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更没有发挥产业的效用。

  (三)对地方的、民族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目前,我县对县内的人文资源,有渊源丰富的侗族文化,如:“傩戏文化”、“侗家山歌”、“习俗文化”以及老区革命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现在是开发整理出一点文化表皮层,就急于投放到市场,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整理,变成先热后冷,缺乏吸引力,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部分文化市场管理缺位。目前,我县还有一部分文化市场未得到及时有效管理,如文化旅游市场、培训市场、文化市场等。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加大,这几类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市场。其次,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县文化稽查队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编制3人。人少事多,文化稽查队实施执法工作专业人员缺乏,办案人员是非法律专业执法人员,都是文化部门抽调人员,素质不平衡,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势必影响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同时,执法手段、条件都很落后,执法监

  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也是文化执法所必须改进的问题。

  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我县还没有形成对文化市场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还不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其形成发展的时间较短,有关管理制度和手段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为了使我县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达到大发展、高效益的目的,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市场科学的发展体系是培育经济多元化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它的发展影响到多个相关行业。同时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些年来为国家上缴利税收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带动其它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所表现的积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县域各种经济共同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领域。尽快制定鼓励引资、融资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同时科学规划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确定重点发展的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框架。

  二、加大政府主导作用和部门职能转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摆脱过多的行政干预,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根据文化市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以法规制度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推进加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重视和发掘民族文化,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地方政府要从资金上、统筹上、规划上优先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提供精神消费品的行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带动人们以积极健康享受生活、追求生活,从某种程序上说,兴旺发达的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要修缮并保护好龙溪古镇和烈士陵园等建筑,将波州暮山坪古建筑民居群落和革命初期唐伯庚故居纳入文物保护开发。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做好“傩戏”、“汉剧”、“菩萨戏”和“傩堂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开发和整理好侗歌(凉伞、中寨腔)、高腔戏、土号、上刀梯、“妹妹灯”、民间唢呐等20余种民间歌舞曲艺及民间雕刻、编织、侗布印染艺术一起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向省级、国家级

  “非遗”的申报工作,向外展示我县民族文化艺术多年累积瑰宝。加强对夜郎谷漂流、斗牛、斗画眉、八江口温泉、夜郎风情乐园等旅游资源完善利用,积极推广侗乡蔡家牛肉、黑油茶、凉伞豆腐等美食文化,进一步整理我县传统画眉节、尝新节、坳会节等民间节日文化,使我县的文化生产资源不断继承和发扬,引导文化产业大发展。

  其次,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上,加大“三个中心一行业”建设。即:一组建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好县内各项演艺活动。二成立艺术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县文化馆发挥好自身的艺术人才优势,采用独办或吸纳资金或与学校联办的方式,培训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表演、摄影等内容。三建好县电子阅览中心。充分利用全国图书资源联网开通的优势,举办各类培训班,增强图书馆的造血功能。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抓好古夜郎旅游开发,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旅游观光。以现有侗家乐休闲、度假村为基础,注入民族文化内涵,融民族戏曲、舞蹈、起居、饮食文化入旅游行业中,让来客体验侗乡的民族风情,这样对发展我县旅游文化产业起到极大牵引效应。

  四、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根据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市场布局的特征,对各类文化经营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地加以政策扶持和鼓励,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前景看好

  的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发展势力较弱的,可帮助其转产,或者入股重组入市场看好的文化企业。积极加强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外来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充实和发展文化产业,积极落实文化经济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投入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入。鼓励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的大众化。

  五、有效的管理模式培管文化市场。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凸显发展不足,而娱乐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的发展速度和经营档次规模则显得发展超前。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引导各类市场的均衡发展,而对发展较缓的,则采取政策优惠、税费减免、等方式来鼓励刺激生产。

  六、加强文化管理队伍素质建设。文化管理部门,尤其是文化执法队伍,应该严格按照“勤政、廉政、高效”的原则,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严格依法照章办事,杜绝“索、拿、卡、要”等现象。加强文化队伍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执法队伍编制不全,人手不足的状况,应该适当扩充人员编制,录用专业人才充实执法队伍,保障执法到位、服务于民。

  一、缺乏展示艺术之花的平台

  艺术之花的绽放需要土壤,需要展示的平台,一批出自重庆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影响的艺术家证明,重庆不缺培育艺术之花的土壤,缺的恰恰是让它们在世人面前展现其绚丽多姿的平台。所谓展示平台,有两重含义:一重是指演出展示场所的硬件建设;一重是指文化艺术品牌的锻造。譬如成都双年展,就是一个由艺术品牌搭建的平台,这种平台,不一定与某个具体的展示场馆相联系,而是由它的知名度、影响力、参与者的个人身份等等所组成。好莱坞是全球商业电影最大的展示场所,但好莱坞影院的建筑规模,却平凡无奇,拿它与国内的许多高档影城相比较,真的叫做“拿不出手“来!好莱坞的名气来自哪里?来自它的历

  史,来自它的评审者身份,来自它对全球商业电影市场的潮流把握。

  据《时代信报》报道:2008年重庆市“两会”召开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由于重庆主城缺少良好的演出场所,当前最“顶级“的演出场所奥体中心在遇到大型演出时,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又有内场外场不能同时开放的限制,导致演出票价高,很多市民消费不起,重庆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而低迷。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重庆主城有着适量的、合适普通百姓消费能力的演出场所,达到重点设施与基础设施相配套的目标,那么主城的一些民营演出公司肯定会获得更肥沃的生存土壤。

  二、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重庆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少旧破等问题,成为制约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没有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营运的目标,机构设置线条不清,上下管理职责含混,大文化整合能力不强、办文化多于管文化、管脚下多于管天下。二是活动方式不新。习惯于“演出十展览十比赛”的“老三篇”运行模式,不善于更新文化活动内容和文化活动方式,缺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思维模式策划与运作大型文化活动的能力。三是文化队伍不稳。天天呼唤改革,但真的改革一旦来临便“叶公好龙”,怨天尤人,诚惶诚惶,看不清深化改革的光明前景,新的人才无法引进,老的骨干挽留困难,“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生动局面的形成有待时日。

  三、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发达

  投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发达,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之一。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目前,重庆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没有形成,投资渠道单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往往受到资金制约,还是一味地靠政府投入。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资金流动畅通。因此,建立发展重庆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是当前一项十分紧

  迫的任务。此外,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造成文化产业企业融资困难,再加之目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文化产业企业尤其是实力并不雄厚的民营文化企业来说影响很大。

  四、对“文化竞争”和“文化个性”认识不足

  无可否认,重庆的文化沉淀厚实,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对“文化竞争”和“文化个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不够,制约了资源的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对重庆文化个性的认识。这个“个性”应该建立在对世界文化、历史文化、时代要求和重庆地方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如果重庆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完全趋同和同质化,而且又无新的创意,那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引起共鸣和产生吸引力,更难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源和产业资本。

  五、特色文化产品稀缺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了特色文化产品稀缺。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够,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而且文化产品稀少且粗放。据统计,重庆目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40%左右,而纽约、伦敦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超过80%,北京200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占到了全市GDP比重的%。另外,文化产业缺乏创意与创意人才。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内容产业,创意是其本质特点。要创意,必须要有洞悉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前沿,融汇中西的国际创意人才。目前在这方面,重庆尤其薄弱。

篇二: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逐步完善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引导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动漫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文化产业职业培训机构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12~

篇三: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市场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存的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要求,与新形势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亟待进行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不少,主要从两个的方面对其总结,一个是各种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另一个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种种问题。

  (一)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1.缺乏品牌文化来占领国际化的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且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在慢慢改变,文化传播的设备与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了国际之间的众多的相互交流,也使得国外文化潜移默化的进入中国市场,这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与挑战。众所周知,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同样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市场,只有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谈及我国的特色文化的培养,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各民族的多彩特色的文化元素让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享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太令人满意,在各国文化浪潮的冲击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市场占有率不理想,同时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来发展好自身的优势文化产业。这种现象很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坚持更大程度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同时,要消除这种现象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影响越来越大,大家竞争的不仅是产品,还争相输出理念、输出制度、输出创意。而我国的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号召力,这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据统计,我国的文化产业约占GDP的3%,而发达国家一般可达10%~12%。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比重跟发达国家还存在一

  定的差距。在国外文化资本与产品不断涌入的同时,我国文化产品要发展到“既能走出去,又能守得住”(“既能守得住,又能走出去”)的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

  2.供求失衡严重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

  供求平衡是市场存在与发展的原则,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流通,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物质需求充裕的今天,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与复杂化,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虽然文化产业在我国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赶不上文化精神需求的增长速度。根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材料,在总消费支出中,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1985年为8.2%,居第四位,排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之后;1990年为8.8%,超过了家庭设备支出,排在第三位;1998年跃居第二位,仅次于食品支出;1999年已提高到12.3%。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46%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与自己的需求不对路,难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出供求关系的脱节[2]。供求关系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文化产品市场的快速、健康与稳定的发展,不少研究表明我国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方面一直呈现缺口较大的现象,面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但供给一直不到位,不仅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要求,抑制了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且还导致了不规则的市场交易产生,盗版、侵权与违法经营不健康文化物品的现象屡见不鲜,极大的干扰了我国文化产品市场的扩大,同时对社会与谐稳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再加上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健全的市场主体。目前,在我国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缺乏健全的市场主体,使文化产品供求失衡问题在我国进一步加深。

  在当今社会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成立我国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对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积极建立打造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我们国家生产的文化产品的市场拥有额度。

  3.政策体系不健全

  首先,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这显然是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最大的缺陷。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政策就像文化管理体制一样,政出多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宏观与微观上都有一定的政策,但是缺乏从产业角度考虑的政策。其次,相关产业政策缺乏

  稳定性与连续性。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能保证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有利于其长期发展。最后,产业政策缺乏前瞻性。在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发展瞬息万变的新兴产业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很多,这就要求产业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将不能适应实践的变化,造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在这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艺术产业中,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民营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而相关的政策条款中却没有此类机构的应有的地位,这必然导致微观主体的无所适从。①

  4.整体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文化产业的大部分生产能力或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一些边远贫穷地区的文化产业化程度是非常(较)低的,有的甚至还没形成产业形态。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则因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很(较)少。尤其是在边远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很难开展文化活动(连文化活动都很难开展),就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产业了。

  5.我国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体系比较单一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金问题。由于文化团体或产业单位的发展经费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广泛而又正当的投融资渠道,至今没有达到其他产业的市场融资能力,限制了其规模化运作扩张的能力。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被视为纯粹的公益部门而由政府财政负担生存经费。这种体制使得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因)缺乏资金而阻碍了发展。另外,我国目前的社会性投资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科学的研究论证,运作过程又缺少必要的监督与保障机制,加上文化产业本身的风险性较高,往往造成失败投资或无效投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这个根本原因,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撑),缺乏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系,从而造成资金的来源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投资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

  ①②

  谭博(2008).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17-18.陈安安(2005).我国文化产事业投融资现状简析[WP].20051116[20100410],.

  支撑),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①

  6.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措施,虽近几年我国加快制定了一些法规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性,但现有法规、政策系统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文化产业化需要,立法涵盖面依然不够,很多方面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另外,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下,文化资源分配的公共性与公平性问题凸显,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管理力量的不足,我国文化市场出现管理失控,产生负面效应等问题时有发生。总体上来说,我国文化立法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以WTO成员国的身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参与竞争的情况下,文化立法急需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文化产业发展自身内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体上存在着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文化产品供给量不足,而且地域性差距也很大,造成整个文化市场参差不齐,经营混乱。在外部没有形成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产业自身被滞后的机制束缚,内部没有全新的思想作指导,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在关键的动力因素上的投入力度不到位,没有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文化产业发展内部体制严重滞后且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1.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创新的机制与理念。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我国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与机制不能(再)适应环境的改变,内部机制缺乏弹性,组织内部运转出现滞后的现象。虽然近年来,我国也在进行不少改革性的尝试,但是改革延迟性不可避免,组织还没有形成新的运转模式,同时新的环境又对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一直在追赶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产业发展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导,总体的规划远见性小,内部结构组织不合理,组织中缺乏创新的机制,不能对外部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有学者对文化产业存在区域性差别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产业区域性研究的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是因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理念创新不同,并认为理念是产业发展的“总阀门”[3]。可见,理念的先行指导是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创新的理念才能带动创新机制的建立,才能使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前瞻性与

  ①龚佳元(200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迪斯尼公司个案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14.

  动态性。

  2.文化产业内部体制存在弊端

  虽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但是现行的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文化产业的九大门类分别有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存在管理混乱冲突的状况。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趋于规范与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不健全的并存现状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下,)许多文化企业都采用人为管理与制度管理模式,直至当前,(虽然当前)文化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我国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已日渐规范,形成以人本管理为中心的、面向市场的产业化的运作管理模式,但目前人为管理与制度管理仍然是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模式。这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同时,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清,仍然管得过多、过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日益突出,严重地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与法人实体,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文化产品供给与文化产品需求之间,文化产业消费者与文化产业经营者之间产生矛盾,这是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处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与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使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感到难以适从,还容易产生谁都管不着的灰色地带,使得几个系统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①

  3.我国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技术更新太慢

  人才与技术是每个组织或者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少不了这两个因素,它是发展的持续性动力。各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没有技术与人才这两个智力因素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会长久。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在一段时期内,它将是制约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瓶颈之一。表现在:一是缺乏文化产业高级管理创新人才。就目前来说,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数量非常稀少,尤其是能够从事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产业运作的人很少。二是缺乏文化产业高级经营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高素质经营者,尤其需要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需要文化产

  ①谭博(2008).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18.

  品与服务的策划、包装、营销人才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广告推广等方面人才。但整体上看,目前真正在市场上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绝大多数人素质较低,不擅长产业经营,缺乏资本运作能力与经验,这就造成一些经营者不讲文化品位,单纯追求文化商品利润,而文化修养较高的文化人却不善于或无能力实现文化的产业运作。三是缺乏适应信息时代文化产业高技术化人才。在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强力渗透下,我们尤其需要能够运用高新技术于文化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是最缺乏的。①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上两个大的方面。从外部客观环境方面而言,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协调、促进作用未完全实现,政策、法规、制度等层面的建设工作滞后。从文化企业自身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良好的管理体系,在市场定位、人才引进、以及企业发展的创新性等方面落后,从而直接制约了其发展,市场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企业相比较差。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前景可观,但整体上存在着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格局依然是经营单位众多,但各产业内部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且各产业分散经营,造成产业资源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因而对于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需要更高层次的政府协调来统一协调与总体规划,以实现资源重组与整合,形成自己的产业群与产业链,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升级。

  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外部环境:

  1.构建有利于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环境

  笔者认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制环境。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转型过程中,对体制与政策环境敏感度较高,对宏观经济环境敏感度较低。根据《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课题组以前曾经做过的测算,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环境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的今天,影响上述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性的而是体制性的,为此要进一步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体系、管

  ①龚佳元(200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基于迪斯尼公司个案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13.

  理体系、开发体系、运营体系、宣传体系等。为此理应抓住机遇,充分运用政策,加快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2.搞好科学规划与整体布局,划分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领域与板块构成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要做好统筹规划,搞好整体布局,确立当前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总体目标与分阶段目标。坚持的原则应是:历史性、时代性、先进性、特色性、娱乐性相统一。既要有与国际接轨构筑大文化的气派,又要保持自己千百年凝铸锤炼的本土文化特质。还要把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大学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要依据当前国内外文化发展的走向与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搞好特色板块的设计与构建。

  3.加强组织推动与联合协作,实现文化资源不同板块间的共赢发展

  开发区域文化资源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为此应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体系。其体系组建原则是:权威性与群众性相统一、行政领导与专家功能队伍互补,并确保组织的统一协作与高效精干。为此,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并成立专门办事机构,制定文化资源开发战略与工作活动计划。突出主题,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形成合力。还要广开视野,吸纳人才,把一批优秀骨干力量推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前台。要加强与周边地域与国内重要经济板块的联合与协作,搞好产业对接与融合互动,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域重大板块的辐射带动,努力提高自身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格局。

  (二)面对我国文化产业内部的困境:

  1.确立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思路,努力打造高端与核心竞争力

  打造高端与核心竞争力,应重点放在培育有区域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上。将区域文化发展一体化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现由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变。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区域文化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与市场壁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依存的区域性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促进

  各种生产要素与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大力推进区域文化一体化,即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文化开发一体化、信息资源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应把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立足点牢固确立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与审美新需求的基点上,坚持人文与自然、动态与静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与国际文化接轨,培植凝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2.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铸造文化产业基地与特色文化产业群

  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高标准高起点地抓好文化产业基地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把文化产业的承载平台做强做大。实施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文化大企业,通过围绕历史、地理、人文、生态,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会展、数字与动漫等为一体的文化航母,提高区域文化在国内外的整体竞争力。随着卫星通讯、数码技术、国际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文化的流动与交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趋于国际化全球化。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打破地区资源分割,进入更大市场重新配置。所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寻求更大区域的广泛协作。要发挥城市的协同效应,依据区域各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确定不同的文化主题,发展具有区域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发挥文化的集群效应。

  3.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的活力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创新。没有强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产业不会获得巨大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要在政府规划指导与政策引导下,不断拓宽市场运作的途径。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化创新,探索采取多种运营体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体制。一是要探讨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及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等途径,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努力争取在沪深及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登陆欧美资本市场。二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创新机制,建立政府、大学、企业、团体、民间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加快项目市场化运作。三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创业援助基金,积极构筑引导、聚集民间资本进行产业投资的金融平台,从而更好地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文化经济与扶持中小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广泛吸引海内外力量共同开发区域文化资源。

篇四: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弊端及解决措施之孔见

  杨全玉

  (互助县文化馆青海互助810500)

  【摘

  要】发现文化产业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阐述了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文化产业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总结和借鉴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产业

  发展问题

  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8)04-页码-页数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产业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尽管跟随社会经济不断飞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存在和产生了一些问题。作为文化产业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正确看待出现的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从当前来看,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缺乏文化支撑

  文化产业是的核心就是文化,或者可以具体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所谓文化产业,就要真正的以文化作为支撑的产业。但目前,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产业”缺乏“文化”支撑,“文化”和“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多产业只是罩着所谓文化的外壳,内部根本就没有文化,不仅不注重挖掘文化深层次的内涵,还充斥着低俗庸俗、毫无营养甚至有毒害人们思想的内容,这样与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相反的所谓文化产业比比皆是,从“雷人”的影视剧,到不堪入目的喜丧演出;从打色情、低俗擦边球的网页广告,到充斥血腥暴力的电脑游戏。这些现象都在反映着问题的严重性,其对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2.文化产业存在盲目投资、缺乏创新的现象

  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当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鼓励其发展,但是由于投资渠道过窄,文化产业市场不成熟及监督缺位,还有行业准入不规范等原因,文化产业投资明显偏离理性的投资渠道,大量投资方式极不合理。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例,一家婚恋节目收视率上升,一夜之间,所有的电视台都上婚恋栏目;一家推出“亲子”节目,不出一月,家家电视台均上演“亲子”节目;一家推出选秀节目,不出半载,满屏皆是选秀节目;更不用说各类小游戏、文化APP、脱口秀栏目、文化服装品牌、景区文创产品等等文化产业品类。各种山寨、复制[1]

  行为比比皆是,文化产业存在跟风投资、缺乏创新的问题,不但浪费了资金,还污染了市场,实际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3.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的约束

  任何一个事物的优良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科学的管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但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文化产业管理及监督部门体制的僵化和落后,还有文化产业管理监督人员文化水平素质不高等种种原因,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关文化管理人员片面的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解为表格、资料、档案的完备,事事都填表、写报告,将文化强国战略片面定义为文化类展会数量和规模的大小。以文化产业公司周周有展会,全国各地跑等为指标,这些片面、不科学和不切实际的管理监督举措,不但没有减轻文化产业发展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新的束缚和管制,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4.文化产业过度泛滥的构建

  要有科学的、宏观的决策,以及微观的、细致的规划,才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在对某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解后,就可以发现,他们没有考虑到其所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水平,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细致的调研与分析,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缺乏精确的掌握,不是真正的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概念,因此形成了文化产业大量出现,过度泛滥的情况,所创造的文化产业的质量很低,并且普遍存在着雷同的情况。比如某些地方盲目的跟风,修建了大量的主题公园,再比如某些地方跟风拍摄山水实景剧,建设的大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泛滥出现的动漫基地创意产业园区,使得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竞争很激烈,文化产业发展很繁荣,其实层次都很低,也没有创造什么经济价值。这些因为浮躁的心理,短浅的目光带来的行为会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只是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

  [3][2]文化产业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方式

  上文中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工作实际出发,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1.理性认识文化产业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必须要真正认识到文化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严肃对待文化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文化核心的内涵外延,以“做产业先做文化”的理念,为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化的教化功能。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需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并且通过推动文化产业或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只有拥有了强有力的文化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长久良性发展。

  2.注重创新,把握市场,理性投资

  投资者必须要结合市场的动态变化规律,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重点关注创新,放眼长远,理性的进行文化产业的投资。一方面,政府需要细化相关政策,增加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以鼓励各种经济力量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扶持长远及多元化的理性投资,并建议行业建立准入标准,防止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浪费文化资源、资金的现象出现。要提升资金的利用率,提倡和鼓励创新,以市场的手段,更好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3.深入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涉及到的管理监督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责权不明确的情况,有些职能又存在着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或者管理越位的现象。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在这里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其服务职能,但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给文化产业减负增力,推动其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4.理性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不可以简单的认为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门类一样,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不可以不考虑其特性,若是盲目的发展反而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害,更不可能使文化能够繁荣发展,必须要对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理性的认识,掌握好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才能真正的实现推动文化产业均衡、繁荣发展的目标。

  结语

  归根结底,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引起从事或管理文化产业人员的思考,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李跃.浅析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12):162-163.[2]梅文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9(2):81-83.[3]荆林波

  李蕊.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8-9.

篇五: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

  中国有着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上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及规模效益。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无论呈现怎样的多样性,但它的基本趋向只能是现代生活期望的满足和补充。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必将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的基础上。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力量薄弱

  文化成为产业,就在于一些高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高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4年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此相对照,中国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因此,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三)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但“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同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许多产业如传媒集团国有资产主体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脱离了,但又转向了党委的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承担起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这样,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改革目标遭遇地方行政和行业主管双重阻力,并未得到有效实现。

  (四)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规则接轨力度不够

  加入WTO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并没有完全与WTO的协定接轨。应该说,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开放方面保持了务实和谨慎的态度。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有关划分类别来开放文化产业,而是根据国情将可以开放的领域单列出来作出承诺,开放的领域是有限的,开放的幅度是可控的。

  如果说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尚须顾及文化产业的起步、经济发展实力、国家在世界所处地位等因素,那么,文化产业部门(集团)在发展观念上就应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带动产业集团奋起直追。但集团在发展观念上仍然因循守旧,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文化产品存在内容必须承载教化大众的功能。文化产品所带给大众的娱乐、消遣功能远比教化功能小得多。

  (五)文化产业政策滞后

  中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后,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但是,有些政策是滞后的。这些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将中国的文化事业平稳地过渡到文化产业的作用,而对于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的作用不大。文化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国际化程度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在文化产业政策上,还没有顾及到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层面,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战略不配套。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结果与预期目标出入较大。出现了一些文化主体的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背离的事实。一是文化主体之间行业发展不均衡,从而制约一些行业的产业化进程。二是投资文化产业的资金风险加大。而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三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成为文化产业化的阻力。

  (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无序化状态

  文化管理机制的陈旧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还是政府主办和政府垄断性质的,是一种“微观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育,社会资本已经流动,技术创新活跃,文化市场的产业链条已经有所形成的形势下,显出种种“越位”、“缺位”、“错位”的弊病。这一点在市场发育方面表现突出。缺乏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考虑到文化市场特殊性的现代投融资机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文化产业跨跃式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入WTO以后,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实行的不同产业环节“区别准入”政策已经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发展。

篇六: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篇

  第一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区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54亿元,从业人员11.1万,资产总额7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5.7亿元。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GDP的1.07%,与全国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1.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6.37%;最低的是河北省为0.8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1.0-2.0%之间。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

  初步测算,200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2004年增加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内蒙古GDP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过第二产业。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2005年内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

  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继续扩大趋势。

  (二)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

  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已发现各种文化遗存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158处。内蒙古馆藏文物现有50余万件套,有些文物还到国外展出,内蒙古博物馆曾在美国举办过恐龙展和辽代文物展。一些专题考古研究也硕果累累。

  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在内蒙古发扬光大。其中蒙古族长调歌曲、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乌力格尔、蒙古族和达斡尔民族舞蹈、二人台、那达慕、祭敖包、赛马、摔跤、射箭等,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近200个剧(节目)在国内外的重大文艺活动和比赛中获得400余个奖项。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横贯东西部12个盟市、90多个旗县市区、全长近一万公里的光缆干线网,形成以呼和浩特彩电大楼为中心,以发射台、转播台、差转台、卫星地面接受站为辐射的集发射、传输、接受多种功能综合运用的广播电视覆盖网。200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64%和90.15%,汉语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输,已覆盖了全国及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蒙古语卫视每天播出18个小时。

  新闻出版也初具规模,出版实力明显提高。内蒙古现有8个出版社,年出图书2300种以上。截止到2005年,内蒙古图书出版已达

  5497.34万册,各类杂志1473.4万册,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报纸2.7万亿份。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3和2004两年,内蒙古图书出版的市场占有率为0.75%,进入到全国前20位。

  影视剧产业有新的突破。内蒙古影视剧产业具有题材、景观、人才和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拍摄的《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东方商人》、《燕子李三》、《党员二愣妈》、《铁道游击队》等多部优秀的影视剧,公演后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内蒙古著名导演王新民领衔的影视工作组,现正在启动百集大型电视剧《大盛魁商号》的拍摄工作,同时筹建集旅游、商业、影视拍摄为一体的大盛魁影视城,内设旅蒙商博物馆、呼和浩特历史博物馆等五个馆,这必将使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彰显。

  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绘画、书法、雕刻、民族工艺品制作等,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光大。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近些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长,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市(盟)、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内蒙古用于文体广播事业费总投入为55.79亿元,年均递增17.65%。仅2002至2005年,内蒙古新建和改扩建93个旗县图书馆、文化馆;建成19个旗县宣传文化中心,100个苏木乡镇文化站,总投资15259万元。城镇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建设也方兴未艾,各地已建成文化广场230多个,仅包头市就有89个,呼伦贝尔市有21个。首府呼和浩特市投资5200万元建设的内蒙古文化大厦已于2005年建成使用,投资5.5亿元的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新馆将于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投入使用。包头市博物馆、通辽市民族博物馆、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鄂尔多斯市七大文化工程、满洲里套娃广场、河套酒文化博物馆等,都将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文化阵地。一个城乡联通、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四)文化旅游业挑起大梁

  从1978年起步的内蒙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于内蒙古旅游业之中,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已发展成为人们所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与此同时,牧户游、农家游、蒙牛工业游、鄂尔多斯羊绒、北重兵器城、河套酒业等牧区乡村和工业旅游项目也在悄然兴起。2006年内蒙古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451.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8.24亿元,外汇收入4.04亿美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9.71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间接带动就业72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五)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新兴的会展业、节庆活动、文艺演出业、特色文化活动、音像业等项产业活动在内蒙古发展迅猛。

  会展业如火如荼。内蒙古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药交会、洽谈会等,参加的客户和观众达200多万人,成交额达3亿多元,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收入8亿多元。仅内蒙古展览馆近几年年均接办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就有18次之多,接待观众80多万人,年均实现利润200多万元。

  节庆活动异常活跃。近几年来,内蒙古共举办了大大小小的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群众节庆文化活动上千次之多,知名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有30多个。如分别在呼包两市举办的两届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六届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四届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阿拉善盟举办的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通辽市举办的七届科尔沁艺术节、乌兰察布市举办的三届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等等,都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如赤峰市和阿拉善盟的赏石业、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业、乌海市的书画业等等。尤其是阿拉善盟的赏石业,已在巴彦浩特镇的黄金地段建起占地5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最好的奇

  石文化旅游城,固定的奇石经营户就有400多户,年贸易额达1亿多元。赤峰市的巴林石受到国内外赏石界和收藏家的追捧和青睐,仅巴林石集团年销售额每年就达2亿多元。

  文娱演出业精彩纷呈。内蒙古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公益和商业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内蒙古杂技团赴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13个国家400多个城市,并且已签定2008年赴阿根廷和爱尔兰等国家的演出合同。内蒙古歌舞团赴北京、广州演出《蒙古婚礼》上百场,并应邀赴美国演出《白云飘落的故乡》等。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赴北京演出《鄂尔多斯婚礼》等等。此外,还引入国外和国内的演出团体到内蒙古演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内蒙古的文娱演出市场。

  音像产业逐步做大。内蒙古音像产业经过艰辛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突出民族特色、精心锻造品牌、注重效益的发展之路,以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作为唯一的一家内蒙古出版单位,先后出版了《内蒙古民歌精品典藏》、《草原世纪精曲》、《内蒙古长调民歌集粹》等音像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影响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区、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音像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内蒙古的音像市场的扩大,目前内蒙古经营音像制品的批发单位有2个,音像零售出租单位4000多个,音像放映网点400多个,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此外,文化产品生产业也开始起步。如金威视盘光盘生产线落成投产,填补了内蒙古空白。一些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催生了内蒙古文化产品生产业的蓬勃兴起。

  (六)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自治区及各级政府在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同时,逐步转变职能,由原先的办文化转向了管文化、由管微观转向了管宏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推进了政事企事分开。对出版发行业、报业、广播影视业等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做了调整归并,进行了资源整合。如出版业在编、印、发、供四个部分推进了体制改革,组建了内蒙古出版社集团公司和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加强了国有文化资

  产的经营管理。如内蒙古外文书店下属7个营业部门制定并推行了“绩效管理制度”;内蒙古民族歌剧院以项目为中心推行聘任制,与市场接轨进行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按照实力考聘演职员、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改革等;三是有效地推进社会办文化事业的发展。如王新民影视工作组与北京科技技术学院合作投资创建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呼伦贝尔市推出了全国第一家私营电影放映公司―扎赉诺尔银河电影放映公司,被国家广电部、文化部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荐。

  (七)文化产业服务保障逐步加强

  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2003年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今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民族大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内蒙古文化建设能够先于经济建设,较早走进全国前列;并且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盟市及一些旗县的党委政府也作出了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自治区财政从2004年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年规模1000万元;2005年自治区又设立了文化大区建设专项资金,年规模达2000万元。在2005年一年中,内蒙古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近50项,仅盟市一级就先后建成红山先民聚落园、契丹辽文化民俗园、漠南长廊文化带、赤峰国际会展中心、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乌海影剧院、书画院等。与此同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的投入也不断增长,鄂尔多斯东联集团投资2.3亿元建设的成吉思汗旅游区、包头神华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兴建的阿尔丁会堂,通辽环哲书店在区内外投资开设的24家分店的产业集团等,表明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已见雏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产业规模偏小

  当今文化产业越来越集约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呈现出散、弱、小,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就内蒙古现有的产业运营规模看,已是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等,也低于中部地区如湖南、安徽等,虽然在西部地区还不算太靠后,但与之差距均很小。

  (二)发展地域不平衡

  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内市场。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些地区之间,尽管有的起步早些,有的起步晚些,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大体的规律是,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盟市旗县,思想观念越解放,文化产业也较发达;而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则思想观念就比较保守,文化产业也不受重视。对于呼、包、鄂三市来说,由于物质技术装备比较发达,措施得力,市场发展很快。而像阿盟、兴安盟等经济比较落后,各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乘势而上,以致坐失良机。这一规律也显现出各地文化产业内部的企业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音像业等发展缓慢,有的传统产业如出版业急需用信息化、数字化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结构优化,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但进展一直不快。此外,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搞的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要么均是草原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小而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同板块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造成总体落后。

  (四)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而且即便是确定了重点

  培育也是呈现开发周期长更新慢的状况,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小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五)文化经营市场活力不足

  表现在文化经营部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缺乏龙头企业;经营运行机制僵化,冗员多,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经营活力不足,虽然也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除个别有点起色外,多数经营情况一般,效益不理想,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

  (六)基础设施仍需加强

  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多数比较落后,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因历史上欠帐太多,有些陈旧落后的文化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和改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有近200万人口其中包括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这在情况在有的盟市特别突出。

  平时举办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没有合适的舞台,节庆日邀请国家高水平的交响乐团、歌舞团演出,或举办大型的演唱会都没有合适的场地。

  从根本上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滞后和发展观念落后。在内蒙古许多人甚至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眼中,文化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属于精神层面,只具有政治教育功能,是活跃群众生活的娱乐活动,或者说是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手段,和物质的增长相比实在难以衡量,不容易出成绩。没有认识到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更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其本身可作为产业来运作,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思想观念仍停顿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认识上,致使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一方面消费能力偏低,内蒙古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仅及发达地区一半不到,只有北京

  的37%、上海的40.8%,距中部省市也一定的差距,只及湖南的83.4%、山东的94.1%;另一方面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还没有得到更新,以致市场发展缓慢。“十五”期间,内蒙古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很快,但用于文教娱乐服务的费用所占比重却一直提高不快,2001―2005年分别占13.1%、14.0%、14.2%、13.8%、14.0%,始终处于徘徊状态。此外,市场法制法规建设起步较晚,消费市场经营不规范,手段粗放,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主体渠道单一,基本上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靠财政拨款。社会参与投资才刚刚起步,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还未涉足文化产业投资,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民营、个体及其它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与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

  四是改革力度亟待加强。尤其是在推进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思路不够开阔,手笔不够大气,力度明显不足,还存在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需要突破。

  五是文化人才比较匮乏。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

  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

  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

  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

  之路。

  第三篇:浅析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阜阳市医药批发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药品主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只有具备以上几个构成要件才能判定为药品,但这一定义范围又过窄。而现的标准为是否取得了药品批准文号,只有取得了药品批准文号后生产的产品才能叫做药品,从而进一步缩小了“药品”定义的范围。由于“药品”定义过窄和宣传不到位,近年来,我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由于一些药商的随意开发和过度热炒,导致了产品宣传脱离市场环境,过于依重媒体宣传,盲目夸大产品功效的现象。一些不法厂商打政策的擦边球。披着“健字”、“食字”的仿药食品和保健品并大肆宣传疗效,误导、欺骗消费者。这些仿药食品保健品不符合“药品”的定义也不具有真正的临床疗效,又规避了《药品管理法》对其监督管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使得市场的诚信度越来越低,这是药品市场混乱,特别是药品广告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再者,市场放开、药品招标采购和平价药房的降价风潮,使医药商业的毛利率一路下滑。产生这种全行业增收不增利局面的首要根源是医药不分,这是制约医药商业发展最不利的因素。医生一身兼两职,既开方又卖药,医院拿走了药品流通领域大部分收益,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现象。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流通领域的经济主体、经营渠道、商品价格逐步放开,基本建立平等竞争、自由购销的流通体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商业批发和零售业务受到制药企业的挤压。进货量大、毛利率低这一整个医药商业的特点,主要是没有建立现代医药物流体系,信息系统升级缓慢,运营成本高,经营效能低。“一个药品从生产企业出来要经历七八个甚至十几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太多客观上促进了药价的上涨。”

  医药批发经营配置不合理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一种产业。我国医药行业长期被

  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医药批发、经营企业历史上水平就比较低,基本没有形成较大规模或连锁经营,但药品又恰恰是特殊商品,不是一般企业就能经营的。但是一个省就有几百或上千家药品批发企业,其中没几家是能上规模的规范企业,这不是经济繁荣的表现。经营模式的不合理配置,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阜阳市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的问题在阜阳这个特殊的地方更明显。阜阳医药经过了国营到市场经济的蜕变,从秩序经营到混乱的医药市场,又从混乱的医药市场到有序的经营,阜阳医药市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转变,现阜阳市共有医药批发企业上百家,但只有太和县华源医药有限公司目前是全国比较大的医药集散地之一(除中药),其它的公司能上规模的很少。从市场监管角度和经营销售管理上都带来了很多困难,相对也会出现的药品质量问题。近几年在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和当地药监部门监管严格之后,药品质量问题才得到控制有所好转。药品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它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才会给人带来益处,反之药品是对人危害最大的物质甚至会危及到人的生命。从生产到销售其实主要是保证药品的质量。减少销售中的中间环节也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药品在储存和运输中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一旦由于储存和运输中由于温控没搞好,会出现一些药品效价降低,达不到治疗目地也会危害人的健康。

  2.目前除太和县华源医药有限公司属联合经营统一进货、统一仓储、统一销售外。其

  它公司基本是各自为战,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空。有的小公司一年的销售额没有集团公司一天的销售额多,相对运营成本就十分可观。按照《药品管理法》和GSP要求,凡是药品经营公司从硬件、软件到人员配置上都必须达到标准。对小的经营公司其实是一种浪费,因为小的经营公司经营品种有限,购进数量有限,有很多仓库空闲,设施设备闲置用不上。更有一些公司其实就起到一种中介公司的作用,为销售商提供便利自己没有的主打品种。更谈不上品牌建设和形成规模。

  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竞争力,更没有抗风险能力。一旦市场变化就会牺牲很多的小企业重新造成新的人员下岗。阜阳是个农业城市,乡镇人员以除外打工为主,城市人口有很多从事医药经营,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由药品的定义可知药品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商品,所以医药经营企业只有了解、熟知、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合法、依法、守法经营,企业在只有在保证合法、依法、守法经营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在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确保药品的质量符合要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药品在生产、销售的环节能安全地周转到销售终端,最终到达患者手中。合法、依法、守法经营是一个医药企业的立足之本,下面就有关医药的法律、法规做一下简介:

  (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药品管理法的作用: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保障人民

  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而制定的法律并规定了法律责任,对从事药品生产销售起到了约束作用。

  《药品管理法》规定: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和发批企业必须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

  药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无《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给《营业执照》。

  1、药品生产必须具有

  (1)药品必须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生产记录必须完整准确。

  (2)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和执行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和卫生要求。

  (3)药品出厂前必须经过质量检验;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

  2、药品销售必须有具

  (1)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药学技术人员。

  (2)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和卫生环境。

  (3)药品仓库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4)药品入库和出库必须执行检查制度。

  3、首次进口的药品,进口单位必须提供该药品的说明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有关资料和样品以及出口国(地区)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签订进口合同。进口的药品,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药品检验机构检

  验;

  检验合格的,方准进口。

  4、禁止生产、销售假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1)药品所含成份的外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处理:①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②未

  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③变质不能药用的。④被污染不能药用的。

  5、禁止生产、销售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为劣药:

  (1)药品成份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2)超过有效期的。

  (3)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6、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者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二)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标准

  质量是药品的生命,质量无法保证的药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毒品,不但不能治疗人体疾病,反而贻误治病时机,危及患者生命。基础性工作是必须掌握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是其他工作的基础,如

  果做不好,就很难保证药品质量,1、购进验收标准:在购进药品时,首先应注意对供货单位的合法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从资质审查上把好第一关。如不能完全提供合法资料的单位一般信誉度较差,最好不要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需索取相关资料备案:

  (1)供货单位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GSP或GMP证书复印件,以上均须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

  (2)对供货单位销售人员应索取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授权委托书原件;

  (3)还有双方签订的质量保证协议。以上资料齐全,才可签订合同,实施采购行为。

  验收药品时,应逐批对照实货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内容进行检查,发现外观异常者,不能验收入库。

  2、在库养护标准:出厂的药品经检测合格后即可进入流通领域,在流通环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养护,若不注意养护,合格的药品可能就会变成不合格药品。药品需储存对温度和湿度要求很高。储存温度分常温库0-30℃、阴凉库1-20℃、冷库2~8℃,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若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药物物理或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药品失去治疗作用,成为不合格品;部分药品需要遮光密闭保存;因此,做好药品养护,不只是能够避免不合格药品出现,也是保证药品安全的实际需要。

  要做好定期养护工作,质管人员应对每一种药品的储存条件心中有数,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将药品放在相应库区域储存,过高过低都要采取措施。若温度过高,一些栓剂就容易溶化,温度过低,一些液体就可能冻结或破裂;湿度过大,易吸湿药品就会吸水分解;湿度过低,过于干燥,药品包装如铝塑包装就容易干裂起边,铝塑与PVC板之间就会出现分离,片剂和胶囊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污染变质。因此养护工作必须做好,否则质量合格的药品就会因养护不当变成不合格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也会带来商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三)、医药企业诚信经营

  药品诚信经营体系建设,促使药品经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牢固树立药品经营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自愿向社会公开承诺诚信、守法经营,坚决杜绝经营假劣药品行为,自觉维护好全市药品市场秩序。与此同时,应建立诚信经营的长效机制,坚持“监管诚信与经营诚信共建、引导监督与企业自律互促”的原则,严格药品经营企业设置标准,严把市场准入关,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结合GSP认证和认证后跟踪检查,对涉药单位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实施量化评估、动态监控,建立详细的企业诚信档案台帐,实行不良行为登记备案,促使涉药单位提高信誉度,增加失信成本,促进行业自律,推动全医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四)、医药行业的出路:集中经营形成规模成立物流配送公司,提高竞争力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应进一步加快,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

  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0.59%。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

  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其次,完善物流系统,降低运营成本,是扩大规模、增加利润的必经之路。物流业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组织和管理方式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整合,并进行一体化经营。拥有先进的物流体系已成为参与商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我国的医药商业既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如PSO系统、ESO系统、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又要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适合自己的配送模式,真正建立科技型的商业企业。医药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可以选择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原因是成本低。物流是一门学问,物流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医药企业需要的东西很多,不一定都是自己要做的,还是发扬优势、突出主业、特色发展为好。

  第三,可考虑重组做大做强,区域市场可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不同地方是哪个的经营企业发挥本身的优势,相互协调、支持,既竞争又合作,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和较低的成本。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药市场营销正面临变革。一方面,国家针对医药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我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间大规模并购、重组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医药消费者的素质逐渐提高,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尤其依赖于策划的医药行业将面临着医药操盘模式的创新。

  企业经营中应坚持营销指导销售不受短期利益诱惑坚持管理的正规化长期:加强构筑面向未来的包合医药医疗健康与疾病管理保险金融等的完整的产业链从更高的角度赢得竞争。总体来看,对于我国医药行业来说,2009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促进因素,包括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专项整治带来的市场规范化程度提升、新上市产品数量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为产业提供资金流。二是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形势不稳、全程监管启动、药价政策改革、招标购药持续加压以及医药分开带来的变局。在国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行业自身变化规律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危机中的我国医药行业增长依然可期。

  参考文献

  《药品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于2000年3月17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医药流配送公司中心建设》汪云峰2008-03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浔阳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浔阳区委宣传部凌海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是一个涵盖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制品业、展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业、策划创意业,文化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系统,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浔阳区作为九江的中心城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面临难得的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浔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九江地处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与沿海发达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同时也促进我国的文化体制的变化。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而处在中部地区的九江和浔阳则是刚刚起步。

  总的来说,浔阳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从现状看,浔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不适应,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规模上看,我区文化企事业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

  1低、产业链不长;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从投入看,总量

  偏小,比重偏低,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资本经营尚未起步。文化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另外,城区功能和管理权限的不足、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文化资源、饮食文化等虽有一定的潜力,但还没有得到合理开发,还不能发挥很好的效应。

  二、浔阳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障碍因素

  文化产业跟一、二次产业是不一样的,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二次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上不去,文化产业很难有大的发展。

  政府投入少,文化招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本地居民消费能力低,缺乏知名文化产品吸引外地人来消费,致使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当缓慢。和周边地区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景德镇有陶瓷文化,黄石有服装文化,长沙有演艺文化。这些地区的特色文化对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动作用。而我们的“金秋饮食文化节”还没有龙头项目作依托,主要还是就地取材,看菜吃饭,就文化说文化,对文化产业的拉动力不大。所有这些已成为制约浔阳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构成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

  文化体育与网络、旅游被并列为21世纪最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例如,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日本的化娱乐早在1993年就超过其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值占GDP的五分之一,其视听产品也超过其航天航空产品,成为其第一大出口行业。所以说文化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的落后,我区同发达地区相比又有相当大的距离。

  要实现浔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我认为首先应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1、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

  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浔阳,大力吸引外来资金,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

  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第一资源。根据浔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既要培养我区的人才,更要营造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在文化产业尚不发达的浔阳,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重点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文化行政部门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的需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3、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应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浔阳文化的产业结构升级。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尽快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离,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单位,经营单位与非经营机构分开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规范政府文化部门的行为,对现有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对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

  文化事业单位及地方特色艺术团体,就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以更好地承担起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创新转制,按

  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要真正把发展浔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文联、社联。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为富民强区的战略任务来抓,尽快推出《浔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浔阳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总体目标、要求和措施。要对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积极扶持和支持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各类经营性文化单位做大作强,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

  5、对文化资源实施合理的保护与开发。1995年,文化部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文化资源加以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必须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应当在保证遗产完好的基础上合理地发掘,利用其优势,特别是民俗民间文化如剪纸、麦秆画、丝弦锣等无形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只有有效地保护才能合理地开发利用,切忌急功近利的短期效益观念,要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野来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对

  于不能有效进行保护的行为,要诉之于法律。

  我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发展文化产业都应该把做出特色放在首位。特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赢市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把文化产业真正做成我区的支柱产业。

  第五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估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以实施“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为切入点,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提供了抓手、指出了路径和确立了路标。目前,“九大工程”等具体内容得到全面落实,“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全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崛起,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

  劲的活力,业已形成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增长极,增加值超过百亿元,可以说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保护与发展同步、特色与品牌共赢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一)草原文化的系统研究为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04年,自治区首先成立“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并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对草原文化起源、形成和演进历程及其历史贡献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是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或缺、不可磨灭的内在联系,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草原文化是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深度关系,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以不同的生成元素、存在方式与文化品格同样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因而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同时,草原文化是一个底蕴深厚和异常宝贵的文化富矿,变草原文化资源优势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即产业意义上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化,同样是自治区乃至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命题。内蒙古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深入开展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研究,把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融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伦理基础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汇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洪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草原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其产业化路径的探索,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

  内外得以迅速传播和彰显,草原文化已经成为自治区在全国最大、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体制机制创新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4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并成立自上而下的专门领导机构,全面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确定5个区直文化事业单位和包头、赤峰、通辽、鄂尔多斯等4个城市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试点地区的基础上,对全区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预期目标,即通过企业转制和事业单位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产业企业,综合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手段,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草原文化产业化。与此同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两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推出一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按照先易后难的要求和次序,积极稳妥地推进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微观文化运行机制转换,并在图书发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博演艺等领域首战告捷。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相继挂牌成立;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集团、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等一批独具创新意识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在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转换机制方面,通辽日报社印刷厂、赤峰广播电视报、赤峰红旗剧场等改革试点,率先顺利完成转制;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的文艺团体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改革,基本完成内部机制转换。锡林郭勒、呼和浩特、赤峰和通辽等盟市的演出团体改革后,不仅都有优秀作品问世,而且演出场次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至3倍。自治区直属文化事业单位包括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团、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等在内的59家文艺演出院团,有43家进行了以项目为中心推行聘任制等

  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并制定院团演出补贴等相关政策,活力明显得到增强。特别是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对内部资源进行系统剥离和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整合,使报业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为全区文化体制改革积累了新经验。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进行两次股份制改革,使其迅速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较快完成转企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行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起飞之势。而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无论其资产规模还是创作生产规模,均已形成可观的产业形态,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中影响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三)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全区文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内蒙古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骨干企业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产业链及其关联效应逐步延伸,呈现出快速增长并带动其他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全面整合、对接、优化和培育文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自治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博会展业和民族工艺业,已成为主导行业和重点产业群,与日渐活力的广告和文化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工艺品生产销售等行业,正在建构自治区文化产业生产、传输和销售的链条和体系。

篇七: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三篇

  第1条

  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党的十七大把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面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尤其需要冷静和清醒。

  形势越好,就越需要科学发展。情况越好,就越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形势越好,就越需要理性的发展。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文化产业的“粗放型”和“无差别型”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科学决策,还需要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科学规划。

  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缺乏对产业发展的详细调查和理性分析,忽视了政治经济、地区的社会基础和产业基础,对文化产业的把握不够准确,发展不够全面,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刻和准确。

  这种对文化产业的“泛化”理解和“泛文化”发展导致了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滥用”现象。仓促行动、盲目建设、低水平开发、同质竞争的现象经常发生。

  例如,主题公园的建设“紧跟潮流”,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激烈的同质化和低水平的竞争。

  另一个例子是,许多地方跟随拍摄风景剧的趋势,但很少有人能赚钱。

  另一个例子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激增,文化产业园、动漫基地、创意产业园遍地开花。

  必要的公园是需要的,但是这种基地的扩散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什么?在这些浮躁而奇怪的图像背后,是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专注于眼前满足、而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短期愿景。

  (2)文化产业发展的盲目投资离不开资本投资的保障。

  近年来,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同时也表现出非理性的冲动性投资和非理性的投资方式。

  以电视剧产业为例。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数据,中国在XXXX的电视剧总投资超过60亿元,年产量为1.4万集,居世界第一。

  与高额投资和巨大产出不相称的是,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同期的数据,中国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例为5:3。在过去的三年里,超过10:1.40%的电视剧已经制作完毕,从未播出,投资无法收回,超过60亿元的投资直接回报不足17亿元。

  首先要为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喝彩。如果他们不赢,他们无疑将浪费国家的物质和财政资源。

  (3)忽视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不是内容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

  与普通产品不同,文化产品应该具有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然而,在当前的文化发展中,一些文化产品没有文化,而是披着文化的外衣。他们迎合曲调,低俗低俗,缺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不注重探索时代的亮点和人性的内涵,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文化的“六个无”:无根、无灵魂、无序、沉默、无能、不受信任。

  此外,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文化产业是赚钱的,文化事业是花钱的。

  一些文化单位只要求钱。有些人没有文化,有些人没有团队精神,有些人没有管理。他们普遍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化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这一本质特征。

  近年来,一些新重组的文化企业没有集中力量做强企业,而是忙于“换企业、组队、上市”的三步走。

  许多企业公开募集资金,但他们不考虑如何使用募集的资金和生产什么样的核心产品。他们甚至忘记了文化是文化单位的基础,把文化产业等同于一般产业。

  作家阿来曾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使文化成为一个依赖金钱和庸俗的小贩。

  (4)统计不规范,未纳入国家统计体系的文化产业统计是党和政府实施文化产业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目前,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够规范、分类和统计指标设计、科学,存在不同标准、广义统计、缺失统计、篡改统计、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数据造假现象。

  例如,在XXXX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在核实的1.3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中,服务业漏掉了93.7,而大部分文化产业都覆盖了它。

  (5)工业发展中的“一刀切”现象“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国有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应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一刀切的统一路线图,盲目、简单的企业,只会导致形式主义、成就项目。

  这种现象存在于新闻出版业。无论当地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如何,无论当地文化资源、文化实力如何,我们都不乏这方面的案例和经验。

  (5)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错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大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党的领导人和人民有效执政。

  “这是我们党提高执政水平的一种意识。

  然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做法与上述要求相去甚远。

  例如,“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做法,把相关部门从党的思想管理部门变成了思想文化领导部门的直接管理。

  多年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新的“党政分开”已经形成,把党的有关部门推到了行政工作的第一线,把政府有关部门推到了第二线。

  坚持党的领导是毫无疑问的,但值得思考的是,是站在具体领导的第一线,还是如何“坚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

  2、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上述问题与片面理解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一)忽视文化的基本教育功能。文化对社会有教育作用。

  在汉语中,文化具有“人文教育”的含义。人是讨论文化的前提。文学是基础和工具。教育是产生共同规范、继承、交流被认可的过程和手段。

  十七大报告提出并论述了“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们需要认识到社会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不能只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也不能忽视它的教化作用。

  对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文化产业也有基本的功能和义务,那就是坚持和引导、团结人民、团结人民。

  (2)对文化发展核心的片面理解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发展等同于文化产业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

  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警惕忽视文化传播规律和文化产

  业发展规律的冲动性“文化跨越”,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产业泡沫。

  (3)在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前,不可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土壤和环境。不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从资金投入到文化体制改革,都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发展规律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例如,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上,有条件、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可以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了解和交流,有助于扩大当地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空间。

  但是,有些地区在没有条件的时候盲目地喊“出去”,这不仅不现实,不可持续,而且会带来各种副作用。

  三、对策建议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提升中国综合国力,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国民心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积累,中国文化产业正经历着从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的转变。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发生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及时了解问题并预防可以避免支付不必要的学费。

  (一)理性认识、把握文化生产规律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其他经济范畴。

  不顾自身特点盲目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能阻碍文化本身的发展和繁荣。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必须理性理解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把握其特征和规律。

  (2)理性发展,强调文化,强调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重视核心竞争力文化的生产。

  文化产业领域需要大企业和小企业。大不等于强。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0+的大。

  防止过度垄断对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提升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3)合理评价,规范统计,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科学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范围和分类,完善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防止非理性投机和注水式“杜撰”,用我.加强统计基础设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和信用报告制度。

  对积极配合的文化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进行批评教育,对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许可证的处罚。

  (4)合理投资。一方面,科学投资应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投入。投资不足将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国有经济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另一方面,要理性投资,要有回报意识,杜绝无回报的文化投资意识,防止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低水平同质竞争。

  特别注意投资那些需要钱并且能赚钱的行业和项目。

  (五)合理转型,首先理顺管理,逐步改变党企不分、有关部门成为文化工业部的倾向。

  目前的管理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过渡性的、阶段的手段,以有力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缩短过渡期是适当的。

  有关部门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党的思想执政能力和掌握方针政策上。

  第二,文化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职能重叠,职责不清,职能空缺,管理不到位。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管理体系。

  应该注意的是,在文化产业的管理中,政府的领导是“引导”而不是“干预”,政府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管理”一切。

  第三,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用经济指标来评价文化企业。

  企业转型应该有一定的压力感,但不能太大。

  过度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浪费和欺诈。

  然而,文化体制改革是为文化人创造更广阔的环境,创造、企业家精神。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转变,是抛弃原有,追求终结。

  (6)合理培养和重视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保障。

  目前,新兴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严重,解决文化产业人才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人才培养中,要把战术和战略结合起来,防止重战略规划轻战术规划的现象继续下去。

  应重视人才的合理培养,特别是在当前高校主要负责人才教育的情况下。强调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旧问题应该得到解决。

  简言之,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就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以及任何新兴产业遇到的问题。

  这也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部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定阶段,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总是会促进文化需求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经济发展较快,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长期缺乏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一方面,巨大的潜在需求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大量无效的产品供给和巨大的文化资源无法产业化。

  因此,本文将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根据XXXX国家统计局首次发

  布的文化产业信息,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4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5。在996万员工中,89万人是个体经营者,占中国70亿至52亿员工的1/3,占20亿至65亿城镇员工的3/8。

  数据显示,与第三产业总量的大幅增长相反,文化产业总量与之前的统计相比大幅缩水。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文化产业总量不大,但其结构有所改善。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专家分析,国内投资法人注册类型为96.2、港澳台商2.1按照1、外商1.7的比例,中国的文化领域不断开放,呈现出多种形式。根据法人单位的所有制类型,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比例为51:49,其中国家绝对控制7.4,相对控制0.6。国有文化企业在单位数量上不再占主导地位,这表明我国文化领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初具规模。

  新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可能被低估,其原因应该与国家统计局相关专家指出的第三产业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关。

  首先,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在原物料产品资产负债表体系中,统计基础薄弱。文化机构是第三产业中最薄弱的领域,甚至缺乏用于统计的价值指标。第二,第三产业单元类型复杂,金融体系不完善,统计方法落后。文化产业机构大多是公共机构,缺乏统计条件。第三,XXXX时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新兴文化产业规模小、运行不稳定、经营活动变化频繁、流失大。

  总之,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长期以来没有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接纳。如果第三产业的统计基础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那么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统计基础中最落后的领域,很可能被低估。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估计。

  在XXXX,中国的文化消费总额为4685亿元。

  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XXXX文化发展水平的年份比较,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为44,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合计应为1090亿元;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XXXX,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700美元,但文化消费总额只有4150亿元,这至少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亿元。

  中国居民的文化需求不到1/4得到满足。

  应当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地位与其大国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文化资源丰富而不发达中国拥有丰富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

  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如商周青铜器、秦墓、汉代金丝玉衣、唐宋陶瓷、明清丝绸和杂技、风筝、京剧、木偶戏、书法、民间剪纸、紫砂茶壶等。,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极富特色。

  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保持中华优秀文化的辉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京剧、民歌、杂技、风筝、服装等在世界上越来越

  受欢迎,并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推广。

  这表明,发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然而,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消除民族文化的特征。

  事实上,民族特色越鲜明,就越能国际化。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国际化的持久生命力。

  然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发展起来的不到万分之一。

  其中,古迹、文物、旅游、生活艺术、民俗、文学作品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就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而言,我们的文化产业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这表明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并不等于一个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

  无论文化资源的数量有多大,都不能直接丰富文化产品,更不能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历史文化积淀的某些方面可能对消费者有一定的文化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只是文化产品的要素之一,并不等于文化消费产品的完整。

  基于文化资源分散分布的单一文化产品的开发不能整合一组系统的文化产品,也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和规模效益。

  文化产业的出发点和焦点是现代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

  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现代文化的需求和消

  费多么多样化,其文化归属和基本走向只能满足和补充现代生活的期望,而不能是整体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回归。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的角度提取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它们。

  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只能基于自身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

  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文化成为产业的原因在于一些高科技的应用,如印刷和复制、音频和视频记录、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复制和无障碍传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工具。

  高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和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

  由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将通过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XXXX年间,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将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从而促进了图书音像出版业的发展。

  迪士尼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和娱乐产业,19XX年销售额为85亿美元,19XX年仅四年就达到225亿美元。

  XX音乐剧的制作具有很高的科技水平,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配有高质量的灯光、音效,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现场,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中国的电影和表演产业在生产、加工、增值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广泛地反映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使中国的大多数文化产业,如音像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发达国家淘汰的生产工具。

  因此,技术水平低一直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大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从纵向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机构是以地方“条块分割”和产业纵向和横向分工的方式建立的。目前,虽然它们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与行政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化集中管理”,但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很远。

  甚至有些企业利用其与行政机构的传统联系,利用其特殊的社会福利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来垄断资源、操纵市场和获取巨额利润。然而,其他文化企业在做大后,往往会遇到跨行业、跨地区资产重组甚至并购的阻力。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在“媒体融合”国际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播电视、报纸、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本地区从事一些跨行业、跨媒体业务。

  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然而,也应该注意到,“媒体融合”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而在

  中国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相结合仍然是一个问题。

  从横向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

  在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行业,如媒体集团,国有资产的主体已经从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分离出来,但都转向了党委宣传部。

  党委宣传部承担了管理国有文化资产的责任,同时继续贯彻党的执政理念。

  这样,文化产业的制度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文化产业的高度垄断不仅阻碍了文化集团发挥预期的改革效果,也加速了规模经营和边际效应的增长。

  相反,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做法又回到了制度上。

  例如,集团内部权力高度集中,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独立管理权的萎缩,不仅使集团在资源整合后没有扩张效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集团以前的改革成果消失。

  经济指标的下降、边际效应的减少和集团内部的严重消费已经在实现了集团化的文化产业中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由于文化产业集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制度,该集团享有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同等的行政级别,从而在地方一级形成两个文化权力中心,即文化经济和文化行政。

  由于该集团由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宣传部控制着该地区文化产

  业的经济和资本资源。文化行政部门在履行政府文化行政职能的同时,还受当地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事实上,文化产业的资源和力量是由宣传部控制的。

  政府文化部门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后,由于相应的改革配套措施没有同时到位,实际上处于高位,无法有效行使政府文化管理职责。

  一些地方文化产业集团已经成为地方文化行政部门的竞争对手,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

  “传媒业的集团化改革出现了新的矛盾。

  有些公司在业务整合方面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在原有制度下,市场参与者仍处于自己的状态。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业务改革的目标遇到了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导的双重阻力,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集团的正式政府行为大于内容市场配置;有些以资源整合为名,利用改革来强化垄断。在新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不仅原有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出现了新的垄断倾向,有的甚至倒退到计划经济时期。

  四个中国国家与国际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规则的融合不够强。在当代全球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是其自身的事业,也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因为如此,各国共同制定了一些发展公约。

  例如,世贸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

  这些发展公约不仅在维护世界各国的发展秩序方面发挥了作用,也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因此,这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在发展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由于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加入世贸组织较晚,目前还不能完全执行世贸组织的所有公约。

  应该说,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其出发点是保护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利益。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中国选择了与国际市场体系相一致的政策和制度。在保护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失去了一些发展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还没有完全融入世贸组织协定。

  中国在开放文化产业方面一直保持务实和谨慎的态度。

  与世贸组织的分类目录相比,我们并没有按照相关的分类类别完全开放文化产业,而是承诺根据国情划分可以开放的领域。对外开放的范围是有限和可控的。

  例如,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政府只承诺分销音像制品批发、零售、租赁,并遵守《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合资企业须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外合营者在合营企业中的股份不得超过49股,经营的业务应为中国政府审批的音像制品。在电影院的改建和建设中,在遵守电影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中方控制管理,外方持股不超过49%。

  如果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考虑文化产业的起步、经济发展实力、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因素,那么文化产业部门集团应该在其发展理念中突破这些顾虑,并在工业化起步较晚时,以超前的决策意识带动产业集团迎头赶上。

  第三部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三部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一部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良好。虽然文化产业的运作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本身有许多优势,如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丰富的资源基础。

  同时,随着当前产业政策、资本市场、人力资源等各种因素的有效丰富,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种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1)整体产业能力薄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文化产业整体能力薄弱。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数不多,在国际市场上也没有一定的影响力。

  许多文化企业的规则

篇八: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fāzhǎn)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增强(zēngqiáng)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文化大发展(fāzhǎn)、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近些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获得(huòdé)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面对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尤其需要冷静,需要清醒。形势越好,越要科学发展;形势越好,越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形势越好,越需要理性发展。

  一、目前(mùqián)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建设的“泛”与“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宏观的科学决策,也需要微观和中观层次的科学谋划。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缺乏对产业发展细致调研和理性分析,忽视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和产业基础,对文化产业把握不精准,笼统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理解、界定也不够深入准确。这种对文化产业的“泛化”理解和“泛文化”发展,导致了文化产业蜂拥而起的“滥文化”产业现象,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低层次发展、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屡屡出现。比如,各地“跟风”建主题公园,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又如,各地跟风式的拍山水实景剧,但能挣钱的寥寥。再如,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泛滥,文化产业园区、动漫基地、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必要的园区是需要的,但这样一些基地的泛滥,到底带给产业什么?这些浮躁怪相背后是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只顾眼前过瘾、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短浅目光。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投资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很大的助力,但也显露出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与投资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以电视剧行业为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电视剧总投资约60多亿元,电视剧年产量为1.4万集,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额投资和巨大产量不相匹配的是,据国家广电总局同期数据,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10∶1.4成多电视剧生产出来,从未播出,投资无法收回,60多亿元投资直接回报给投资者的利润不足17亿元。社会主义文化产品首先需要叫好,如果不叫座,无疑是对国家的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忽视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没文化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要有文化自觉,注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但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一些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只是披着文化的外衣,曲意迎合,低俗庸俗媚俗,缺乏文化的根与魂,不注重挖掘时代的闪光点和人性的内涵,作品缺乏打动人灵魂的力量。这些现象可概括为文化的“六无”状态:无根、无魂、无序、无声、无力、无信。

  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文化产业就是挣钱,文化事业就是花钱。部分文化单位唯钱是问,有企业没文化,有团队没精神,有经营没管理(guǎnlǐ),普遍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有意无意忽视了文化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这一本质特征。

  近年来,一些新改制的文化企业,不是(bùshi)集中精力把企业做强,而是忙于“转企、组建(zǔjiàn)集团、上市”三步走。不少企业上市就为圈钱,却没考虑募集来的资金(zījīn)该怎么花,生产什么样的核心产品,更忘了文化单位的立足之本是文化,将文化产业等同于一般产业。作家阿来曾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样下去文化产业发展也会使文化成为金钱的附庸,成为庸俗的叫卖品。

  (四)统计(tǒngjì)不规范,未纳入国家统计系统

  文化产业的数据统计是党和政府实施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文化单位进行微观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各地在文化产业界定、分类和统计指标设计上不够规范、科学,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不一、泛化统计、漏统虚报、编造数据的现象。例如,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在核查出的1.3万亿元GDP增量中,服务业漏统占93.7%,文化产业大部分涵盖其中。

  (五)产业发展中的“一刀切”现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一刀切地用统一的路线图推进,盲目、简单的企业化,只会导致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在新闻出版业就存在这种现象,不论当地出版业的发展程度,不考虑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实力,一律部署“走出去战略”.这方面,我们不乏案例和教训。

  (六)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错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是我党提高执政水平的一种自觉。

  但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却与上述要求有一定距离。比如“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做法,把有关部门从党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从思想文化领导部门变成了直接管理者。多年来,中央强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却形成了新的“党企不分”,把党的有关部门推到了行政工作第一线指挥工作,而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则退居到二线。坚持党的领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站到一线具体领导就是“坚持”如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值得思考。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与对文化大发展的片面理解密切相关。

  (一)忽视了文化基本的教化功能

  文化对社会有教化作用。汉语中,文化有“人文教化”之意,“人”是讨论文化的前提,“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十七(shíqī)大报告重点提出并论述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zōnɡhé

  ɡuólì)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更需要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忽视文化的教化(jiàohuà)作用。对文化产业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还需深化。文化产业也有着把握导向、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基本职能与义务。

  (二)片面理解文化(wénhuà)大发展

  文化大发展的核心(héxīn)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论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把文化大发展等同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经济利润。当前文化建设中,要谨防忽视文化的传播规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冲动式“文化大跃进”,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产业泡沫。

  (三)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必需的发展土壤与环境,不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从资金投入到文化体制改革,都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发展规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例如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上,有条件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能增进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对文化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扩大本土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打开国际文化市场空间。但一些地区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高喊“走出去”,不但不实际、不可持续,甚至会带来种种副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国民心灵、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经过“十五”、“十一五”的积累,我国文化产业正从粗放发展向集约、规模化发展过渡。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在所难免的,及时认识问题并防患于未然,可避免交付不必要的学费。

  (一)理性认识,把握规律

  文化生产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其他经济门类。不顾文化自身特性盲目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无益于文化产业发展,还可能阻碍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理性认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把握其特点与规律。

  (二)理性发展,重视文化

  要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无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重视核心竞争力文化的生产。

  文化产业领域既需要大企业也需要小企业,大不等于强,不能一味地、盲目地求大。要防止过分垄断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影响,因地制宜,促进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tíshēng),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理性评价(píngjià),规范统计

  为迅速、健康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科学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范围和分类,完善(wánshàn)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防止非理性的炒作和为我所用的注水式“编造(biānzào)”.要加强统计的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同时建立奖惩机制(jīzhì),设置诚信申报信用系统。对积极配合的文化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进行批评教育停业整改甚至吊销执照的处罚。

  (四)理性投入,科学投向

  一方面应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投资不足会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在稳定政

  府投资的同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国有的经济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理性投资,要有回报意识,杜绝不计回报的文化投资意识,谨防重复建设、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尤其要注意将钱投到那些需要钱并能够赚到钱的行业和项目。

  (五)理性转型,理顺管理

  其一,逐步改变党企不分、有关部门成为文化产业部的倾向。目前的管理办法,作为强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渡性、阶段性手段,可以理解,但宜缩短过渡期。有关部门应将注意力聚焦到提高党对意识形态的执政能力和方针政策的把握上。其二,文化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存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问题,又存在职能空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需注意的是,在文化产业管理中,政府的领导是“引导”而非“干预”,政府的角色是提供服务的“引导者”而非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其三,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不能一味用经济指标考核文化企业。对转企改制,应有一定的压力感,但不能过分。压力过大难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弄虚作假。而文化体制改革是要为文化人创造更加广阔的能够创造、创业的大环境,不理性地转型,是舍本逐末。

  (六)理性培养,重视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与人力保障。当前,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严重,解决文化产业的人才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战术与战略相结合,防止重战略规划轻战术计划现象的延续。注意理性培养人才,尤其在当前人才教育主要由高校负责的情况下,要解决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老问题。

  要言之,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任何新兴产业都曾遇到过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作者(zuòzhě):薛保勤

  解国记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新华每日电讯社总编辑)

  内容总结

  (1)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

  (2)(一)忽视了文化基本的教化功能

  文化对社会有教化作用

  (3)经过“十五”、“十一五”的积累,我国文化产业正从粗放发展向集约、规模化发展过渡

  (4)(二)理性发展,重视文化

  要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

  (5)(六)理性培养,重视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与人力保障

篇九: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CompanyDocument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许多不是国

  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央企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在目前的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

  4.文化内容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在国际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限。在现有体制下,尽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但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属性优先,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相对弱化,许多体制上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局部、有限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很多值得开发的文化内容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必要的限制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而在国际市场

  上,过多的限制则会带来很大的内容局限性,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提升。

  5.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人文导向和全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竞争的原创力不足,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时候提出,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这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被称为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我们过

  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很重要,还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以现在垄断的电影院线大片来说,他们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以至于它的政治倾向,对人们影响很大,非常值得研究生产出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先进文化导向的文化产品。

  2.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的指导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更依赖于现代文明。新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居于强势地位,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层次,取决于文化产业机体中创新“基因”。当前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是只有高科技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文化的艺术创造性、创新性相结合,必须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发展手段,必须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才能有获得更快发展并产生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才能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文化企业作为提供方,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而且更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有技术应用问题,更主要的是内容创新,比如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的技术、3D技术,但是如果没有内容的不断创新或者过时陈旧的内容占据主导,就彻底丧失了文化产品本应具备的活力和生命力。一个例证,现在全国掀起了动漫产业热,整个行业快速扩张,许多地方建动漫产业基地,启动了很多项目,使用了很多高科技设备,但

  是到目前真正原创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作品相对较少,生产出来的动漫产品在剧情、造型等方面或多或少的能看到国外动画片的影子,原创性的元素比较缺乏。创意科技方面进展很快,但是缺乏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成了一个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与新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指导原则。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存在不足 文化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837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