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7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16 10:33:01

篇一: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推荐五篇)

  第一篇: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论文)农村耕地抛荒成因及其对策

  2004年上半年舟山市结合春耕粮食生产检查,就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耕地抛荒现象,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项调研。根据调查情况,现对耕地抛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耕地抛荒现状

  据调查统计,当前全市耕地抛荒面积在5600公顷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1.6%,其中全年性抛荒和季节性抛荒分别为430和5170公顷,分占抛荒总面积的7.68%和92.32%。季节性抛荒各地普遍存在,主要是水田,集中在冬春季。

  二、抛荒原因分析

  1、农业效益低造成抛荒

  农产品经常受结构性、暂时性和低水平过剩的影响,市场风险大,价格相对偏低,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价格近几年持续下跌,并且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导致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据马岙镇北海村种粮大户王锡庆测算,2002年种水稻每公顷成本投入5250元,2003年上升到5700元,增8.6%,扣除成本净利润仅3000元左右。普通农户种粮的效益更低,如计算自身劳力成本,实际无利润。农业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耕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2、劳动力转移造成抛荒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比较缺乏,且各方面素质偏低,造成许多耕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如金塘镇个私企业发达,大部分青壮劳力进企业工作,长期在外的有6000余人,该镇2004年春季抛荒面积近650公顷。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抛荒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抵御旱、涝、风、病虫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的低洼田、沿山高田、靠海田等,易涝易旱易碱化,很大程度是”靠天收”,农民不愿耕种。如2003年马岙镇因严重干旱造成近260公顷水田无法栽种晚稻。

  4、土地流转困难造成抛荒

  造成土地流转难的原因,既有土地权证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当前农村中“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别人种,从而造成部分土地抛荒。

  5、土地征而不用造成抛荒

  近年来非农经济发展迅速,大批耕地被征用于工业区、房地产等建设开发项目,有些耕地征而不用任其荒芜,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三、解决抛荒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紧迫感

  耕地抛荒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地位削弱,农业比较效益降低所致,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带来更大矛盾,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抛荒问题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农业职能部门地位、权威和作为的挑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提高思想

  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各级党委、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要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劳力外出或劳力不济等原因而搁荒的土地转包给劳力富裕户耕种;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耕地可以由集体收回,改造后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对分散的抛荒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用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要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基层干部、种田能手、科技人员领衔承包兴办小农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征而未用出现集中连片抛荒的,应按照《浙江省耕地抛荒处罚办法》规定查处。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要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针对冬春季节性抛荒普遍的现状,要把握市场导向,充分利用水利条件较好的水稻田,积极发展蚕豆、马铃薯、玉米等冬春季旱作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要结合本地实际,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要切实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营规模水平。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稳定性。

  5、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

  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迫切要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政策。对已经出台的各项保护和扶持政策要确保落实,以发挥最大效应。国家要发挥农业投入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大投入来引导和促进社会多渠道投资农业。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6、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

  认真贯彻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促进粮食收购优质优价政策的落实,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支持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改投入,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储藏、运输、营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和代理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二篇:农村耕地抛荒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耕地抛荒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富裕的目标。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基本生产资料,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与人口,耕地与环境,耕地与粮食安全,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家高层和广大人民的关注。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不少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不少地方耕地抛荒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到农业及农村的稳定发展。为此,笔者一行四人深入永兴县**乡,就耕地抛荒的现象走访了各村、组广大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50余份,经调查研究,现以**乡为例,对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作以下探析。

  一、耕地抛荒现状

  **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0262.12亩,其中水田5982.52亩,旱土4279.6亩,全乡总人口18626人,人均耕地面积0.55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是一个耕地资源匮乏乡镇。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实地勘察的方式,了解到全乡各村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

  1、在季节分布上,季节性抛荒多,长年性抛荒少。**乡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和烤烟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红薯为主。而易家、坪乐、高城、公平、五陵五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实行烤烟加晚稻的种植方式,**、柏树两村除了种植烤烟外,有40%的水田都是种植一季中稻,而土桥村基本上没有种植烤烟,有60%的水田是种植中稻,中稻收割后,基本上也就不再种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造成了部分水田的季节性抛荒。全乡90%的旱土是种植花生和红薯,一般收获后便不再复耕,造成大部分旱土存在季节性抛荒。而长年性抛荒的耕地除了在易家、土桥两村一些用水极其匮乏的地域存在外,全乡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少见。

  2、在耕地分布上,旱土抛荒多,水田抛荒少。调查发现,全乡70%以上的抛荒都是旱土,村子前后、山坡山脚经常可见荒芜旱土,而水田搁荒则较少。**乡人均水田面积本来就非常少,不到0.3亩,加上传统的烤烟及水稻种植方式已为大部分村民习惯,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是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水田基本上村民都自己种植,即使外出务工,也会由在家的老人耕作,或者转包他人,所以水田抛荒很少。而旱土虽然耕作劳动强度低,但是由于耕作季节性强,经济价值不高,加上水利设施建设难以维持耕作等

  一些原因,大面积的出现抛荒现象。

  3、在区域分布上,交通便利处抛荒多,交通不便处抛荒少。通过调查发现,**乡耕地抛荒基本集中在柏树、土桥、**等几个交通便利的村组,由于交通便利而耕地少,大部分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商业经营,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而出现抛荒现象,而交通比较闭塞的几个村子,部分劳动力选择了留在家中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一般也是等到晚稻收割以后才会出去打几个月零工,所以,劳动力相对来说比较充裕,抛荒现象相对较少。

  二、耕地抛荒的原因

  近几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先后取消了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进行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这些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但在耕地并不富余的情况下,农民种田积极性仍然不高,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仍然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动力弱少。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一方面促进了“打工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在很多农村,50岁以下的农村劳力基本上在外打工或从事其他职业,一个或两个老人带一群孙儿、孙女在家组成隔代组合

  家庭的越来越多,几家的田地集中到老人手中,要种好和种两季确实比较困难,子女多的老人改种一季都吃力,实在做不了,只好搁荒。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增长,据调查,平均工资纯收入每年在5000元以上,许多农村青年选择了去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即使部分在家的农村中青年,也忙于打短工,以从事其它营生为主,根本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乡隶属于郴州市永兴县,邻近广东省,这些年来,全乡去广东及周边省市打工的劳动力日益增多,如土桥村,全村共354户,1896人,18岁以上劳力有800余人,实际在家的劳力只有300余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整个劳动力的40%,且这些在家的劳动力有20余人以打短工、做零活为主,另有10余名20岁左右的青年小伙子人虽在家却不务农,游手好闲,实际上种田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弱农民。我们在与这些老农交淡中,深感他们不是不愿做,确实是因为年纪大,又要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拉扯一大群孩子,显得力不从心。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低。农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生产积极性。在粮食生产上,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了各项粮食生产补贴,表面上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各种生产物资价格的不断上涨足以抵消国家对农民的补贴,特别是耕种费用的增长,大大降低了种田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乡的主要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我们作了以下统计:

  **乡主要农作物成本收入统计表

  农作物类别生产成本收入纯收入

  种子农药化肥劳务其它成本小计产量价格收入

  稻谷301203805304501.6720190烤烟3606006501610***15花生60200XX800540红薯30010000.8800500通过上面的统计表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乡的老百姓种植烤烟的收益较高,也仅仅为1015元/亩,而全乡人均耕地比较少,农户辛苦耕作一年,能得到的收入非常少,基本上负担不了全家一年的支出。**乡坪乐村梓江岭组村民邓康平一家四口人,共有耕地面积1.92亩,其中水田1.26亩,旱土0.66亩,妻子刘玉容在家种植烤烟及晚稻,旱土种植花生红薯,全年农业纯收入大概2100元,两个小孩都在读书,全家的生活支出来源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邓康平一年5000元的工资纯收入,刘玉容表示,等孩子再大点,要是读书行的话,就她出去打工,要是读书不行,就带着他们一起出去打工。在走访调查中,这样的家庭不胜枚举。农民都反应对农业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不高,生产周期长,耗费劳力多,见效时间长,而且现在生产

  物资的价格增长幅度远远高出农产品价格增长幅度,国家发的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还抵消不了生产物资价格的增长额,因此还不如去广东或发达地区打工,工资水平高而且相对而言轻松一些。正是因为这一社会现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将来的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埋下了隐患。

  3、种植水平规模低小,收益率不高。我国南方的农村农业生产与北方的规模农场生产相比,种植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水平低,产量偏低,投资高,造成了劳动力人均收益率低,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在**乡,不缺种田种烟能手,他们愿意承包大面积者的田地种植,比如**乡易家村上白组村民刘芳郴是一名种植经验丰富的老农,全家有劳力6人,他就十分想规模种植烤烟,却苦于无田可种,儿子、儿媳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农村土地隶属千家万户,调整困难,再加上耕作上很难机械化,成本增加,所以农村土地抛荒多。

  4、农业生产技术低下,产业结构调整进度慢。现在在广大农村,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实行了机械化,但是在南方一些山区,由于地势崎岖,实行机械化的程度不高,更多的是“牛耕人种”的小农生产局面,再有就是农村科技普及率不高,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家

  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农,尽管政府这些年来在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上加大了力度,然而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农来说,很多先进生产技术学习掌握不了,因此导致了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一直上不来。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觉得种粮收益率太低,种植西瓜、药材等经济作物相对收益高,见效快,但是却苦于一没有生产技术,二没有市场销路,只能是空想。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农民不能种植自己想要种植的产品,种植出来又销售不了自己的产品,大部分村民只能是循规蹈矩的按照传统模式去生产,造成了耕地抛荒局面。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乡是一个山区,旱灾、水灾时有发生,再加上有些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既不能灌,也不能排,原本旱涝保收的双季稻田变成了“望天坵”,使部分农民不得不抛荒。**乡最大水库桃花水库,是一座小二型水库,蓄水量

  立方米,正常的年景能够保证五陵、公平、高城等村的灌溉,但是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右干渠基本损毁,左干渠严重淤塞,茅草丛生,导致库水流量小,上游水量过剩,下游基本灌溉不了,降低了水库水资源的利用率。**乡政府这些年来也对部分的失修的水利进行了修复,还积极向上级争取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但是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而向上级打报告争取财政支持又迟迟没有到位,导致了大部分水利设施还是没有得到修缮,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去年的“7.15、7.26”两次洪灾中,大部分靠近水渠的田地被冲毁,共造成了烤烟、水稻以及经济作物损失达到300多万元,并造成了灾后田地抛荒现象。这些年来气候异常,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加上部分干部群众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病虫危害加剧,特别是这几年,大面积的稻飞虱危害,给全乡中晚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烟叶花叶病、青虫病也给烤烟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造成了耕地抛荒。

  三、解决耕地抛荒的建议

  1、落实农村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十一五”

  宏伟规划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体现党和政府关爱农民、支持农业,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开展劳动致富教育,减少部分游手好闲人员,让他们回归沃野,培育出一代新型农民。

  2、推动耕地流转步伐,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各级党委、政府及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耕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在耕地流转过程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耕地流转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办法,进一步完善耕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对于常年抛荒的耕地,可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规定终止承包经营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集体发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承包

  经营。对因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而抛荒的耕地,可由村组组织代耕或请他人代耕,或组织大户进行承包,或动员农户将经营权转让。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承包抛荒耕地从事农业开发、进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议县政府组织全县各乡镇进行耕地抛荒大普查,对农村抛荒耕地建立流动台帐,全面掌握乡村土地抛荒情况,充分发挥村、组两级基层调控作用,将抛荒耕地及时发包给劳动力富余的农户,从而做到切实控制耕地抛荒。

  3、加快生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要走出种田不赚钱的误区,关键是怎么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针对主要的季节性抛荒,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中稻+玉米”、“中稻+马铃薯”等种植方式,提高农村抛荒耕地的复耕率。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象**乡这样的烤烟生产大乡,可以组织广大烟农成立烤烟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实现信息、技术、生产资料的资源共享,在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风险及自然灾害的防御力,从而有效保证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4、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持续及时的对农村

  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推广,促进农户进行科学种植,以达到最高经济效益。县农业、科技部门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村指导农业生产,将先进实用生产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意识。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可以借鉴周边省市的先进经验,通过在劳动人口比较集中的村组建立“农村科技书屋”、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农村授课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朋友学习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提供一个良好平台。要通过加大投入来引导和促进社会多渠道投资农业,政府在这项工作方面既要做好组织者,更要做好协调者、实施者,通过增加农业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5、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切实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对于一些急需修缮、影响面又很广的水利设施,县政府应该未雨绸缪,拨出专款及时予以修缮,不要等到出现灾情之后再采取发放救济的“亡羊补牢”办法。乡、村两级则应积极组织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民主方法,派钱派工,对各村一些水利设施进行清淤、加固等维护工作,切实增强农民“水利设施谁受益,谁维护”的大局意识。此外,政府还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推进农

  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营规模水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稳定性。

  6、完善市场导向制度,增加农业产品收益。要减少土地抛荒,必须解决农产品价格低的问题。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为农民跑市场,坚持市场导向制度,健全基层收购网络,降低种植风险。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实行区域化生产,提高粮食以及经济作物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引导农产品走精深加工道路,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鼓励他们创优质、树名牌、占市场,不断增强外销能力。

  第三篇:资兴市波水乡耕地抛荒现状及对策

  资兴市波水乡耕地抛荒现状及对策

  邵英顺

  多年来,笔者对波水乡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耕地抛荒现象进行了广泛、全面的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对当地耕地抛荒问题的成因及如何有效解决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对如何有效解决理清了思路。

  一、耕地抛荒原因分析

  1、农业综合比较效益过低。农产品经常受地域性、结构性、高成本和低水平生产的影响,价格持续偏低,市场风险大。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价格近几年持续偏低,而农资价格持续走高,生产成本有增无减,导致种田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耕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2、农村劳动力转移频繁。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本质要求,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转向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比较缺乏,在家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童且各方面素质偏低,造成许多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种现象。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当前农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难以抵御旱、涝、病虫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山区地带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的梯田、望天田、沿江田等,不是易涝易旱就是“靠天收”,农民不愿耕种。

  4、水毁耕地恢复难度大。2006年“7.15”、2007年“8.19”等等自然灾害,大量的泥石流使大片耕地受损严重,单靠个人之力无法复原耕种。只能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复垦项目和集体投工投劳逐渐进行恢复。

  5、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难度大。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政策引导和管理不力或缺失,实际流转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当前农村“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别人种自家地,造成想多种田者无田地、不愿种者随意荒而粮食补贴政策依然享受的怪现象,严重挫伤了种田农

  民的积极性。

  二、有效解决抛荒对策

  1、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切实提高我乡耕地利用意识。耕地抛荒主要是由于农业基础地位削弱,农业比较效益降低所致,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带来更大矛盾,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乡村两级应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耕地抛荒问题,统一思想,以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认真分析耕地抛荒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耕地抛荒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强农民利用耕地增加收入的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出台切合实际的加强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的政策并进行广泛宣传、落实、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乡村两级应充分发挥广播、信息之窗宣传栏和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对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耕地、制止耕地抛荒政策的宣传和了解,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设立群众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力争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制止耕地抛荒的常态机制。

  3、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乡村两级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要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劳力外出或劳力不济等原因而搁荒的土地转包给劳力富余户耕种;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耕地可以由集体收回,改造后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对分散的抛

  荒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用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要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大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

  农业结构。针对冬春季节性抛荒普遍的现状,要把握市场导向,充分利用水利条件较好的水稻田,因地制宜地发展油菜、马铃薯、玉米、生姜等冬春季旱作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要结合本地实际,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互补”机制,使农业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有效避免和减少市场风险,增加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5、增强耕地产出能力,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乡村两级应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立足乡情村情,通过争资立项和一事一议,加强耕地的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为种地农民做好科普示范和科技服务。

  6、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培育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和代理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四篇:我市耕地撂荒的成因及对策

  我市耕地撂荒的成因及对

  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承包耕地撂荒现象,这些农民经营多年的耕地虽没有被非农占用,却也没有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农产品,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直接影响到我市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据初步调查汇总,全市目前约有撂荒耕地12万亩,占现有耕地总面积290.50万亩的4.2。其中泽州、沁水、阳城三县耕地撂荒面积相对较多,分别为4万亩、3万亩和2.6亩,分别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5.4、6.7和4.8;其次为陵川县,撂荒面积约为1.5万亩,城区较少,面积为2700亩。

  一、耕地撂荒所带来的问题

  耕地大量撂荒,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直接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我市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根据《晋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为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到2010年我市耕地保有量应为317.68万亩。截止2004年10月,我市耕地实际保有量为290.50万亩,尽管耕地减少的去向大多为退耕还林,但大面积的耕地撂荒,使本来就紧张的人地矛盾进一步突显,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任务更加艰巨,道路更加艰难。

  2、危及我市粮食安全。所谓粮食安全,是指粮食生产安全、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即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给,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三个安全中,生产安全是最基本的,只有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才能保障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实现粮食生产安全,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作保障。今后几年,我市人口将不断增加且生活消费水平也要逐步提高,对未来粮食生产、供给的压力正在加大,所以,任何忽视粮食问题的倾向都是有害的。我市出现的承包地大面积撂荒,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这将严重危及我市粮食安全,危及国民经济全局。按我市现有耕地条件,如种植粮食作物,亩均年产量在400公斤左右,人均年消费量也在400公斤左右,12万亩耕地撂荒,将意味着我市有12万人失去口粮田,问题十分严重。

  3、影响我市农业在全省的竞争能力。耕地大面积撂荒现象,向我们发出了一个信号,即我市农业在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农产品产供销、价格、农民负担问题等,加上耕地撂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市农产品在全省的竞争能力。加之外省一些质优价低的农产品将不断拥入我市,挤占农产品市场,使我市在农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二、形成耕地撂荒的原因

  当前出现耕地大面积撂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耕地利用比较效益低下造成耕地撂荒。在我市耕地利用中,粮食作物种植占相当大的比重,但由于粮食价格低,化肥、农药等投入

  品价格偏高,使得农民种田纯收益低下,据对我市部分县(市、区)调查,种植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值不到400元,成本就要300元左右,纯收入不足100元。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贴现象。农民外出打工,一个劳力每月少则收入500多元,则一年可收入6000多元,相当于种近20亩田的收入,相比之下,“弃耕务工”就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就业门路逐渐增多,加之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外出打工、向城镇迁移的人数不断增多,种田已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

  2、人口搬迁造成耕地撂荒。随着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移民并庄工作的逐步深入,由于地理位置差,交通不便利,信息又闭塞,相当部分偏远山区的山庄窝铺逐步向中心村庄迁移,“人走茶凉”,人搬走了,地被撂荒亦是必然现象。

  3、自然条件差造成耕地撂荒。一部分耕地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往往要走半天才能到达,加之耕种条件不好,产量又太低,从而导致撂荒。

  4、一些乡村干部和群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的关系,私采滥挖,乱占滥用,致使大量耕地被占被毁,耕作条件被破坏而逐渐撂荒。

  5、因旱涝等自然灾害而造成耕地撂荒。

  三、解决当前耕地撂荒问题的对策

  制止耕地撂荒行为,恢复撂荒地生产,要在查清情况和原因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决策和措施。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教育广大农民惜土爱地,严禁现有耕地出现撂荒;同时,对过去撂荒耕地的复垦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督促有关部门制定恢复耕种计划,协调解决恢复撂荒地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调整耕地保护策略,完善耕地保护措施。针对当前耕地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建议将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占用的策略,调整为控制耕地非农占用与提高耕地利用率和效益并重策略,并出台解决耕地撂荒

  问题的可操作性措施,确保撂荒耕地尽快恢复耕种。

  3、大幅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经济效益。解决耕地撂荒的根本问题是要

  大幅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经济效益,使之产生较大的吸引力。然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是很难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推行“公司

  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公司的“订单”和“农技服务”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推向市场获取利润。途径之二:在取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将撂荒耕地集中有偿转包给种田大户,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提高经济

  效益。

  4.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引导撂荒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对于农户来讲,承包地具有就业、生活保障、福利等功能,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包括撂荒耕地使用权流转,应具有自愿、有偿的特点,即土地使用权流转应是承包户自愿的,而且应获得相应的报酬(转包费或地租)。转包时应签订合约,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转包或出租期限,并在当地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5、对于因自然灾害和耕作条件差而造成的撂荒地,各级人民政府要从有关资金中拿出适当部分予以资助,鼓励广大农村和农民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他们改土改水,培肥地力,修缮交通,使撂荒的耕地尽快恢复耕种。

  第五篇:坚决制止耕地抛荒撂荒工作方案

  坚决制止耕地抛荒撂荒工作方案

  为坚决制止耕地抛荒撂荒,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坚决制止耕地抛荒撂荒的通知》(梅政综〔2020〕47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中央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坚决制止和妥善解决农村出现的耕地抛荒撂荒等现象,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二、整治范围与目标

  全镇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范围内的耕地,涉及21个村。按照“宜农则农、宜经则经”的原则,通过落实整治措施,在

  2020年底前实现水稻生产功能区全面复耕复种的目标。

  三、时间安排

  1、调查摸底阶段(4月20日至5月13日)。各村组织开展摸底工作,摸清本村抛荒撂荒耕地具体位置、面积、承包人和适宜种植类别,建立管理台账,制定整治方案。于5月13日前将摸底调查结果以及整治方案经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签字并盖章后书面上报镇政府。

  2、集中整治阶段(5月14日至12月31日)。6月30日前完成50%整治任务,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整治任务。

  3、检查验收阶段(9月25日至12月31日)。9月25日开始市县

  等各级开展实地抽查;12月上旬开始对整治工作进行验收。

  四、奖惩机制

  1、2020年10月1日后,村抛荒撂荒累计面积5亩以上的,市级给予村集体黄牌警告;县级对包村干部问责;镇对村主干给予问责。全镇抛荒撂荒累计面积30亩以上的,市级给予镇政府红牌警告;县级对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给予问责。

  2、市、县两级开展实地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工作落实不到位、隐瞒不报、弄虚作假、整治措施不力的,进行效能问责。

  3、年底前,完成任务前三名的乡镇,在市财政分别给予

  10万元工作经费奖励基础上,县财政也分别再给予10万元工作经费奖励。

  4、对按期完成任务的村集体,镇政府将收缴的违约金全额划拔村集体作为工作经费。

  五、督导落实

  1、镇政府对整治工作负总责,实行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耕

  地抛荒撂荒整治责任制。镇政府承担整治工作的主体责任,镇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整治工作组织落实,做好进度安排、任务落地、资源调配、整治整改等工作。村级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负责落实具体整治工作。

  2、镇政府将成立耕地抛荒撂荒整治工作督导组,不定时开展督导工作。

  3、各村每周四下午将《村级耕地抛荒撂荒整治情况汇总表》(附件2)以及工作进展情况经村主干签字后上报镇政府。

  4、将耕地抛荒撂荒整治成效纳入各村主干绩效考核体系,对未完成任务的村,扣除当年绩效工资。

篇二: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三农视野2018年第6期(下半月)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江永胜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农村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原先的一大批老农民不再有精力从事农业的生产,同时农村的适龄劳动力也在逐渐的淡化农业的经营而转向其它的行业。比如,很多年轻的劳动力开始逐渐离开农村选择进城务工。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农村的土地抛荒,进一步导致农业事业的危机。当前在农村有大量的土地被抛荒,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村的土地抛荒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要能够合理的解决。政府要根据农村农业的实际情况调整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益。一方面,国家政府对于农产品要制定最低的保护价以提高农村农民的最低收入;另一方面,国家政府要严格的控制种子、化肥、农药、播种和收割的机械等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的上涨,切实的保护农民的利益,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 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善当地的土地流转政策。其次是要采用灵活的土地流转形式,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要收到实际的效果,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土地流转调控服务体系,这可以保障土地流转的有序展开。最后,对于农村的土地承包大户,政府要有一定的奖励政策,对农村的土地承包大户进行一定的奖励和鼓励。2.3 政府要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可以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开始。例如:有些地方的农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是引起当地的土地抛荒主要原因,因此在该地方就要加大在农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在加强抛荒土地防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的同事时也可以降低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

  农业种植的积极性。2.4 推行惠农的相关政策农村土地的抛荒,主要原因是农村农民不愿意种地,种地得到的利益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实在是太低。所以,政府可以让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的相关资料和农业的扶持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可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政府也要对农村中的种粮大户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奖励,因为他们为减少土地抛荒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5 完善农业的产业结构,并且要招商引资农村土地抛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相应的劳动力,农村大部分的劳动力都选择了进入大城市打工。如果政府能够完善农业的产业结构,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当地的农民能够在本地就业,在农忙的时候,可以回家务农;在闲暇的时候还可以就业贴补家用,这样就可以使农村中的很多土地都可以避免抛荒的结果。综上:我们国家农村土地的抛荒在资源土地浪费的同时,对农业的生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随着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逐渐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后果。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对于目前农村的土地抛荒问题,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原因之后,政府应当及时迅速的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经过深入的调研,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有效的科学对应措施,以解决我国的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本文就农村的土地抛荒的原因做了简述,并且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建议,希望对广大读者能够有一定的作用。1 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分析1.1 农产品价格较低在农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作物总是阶段性的供过于求,造成了农产品价格不断的走低。另一方面,农业种植的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如:农作物的种子、使用的农药、播种和收割的机械等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不断的上升,这就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自然会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寻找更加舒适更加赚钱的行业。1.2 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流动造成了抛荒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每个行业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改革的措施。是造成农村大量年轻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原因之一。在我国农村又存在“打工潮”,导致了一部分年轻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断代,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抛荒。1.3 传统社会观念轻视农业在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中,一致认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是低层次的职业,并且这个影响还是十分的深远,直到现在也依然影响着现代农民的思想意识,绝大部分的农民都希望努力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再加上原本的农村农业劳动者的农业意识就非常的淡薄,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农村土地的抛荒。1.4 农村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在农村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完善的土地流转体系,农民的最后底线就是自己的土地。即使一部分的农民通过背井离乡在外地打工挣到了钱甚至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但对于属于自己并无力耕种的土地他们也并不想失去。目前虽然制定了一些土地流转的办法,但是未能够具体对待,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因此可操作性并不强。1.5 农村年轻的劳动力缺乏种田技术和种田兴趣现在的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孩子,都是从小千恩万宠的长大,从小到大也许没有从事过或者很少的从事过农村农业生产的农活,对农业种植的最基础的生产技术一窍不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需要面对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这些年轻的劳动力根本无法承受这份辛苦,并没有种田的兴趣,随着这种情况的长期发展,导致农村农业生产的后继无人,进而导致农村土地抛荒的趋势愈演愈烈。2 农村土地抛荒的治理对策2.1 政府要适当调整农产品的价格

  (作者单位:245714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乌石镇农技站)2农民致富之友NongMinZhiFuZhiYou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1农村耕地抛荒问题现状

  1农村耕地抛荒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已不再如以往那样惜地如金,有的甚至还弃耕抛荒,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村耕地抛荒越来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问题。耕地抛荒现象到底有多严重,据资料显示,2000年湖南省季节性抛荒面积逾13.3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从近年株洲市株洲县的调查情况来看,该县常年性抛荒耕地逾28hm2,占耕地总面积不到1%,基本上都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洼田、缺水田和冷浸田,但季节性抛荒问题比较突出,该县双季稻改种一季稻逾800hm2,占水田面积的2.9%。江西省抛荒面积为4.33万hm2,占该省现有耕地面积的2%左右。2001年安徽省抛荒面积约为9万hm2,占总承包面积的1.2%,皖北寿县抛荒面积1.09万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9%,江淮地区少数地方高达5%~10%。根据对各县市的调查,永新县耕地季节性抛荒面积达133.33hm2之多,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贫困的山区耕地抛荒多于较富的乡镇中心地;二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乡镇耕地抛荒多于以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乡镇。

  2农村耕地抛荒现象成因分析

  耕地抛荒现象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而且极个别地方还比较

  严重,如不少学者所主张的一样,已经恶化到了“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地步,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经济原因

  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单位面积投入高、产出低是造成耕地抛荒的直接原因[1]。根据最近对农资供应的调查情况来看,农资价格均呈上涨态势。如永新县城关农资经营部尿素上涨10元/t,钾肥上涨80元/t,碳铵上涨75元/t。大多数生产厂家表示,由于煤、电及工人工资等均呈上涨态势,在今后一段时期里,农资价格仍有上涨的可能。目前由于农业新技术普及不够,真正靠技术种田的农民少之又少,有的农户水稻用药1年高达8~9次,施肥也都为粗放式,总以为多施比少施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根据笔者调查,种早稻需投入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约为6750元/hm2,种晚稻需投入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约为7500元/hm2,全年合计约为14250元/hm2。如果年景好,风调雨顺,按全县平均早稻单产6000kg/hm2、晚稻7500kg/hm2,稻谷价格2.4元/kg计算,早晚两季产值为3.24万元/hm2,投入与产出2项相抵水稻田收入仅为18150元/hm2。现在一般每家农户耕种1333.33~2000m2,一年种田收入仅有2400~3600元。

  正因为此,便有了“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赚吃粮还亏钱;

  吃亏吃苦白挨累,不如荒田讨清闲”、“要想奔小康,只有背井离乡”等农民顺口溜。外出务工的收入与此截然不同,按每人每月1000元计算,人均年收入可达12000元。就务工所在地的经济和消费水平而言12000元并不多,但将钱寄回农村,与在家务农的收入就会形成鲜明反差。因此,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守农村的基本是“九九、三八”式人员,耕地抛荒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2体制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以“离乡不离土”的半分离方式进行,该种半分离方式有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民大多不愿意离开城市回家种田;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体制,进城务工的农民在生活、福利、保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2],而且我国人民那种落叶归根的思想使农民不愿意放弃家里的土地。因此,进城务工农民自己无心种地,也不愿意将承包的耕地流转或交回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另外,现在的农村和以前不一样一些村干部不管事,耕地抛荒往往无人管[3]。

  2.3政策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对“三农”的攫取多于投入,作为四个现代化之一的农业,与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相比,在科技和资金上的投入远远不够。调查发现,尽管农村中已出现了插秧

  机、收割机及耕整机等适合于当地的小型农业机械,但其成本太高,农民不可能每户购置1套。如果花钱雇请机械化作业,分散经营下的小户农民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因而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现代化成果,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腰弓背驼栽田割谷的局面。另外,由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也导致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根本无法应对愈来愈脆弱的生态环境。农业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耕地抛荒[4]。

  3耕地抛荒的思考

  对于农村耕地抛荒,社会主流观点认为应当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务实界一直对耕地抛荒采取限制态度,理论界也认为长此以往会导致复耕指数下降,甚至不能复耕。笔者认为,耕地抛荒现象从20世纪末开始便一直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应当辩证地看待,理性思考,强化政策引导。

  3.1耕地抛荒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方耕地抛荒多,但当地的整体经济往往比较好。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农民之所以弃耕是因为社会能提供比单纯种田效益更好的就业机会,农民收入增加又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继而更多的农业人口非农化,耕地抛荒自然不可避免。但当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与耕地数量达

  时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珍贵,大面积抛荒,严重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土地抛荒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土地抛荒的原因

  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深层次问题的综合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首先,农业本身效益低,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及产业利润率比差,而近年来农产品又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和低水平过剩,加剧了农业的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虽然国家采取保护价政策和良补直补政策,但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按2007年良补直补平均每亩约60元计算,仅相当于补一天的工资,赶不上煤矿工人下一次井的工资。其次,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农民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甚至出现投入多于产出。据调查测算,以现有耕地资源,正常年景下,按较常规的双季稻生产模式,每亩田每年扣除物质成本纯收入仅500多元,如计算劳动成本,实际无利润,农业效

  益差,且劳动强度大,一亩田一年收入不及外出打工一个月收入。种田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最直接的原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种植业劳力短缺。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尤其是近两年的“民工荒”和农民工待遇和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吸引了大批的劳力外出。2007年我市部分乡镇农村外出劳动力达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达到占劳动力总数的50%。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且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为青壮劳力,丢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耕地无人种或无力耕种,许多耕地只有抛荒。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农业是自然风险大的弱质产业,受自然制约程度大。近年来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而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增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程度,提高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耕作条件恶化、基础设施差,易涝易旱,很大程度是“靠天收”,投入多产出少,甚至有投入无产出的田块,农民不愿耕种。越是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易涝易旱“靠天收”的地方,农民就越无种田的积极性,应怕投下去无收入,或投得多收得少。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我国当前在农村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是农民的最后保障线,许多常年外出打工甚至部分在城市购置了住房的农民工,也并不愿意真正彻底放弃自己的土地,虽然无力耕种而让其荒芜,但也不愿彻底失去。同时,我国农村土地是实行土地所有权集体所有与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的体制,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不健全。虽然各地相继制定了一些土地流转的办法,但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不强。多数地方土地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状态,缺乏足够的保障,影响了土地的相对集中规模经营和对土地的长期投入。随着农村社会发生的生老病死、升学、当兵、就业、迁徙等使人口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无法做到最优配置,造成耕地抛荒的现象不断发生。

  二、土地抛荒的对策

  虽然造成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的甚至短期内还无法解决,但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必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问题,提高对土地抛荒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增强解决土地抛荒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解决抛荒问题当作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工作来抓。要就土地抛荒情况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情况,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土地抛荒问题。

  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对自然风险的抵抗能力。目前我市抛荒的耕地主要还是那些水利设施不好“靠天收”的田土,由于种地成本高,风险大,最先被农民抛荒,而且面积最大。乡村干部应当组织农民,加大对水利设施的维修保护力度,加强管理,科学调配,使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最大发挥。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二是加大农田平整力度,加强田间道路建设,使之便于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动强度。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农业自然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稳定性。

  三、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现阶段虽然我国主要粮食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但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将影响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不可行,但国家应当较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使农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增加种粮的积极性。基层干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良补直补政策,切实做到谁种粮谁受益,不能种与不种都受益。同时,除良补直补外,对因国际原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柴油、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国家也应当给予相应补贴,避免生产的快速上涨蚕食农民利益。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农民能在本地就业。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后都还是想把责任田种上,主要是因为路途遥远,回来的代价太高,如能在本地就业,很多田亩可以避免抛荒。由于南方水稻种植的特点是劳动日相对集中在几个时段,农闲时如能有就业的机会,可减少部分劳动力外出。

  五、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针对土地抛荒的具体情况制定土地流转的办法和措施。一是妥善处理好人口、劳动力、土地等变化形成的人地矛盾问题。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土地转包给劳力富裕户耕种,或通过“小调整”在取得村民一致意见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这部分土地重新向农户发包。二是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地可以由集体收回;对高榜田、水源条件差的,可统一改造为经济林基地;对低洼田、水浸田,可开发成鱼池基地,或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三是将分散的抛荒田通过与群众协商采取调换与转包的形式,尽可能集中连片,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整治后进行招标承包。四是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基层干部、种田能手、科技人员参与土地流转,领衔承包兴办小农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五是可根据耕地抛荒的程度、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承包

  方应负的责任,具体研究制定适当的经济赔偿办法,促使承包方保护耕地资源,制止土地抛荒现象的蔓延。

  3、非常荣幸参加这次联学活动,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主要承担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指导,以及农村有关社会事务、农经信息统计、农经宣传等职责。下面结合这次联学活动的主题和经管司站主要职责,交流学习十八大有关精神的收获、体会和推进有关工作的思路。我发言的题目是: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有关重大部署

  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指明了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两个转变”,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再到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四化”与规模经营相互融合,互为依托,是中央坚持实践基础上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丰富。集约化、专业化更多地强调的是农业经营主体本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组织化、社会化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农业经营主体间的经济利益联系;无论是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还是规模经营,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是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农业经营主体,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划分,主要有:承包农户、专业户(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目前,全国有承包农户2.26亿户、5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大户276万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万家,还有刚刚兴起的家庭农场和大量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龙头企业为骨干,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地支撑了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但是,这一农业经营格局还不完善,与“四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适应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快培养职业农民。农业劳动力已经呈现老龄化、低文化,出现了年龄段、季节性、区域性等结构性短缺,许多地方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超过了50%。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务农意愿淡薄。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将严重影响“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为此,必须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保现代农业后继有人。二是适应承包农户不断分化,迫切需要解决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我国承包农户先天规模小,户均耕地半公顷,且分布零散;年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仅千元,扩大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既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又增加了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难度;承包农户不断分化,兼业化倾向明显,撂荒等粗放经营现象多发频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数量少、规模小,亟待加大培育力度。从2006年到2011年,我国纯农户由占农户的75.1%下降到66.3%;农业兼业户由占农户的4.3%上升到17.7%。三是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局限,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问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多数仍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面临着自然、市场和质量安全“三重风险”。实践已经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采用合作、股份合作等较为紧密联结方式的仅占38.2%。为此,迫切需要推进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四是适应专业化分工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问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的服务能力;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经济实力弱,政策扶持不够;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为此,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组织。总体看,“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搞生产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改变,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韩长赋部长在农业部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科学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经营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在“四个完善”和“四个强化”上下功夫,其中指出: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总思路是“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建设的核心任务。区别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劳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居住在乡村的农业从业人员。一是制定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居住地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认定探索,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二是拓宽培养途径。突出培养重点,优化培养方式,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三是完善培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我们建议把农业职业培训纳入中等免费职业教育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二)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按照科学定位、加强引导、重点培育的要求,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力度。一是探索认定标准。鼓励各地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对其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其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将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信用贷款支持范围,探索将农作物产品纳入抵押品范围;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提高财政对其保费补贴比例。三是强化工作指导。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指导,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继续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支持引导专业合作社做实做大做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一是建立示范社名录。逐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示范社开展运行监测、动态管理。所有涉农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进入名录的示范社倾斜。二是完善税收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业税优惠范围,完善所得税减免政策。我们建议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免征所得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实行符合专业合作社特点的纳税申报办法,制定全国统一的销售和服务专用发票。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启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计划”,大幅增加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加工贮藏、冷链建设、直供直销等业务。研究制定新增农业补贴倾斜合作社的方法,探索按照种养规模和服务效果等予以补贴。四是强化信贷支持。建立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为合作社中短期贷款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库,着力打造合作社领军人才队伍和辅导员队伍,逐步推行“一社一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逐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合作社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合作社人才培训基地。六是引导支持信用合作。按照“限于成员内部、用于产业发展、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原则,以及地方政府负责、相关部门指导、业务规范有序、风险安全可控的要求,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为农户承贷承还和信贷担保等多种形式,建立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为生产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二是明确支持重点。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优先推荐。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等措施,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物流信息、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农产品增值税核定进项税额改革试点,将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率由现行的13%调整为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适用税率;进一步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适当减免粮油、肉蛋奶、果蔬、水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税和营业税。扩大龙头企业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对订单基地贷款给予财政贴息,缓解融资困难。

  (五)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

  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当前,要着力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研究扶持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专业化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在生产服务设施、生产作业服务、提升耕地质量、种苗培育、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粮食烘干、运销贮藏、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支持;减免其从事农机作业、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的营业税;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提供浮动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三是总结推广多种服务模式。在领导重视、服务基础较好、经验带有普适性的县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全各类服务组织,构建便捷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资连锁企业+农技专家+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研究分析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破解方式,及时总结推广。

  (六)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一是稳步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实行农户家庭经营,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政治决断,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重点是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是稳步探索土地归并。把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从土地互换和分割两个层面稳步探索“小块并大块”,“大块不再分”。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符合我国国情的规模经营发展方向,应当是家庭经营+社会化服务。要探索建立农业经营能力认定暨农地经营准入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制止“非农化”,控制“非粮化”,引导工商企业兴办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上是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的具体思路,与四季青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题联学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四季青镇在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型中已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我们希望四季青镇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方面继续探索,走在全国的前面,经管司站将密切关注,加强指导。

篇四: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土地抛荒缘由及对策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

  浅析土地抛荒缘由及对策调研报告范文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一方面,各地通过种粮直补、免除征收农业税等有效措施,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止了耕地撂荒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乱砍滥伐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乱开采、乱建设造成大量耕地被非法侵占,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抛弃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中出现愈来愈严重的耕地抛荒现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将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命危害。

  抛荒原因发人深省

  20__年10月上旬,我们对中部一乡镇进行了调查,调查得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比较效益低。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过剩。二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逐渐放开,国外农产品进口剧增,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三是粮价下跌和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形成的双重挤压,使得耕地撂荒现象再度出现。据调查,20__年我县的尿素、碳铵、磷肥、复合肥的价格与去年相比分别上涨了5.3、3.7、20、13.6,农膜上涨上16,农药上涨了15,稻种上涨了30。与此同时,粮价却在下跌,稻谷和玉米较20__年分别下降了14.75和18.5。据测算,不计算农民的劳动力成本,双重挤压使农民种粮的每亩收益不到140元,耕种田地基本上已无利可图。由于投入多,产出少,农业比较效益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的根本原因。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统计资料显示,20__年底该乡农村外出人口达468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其中长年外出劳动力3864个,占劳动力总数的49)。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

  成大量农田无人耕种,长期抛荒。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该乡大部分耕地位于丘陵和低洼地区,现有的李家洞水库、黄岑左干渠以及村里的山塘水库等水利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年久失修,致使易旱易涝,耕作条件恶化,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变数大,农民不愿耕种。六是森林植被人为破坏严重。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常年累月的乱砍滥伐和年年频发的森林火灾,使该乡几乎看不到成片的森林,到处是光秃秃的小山坡,水资源严重溃乏。农民无奈之下只有弃田抛荒,另谋生计。

  所以说,目前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是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问题的综合反映。

  扼制抛荒探索对策

  一、加强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谷贱伤农”现象,政府有关涉农部门应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该乡实际,一是稳粮扩充,逐步削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蔬菜等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重,形成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的种植结构;二是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在现有小水果生产和肉食动物养殖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扩大规模,把小水果生产和畜牧养殖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将其做大做强,以提升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培育新农村经济增长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切实转移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二、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基地设施

  政府要根据当前农村土地抛荒的实际情况,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帮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就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而言,重点是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修水库、主干渠等措施,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抛荒耕地的开发利用。

  三、积极宣传政策,实施退耕还林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要认真向农民朋友宣传其意义,动员他们在耕作条件差、不宜耕种的田块里培植速生丰产林和经济实用林。这样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解决部分土地抛荒问题,增加收入。

  四、强化合同管理,合理流转土地

  农村土地承包的流转是新的课题。它涉及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发包方、承包方与接包方的利益,当地农业服务体系与政策环境等问题。因此,要强化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准备途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及有剩余劳动力的纯农户集中,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有效机制

  对于耕地撂荒现象,一是政府要从维护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高度,从维护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从维护最广大农民最根本利益的使命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出台措施,调整农业政策,平抑农用物资价格,维护粮食价格稳定。二是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耕地闲置情况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耕地撂荒情况,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采取政策引导、项目保障、宣传教育和激励措施,控制农村地区耕地撂荒规模,减少闲置耕地数量,确保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土地抛荒形成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才有可能切实解决。

篇五: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怎样解决农村耕地抛荒严重问题

  摘要:鉴于土地抛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将分析土地抛荒背后的原因,阐述抛荒产生的不良影响,探索遏制土地抛荒的有效措施,这对“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

  抛荒

  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极为有限,但近年来抛荒现象却十分严重。大量的耕地抛荒,一方面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因为耕地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大量的抛荒将影响国计民生。同时,大面积的抛荒也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进程,影响了土地质量。另一方面,耕地抛荒现象日益加剧,土地荒芜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土地抛荒的原因分析

  农村普遍出现土地抛荒现象,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抛荒地自身条件来看:首先,大部分抛荒地水源条件都不好。抛荒最早是出现在水源条件不好的地块上,这些土地水源条件差,不方便从事农田耕作,花费人力物力较大,而且不一定能收到相应的效益。其次,通田间道路不便和田块距离居住地较远不便于耕作。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体力不足就不得不让老年人倾向于放弃水源条件差和道路不便的地块。

  从耕种农田的经济效益方面来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首先,农业本身效益低,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存在价格剪刀差及产业利润率比差。其次,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虽然粮食的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农民的直接收益涨幅不高,加上近年来物价飞涨,农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

  上升,导致农民种田效益进一步降低,甚至出现投入多于产出。种田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最根本的原因。

  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首先,农村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外出劳动力绝大部分为青壮劳力,丢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耕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其次,村民觉得种不种地是自己的权利,自己可以进行选择。再者,农村大部分农民耕作田地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大量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幅度减少,人们不需要耕作那么多的土地,所以选择了抛荒。

  二、土地抛荒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抛荒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冲击我国的“1.2亿公顷耕地红线”,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虽然我国的总耕地面积在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排名却名落孙山;中国以世界7%左右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0%的人口,而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继续减少,因此我国的土地问题十分严峻、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但是农田耕地的抛荒现象,尤其是隐性抛荒和变相抛荒现象有增无减,耕地总面积仍逐年减少,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

  第二,抛荒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基层工作的难度,影响全面建设新农村进程。土地抛荒一方面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单位土地的产值,使农民增产增收困难;另一方面,伴随着土地抛荒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频繁的人口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的管理难度,降低了基层的工作效率,比如说农村中的计划生育问题。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引发了潜在的更大抛荒和社会问题,可能引发土地抛荒的恶性循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新一代农民工们虽有农村生活经验,但是却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也没有农业情感,他们就很难接替父辈们的农村工作。现阶段还存在“兼业型”农民,当土地到“新一代农民工”手中时就很有可能完全抛弃土地,引起更加严重的土地抛荒和粮食问题。

  三、遏制土地抛荒的对策探究

  要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落到实处:

  第一、要改善和整修村庄内的农田水利设施。对于农民来说,兴修水利需要不少资金,自己收入本来就微薄,完全让农民自己掏钱修水利不现实。个人认为,可以采取國家投入一部分资金,农民自己也筹集一部分。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益,还可以调动农民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让受益农户自发地选择自己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制,这样就可以保障水利设施持续有效地运转下去了。

  第二、要修建农田机耕道,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建议可以将纷乱众多的狭窄的田埂进行合并,将其作为机耕道。或者是,由田块相连的农户自行商量和规划机耕道的位置与占地调整问题。机耕道的建设将可以直接减轻老年人种田过程中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扩大机械耕种的面积。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让原本因为体力不支而无法耕种的土地重新得以耕种,而且也增进了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若是有机械的帮助,老年人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也就有更多的收入,他们的生活也就更加有保障了。

  第三、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首先要妥善处理好人口、劳力、土地等变化形成的人地矛盾问题。认真做好余缺田调剂工作,将土地转包给劳力富裕户耕种,或通过“小调整”在取得村民一致意见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这部分土地重新向农户发包。其次,对自然条件差的抛荒耕地可以由集体收回,高榜田、水源条件差的统一改造为耐旱经济作物基地,低洼田、水浸田,可经过改良,再发包给农户和集体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允许土地流转对象、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基层干部、种田能手、科技人员领衔承包兴办小农场,同时也要给予他们信贷支持和奖励扶持。

  第四、在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利的同时,也要教育农民意识到土地经营的义务与责任。

  增强解决抛荒的紧迫感,抛荒现象主要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如不及时解决,会带来更大的矛盾,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提高对土地抛荒问题的认识,增强解决土地抛荒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解决抛荒问题当作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来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耕地抛荒,是当前新形势下“三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安全,而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城乡统筹的进程,因此,各地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努力把抛荒程度降到最低限度,这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宜挺,胡世勇,姚娟萍.甘肃半干旱地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4(09)

  [2]朱婷,伍引风,刘娜,王茂林,高婧明,林武阳.四川省武胜县耕地撂荒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6)

  [3]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4(07)

  [4]陈爱国,李鹏.肥东县耕地抛荒现象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14(09)

  [5]曾庆亮.浅析开江县耕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01)

篇六: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信息·参考对策建议决策农村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措施覃江忠(广西上林县种子管理站,南宁????530500)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闲置,在耕地日趋减少、人口日益增长、人地矛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粮食的安全性,而且从长期来看,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我国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土地 抛荒 主要原因 解决措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面临着严重的抛荒问题,这也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双重问题,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我国现实农业现代化和加快城乡统筹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1]。为了改变当前的局面,文章通过对调查现阶段土地抛荒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我国农业的进步提供帮助。1.4 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以前是种植自己的耕地,吃不完的粮食进行出售,与当时货价相比,种植出的粮食产值比较可观。而现在同等面积生产出同等产量的粮食,其产值相对现在的物价过低,基本属于亏本。所以,种植的收入有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民种植土地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土地抛荒[3]。1 我国土地抛荒的主要原因1.1 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2 针对土地抛荒的解决措施2.1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首先要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其次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防御机制综合治理,提高灾害响应能力,降低灾害,提高产量;再者要减少农业劳动力,积极推广农机使用;最后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完善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不断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2.2 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想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标,就必须着眼于调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生产率;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扩大农业生产范围,促进旅游农业的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2.3 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推进土地流转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可以在农村购买养老保险,类似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补贴力度,让农民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险;其次,建立有效的土地分配机制,促进村集体组织的发展,加强农用地分配程序管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利润保护、资源配置合理以及效率高的中国农业信息/2017.10(下)27由于政府投资不足,因此在建设基础农业设施方面还不够,例如老化的灌溉设施以及农业耕种环境恶劣。这些因素均大大削弱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出现干旱不能灌溉,洪涝不能及时排出的现象。1.2 外出务工数量增加,导致农村“劳力荒”随着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大部分的农村壮劳动力在比较机会成本后,一般会选择在城市打工,但考虑到打工存在失业风险,农民完全没有勇气放弃农地,所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主要是妇女和中年人,这样就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和土地抛荒。1.3 土地流转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类的思想深刻植根于农民,一些农民工不想让自己的土地参与流通。目前,土地出让机制采用口头合同或仅由村委会转让,且仅仅有一小部分土地出让金,由于流通期、转让价格等因素导致签订合同时存在问题,不完善的流转机制严重影响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决策·参考对策建议优势。2.4 调整政策目标,探索补贴新模式CHINAAGRICULTURALINFORMATION里,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土地闲置严重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管好并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做好农村闲置农业用地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建立耕地保护社会监督机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闲置土地的充分利用,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詹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探析.湖北农业科学,2010,49(07):1752~1754[2] 金星.新土地抛荒的经济学视角.农村经济,2013,(03):25~26[3] 刘勤,周静.农地缘何被抛荒:基于湖北农村土地现状的实证分析.开发研究,2014,(01):31~34[4] 于传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江汉论坛,2011,(6)政府应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注入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完善资金来源体系、资金渠道。利用农业担保公司,鼓励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邮储银行、农村银行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体系,对集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担保,优先安排贷款,简化贷款手续[4]。由于成本的限制,所以一些政策优惠不能直接优惠到种植户,而我国正在执行的土地补贴成为了农民的承包福利,但是由于金额有限,不能直接激励种植户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土地承包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应尽快完善农业补贴的优惠条例,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促进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总之,我国土地稀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3 结语※动态资讯※农业部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期,农业部采取系列行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求各地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防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优质粮、油、肉、蛋、奶、菜供给充足,价格平稳,三季度全国31个省(区、市)155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类产品83个品种总体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8%、99.7%和95.9%,同比分别上升0.2、0.3和0.8个百分点。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排查。部署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风险监测工作,对粮食、油料、畜禽、水产品等10类农产品,深入基地和市场进行调查、抽检与评价,排查风险隐患。下发《关于开展农药大检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在全国开展农药大检查,重点排查非法非标生产农药、违规经营农药、超限使用农药等问题。全国出动执法人员9万余人次,检查饲料生产企业4155家,蛋禽养殖场(户)5.7089万家,抽检饲料样品4151批次。24个省份完成兽药风险排查工作,排查兽药经营企28中国农业信息/2017.10(下)业1.285万家、养殖场3.103万家,抽检样品1813批次。开展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责任。派出工作组赴山东、辽宁等14个省份开展督导检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督促指导,严密防控农兽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风险。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步伐,鼓励各地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把各项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北方9省联防联控机制。2017年10月12日,召开京、津、冀等北方9省(区、市)农业部门专题会议,座谈交流十九大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经验做法,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防联控机制。9省(区、市)分兵把守、信息共享、协同配合,措施有力。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和监督执法,切实把各类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作。

  (本刊辑)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七: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近几年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南方山区农村,耕地抛荒现象已成逐年蔓延之势,大面积全年抛荒、杂草丛生的现象随处可见,只种一季中稻的隐形抛荒现象已成常态,“双季稻”已逐渐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名词。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造成我国粮食的实际产量逐年锐减,在我国非粮食主产区,现在农民手中的粮食仅能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吃饭所需,根本无余粮可售,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国家粮食储备的严重不足,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耕地抛荒现象的愈演愈烈,已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先后出台了许多遏制耕地抛荒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和措施,仅仅停留在行政命令的层面,可操作性不强,与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本不符,只是对基层乡镇干部又上了一道紧箍而已,对抛荒耕地的农民无任何约束力,所以收效甚微,毫无意义。

  要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耕地抛荒呢?我认为,只有从耕地抛荒现象中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找准相应的对策,才是唯一的出路。

  耕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外出务工人员剧增,农村劳动力锐减。

  改革开放初期,各类企业聚居在沿海几省,因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所需的工人不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远远多于企业的用工所需,因而,绝大部分的农业人口仍然只能在地里刨食,人多地少,不会产生耕地抛荒现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以及社会经济大大步发展,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且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起用工需求急剧增大,企业招工从选择性录用向招工难转变。加之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又开工许多重点项目,导致用工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这一切,为农村外出务工

  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绝大部分15至60岁的农业人口,为了挣钱养家,消除自家的贫困状况,纷纷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最终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

  这些人中有的把耕地甩给年迈的父母,有的把耕地转租给亲朋戚友,没有父母或无亲朋戚友或亲朋戚友不愿租种的则只好听其荒芜了。

  现在的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虽不能说十室九空,但十户有九户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则是不争的事实,举家外出已司空见惯。大部分家庭里除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就是在九年制义务阶段读书的孩子,举家外出户的房子被青苔和蒿草紧紧地包围着。

  年迈的老父老母们,已扛不动锄犁了,他们流着泪,扶着自己年幼的孙子孙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土地慢慢荒芜了?

  二、种田收入过低,农民失去了种田积极性。

  农民种一亩田,正常的情况下,需300元左右耕田费、300元左右的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水费等费用以及200元左右的雇工费用,累计投入成本800元左右。年景好的话,种一亩早稻按每亩收获700斤计算,可卖800元左右,种一亩中稻,按每亩收获1200斤计算,可卖1500元左右,种一亩晚稻,按每亩收获900斤计算,可卖1080元左右。农民种早稻基本保本,种中稻可赚近一倍,种晚稻略有盈余,如果把自己的人工加进去,则全部亏本。因此,农民都不愿意种田了,种田的积极性空前缺失,要种也只愿中一季中稻。

  综上所述,农民种田只能是解决了吃饭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温饱”中的饱字,至于温,则只能从农业以外的行业中解决了。如果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田收入,农民会自动放弃种田,那么,耕地也就荒芜了。

  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土地耕种无法实施。

  目前,农村的水利设施,大都兴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水利设施在在兴建时一般都是土法上马,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运行几十年,病态百出,绝大部分的小一型、小二型水库,漏洞百出,成了病险水库,根本不能也不敢蓄水。与之配套的干渠和支渠,大多用石块和泥土砌成,水冲雨淋之后,慢慢塌掉了,根本无法通水。大雨来时无法防洪,大旱来时无法灌溉,现有的水利设施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灌区内曾经水旱无忧的良田又成天水田,耕地抛荒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

  四、惠农补贴激活了农民潜在的惰性。

  目前农村的惠农补贴种类繁多,除了粮补、直补,还有综补、油菜补贴、玉米补贴、单季稻补贴、双季稻补贴等,这些补贴加起来,一亩田可达200-300元。这些补贴均以“一卡通”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不管农民种没种田,都照发不误,还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惠农补贴。

  农民是一个最讲实惠的群体,他们从“一卡通”中取出近300元的补贴,加上准备投入农业生产的800元左右的本钱,买回粮食,完全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何必还要去累死累活种田呢?这么简单的算式他们是算得出来的。

  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只有身处忧患中,才会积极进取,同样的道理,农民只有在温饱受到威胁时,才会拼命去耕种,才会惜土如金,责任制初期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现在好了,政府给补贴了,不要种田也有饭吃了,还有谁愿意去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打打牌、聊聊天、逛逛街岂不更好?所以,政府的各项惠农补贴激活了农民潜在的惰性,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懒汉,耕地抛了荒也不再心疼了。

  五、新生代农民没有种田技术和种田兴趣。

  现在的农村,那些刚走出初中、高中校门的学生,是一群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喂饭长大的孩子,虽然十多岁了,可除了读书以外,他们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技术一窍不通;有的孩子,看着自己的长辈做农活很辛苦,从心底里厌恶农业生产,根本没有种田的兴趣。

  这种态势的长期存在,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后继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仍在耕种的农民会因年老而退休,年轻人因厌恶或不懂技术而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耕地抛荒势必会愈演愈烈。

  遏制耕地抛荒的对策

  一、“废井田、开阡陌”,强力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

  经过97年以前的几次大调整,农村的耕地,特别是水田,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块分给不同的农户耕种,广袤的田野阡陌纵横,井田片片。这些井田既不利于耕种,又浪费了大量的耕地。为了守住耕地拥有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这两根底线,国家必须根据目前农民不愿意种田或应付式种田、耕地浪费现象日益严重的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力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具体做法是:经科学规划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耕地进行大规模平整,修建与之配套的水利设施和耕作设施,并由政府提供农业机械设备;将平整好的耕地交给那些农业技术水平高、热爱农业生产的人耕种,,进行统一经营;农民以现有土地入股经营或有偿转让;惠农补贴维持现状。

  这样做至少有六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土地平整后,纵横的阡陌没有了,井田不见了,无形中增加了耕地面积;那些不能耕种的低洼地、水淹区和小山丘经平整后,可以变成良田,耕地面积得以增加。

  二是有利于遏制耕地抛荒。集约化经营后,耕地统一管理,统一耕种,耕地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耕地抛荒将成为不可能。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民之所以纷纷走上外出务工之路,是因为单纯靠种田已养不活一家人。如果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民以现有土地入股经营或有偿转让,会有一笔收入,加上各种惠农补贴资金,自己再拿出一点,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了,耕地也不会抛荒了,农民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够安心地外出务工,或从事自己喜欢的其他行业。这样一来,农村劳动力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将会获得远远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随之改善,农民的家庭经济状

  况改善了,社会经济也会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四是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特色农业的兴起。目前,农业生产是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或者因年龄偏大而接受新鲜事物缓慢,导致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法推广;特色农业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而不能形成特色,农业效益增幅不大。如果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经营者会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技术、品种和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将变得十分简单,特色农业也会特色纷呈。

  五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现阶段,农业灌溉以户为主,分散实施,自家的水田满了,便任由水流入小溪,流入河中,造成了农业用水的极大浪费。耕地集约化经营后,耕地实行统一灌溉,农业用水实行统一管理,能有效地防止农业用水浪费,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六是有利于保护耕地。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后,农民随意占用耕地建房成为了不可能,废弃耕地的现象也会杜绝,保护耕地的目标就会得以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还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丧失劳动力,最终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那些新生代的农民因不懂技术或不愿意种田而自动放弃农业生产,这种状况,最终会导致我国的农业生产在不久的将来,将后继无人。而消除这种状况的根本办法就是强力推行农业集约化经营,这也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出路所在。

  二、调整惠农补贴资金的使用方法

  国家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的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则走了样、偏了向,那些耕地抛荒了的、占用耕地建了房的、耕地被国家征用用于公益设施建设的,等等,其各类惠农补贴照领不误,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谁种田谁受益的本意,违背了国家的初衷。

  国家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感激不

  尽,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有所提高。后来国家又发放各类惠农补贴,农民也很高兴,可是,补贴发放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成倍增长,农产品价格却涨幅微弱,农民的收入比发放补贴前反而降低了,农民普遍认为,发放惠农补贴好了厂家、穷了农民,农民也就高兴不起来了,农民又一次掉进了越种田越亏本的窘境,加之种没种田一个样,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又一次不愿种田了,耕地抛荒就成了普遍现象。因而,发放惠农补贴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既然发放惠农补贴已失去了意义,那就调整它。

  一是实行动态管理。改变目前一成不变的发放模式,每年分早、中、晚三季实地核实,登记造册,种了田的据实发放,耕地抛荒了的、占用耕地建了房的、耕地被国家征用用于公益设施建设的,一律不发。这样做,既平衡了农民的心态,又达到了谁种田谁受益、奖勤罚懒的目的,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

  二是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直接补贴。参照家电下乡补贴模式,农民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直接发放补贴,取消按耕地面积发放补贴的方式。只有这样,惠农补贴资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三是免费为农民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把各类惠农补贴资金直接拨付给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厂家,不再发放给农民,农民按种田的实际需要免费领取农业生产资料。这样做,农民也能得到实惠,种田的积极性也能提高。

  这三种模式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实施。如果这些模式得以实施,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就会提高,耕地抛荒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三、大幅度提高国家粮食收购价格

  因粮食收购价格低,农民的种田收入难以提高,农民便失去了种田积极性,因此,国家粮食收购价格低迷助使了耕地抛荒现象的产生。由于耕地抛荒日益严重,导致全国粮食产量锐减,国家为了补充粮食缺口,不得不花巨资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我国的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自有耕地不产粮却花巨资进口粮食的怪圈。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大幅度提高国家粮食收购价格。具体做法是:在现有粮食收购价格的基础上,成倍提高,再以现有价格卖给粮食需求者,把决定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和各种惠农资金集中起来,用于补足价格提高部分所需的资金。

  这样做,好处多多。一是能大大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粮食收购价格成倍提高,农民的种田收入自然会成倍增加,收入增加了,种田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耕地抛荒现象就会自动消失,耕地不抛荒了,粮食产量自然会大大增加;二是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国家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和各种惠农资金,数额是巨大的,而粮食收购价格提高部分所需的资金,大大少于这两笔资金,如果把这两笔资金用于补足收购粮食当中的价格提高部分,既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又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可谓一举两得;三是能使各种惠农补贴真正落到实处。把各种惠农资金用于收购粮食,达到了谁种粮谁受益、多种粮多受益的目的,使惠农补贴发放做到了公平、真实、合理,真正体现了国家发放惠农补贴资金的初衷;四是有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国家高价收购低价卖出,不会增加粮食消费群体的负担,国家粮食市场不会波动,国家自产粮食增多,有利于平稳粮食价格。

  四、着力整修水利设施

  目前农村的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这对粮食生产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国家必须花巨资整修各类水利设施,确保我国现有的耕地水旱无忧。只有这样,才能使耕地不会因无法灌溉而抛荒。

  五、大力兴办特色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有自己的特色,大力兴办特色农业,是振兴我国农业、开创我国品牌农业的必由之路。而要兴办特色农业,就必须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来做支撑。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认知度,并使之成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主力军,用高科技的手段兴办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

  入增加了,他们才会惜土如金,耕地自然就不会荒芜了。

  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外出务工的农民,因文化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往往收入不高,一个月的收入,除去房租、水电等费用和基本生活开支,所剩无几。如果以乡镇为单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三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种田收入和务工收入高于了外出务工收入,他们就不会外出务工了,耕地也就不会荒芜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就会消失,镇域经济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遏制耕地抛荒是一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只有粮食富足了,才能国泰民安。针对我国目前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的状况,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从根本上消除耕地抛荒现象,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保障。

推荐访问:耕地抛荒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抛荒 耕地 对策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906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