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16 17:44:03

篇一: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新课程改革对美术课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对每一位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任务:面对新课改,教师能否及时调整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能否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为新课程服务。这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老师面前的紧要问题,这也是新课改最终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突出艺术教育,这使得一向在学校处于“小三门”地位的美术科老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仅2001-2002年全国新编美术教材就在五、六套之多,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在新课改面前的高涨的积极性。在这充满希望与喜悦的时刻,每一位第一线的美术教师该做些什么准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尽管一直处于正常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观念方面的原因,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主要体现为: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些不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性。这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与观念。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相应地也应有很大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否每一位美术老师都已了然于胸,或已做好了课改的准备呢?据笔者观察,在此阶段尚存有以下几种现象:

  1、守旧

  抱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无视新教材、新要求,依然我行我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动于衷。

  2、摇摆

  偶然中尝试新课改的甜头,因此在教学中对有把握的教材内容就按新课程的要求上课,而对把握不大或不太熟悉的内容就退缩,依然回到老一套课程的教法上,不肯用功钻研教材、教学方法。

  3、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心想搞好教学改革,但苦于自身知识的有限及对教材吃不透,不敢对新教材进行取舍或大胆尝试新教法,甚至不知该如何评价学生。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改需要

  新课改要求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这是因为:多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一直注重美术技能教学,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难度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不了多少作用。追根溯源,错误的根本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其实,我们早就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7,将来也不一定以美

  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美术,而应是应用广泛的生活美术。比如:我们花费了许多学时与精力去教中学生画油画,到了学期末,除了少数几个能画外,其余都只能达到涂鸦的水平。与其教学生一知半解的、技能要求极高的油画,还不如花一半的时间与精力去教学生欣赏油画,了解油画的发展史、风格与流派。当他有一天来到基本个画展或博物馆时,也能道出一二;在购置油画布置家居时也能鉴赏一番。给学生一双会审美的眼睛、一双极富创造力的灵巧双手,这才是美术教育给予学生终身相随的最好礼物。

  为此,要搞好课改,首先教师观念的改变要做到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1、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2、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3、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机械化的训练方式。4、改变评价过价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每一位美术教师只有先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真正在改革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

  2、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也是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每十五年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已有的知识就会淘汰一半。这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教师来说,意味着极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新内容,我们发现有些知识是我们所具备的、熟悉的,而有些知识却陌生;面对我们施教的对象,则是将要面对世界性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人才,他们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

  他们的信息渠道广泛,知识更新快。他们所提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使我们这些教师汗颜。一个又一个问题堆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办?上上之策乃是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体系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总体而言,美术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及其他学科的老师,面对新课程的新要求,他们的压力更大,任务更生。因而,美术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不仅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其他学科及社会知识有所了解;对新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关注最新的教科研动态。教育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是“一桶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纳百川,而后才能成大海;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通晓各科知识,才能旁引博证;只有先提高自己,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正确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识别、开发及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长期

  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教材作为主要课程资源,这种认识已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及现有课程的要求。根据本次改革的特点,人们发现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已上升到较高的位置。因而,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教师的又一项重要任务甚至是应具备的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重要内容的美术课程,同样需要极广泛

  的课程资源,这是由于:1、美术文化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每一个时期中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它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美术本身的特性就已决定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广泛性。2、《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第一,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第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第三,制定导向性内容标准,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仔细分析以上三点,我们会发现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代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亲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实践表明,教师对计算机、互联网知识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美术课程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说,教师的能力大小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教师要精通计算机、信息化资源,合理、适宜、适度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以便利用信息化资源来进行各种交流。

篇二: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浅谈美术新课程改革

  一年以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我省中小学美术教育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体系不仅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有重大改革,教学理念更是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对于广大美术教师来说,要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努力“蜕变”并实现新的跨越。那么,如何切实推进美术新课程改革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以与大家探讨。

  一、切实把握、落实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索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呢?

  首先,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旧思想观念,努力贯彻新课标精神,认识到美术课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国家培养“复

  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以往各级学校因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语、数、外等统考科目,音、体、美、计等非考试科目或被压缩课时,或干脆被取消,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科目,这种做法完全完全背离了现代教育的初衷。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均衡发展的教育方针,1999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新理念。遗憾的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始终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轴,“素质教育”成了空洞的口号,显然其对国家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这种旧理念培养的“知识型人才”

  注定是先天不足、缺乏创造力、有能力缺失的。

  其次,对广大一线美术教师而言,真正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新形势下更应把握机遇,努力推行美术新课改。当然,除了满腔热情外,也要领会新课标精神,更新旧观念。和其它学科一样,以往美术教学也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换句话说,把美术课上成了简单的绘画课、技能课,教师关注的是少部分美术爱好者或特长生。美术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法学法

  新课标全新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决定了我们必须摒弃旧有教

  学模式,创新教法和学法。

  首先是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法要由原有的灌输式转向情感体验性教学法,同时大量运用快乐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新教法,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等体验性学习方式。此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师以学习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把思维的空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当然,由于旧体制的弊端,美术课长期被忽视,加上美术教育资源分配不足,学生的被动应付,致使不少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一直较低。但美术课有其独特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只要广大美术教师付出努力,并创新教法学法,一定能迅速提高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教学水平。

  三、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整合和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

  的优势,以其高效率、大容量、良好的视听效果、快捷开放的信息资源和互动的教学功能等特点,为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环境。在现有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相关美术知识和理论,其内容浩如烟海,时空跨越古今中外,因而在教学中需要链接的信息量很大,只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整合,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笔者尽量把现代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还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自己制作了不少校本教材和教学课件,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反响强烈。

  四、因地制宜,利用乡土资源优势

  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巨大。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充足,具有先天的教育资源优势;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要正视区位差异,因地制宜地利用乡土资源。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资源,如: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抚州、赣州等地的傩面雕刻艺术;井冈山的竹雕艺术;瑞昌的民间剪纸艺术等。可充分利用地方乡土教材,并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俗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美术文物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以笔者所在县市——永新县为例:这里地处井冈山山麓,是红色革命老区、“三湾改编”的故乡。我县自然资源稀少,经济较落后,教学条件薄弱,特别是相关美术教学设施匮乏,但却有着独特而宝贵的“苏区美术资源”

  :红军时期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在

  这里;有毛泽东、任弼时等革命先烈工作、战斗过的旧址;是

  “三湾改编”

  、“龙源口大捷”

  等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到“三湾”

  、“龙源口”等革命景点实地考察和写生;同时,我县自古文风鼎盛,民间学书之风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书法艺术得到普及,民间书法遍地开花,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书法之乡”。笔者充分结合本地这种特有的“人文资源”编写相应校本教材并开展书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确立新型评价考核机制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改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推动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树立学习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而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如何结合各校实际建立完善的相应评价和考核机制呢?

  对学生的评价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两方面:管理层面和学习层面。首先从学校管理层面讲,要摒弃旧有评价观念,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综合去看待学生。在应试教育主导一切的旧观念中,“升学压倒一切”、“成绩代表一切”,于是就有了“优生、“差生(后进生)”之分。理所当然的,艺术特长生因成绩较差也被归为所谓“差生(后

  进生)”之列。各校对待“差生(后进生)”的做法是:其被分在末档班,享受不到最好的教学资源,甚至被严重歧视。例如,至今有不少学校艺术类学生考上二本甚至重点大学却不计入升学指标。学生只存在个体差异(即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各不相同),并不存在优劣之分,这是基本的教育常识。这种简单的将考试成绩等同于能力水平或只重文化水平歧视能力特长的做法完全背离新时期的教育精神,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其次,任课美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教师要多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去激励学生,切忌简单的用“不行”“不好”“难看”等评价语言,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学习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努力提高美术素养。

  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我认为也应明确分为两方面:考核和评价1、考核方面,要制定新的考核机制。新机制首先要充分肯定美术教师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给予同等学科待遇,其次是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以往的考核机制并未充分尊重美术教师的学科地位和教学劳动,除了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公,更有职称评聘等不公待遇。只有真正做到学科无大小、待遇无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美术教师教学、教研积极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2、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并及时记录教学成果及心得体会。评价的方式,要在功能上淡化评比与选拔,以教师自评为主,采取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

  评价、学生和领导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教师从不同渠道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适应美术新课标要求。

  总之,各级学校只有打破旧思想中的条条框框,努力落实美术新课标理念,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创新教法学法,并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新课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篇三: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美术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1-9"FA"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FA"1.1)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1-9"FA"1.1.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1-9"FA"1.1.2)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9"FA"1.1.3)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1-9"FA"1.1.4)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1-9"FA"1.1.5)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

  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1-9"FA"1.2)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1-9"FA"1.2.1)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1-9"FA"1.2.2)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1-9"FA"1.2.3)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FA"1.2.4)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1-9"FA"1.2.5)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设计思路(1-9"FA"1.3)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1-9"FA"1.3.1)

  本《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释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1-9"FA"1.3.2)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本《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为特征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1-9"FA"1.3.3)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1-9"FA"1.3.4)

  美术教师是本《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标准》对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实施《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9"FA"2)

  一、总目标(1-9"FA"2.1)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1-9"FA"2.2)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

  造型·表现

  (1-2"FA"2.2.1.1)设计·应用

  (1-2"FA"2.2.1.2)

  欣赏·评述

  (1-2"FA"2.2.1.3)

  综合·探索

  (1-2"FA"2.2.1.4)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第一学段

  (1~2年级)

  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1-2"FA"2.2.1)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的乐趣。

  动的乐趣。

  材,通过看看、画画、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创作、表演和展示。

  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3-4"FA"2.2.2.1)

  (3-4"FA"2.2.2.2)

  (3-4"FA"2.2.2.3)

  (3-4"FA"2.2.2.4)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第二学段

  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3~4年级)

  效果,通过看看、画画、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3-4"FA"2.2.2)

  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达自己的感受。

  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5-6"FA"2.2.3.1)

  (5-6"FA"2.2.3.2)

  (5-6"FA"2.2.3.3)

  (5-6"FA"2.2.3.4)

  图。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第三学段

  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5~6年级)

  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5-6"FA"2.2.3)

  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多样性,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9"FA"2.2.4.1)

  (7-9"FA"2.2.4.2)

  (7-9"FA"2.2.4.3)

  (7-9"FA"2.2.4.4)

  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品的感受和理解。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第四学段

  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7~9年级)

  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7-9"FA"2.2.4)

  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初步的设计意识。

  感。

  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1-9"FA"3)

  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1-9"FA"3.1)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1-9"FA"3.1.1)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1-9"FA"3.1.1.1)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1-9"FA"3.1.1.2)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1-9"FA"3.1.1.3)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1-9"FA"3.1.2)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1-9"FA"3.1.2)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1-9"FA"3.1.2.1)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

  化生活的愿望。

  (1-9"FA"3.1.2.2)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1-9"FA"3.1.2.3)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1-9"FA"3.1.3)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1-9"FA"3.1.3.1)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1-9"FA"3.1.3.2)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1-9"FA"3.1.3.3)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1-9"FA"3.1.4)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1-9"FA"3.1.4.1)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9"FA"3.1.4.2)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1-9"FA"3.1.4.3)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附:课程总目标与学习领域及学习阶段关系的图示

  二、内容标准(1-9"FA"3.2)

  第一学段(1~2年级)(1-2"FA"3.2.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2"FA"3.2.1.1)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1.1)

  ○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

  ○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

  ○通过各种方式的实物拓印,产生肌理,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的造型。

  ○用单色、彩色纸材以及废旧画报、挂历,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平面造型,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评价建议(1-2"FA"3.2.1.1.2)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

  ○是否认识常用颜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2"FA"3.2.1.2)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2.1)

  ○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

  ○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媒材,通过拼摆、粘接、堆积、组合等技法进行造型游戏。

  ○以游戏的方式,用单色或彩色纸材,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以平面造型为主的练习,感受材料特性及其与设计的关系。

  ○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评价建议(1-2"FA"3.2.1.2.2)

  ○是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和创新。

  ○是否对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选择媒材进行造型制作。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2"FA"3.2.1.3)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3.1)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评价建议(1-2"FA"3.2.1.3.2)

  ○是否对自然或美术作品感兴趣。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2"FA"3.2.1.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4.1)

  ○利用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或美化教室。

  ○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

  ○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

  评价建议(1-2"FA"3.2.1.4.2)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能否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二学段(3~4年级)(1-2"FA"3.2.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2"FA"3.2.1)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通过对自然物或人造物的拓印以及颜料的滴洒等方法,了解不同的肌理效果。

  ○通过绘画、拼贴、堆积和组合等手法进行造型活动,积累视觉和触觉经验。

  ○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围绕一定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用纸版印制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物。

  ○用日记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包括人物头像和全身、玩具等),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

  ○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评价建议(1-2"FA"3.2.1)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是否认识原色、间色、冷暖色,并能调配出间色。

  ○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能否用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写生,表现出物体和人物的特征。

  ○能否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2"FA"3.2.1)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

  ○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

  评价建议(1-2"FA"3.2.1)

  ○能否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

  ○能否大胆地进行想像,并表达自己的创意。

  ○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

  ○能否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2"FA"3.2.1)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

  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欣赏画家创作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以调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所在地区有特色的建筑,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欣赏情节性较强的中外美术作品,认识该类美术作品的特点。

  ○举办小型的展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美术作品或印刷品。

  ○认识常用图形符号的特点及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欣赏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了解民间艺术中的象征和寓意。

  ○观赏一组民居图片,分辨出南北方民居及其在造型上的不同特点,并思考它们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一组表现山、水(如山林、小溪、泉水、江河等)的中外美术作品,感受不同的情趣和境界。

  ○欣赏中外面具艺术。

  评价建议(1-2"FA"3.2.1)

  ○是否对欣赏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

  ○能否以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能否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是否具有收藏艺术品或印刷品的爱好。

  ○能否识别常用图形符号。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2"FA"3.2.1)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

  ○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讨论并选定设计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童话故事或某一情境设计、制作简易木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举行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采用拼贴、简易沙盘等方式设计、制作现在或未来的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设计制作家电、家具等模型,模拟商品交易,或用这些作品布置成家庭室内设计模型,进行展示,并对作品的效果作出评价。

  评价建议(1-2"FA"3.2.1)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是否对媒材的形与色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能否对活动进行预先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三学段(5~6年级)(5-6"FA"3.2.3)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5-6"FA"3.2.3.1)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1.1)

  ○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

  ○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

  ○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评价建议(5-6"FA"3.2.3.1.2)

  ○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

  ○能否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能否用近大远小或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的知识。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5-6"FA"3.2.3.2)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2.1)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以及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

  ○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用软、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校园、社区或村庄局部的平面图或模型。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评价建议(5-6"FA"3.2.3.2.2)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

  ○能否在作业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

  ○是否具有有序的工作方法。

  ○能否利用媒材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

  ○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的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5-6"FA"3.2.3.3)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3.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以参观、讨论等方式,欣赏校园和社区的景观设计。

  ○通过参观或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通过实地参观或观摩录像,欣赏不同材质的建筑物的门窗、墙壁和屋顶等。

  ○将若干雕塑作品的图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区别雕塑作品的时代特点。

  ○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评价建议(5-6"FA"3.2.3.3.2)

  ○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

  ○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与生活、环境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浅显认识。

  ○能否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美术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是否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5-6"FA"3.2.3.4)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4.1)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制作与展示。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使用摄影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评价建议(5-6"FA"3.2.3.4.2)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方案。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地动脑、动手。

  ○在讨论中,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学段(7~9年级)(7-9"FA"3.2.4)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7-9"FA"3.2.4.1)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1.1)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

  ○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

  ○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

  ○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

  评价建议(7-9"FA"3.2.4.1.2)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7-9"FA"3.2.4.2)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2.1)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

  ○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

  ○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练习制作陶艺小品。

  评价建议(7-9"FA"3.2.4.2.2)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

  ○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7-9"FA"3.2.4.3)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3.1)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

  ○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

  ○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特征。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

  评价建议(7-9"FA"3.2.4.3.2)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

  ○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7-9"FA"3.2.4.4)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4.1)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

  ○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

  评价建议(7-9"FA"3.2.4.4.2)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能否积极地动脑、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

  ○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1-9"FA"4)

  一、教学建议(1-9"FA"4.1)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1-9"FA"4.1.1)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1-9"FA"4.1.2)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1-9"FA"4.1.3)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1-9"FA"4.1.4)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1-9"FA"4.1.5)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1-9"FA"4.1.6)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1-9"FA"4.1.7)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1-9"FA"4.1.8)

  二、评价建议(1-9"FA"4.2)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1-9"FA"4.2.1)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1-9"FA"4.2.2)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1-9"FA"4.2.3)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9"FA"4.2.4)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FA"4.3)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1-9"FA"4.3.1)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1-9"FA"4.3.2)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1-9"FA"4.3.3)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1-9"FA"4.3.4)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1-9"FA"4.3.5)四、教材编写建议(1-9"FA"4.4)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体系,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同时,在遵从《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

  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1.美术教材的编写原则(1-9"FA"4.4.1)

  (1)教材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确保教材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合。(1-9"FA"4.4.1.1)(2)教材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1-9"FA"4.4.1.2)

  (3)教材内容的组织要考虑综合性,将课程内容有机而巧妙地融入每个课题或学习单元。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识性,1~6年级的教材更偏重趣味性,注重活动过程设计;7~9年级的教材要适当注意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9"FA"4.4.1.3)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1-9"FA"4.4.1.4)

  (5)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1-9"FA"4.4.1.5)

  2.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1-9"FA"4.4.2)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1-9"FA"4.4.2.1)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1-9"FA"4.4.2.1)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1-9"FA"4.4.2.2)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1-9"FA"4.4.2.3)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1-9"FA"4.4.2.4)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9"FA"4.4.2.5)

  二、名词术语解释(1-9"FA"5.2)

  美术(1-9"FA"5.2.1)

  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美术教育(1-9"FA"5.2.2)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1-9"FA"5.2.3)

  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1-9"FA"5.2.4)

  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1-9"FA"5.2.5)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1-9"FA"5.2.6)

  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1-9"FA"5.2.7)

  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1-9"FA"5.2.8)

  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1-9"FA"5.2.9)

  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1-9"FA"5.2.10)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1-9"FA"5.2.11)

  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1-9"FA"5.2.12)

  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1-9"FA"5.2.13)

  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篇四: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论美术课程改革

  [摘要]美术课程设置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美术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美术课程改革是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这种国际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美术

  美术课程改革

  美术课程设置

  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习美术不能脱离文化情景。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的审美素养。一个国家的公民审美素养的高低,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会成为综合国力的一种软力量。

  美术课程设置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通过美术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美术课程改革是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其基本目的是为了适应21世纪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本国的国民素质保持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协调及国家保持竞争优势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改善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一、各国美术教育显示出共同的改革趋势

  1.政府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自身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于人自身和社会的认识的深入,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的认识的提高,目前美术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艺术教育已成为小学至高中的核心科目。在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将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首次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等7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还明确了艺术教育是针对所

  有学生的,“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尽管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存在着能力倾向和能力大小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意味着资格,就象“绝对无人赞成只有具备足够数学‘天才’的人应该学习乘法或代数。同理,在每个人的基础教育中,天分绝不应该成为艺术的位置或价值的理由。”

  2.拓展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国的美术教育界都在努力丰富和扩展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得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样性的组合,并且在考虑课程内容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

  我们看到,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美术创作或者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内部,同时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

  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设有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的要求。9至12年级的要求是:“(1)比较视觉艺术和其他艺术学科在创造和分析中所用的材料、工艺、媒体和过程。(2)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风格范围内,将视觉艺术的特性与人文学科或自然科学中的观念、问题或主题进行比较。学生能够综合视觉艺术和其他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的创造和分析的原理及技法。”

  应该说,这种注重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的这一倾向,实际上与国际教育界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知识都是综合性的,后来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总量的迅速增加,所有的知识开始被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各门学科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的优点是使得学习者能在单位时间内对某一门知识进行更为细致和系统的学习,而缺点则是使人的经验缺乏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得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残缺的、单一的,不利于形成统一的世界观。

  3.关注美术学习与文化情景的联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纳世界多元文化

  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学习美术不能脱离文化情景。保持民族独特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从民主的观念出发,我们应该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卫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快捷的交通工具,一下拉近了世界不同民族的距离。不同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和相互影响与依存,也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出现。因此,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必须抛弃封闭,而相互交往。全球意识或国际意识正在成为未来人类的新的意识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学术界所肯定。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的概念,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形象表述。这种思想意识要求人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而应着眼于全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民,要做到和平相处,就必须尊重各自的文化和习惯,保持一种社会的多元状态。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又应该彼此沟通和交流,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这的确是世界和平、文明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当代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倡导国际理解的教育理念。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视为“当代最重要的主题”。提出了“和平文化”的概念,主张教育应培养人们“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接受的精神”。

  这种多元文化和国际理解渗透在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教育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使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的理解更趋全面、合理,从而正确地实施美术教育。

  (2)加强对艺术的宽容心、民主观,有助于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多元的和平社会。

  (3)扩展了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美术体验。

  二、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改革迎来的发展机遇

  1.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美术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推广素质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不同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着眼于公民的基本素质的构建,公民的基本素质是以全面性、基础性为特征的。这其中就包括公民的艺术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重建了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国家的教育方针,重新确定了美育的位置。

  2.经过20多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为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上的保障。

  3.国际与地区间的学术交流,使我们眼界更开阔,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动向,借鉴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确定自己的坐标和方向。

  4.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学科自身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门类、形式和材料,另一方面美术学科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彼此联系,互相通融。

  5.这次美术课程改革不是一次孤立的行为,而是与我国整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捆绑”在一起的行为,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

  整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思路、教育目标、基本内容、教学方法都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美术课程改革。这有助于使我们美术课程的改革与整体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持和谐一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民主与法制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

  三、我国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基本的美术素养应该是既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又要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它指的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的审美素养。一个国家的公民审美素养的高低,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会成为综合国力的一种软力量。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我们的生活经验。一个没有艺术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国家和民族无法生存。我们的国家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的懂得欣赏艺术的普通人。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还有,此次美术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既然是教育,那么就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和技能转接,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

  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无论如何必须要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永远不断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它既包含着教育对历史与现实的内容,也包含着教育对未来的开放。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上官子目.教育的国际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篇五: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音乐学科2020—2021下学期

  教学改革方案

  一、预期最终效果(改革成果、效益程度及社会影响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使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二、改革依据及意义

  1、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我们学校还没有教师量化考核方案,导致美术教师只能跟随文化课老师的平均分来考核,这样并不能合理的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

  2、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

  革。

  (2)实践意义

  1.相信每一个学生能教好。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要使课程适应学生

  的学习,让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低层次的学生参加活动,做到人人过关,不让一生掉队,要始终记住“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教学要求。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轻负高效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4.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尝试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引导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支撑,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改革内容

  1、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

  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级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并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以新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含重点和难点)

  制定和完善音乐教师的评价方案,合理的公正的评价音乐教师一学年的工作。

  3、具体内容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在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竞争机制。特制订本规定:

  一、考核原则

  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多元化的量化教师一学期的工

  作业绩。

  二、考核内容

  以教师常规教学、美术社团、美术学科教研、美术活动作为考核依据,采用量化考核、行政评价、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等方式相结合多元化考核专职美术教师。

  三、考核细则:

  (一)常规教学考核

  1.期中和期末抽测各年级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

  (1)根据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抽测,是否符合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符合赋2分,不符合不给予赋分。

  (2)教学效果:

  A.期中测试:现场问答学生美术知识和现场技能测试(现场抽题)。教学效果A、3分,B、2分,C、1分,D、0分。

  B.期末测试:考试试卷(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测试)。(技能测试随机抽题)教学效果A、3分,B、2分,C、1分,D、0分。

  备注:如有老师跨级部教学,取两个级部的平均分。

  2.教案有教学反思和二次备课。(三年以内的新教师,按教学计划手写备课。)有教学反思、二次备课,赋2分

  3.美术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按教学计划写时间;作业次数要与教学计划相符合。美术作业符合要求赋2分。

  4.每学期末对自己所教班级进行期末测试,保证学生成绩表真实。有成绩表,赋2分.(二)美术社团考核

  1.社团活动方案具体、详细赋2分

  2.社团活动计划符合实际赋2分

  3.社团成员出勤表有使用赋2分

  4.社团活动记录符合实际、符合社团备课赋2分

  5.社团活动过程性照片真实赋2分

  6.社团开展情况(根据实地查看和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现场赋分)。基础分5分,依据实际展示情况酌情赋分。

  7.社团荣誉。按等次赋分。

  社团获奖等次国家一等10分、二等8分、三等5分,省级一等5分、二等4分、三等3分,市级一等3分、二等2分、三等1分,区级一等1分、二等0.5分、三等0.2分,非官方组织的比赛按同等折半赋分,国家省市各级选拔赛未评等次按同级别三等奖赋分(所有比赛可累计赋分)

  (三)美术教研考核

  1.参加国家、省、市、区、校培训、教学教研展示活动、。按级别分别赋10分、5分、3分、2分。

  2.参加国家、省、市、区、校教学比赛按等次赋分。分别赋

  按级别分别赋10分、5分、3分、2分。

  3.每次活动做好教研记录、培训记录、培训活动总结。

  总分10分,无故不参加,不请假,扣1分。内容如与教研活动不符合,扣1分。

  4.按时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必须有侧评和总评)。无故不参加,不请假,扣1分,每学期听15节,新教师20节,满分15分,少听一节扣1分。

  (四)美术活动考核

  1.教师指导的美术活动按级别赋分。国家一等10分、二等8分、三等5分,省级一等5分、二等4分、三等3分,市级一等3分、二等2分、三等1分,区级一等1分、二等0.5分、三等0.2分,非官方组织的比赛按同等折半赋分,国家省市各级选拔赛未评等次按同级别三等奖赋分,所有比赛可累计赋分,(班级艺术节)

  2.教师个人参与的美术活动按国家、省、市、区、校级。分别赋分:10分、5分、3分、2分、1分。

  (五)额外工作量

  1.跨级部教学。赋2分。

  2.活动美篇制作按次赋分。一次0.1分。

  3.其他临时安排的组内工作按次累计赋分。

  四、改革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改革思路及方法

  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1.成立由学校校长组长高广胜,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2.组建由分管领导、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组织改革的日常工作。

  3.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4.坚持“自修+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小现象、现实真问题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提升”的过程,切实通过科研,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坚持骨干先行,典型引路。

  2、创新点(改革观点、改革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从学校实际出发,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根据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美术学科本学年制定了美术教师量化考核方案、学生期末测试评分标准。

  五、改革计划与预期成果

  1、改革计划及进度

  1、3月—4月

  根据集体备课方案,进行集体备课

  2、4月—5月

  (1)组内进行听评课活动

  (2)期中抽测

  3、5月—6月

  课堂展示活动

  4、6月—7月

  复习、期末抽测

  5、9月—10月

  根据集体备课方案,进行集体备课

  6、10月—11月

  (1)组内进行听评课活动

  (2)期中抽测

  7、11月—12月

  课堂展示活动

  8、12月—次年1月

  (1)复习、期末抽测

  (2)社团展示活动

  2、改革预期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著作、工作方案等)

  制定济南市南山实验小学美术教师量化考核方案。

  3、改革推广应用价值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制定美术教师量化考核方案,能使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办学水平。

  六、改革基础和条件保障(完成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改革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改革经验、改革小组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1.成立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2.学科团队

  音乐学科:

  2、完成改革的保障条件(时间、经费、所在单位条件等)

  全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大胆实践,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

  1.成立由学校校长组长高广胜,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

  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2.组建由分管领导、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组成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学校实施方案,并组织改革的日常工作。

  3.抓实校本教研,务实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扎实开展研究,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4.坚持“自修+反思”型校本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小现象、现实真问题的反思研究。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提升”的过程,切实通过科研,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坚持骨干先行,典型引路。

  6.从学校实际出发,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7.根据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美术学科本学年制定了音乐教师量化考核方案、学生期末测试评分标准。

篇六: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一讲

  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将展开大竞赛、大较量。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和人才素质的高低。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并积极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其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l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并已经形成“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门类,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1)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2)拓宽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3)注重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联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纳世界多元文化;

  (4)着眼于每个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

  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科技、经济、军事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改革举措也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美国政府和美国教育界深知,21世纪的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使美国教育处于“世界级水平”,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出台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这部教育法中,艺术课被写进联邦法律。

  对艺术课赋予如此高的教育地位,在美国教育史上是空前未有的。

  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在教育中处于和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同样的地位。根据这部法令,美国又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学校艺术教育标准。《标准》体现了三点基本要求:(1)具备国际竞争力;(2)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3)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的程序。《标准》指出,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的生活和学习。《标准》描述了艺术在完美教育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指出艺术的益处一在学生,二在社会。懂得和实践艺术是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的发展基础,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像、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术、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能协调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中种种文明与不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并在现代社会中与经济建设发生着直接的联系。艺术的作用包含多种人类宗旨,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娱乐和想像的独特源泉。《标准》强调,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论其背景、天赋或身体状况如何,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标准》强调多样文化的融合,认为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和共享的财富;强调恰当的技术,认为技术在恰当的运用中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是推动艺术的动力;倡导艺术教育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要求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同时,这些标准给以每个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估奠定了基础。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提高包括视觉艺术(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并有助于界定良好

  艺术教育应该提供些什么,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标准》的出台,使美国艺术教育发生了最佳变化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国和法国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两国人民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素养。两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四方面特点:一是艺术教育实施的普及化;二是艺术教育目标人本化;三是艺术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四是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规格化。德、法两国艺术教育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多次改革,如德国最有影响的洪堡改革、魏玛共和国初年的改革和20世纪中期的改革。通过这三次改革,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和途径。

  此外,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引入新的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力度,特别是对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拥有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地位。

  二、国内背景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由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21世纪的基础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基础教育向何处去?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上的志士仁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探索,逐渐取得了共识,即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是以全面提高未来公民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以智育惟一、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为表现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为突击培养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以高分低能为特征的人才模式远不能满足人的发展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作为人口大国人人享受良好教育、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本,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主动发展。它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正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所需要的教育。为此,1998年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

  近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认真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旧的思想观念、短缺的教育资源、不适应要求的教师队伍和基础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美术学科课程改革内容 课程改革 学科 美术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914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