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16 19:44:03

篇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措施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碳达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减少,而碳中和则是指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零或者将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平衡。下面将介绍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措施。

  碳达峰的具体措施:

  1.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转型。

  2.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保产业和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排放。

  3.加强节能减排。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浪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减排,促进碳达峰。

  碳中和的具体措施:

  1.推广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和建设,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

  碳汇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推广耕地保护和恢复,加强草地保护和建设,提高土地碳汇能力。

  3.推广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加强二氧化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碳汇能力。

  4.加强海洋保护。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碳汇管理,提高海洋碳汇能力。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采取具体措施,共同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篇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

  落实阶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最高峰值之后逐步减少,最终实现零排放或碳吸收的状态。

  在中国,国家已经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碳排放清单,了解当前排放情况,为制定具体措施提供基础数据。第二阶段是制定碳减排措施方案,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制定具体的减排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第三阶段是推动实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励,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

  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加强政策宣传和推广,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加强排放监管和考核机制。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响应政策,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

  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入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中来,从个人做起,减少浪费,减少碳排放。只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和解决。

  -1-

篇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思考与建议

  xxx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之前的z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安排部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考虑到节能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和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清洁能源,“十四五”应大力鼓励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的贡献。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每年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然而,我国过去在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廉价劳动力驱动下的经济高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需求都要求中国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践行新的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影响下,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同时,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兴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5G领域。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

  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并提高长期持续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促进就业和经济繁荣。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和经济转型会进一步扩大绿色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绿色能源经济领域的红利已经逐步显现。据测算,全球绿色经济规模与传统能源(石油、天然气)领域相差无几。而我国在这些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也将拉动强劲的就业增长。

  再次,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减排甚至净零排放,有助于减轻空气污染、改善自然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最后,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安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二、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之路

  中国能源挑战来自能源结构的不平衡与碳排放。将更多的可再生资源能源纳入整个能源结构,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实现油气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积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是能源发展趋势。作为能源应用大国,中国必须多能互补,煤、石油、天然气、水、风、光电热、生物质、核能并举。同时,能源技术创新在能源革命里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碳达峰之前,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将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是主要方向;碳中和的目的是消减二氧化碳,因此要大力发展光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是如果仅仅把光能、风能作为电能、热能使用,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有限,要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通过电解水得到的氢气被称为绿氢,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的主要获取方式。目前,氢能本身在存储、运输环节的瓶颈尚未解决。而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不仅可以解决储运问题,还可中和二氧化碳。这种方式得到的液态甲醇在使用后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成为下一轮循环的载体,是天然的太阳能运输者。经过长年努力,“液态阳光甲醇”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今后绿色甲醇的使用奠定了很好基础。

  三、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建议

  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现行政策,结合自身工作基础和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上多下功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试点实践的方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企业达峰路线图和碳中和行动方案,确定合理的中长期及分阶段目标,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将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相结合,层层分解至最小管理单元。在开展顶层设计之前,摸清家底,开展历史数据核算,对重点参数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请专业外部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确认,确保排放量数据准确,为管理层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精准的依据。从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里程上看,自下而上的试点实践对于检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创建低碳试点示范入手,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推广复制,稳步推进双碳目标进程。

  二是健全绿电消纳保障,促进降碳减排激励。促进绿电消费是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抓手。现阶段,我国风光发电作为推动能源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已正式进入平价时代,如何进一步提高绿电使用比例,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对此,建议从政策端保障绿电的市场地位,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健全绿电消纳保障、激励和考核机制,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建立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以及绿电相关认证标准与认购机制,提高全社会绿电消费意识和积极性。此外,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碳中和示范工程,对现行碳排放认证机制进行优化,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优化东西部产业布局。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促进降碳减排。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另外,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指导企业开展碳交易工作。二是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用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体现企业碳排放和减排先进性,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实施减排方案,并利用CCER等相关机制推动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三是增加碳交易品种。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四是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慧化升级,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水平。二是着力升级能源消费方式。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全社会节能,加快推进低碳技术应用,提高重点行业和领域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和行业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三是出台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相关政策。围绕能源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研究制定能源领域落实举措,围绕促进能源低碳智慧转型、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一代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发展等重点任务出台配套政策。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这为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企业要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展现使命与担当。

篇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具体措施

  碳达峰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碳排放量的峰值,然后逐步减少,最终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能源结构调整。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量。

  我们需要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生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工业结构调整,推进绿色制造,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城市绿色化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实现碳

  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的基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篇五: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的措施和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减排的关键目标,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那么,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建议呢?

  一、加强能源结构转型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此外,应该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燃气能源的发展。

  二、推进绿色交通

  交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应该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减少个人汽车的使用。此外,可以采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

  三、实行碳交易制度

  碳交易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可以通过碳排放许可证的交易和定价,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应该积极推进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四、大力推进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可以采用生态补偿、碳汇等手段,促进生态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

  -1-

  总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加强意识宣传,积极参与减排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

  -2-

篇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涉及到碳排放量的控制,和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及碳市场建设等方面。

  一、碳排放量控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量。例如,制定合理的碳排放标准,加大政府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刺激,实施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标准推广,以及开展碳排放权回收制度,等等。

  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法,这意味着基于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尽可能更多地替代使用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三、创新低碳发展模式。采用新兴技术,如电动汽车技术、节能技术、净能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等,可以极大地改善碳排放的状况,从而有效的缩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构建碳市场机制。碳市场为交易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以证明他们的绿色行为,从而可以从环境的角度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助于更加积极、更加有效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降低碳排放量。

  总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政策措施、技术创新、市场激励等方面协同作用,推动碳排放量的减排,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篇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方案

  为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根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

  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

  见方案。

  一、主要目标

  按照统一部署,系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

  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

  到2025年,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能

  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

  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

  成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7.1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低碳技术创新和

  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下达目标任务,非化石能

  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干瓦

  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8.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

  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

  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WE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二、优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布局

  (一)

  坚持规划引领和底线管控。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经

  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国土空间、行业、区域等各级规划的支撑保障。

  坚守生态、能源安全底线,统筹平衡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供给。加强各级

  各类规划间的衔接,确保各地各领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发展

  方向、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协调一致。

  (二)

  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立足"一带一部",对接中部地区高

  质量发展、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优化"一核两副三带四区"经济格局,统筹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和重点区域低碳转型。支持城市群等有条件的地方率

  先碳达峰,推动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建设。

  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

  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科学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

  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工

  艺革新,强化信息技术绿色赋能,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制定石化化工、焦化、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

  升计划,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依法依规淘汰低效落

  后产能。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绿色产品研发、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

  色物流和绿色管理。

  (四)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强绿色

  制造体系建设,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工厂、园区,完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大力提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优

  势产业集群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水平。加快先进储能材料、智能网

  联汽车、节能

  环保、新型电力装备等绿色产业布局,壮大新材料、储能、新

  能源汽车产业。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

  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五)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制定高耗能高排放项

  目管理目录,加强窗口指导、从严监管,强化政策协同、综合施策。对在建、拟建、存量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加强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

  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项目准入管理,严格实施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企业

  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实施改造升级,提前谋划碳核算、碳交易工作。

  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六)

  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充分发挥煤电基础保供和应急调峰作用,科学

  布局大型清洁煤电,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严格能效约

  束,突岀先进标准引领,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领域

  节能减煤降碳。因地制宜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

  散烧。

  (七)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控制石油消费增速,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提

  升油品消费领域能效水平。加快推进"气化城市"工程,加强气源建设,完

  善输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积极开拓天然气消

  费市场,推动煤改气工程,推进天然气"进镇入乡"。

  (八)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加快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太

  阳能、风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积极扩大地热能供暖制冷利用规模。

  鼓励开展水电增容挖潜。积极争取省外"绿电"输入,逐步提升清洁能源输

  入消纳量。谋

  划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储能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大力推进氢能

  "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

  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九)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电力

  辅助服务市场,健全以中长期市场为主、现货市场为补充的现代电力市场体

  系。落实峰谷分时电价和需求响应政策机制,加快煤电、气电、储能等调节

  性电源建设,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

  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逐步实现同网同价。

  五、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十)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及配套

  机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严格源头管控,做好园区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

  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方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

  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强分析预警,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

  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十一)提升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提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全面开展能效对标,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强化节能管理

  和目标责任,高质量建设和使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

  同节水管理、节能综合服务等市场化节能方式。

  (十二)全面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鼓励

  逆向物流回收,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与可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推动废

  弃电器电

  子产品、废旧动力电池、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资源回收利用,创

  建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实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再制造领军企业。推进落实生产

  者责任延伸制度。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

  六、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十三)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大宗货物和集

  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科学规划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程。实施紧凑型城市交

  通发展战略,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加快物流枢纽共建共享,推进物流枢纽建

  设,提升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绿色物流水平。

  (十四)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推

  广智能交通,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积极构建便利高效、适

  度超前的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推动

  实现零排放配送车辆市区24小时无禁区作业。加快建设主要港口液化天然气

  加注站、岸电全覆盖工程等绿色水运体系。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车船。

  七、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十五)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低碳转型。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普及绿色低碳

  设计理念,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提升建

  筑循环化利用水平。加快绿色社区建设,推行绿色物业管理。全面落实乡村

  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让

  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底

篇八: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碳排放、零碳排放和负碳排放三种方式。

  减少碳排放主要依赖于减少商品和生产服务中的碳排放强度,如通过天然气代替煤炭发电,推动建筑和交通行业的电气化,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零碳排放需要改变能源结构,提升光伏、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发展氢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负排放是指通过碳捕获与封存(CCS)等固碳技术和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方式,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一方面,供给侧的减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供给侧管理要求落实光伏、电动汽车、固碳等减排零排放行业的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倾斜政策,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通过碳税和碳排放交易权等方式促使企业将碳排放行为纳入成本中,减少能源消耗、调整用能方式、提升能源效率,积极实现绿色电能、氢能、光伏可再生分布式能源等替代化石能源;采用CCS等固碳技术对化石能源碳排放进行消除,最终实现供给侧的近零排放。

  另一方面,从需求侧管理出发,在衣、食、住、行、用等消费领域推动全民节约能源,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记录和管理家庭、个人的碳足迹,推进全民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完善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政策,落实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推行城乡居民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在部分地区对节能家电产品、新能源汽车等进行适当补贴,进而规范和激励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篇九: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可编辑--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要求紧迫。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我们应遵循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应对碳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持续推进碳减排,引领全球化治理行动。

  一、推动能源电力转型主要实践

  公司牢固树立"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电网发展,加大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电力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全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清洁化。加快电网建设,"十三五"电网投资约2.4万亿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保障新能源及时并网和消纳。加强输电通道建设,跨省区输电能力达到2.3亿千瓦,输送清洁能源电量比例43%,实现全国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装机容量2853万干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提

  升新能源消纳能力。2020年底,公司经营区清洁能源装机7.1亿干瓦,占比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4.5亿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利用率达到97.1%;21个省区新能源成为第一、第二大电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发电量5872亿千瓦时,减少电煤消耗2.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5亿吨。

  (二)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全面完成北方地区"煤改电"任务,累计完成1063万户,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建成覆盖176个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搭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建设,累计建成岸电设施1203套,实现长江主要港口岸电基本覆盖。在民航机场、沿海和内陆码头大力推广以电代油,在工业领域推广电窑炉、电锅炉4万余台。近年来,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左右。

  (三)加强电力技术创新,促进清洁能源利用高效化。

  研发并全面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建成国家风光储输等工程,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综合利用新模式。建设"新能源云"平台,提供新能源消纳分析、电源并网、补贴申报、交易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在新能源电厂并网与运行控制领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12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主导或重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7项、行

  业标准57项,制定企业标准80项。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需要统筹研究解决。

  一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安全的关系。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规机组,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电力系统亟需创新发展和技术升级。

  二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电力保障的关系。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发电出力"靠天吃饭",主要提供的是电量。近年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冬、夏"双峰"特征,峰谷差不断扩大,北方地区冬季高峰负荷往往接近或超过夏季高峰,电力保障供应的难度逐年加大。从运行实际看,满足电网高峰负荷需要,主要依靠的还是常规电源。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既要统筹好常规电源发展,还要更加注重需求侧响应。

  三是处理好清洁发展与系统成本的关系。为适应"双高"、"双峰"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要增加。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风光等电源发电量占比的快速提高,为消纳新能源付出的系统成本将会明显上升,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实现对冲。我国新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区集中开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成本更高。另外,用能成本

  过低,不利于"能源双控"和节能降耗,难以支撑能源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利于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着力疏导能源供应侧成本上升与需求侧成本较低的矛盾。面对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响应"双侧"发力,解决"双高"、"双峰"问题,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二、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分析

  2020年9月22日,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月12日,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是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深远重大,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

  公司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

  担当;是推动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重要转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引擎,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大幅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我们强烈感受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一是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难度大。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二是统筹碳减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必须探索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既要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

  三是能源电力领域任务重。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作出更大的贡献。四

  是电网企业责任大。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

  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重要的网络平台,是能源转型的中心环节,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既要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电网企业面临保安全、保供应、降成本的巨大压力,同时自身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公司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在碳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

  我们反复深入研究,提出了能源电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电力系统碳减排是能源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达峰"是基础前提

  。"碳中和"是最终目标。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平台思维、加强科技创新、发挥市场作用,政府、社会和能源企业多方共同努力,源网荷储各环节共同发力,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快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能源消费高效化减量化电气化。在能源供给侧,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并举,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大力发展水电,加快推进西南水电开发;安全高效推进沿海核电建设。

  二是加快煤电灵活性改造,优化煤电功能定位,科学设定煤电达

  峰目标。煤电充分发挥保供作用,更多承担系统调节功能,由电量供应主体向电力供应主体转变,提升电力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

  三是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调峰气电建设,推广应用大规模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四是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发电机组涉网性能,加快光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大容量高电压风电机组、光伏逆变器创新突破,加快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储能装置研制。

  (三)推动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技术研发,加快C02资源再利用。

  预计202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0%、25%左右。在能源消费侧,全面推进电气化和节能提效。

  一是强化能耗双控,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二是加强能效管理,加快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能转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以电为中心,推动风光水火储多能融合互补、电气冷热多元聚合互动,提高整体能效。

  三是加快电能替代,支持"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能替代,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推动电制氢技术应用。四是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构建可中断、可调节多元负荷资源,完善相关政策和价格机制,引导各类电力市场主体挖掘调峰资源,主动参与需求响应。预计2025、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

  消费比重将达到30%、35%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能源电力绿色供给体系,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能源电力有望提前实现"碳达峰"。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能源电力有望尽早实现"碳中和"。

  三、公司行动方案

  公司将充分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加强组织、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能、互联互通、共享互济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争排头、做表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国网贡献。当好"引领者",充分发挥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推进能源电力行业尽早以较低峰值达峰;当好"推动者",促进技术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引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尽快实现"碳中和";当好"先行者",系统梳理输配电各环节、生产办公全领域节能减排清单,深入按掘节能减排潜力,实现企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一)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

  1.加快构建坚强智能电网。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并网消纳。在送端,完善西北、东北主网架结构,加快构建川渝特高压交流主网架,支撑跨区直流安全高效运行。在受端,扩展和完善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主网架,加快建设华中特高压骨干网架,构建水火风光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

  2.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将持续提升已建输电通道利用效率,作为电网发展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推动配套电源加快建设,完善送受端网架,推动建立跨省区输电长效机制,已建通道逐步实现满送,提升输电能力3527万千瓦。优化送端配套电源结构,提高输送清洁能源比重。新增跨区输电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十四五"规划建成7回特高压直流,新增输电能力

  5600万干瓦。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达到3.0亿干瓦,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

  3.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开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确保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加快水电、核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支持四川等地区水电开发,超前研究西藏水电开发外送方案。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

  4.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为分布式电源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免费服务。

  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并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

  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达到1.8亿干瓦。

  5.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促进各类能源互通互济,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支撑新能源发电、多元化储能、新型负荷大规模友好接入。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各能源品种的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

  (二)推动网源协调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

  1.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加快已开工的4163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加大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再安排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讨5000万于万。积极支持煤电灵活性改造,尽可能减少煤电发电量,推动电煤消费尽快达峰。支持调峰气电建设和储能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发展"光伏+储能",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效率。

  2.优化电网调度运行。加强电网统一调度,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完善省间互济和旋转备用共享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多级调度协同快速响应。加强跨区域、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运行,提升清洁能源功率预测精度,统筹全网开机,优先调度清洁能源,确保能发尽发、能用尽用。

  3.发挥市场作用扩展消纳空间。加快构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深化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采用灵活价格机制促进清洁能源

  参与现货交易。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省间交易体系,积极开展风光水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扩大新能源跨区跨省交易规模。

  (三)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

  1.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纯电动船、公路和铁路电气化发展。深挖工业生产窑炉、锅炉替代潜力。推进电供冷热,实现绿色建筑电能替代。加快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建设,推进清洁取暖"煤改电"。积极参与用能标准建设,推进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和应用。"十四五"期间,公司经营区替代电量达到6000亿干瓦时。

  2.积极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以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及时向用户发布用能信息,引导用户主动节约用能。

  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挖掘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侧响应的潜力。

  3.助力国家碳市场运作。加强发电、用电、跨省区送电等大数据建设,支撑全国碳市场政策研究、配额测算等工作。围绕电能替代、抽水蓄能、综合能源服务等,加强碳减排方法研究,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碳减排服务,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通过市场手段统筹能源电力发展和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四)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

  1.全面实施电网节能管理。优化电网结构,推广节能导线和变压器,强化节能调度,提高电网节能水平。加强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运维检修各环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实现全过程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加强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循环再利用和电网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保护生态环境。

  2.强化公司办公节能减排。强化建筑节能,推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解决用能需求。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减少用油能耗。

  3.提升公司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充分挖掘碳减排(CCER)资产,建立健全公司碳排放管理体系,发挥公司产科研用—体化优势,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形成共赢发展的专业支撑体系。

  (五)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

  1.统筹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同步推进基础理论和技术装备创新。针对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点,加快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技术研发,加快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虚拟电厂、新能源主动支撑等技术进步和应用,研究推广有源配电网、分布式能源、终端能效提升和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研制,推进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2.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深化应用"新能源云"等平台,全面

  接入煤、油、气、电等能源数据,汇聚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支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绿证交易、绿色金融等新业务,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智慧能源体系构建。

  (六)推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集聚能源绿色转型最大合力

  1.深化国际合作与宣传引导。高水平举办能源转型国际论坛,打造能源"达沃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可持续性管理,融入全球话语体系,努力形成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国际引领。加强信息公开和对外宣传,积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研讨交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汇聚起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合力。

  2.强化工作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科研单位集中骨干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期战略,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要按照全国一盘棋,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保供与节能、成本与价格,研究制定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企业率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国家行动方案,整体实施、持续推进。

  (七)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1.统筹制定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出台国家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峰值、"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主要指标分解到各行业、各地区,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和承受能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梯次达峰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2.坚持和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健全双控管理措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制定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全过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所有用户公平承担消纳责任。

  3.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发扬我国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经验优势,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实现源网荷协同联动、有效衔接。将电力系统全环节促进能源转型的重大举措、重点工程纳入国家规划,统筹协调、加快落地实施。

  4.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财税政策。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能源电力价格合理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

  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火电机组主动参与系统调节。完善抽水蓄能电价形成和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建立储能电站投资回报机制。通过价格机制,调动用户节能降耗和参与需求侧响应的积极性。

  5.推动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基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果,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实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充分考虑碳市场对于电力市场的影响,将电能价格与碳排放成本有机结合,发挥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协同互补作用,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由用能企业承担碳排放成本,更好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6.支持低碳技术创新。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支持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专家人才。鼓励各类资本进入低碳技术研发领域。

  7.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制定监管措施和核查制度,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八)行业发挥实施主体作用,推动国家方案落地

  1.发电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淘汰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提升灵活调节电源的比重,建设调峰电源,发展"新能源+储能"、光热发电,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加快碳捕捉、封存和二次利用技术进步,力争尽早实现零碳排放。

  2.用电企业主动响应电力系统需求,及时调整用电行为和用电模式,积极消纳清洁能源。工业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改造,强化余热、余气、余压重复利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3.相关行业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提升电气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九)社会民众自觉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响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2.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

  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

  3.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提高用能水平和效率。

推荐访问: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中和 落实 碳达峰碳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917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