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历史教学意见和建议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20 09:55:03

篇一:历史教学意见和建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们常常听老师讲,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学生说历史课枯燥无味,上课想睡觉。所以,上好历史课,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那么,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全情投入,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情感感染,形象教学

  教师上课时应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场面;讲历史人物,要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一片昏天黑地,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三、理清条理,注意关联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在这里,可以用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抓住了线索,就犹如抓住了网之纲,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例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如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与中国民主革命史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讲清社会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另外,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

篇二:历史教学意见和建议

  

  沂南县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讨论稿)

  历史学科是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轨迹、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对全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采取更加客观的态度。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为搞好历史学科教学,加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县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意见。

  一、历史教师定位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改,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积极应对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使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使自己由“教书型”向“学者型”、“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过渡。

  二、教学指导思想

  历史新课程教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我县的“126教学学策略”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认识课程性质和任务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性质。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了解和整合课程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由具体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和抽象的历史认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两部分构成。但初中历史教学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能力:(1)基本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能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

  (2)信息处理:通过阅读、理解等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

  (3)表达能力: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4)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5)初步了解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

  (6)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7)认识和评价能力。

  历史学习的能力具有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历史技能:操作技能(绘制地图、表格,计算年代)和心智技能(阅读历史材料、整理历史知识、表述历史);历史认知能力(一般性能力、学科性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2)通过收集材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3)注重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4)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过程与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和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调民族性和爱国主义教育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2)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和法制意识。

  (3)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宽容性

  逐步形成宽容开放的国际意识。要注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旧的“教学大纲”中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联系并区别开来。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基础,是中学历史课程的认知生成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体现的是历史课程的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体现的是历史的人文素养、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等。三个层次逐步深化,在学习过程中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累积跃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将三者有机地加以整合。

  四、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建议

  1、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自身学术修养

  教师要确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2.变“教材”为“学材”,并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科书俗称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各种呈现方式,将其变为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拓宽教材,活化教材。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的编写思想、体例、结构,明确每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要通过教师系统的、有计划的对教材的讲述、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能够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学习内容。要让学生学会把握课文中的局部与整体、大字和小字、课文与材料、文字与图表、课文内容与实践练习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将教

  材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联系。总之,教师要活化教材,即用教材教,而

  不是教教材。

  但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历史教师要树立一种大的教材观,即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合适的教学资源,从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

  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等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学习;应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可根据本地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发各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还可结合乡土资源,安排课外实践活动;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及兄弟学校开展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应注意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力求发挥各种历史课程资源的优势。

  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倡导实施学案导学,依托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要履行好"导学"职责,做到讲学、助学、督学、激学、评学,具体表现为指方向、定内容、设环节、导方法、调心态、抓测评、搞反馈、重帮扶等,要克服一讲到底、以讲代导。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习权于学生;还时问与空间于学生,避免以讲代学;要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提倡和实践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

  4.加强网络研讨,促进共同提高

  充分依托我县历史教学研究团队,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教研要针对学情,突出重点,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要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学生学什么,如何学?都要认真研究。不同年级的任课教师

  之间也要依托网络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网络教研要遵循先个人、后集体、再个人的顺序,每位教师要把网络教研的成果落实到个体教案中去,落实到每一节课和每一教学环节中去,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和个性化。

  5.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历史课堂

  引导学生从相关学习内容中,或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或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6.和谐的氛围,打造高效的课堂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与辩论,提倡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7.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历史教学应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历史意识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做出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已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8.注重检测,学以致用

  巩固与练习,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充分依托市教研室编写自主指导课程和县教研室编写的单元作业进行,但运用过程中要符合教法、学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篇三:历史教学意见和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初中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一切都要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学生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这种想法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成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学

  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全是半路出家。我校历史教师搭配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全校几个历史教师只有的两个是历史专业的,别的都不是历史专业,都是因为本校历史教师紧缺,接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己对一些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

  3、对于历史学科的看法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唯有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毕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可以改变历史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是史实的东西也有可能会被推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五课教材中就认为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叫司母戊鼎,但是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教材就推翻了这一观点,而是把把它改名为后母戊鼎。相较于具体史实,历史观念的变化往往会更加频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视角,结果也会导致观念存在差别,因此,历史观念也像其它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例如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时,在早期的观念中,往往把它的性质一分为二,即在初期,二战是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争夺战,而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然而现在史学界更为普遍的观点则是把二战的性质统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并不是人们观念中的“古董”,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4、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来进行的。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等优点,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单一地地依赖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例如,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分强调考试重点,学生学习时总是盯着考试内容不放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是很难的。

  针对以上这些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加以解决呢?

  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对策

  第一,改变教育理念

  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首先是要积极学习;其次是要全面准确理解;最后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多的人会把目光盯在能力的培养上来,包括现在的考试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像是历史科目,已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改变为能力的考试。然而无论是什么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基础知识作为根基,这就与盖再高的高楼大厦都需要把地基打好是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学好历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的知识,接下来才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的年龄阶段,那种照本宣读的枯燥的教学方法当然无法吸引他们,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提高自身素质

  无论秉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的直接实施者就是教师,因此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史教学质量才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将在本次继续教育学习中,努力学习,认真和其他老师探

  讨,争取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太原市第四十七中学

  朱

  诺

  第二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

  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就像涂长顺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

  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而造成的。

  二、今后的教学对策

  1、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命互动成长的过程,以师带生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的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一个个具有个性且是鲜活生命的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教材的内容,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从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并存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学习要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一要选准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二要把合作技能当做重要内容教给学生。首先,要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一般教会学生各项合作、人际交往技能。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专注地听,眼睛注视着对方,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通过模仿形成合作技能。三要注意在合作交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4、注重创设全面参与的学习活动,动静结合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第三篇: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

  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

  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火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

  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

  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题目:

  姓名:

  学科:

  学校:

  邮编:

  电话:浅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石雪梅化学富源县第一中学655500***论文

  浅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标下化学在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关键词:问题方法理念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理念出发,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6个选修课程模块。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先行者,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模块设置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1、上课时不能只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空洞、抽象告诉学生,只讲知识而不告诉学生怎么学、淡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教材重点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及与其它章节的联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哪些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以这个知识点为基础或与该知识点有关;这个知识点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应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哪些作用。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这样才能讲清楚本知识点在整个化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一课时讲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第二课时讲离子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第三册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此知识点高考现的几率100%。

  2、上课时教法的选用,不能简单的讲实验法、讲练结合法、讲述法等。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特长来确定。本人认为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谈谈自己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谈谈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估计学生会有哪些思维结果,以及对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将要采取哪些措施等。例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第二课时,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①“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离子反应

  以及发生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②正确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提示按课本上四个步骤书写,强调第二步“改”是教学中的难点,可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把一堂理论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实验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在上课时应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突出两个方面:一要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障碍及原因,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

  规律

  ,说清准备何种学习方法来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内有效地进行学习,着重教学生怎样学会学习,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这一节课,教学中着重突出了:①教法对学法的引导;②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③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4、上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因为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信息,它是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课后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课后要反思,课堂上教学存在的不足,课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等。通过反思,本人感到,课后反思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知道自己上课时教了什么,怎样教的。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人不能感到课堂的教学气氛,也无法预料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但只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结合起来,就能克服这种局限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课后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自我突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以实现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龚正元,王祖浩。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问题及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

  第五篇: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双语教学在许多学校纷纷开展,但由此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本文分析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教材;

  对策

  目前双语教学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用外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为将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当前各校开展双语教学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师资问题

  在中国,双语教学,顾名思义,是指以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母语(汉语)为媒介语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种语言。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而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是各门学科教师,而不是外语专业教师。合格的双语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说外语的口语能力)。但严峻的现实是,除少数店铺人员外,大多数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都不是很高。有些教师根本就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他们要么发音不够准确,要么语句不够连贯。他们之所以愿意从事双语教学,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有的是因为双语教学在计算工作量时系数比较高,而且在某些学校还有出国深造的优越条件。也有些学校是为了达到教育部的教学评价标准,在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也强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2)教学形式有悖于双语教学规律

  当前各校的双语教学主要形式有:1.使用中文教材,用外语授课;2.使用外语教材,用中文授课;3.使用外语教材,用外语授课;4.使用外语教材,用双语授课。这四种形式中,只有使用外语教材,用双语

  授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因而才能收到双语教学效果。使用外语教材,用外语授课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偏重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不够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的听说能力不是很好。所以全外语授课,学生会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再则,各门学科的难易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如高等数学、力学原理)连中文上课都不一定全懂,给他们全外语讲课无疑是行不通的。所以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不顾,一味强调用外语讲课是不足取的。同样,使用中文教材,用外语授课,也是有悖双语教学规律的。主要是因为用外语讲课的内容与中文教材的内容未必完全吻合,而把中文教材的内容翻译成外语,其语言的地道性和术语的准确性也难以保障。而且由于缺乏外文资料,学生做外语作业也会有一定的困难。使用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实际上是以双语教学之名,行单语教学之实。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外语教材也成为了一种摆设。

  (3)教材问题

  对于教材的选择主要有四种途径:引进原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和翻译教材。但这四种途径各有利弊,学校可视具体情况来选择,再采取相应手段弥补不足。

  原版教材是用地道的语言编写的,而且做工考究、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喜爱,加之引进也比较方便快捷,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在选择时候应该注意,原版教材的编写应该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目标要求相一致,因为不同国家,教育体制和目标也有所不同,应当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当进行取舍;对于语言难易程度超过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的,应当组织专家对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或者编写配套的参考书,帮助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学校自编教材是指学校组织专家和教师通过搜集资料、整合多种教材的方式自行编写的。相信大部分学校都有过类似的“活页教材”。这类教材的特点是集中了多本教材的优势,语言的编写上符合本校师生的外语水平,因此实用性非常强。但是对于编写者来说,工作量大,负担重,而且教师的编写热情不高。由于有些学校对双语

  教材的需求己经从刚开始与国际联系紧密的生物、信息、金融、法律等专业逐步扩充到专业教育的众多学科,因此国内各家出版社都在集聚力量编写双语教材抢占商机,未来高校双语教材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激增,在内容上也更趋本土化。这些出版社邀请了中外专家联合编写,保证了教材在语言上地道纯正,在体系和结构上符合我国的习惯,而且价格比较公道,受到师生的喜爱。

  翻译教材是指把我们国内出版的教材翻译成外语教材。是在学校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师生的需要,组织人员翻译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展双语教学时,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的要求。缺点是与原版教材相比,语言编写不地道,学生失去了接触原汁原味语言的机会,学生兴趣不大。

  对于以上四种双语教材,我们不能绝对地褒此贬彼,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不足,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双语教材,同时创造条件组织和编写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学情的双语教材,兼收并蓄,为学子们提供他们可读,能读,信息量充足的双语教材。

  (4)学生方面的问题

  什么样的专业和什么样的学生适应双语教学,到目前还没有定性的研究。从理论上讲,双语教学对象应该是外语基础好的学生,而且双语专业课程有普适性,不是我国独有的。但现在的情况是,主要老师愿用双语教学,无论是什么课程,也不管学生的外语水平如何,强制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学生叫苦连天,上双语教学课尤如听天书,课程内容不理解,外语水平又没有得到提高。实际上双语教学荒废了该双语课程。

  2.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对策

  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毫无疑问,双语教学的初衷是好的。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宁缺勿烂,在不具备双语教学条件的学校,最好不要进行双语教学。强行推行双语教学,不仅收不到应有的双语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遗害学生,使学生学不到专业知识。教育部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时,双语

  教学只能作为参考依据,而不要作为硬性指标。这样,是否开设双语教学学校有主动权。针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强化师资培训,优化师资力量

  就双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学科水平一样重要。因此,在选拔双语教师时,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当然具有留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是最佳人选,其次是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他们大都通过了外语等级考试,一般都具备阅读原文参考书和专业文献的能力。对于要长期从事双语教学而没有留学背景的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至少一年的外语培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要开展教学法活动和双语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调动教师的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双语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2)精选原版国外教材,鼓励自主编写双语教材

  国外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并推荐国外公认最好的、又与国内教学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与国内教学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内容要合适,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文字要规范,简明易读,便于教学;再是案例要有普适性。

  由于原版教材与我国的实际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引进原版教材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看,自主编写教材才是解决双语教材问题的出路。在编写双语教材时,除了要保证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外,还要保证英语语言的规范性,尤其是学科专业术语及表达法需要统一,便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要有专家把好语言关,避免中式英语。最好组织有国外留学背景并且在学术界享有声誉的专业教师根据中国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大纲来编写英文版的专业教材,然后请国外有关专家进行审稿,从而却保所编写教材的质量。

  (3)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双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由于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

  双语教学中中文和外语的使用量

  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上课时只使用中文或外语,使双语课成为单语课,这有悖双语教学的精神。至于使用多少中文或外语,要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为前提。有些重要术语名词,用中文解释都很难讲清楚,用外语讲解则更费解。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外语讲解则失去意义。在双语教学中要避免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外语水平而一味使用外语、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的现象。此外,课堂讲授切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尽量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合理地选择双语教学课程

  选择双语教学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的标准来确定:一是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即属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各校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应根据各校自己的情况和现有资源自行安排。考虑到双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公共课中不宜选择太多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因为它与专业课程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次要的专业课也不宜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是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在选择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时,必须考虑到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有些课程用中文讲授已经很难理解和接受了,如果再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则更难进行,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学目标和效果都难以实现。因此,难度大的课程也不适合双语教学。二是因为教学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没有较好的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为背景,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双语课程的安排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个层次是以中文讲授为主,配以英文板书;第二个层次是中英文讲授并重,可以采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等形式;第三个层次是以英文讲授为主,中文说明为辅。

  3.结语

  双语教学的成败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其中,师资、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是决定性因素。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应该对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有长远的规划,逐步实施,使双语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使双语教学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应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在国外或国内的高校学习,进修,提高双语

  教学的师资队伍,尽快使双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篇四:历史教学意见和建议

  

  改进我县历史教学之浅见

  茶陵二中

  谭曲波

  11月份,我有幸被教育局邀请,成为“新课程改革过关课”史地组的评委。这次过关课的对象全都是乡村中学的行政领导,从副校长到副主任级别,只要上讲台,就必需上过关课。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总共听了9堂课。可以说,这9堂课是当今茶陵农村史地课堂教学的缩影,它们折射了我县史地教学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的地位未摆正

  历史课是学校的“搭头课”,是学生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堂往往成为了学生修身养性的课堂,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的农村中学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有的学校连一个专业老师都没有。这次过关课就充分凸显了这个问题。在9堂课中,有5堂历史课,可是,却只有一个历史专业老师,有的行政领导原来是学数学专业的,有的是语文专业的,还有的是学体育专业,都是因为本校历史课程按不下去,就本着“有困难领导先上”的原则接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己对一些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

  2、课程资源单调,学生阅读量偏少,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再加上学校图书藏书量不足,网络阅览室不够,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不够,在校寄宿生多,无法满足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相对缺乏,尤其世界历史知识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在加上课堂上,受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有些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有些活动流于形式,譬如辩论会,常常只有几分钟,不能深入,好像刚开始,便结束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按部就班讲教材。如有的历史教师在上历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一个目接一个目地让学生读,学生读一目,教师再总结,也不管别的内容,存在重文轻图、重读轻说的现象,根本不顾学生的情绪,上课只是完成教学任务。

  3、新旧交替,教师定位不准确

  这次过关课的名称是“课程改革过关课”,意思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体现课程改革意识,要有学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违背了这三个要求,就是一票否决。于是,在这9堂课中,每个老师都用了学案,每个老师都以学生为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似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程序在这些课堂中都体现了。但是在这些课堂中,没有了课前的激情导入,没有了教师独到的、具有特色又令学生难以忘怀的的讲解,没有了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更没有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时迸发的思想火花,从教师的“满堂灌”一下子变成了学生的“一言堂”,“填鸭式”变成了“放羊式”,难道这就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要追求的目标吗?有一节历史课学习的内容是《戊戌变法》,教师在整堂课中讲的话不超过20句,整堂课就是学生自学,学生做题,学生答题,气氛沉闷,毫无激情可言,更为痛心的是,学生在学习完了这篇文章后,居然戊戌变法的时间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这次变法为什么以“戊戌“命名了。其实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教师在面对着新旧教学模式交替之际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教师起指导性作用这个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在加上受讲解时间的限制,患得患失,于是出现了这种失误。

  4、在课改实验中教师对教学思想认识和学习方式的运用欠缺

  在课改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忙于上课,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平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会学,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信心,经常处于一种应付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忽视了《学习之友》、《历史填充图》《地图册》辅助教学的训练,而这些辅助材料是教师教学的助手,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是教材延伸的副手,这些辅助教学运用不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使用很少,没有很好地发挥本校的资源,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到位。

  二: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想改进我县的历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对口。

  2、多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可以说,我县的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总的来说,县城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稍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稍低。当然,专业素养不仅仅是指专业的历史知识结构,还应该了解学科前沿,不断的扩大与历史教学相关的知识领域。而另一方面也是指能力结构,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课程的整合能力。

  3、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力,合理配置人文方面的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要留有一些时间共学生自己支配,让学生有时间去接触这些书籍。同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历史学习:如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历史、墙报、板报历史等活动;

  4、当然最重要是历史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身,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且将反思文字化,供自己经常阅读,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推荐访问:历史教学意见和建议 历史教学 意见 建议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963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