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发言】在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7篇会员整理(全文完整)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6-09 08:00:07

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1)陇西地处六盘山片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程度深。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特别是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定西后,我们受到极大鼓舞,“抛掉苦日子、过上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言】在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7篇会员整理(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发言】在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7篇会员整理(全文完整)

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1)



陇西地处六盘山片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程度深。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特别是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定西后,我们受到极大鼓舞,“抛掉苦日子、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我们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乡镇党委龙头作用、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抓乡促村,全力脱贫攻坚。

全域谋划、靠前指挥,把县委主责主业担起来。我始终坚守“党的书记就要干好党的工作”“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信条,团结带领县委一班人,将抓党建这个最大政绩和抓脱贫这个最大任务紧紧扭在一起,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一是深入谋划。县委提出“先锋指数引领发展指数”的工作思路。先锋指数就是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细化成项目分值,核心是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发展指数就是把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分解到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干部,结合设岗定责、公开承诺、民主评议等进行量化打分。二是扎实推进。仅去年一年,县委先后召开27次常委会、4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观摩推进会和现场评比会,每次常委会都要学习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都要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委班子成员每月到联系乡镇主持召开协调推进会,现场解决问题,当面部署工作。三是从严督促。县委实行月抽查、季督查、年考评制度,督促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去年一年,县委常委带队开展明察暗访活动93次。督导发现问题230多条,每一条都有整改台账和时限要求。强化问责追责,制定脱贫攻坚责任落实问责办法,先后对工作不力的3名乡镇党委书记进行约谈,对群众不满意的26名驻村第一书记调整召回,对36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立案查处。

强化功能、激发活力,使乡镇党委龙头作用立起来一是强化功能抓选配。结合乡镇换届,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基层经验丰富、对群众有感情的优秀年轻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乡镇”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后,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由57%提高到83%,熟悉现代农业、城镇建设的人员由65%提高到86%。下功夫为每个乡镇选配专职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并设立党建办,确保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有力量、有队伍。二是下沉力量抓帮扶。建立乡镇干部“双包一访”制度,实施“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组织全县2700多名乡镇干部包村包户,开展民情走访活动。全县74%的乡镇力量下沉到贫困村,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混合坐班、一起为农民服务。三是激发活力抓保障。近年来,县级财政先后投入1.3亿,用于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等。目前正在编制17个乡镇的“五小工程”建设规划,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安心工作。

实处用劲、难处破题,让村级党组织强起来一是能人进村强班子。深入实施“能人引领”工程,结合村“两委”换届,采取在现任村干部中“择优留”、农村致富能人中“择优推”、务工经商人员中“择优引”等措施,选拔675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贫困村致富能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比例由原来的59%提高到86.5%。二是组织引领促发展。实施“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建设,将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了产业扶贫之中,通过土地流转、参股分红、吸纳就业、承包经营等方式,引导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75个,先后组建产业党支部143个,扶持建立产业基地250个,产业党组织引领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大力推行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先行承包带动等帮贫带富模式,组织引导党员示范带动2.5万户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三是集中整顿抓提升。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扶贫领域“两查两保”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开展“村霸”和涉黑涉恶问题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整顿转化后进村党组织22个,问责村干部11人次,处置不合格党员3名,优化了发展环境,树立了新风正气。


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2)



兰考是国家级贫困县,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2014年精准识别出贫困村115个,占全县行政村的25.6%。近年来,我们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2月27日兰考县实现了率先脱贫。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县委按照选派整顿团队、吃透村情民意、综合“会诊”开方、因村制宜施策、考评验收问责、健全机制巩固“六步工作法”,3年来共有13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整顿提升,实现了村党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双加强。

建强班子队伍,解决引领能力不强、精气神不足的问题。脱贫攻坚之初,全县有45个软弱涣散村和115个贫困村,班子成员不团结、“带头人”作用不突出、村干部能力不强的占61.4%,严重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我们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逐村逐人分析评定,通过本村选、上级派、外面引等多种举措,调整了15名不胜任的村党组织书记,补齐了34个空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了1465名优秀党员和人才组成的后备库,每村都有2至3名后备干部。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培训,优先安排他们参加省里高层次培训,在每年县里举办的培训班上,给软弱涣散村支部书记“开小灶”,组织他们到焦裕禄干部学院接受党性教育,到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接受实践教育,激发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的动力。

建立健全制度,解决管理不规范、群众不信任的问题。在扶贫资金分配、项目实施、政策落实过程中,一些村干部存私心、抱私利,优亲厚友,群众意见大,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效,削弱了村党组织公信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确保村内重大事务都能听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从贫困户认定、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政策落实,一直到贫困户退出,都严格按照工作法的程序进行,全程留痕管理。我们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结合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专项排查“村霸”现象和宗族恶势力问题,在村“两委”换届中列出负面清单,明确规定将涉黑涉恶等情形的人员一律挡在门外;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健全常态化发现问题机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输血造血并重,解决无钱办事、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2014年,全县有集体收入的村只有16个,仅占行政村总数的3.6%。我们一手抓“输血”,解决燃眉之急,一手抓“造血”,开辟源头活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每年村均不少于20万元的扶贫、运转及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党组织书记报酬“三年四连涨”,从每月500元提高到1500元,达到我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出台22项扶持政策,实施光伏发电和廊道育林两个项目,给予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每村最高160万元的扶持资金。坚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民族乐器制造、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现在,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有188个。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短期行为、整了又瘫的问题。一些软弱涣散村陷入久整难转、前整后瘫甚至边整边瘫的怪圈,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责任不到位、工作不深入、解决问题不触底。为此,县委把整顿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明确乡镇党委、有关部门和帮扶单位的责任,作为抓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采取“月汇报、季评议、半年回头看、年终大检查”的方式,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开展“支部连支部、加快奔小康”活动,组织机关党支部和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派出工作队,队长兼任第一书记,把建强村班子作为第一任务,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学习运用焦书记树立“四面红旗”的做法,围绕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村庄,每半年开展一次“红旗村”评选表彰,比学赶超、晋位争先。经过持续整顿,已有22个软弱涣散村跃升为“红旗村”。


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3)



“依靠群众求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在脱贫攻坚征程中,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嘱托,坚持党建引领,弘扬井冈山精神,把群众组织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底,井冈山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6934人减少到1417人,贫困发生率由13.8%降至1.6%,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不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力量,帮扶再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脱贫。

大抓思想发动,引导群众真想干一是用井冈山精神鼓舞群众。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突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把宣讲井冈山精神和宣传扶贫政策结合起来,通过田间地头上党课、夜访贫困户、举办乡村大讲堂等形式,讲清群众关心的扶贫政策,用井冈山斗争的红色故事教育人。二是用身边典型激励群众。从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贫困村、贫困户中,选树36个典型,在全市宣传推广。组织贫困户到先进村户实地走、实地看,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巡回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唤起贫困群众的希望。许多贫困户看了听了后就坐不住了,不等不靠自己干起来了。三是用传统美德引导群众。把“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赡养家庭”等内容定到村规民约中去;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防止互相攀比、大操大办;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脱贫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群众一起评、大家受教育。广大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眼光集中到比家庭责任、比勤劳致富上来,真正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加强组织引领,带动群众一起干一是能创业的“扶起来”。对有劳动能力但缺技术、资金、信息的,党组织积极帮助联系工作岗位,2694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一人务工,全家不穷”;安排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结对帮带,2898户贫困户发展起创业项目;帮助争取资金、协调贷款、提供服务,把贫困群众领上产业脱贫“快车道”。二是能力弱的“带起来”。全市106个村党组织带头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306家,把劳动能力弱、难以自我发展的3156户贫困户组织起来,让他们以资金、土地或劳力入股,抱团发展、稳定增收。三是无能力的“保起来”。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党组织一方面帮助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确保低保线高于贫困线;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通过党员结对帮扶、爱心基金救助等途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发扬优良作风,感召群众同心干。一是落实全覆盖帮扶。建立县级干部帮3户、科级干部帮2户、一般干部帮1户的“321”帮扶机制,领导干部带头挂帮最穷的村、最苦的人,做到村村都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村务监督、民主协商等制度,扶贫措施怎么定、项目怎么建、资金怎么用等,都由干部和群众商量着办,对每家每户的利益一碗水端平。三是严明纪律要求。传承“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作风,自带被褥、自带干粮,不增加群众负担,坚持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群众由衷地感叹“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4)



阜平地处太行深山区,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以来一直没摘掉穷帽子。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视察指导工作,极大鼓舞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的脱贫斗志。经过走访调研,我们感到,阜平之所以贫困,最根本的还是人的问题。县委下狠劲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强化脱贫攻坚一线组织力量。

精准选人,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是按照“一好双强”定位选书记。县委制定《吸纳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办法》,大力选拔政治素质好、领富和协调能力强的村书记。推行“企业家反哺、退休干部回巢、复退军人二次建功”计划,吸引70多名能人回村任职,全县村书记队伍平均年龄由63岁下降到51岁、高中以上学历由20%提高到47%。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派干部。逐村摸排情况,对症下药选派第一书记。统筹调配干部资源,选派19名党群干部到班子软弱村,12名政法干部到信访问题突出村,5名懂旅游的干部到自然资源优越村。三是明确“双十”标准挑能人。我们坚持因村定业、因业选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10倍以上、辐射带动10户以上的“双十”标准,从种养大户、农家乐经营者、科技服务能手中,选树462名致富带头人,使每个村都有1至2名就地创业、拉动力强的致富能手。

严管厚爱,多措并举强筋骨一是全方位培育。县委把“三支队伍”培训列入党员干部培训计划,每年投入80多万元,分主题、分层次开展培训。连续3年选调村书记参加省级“万人示范培训”,实现村书记培训全覆盖。组织第一书记每月一次座谈、每季一次观摩,每年开展两次致富带头人实用技术培训。二是立规矩严管。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小微权力清单”,严查惠民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等问题,先后给予14名村书记党纪处分。从驻村考勤、述职评议、纪律约束等方面完善第一书记管理制度,对10名不称职的驻村干部通报约谈。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度,对只要支持不起作用的12名致富带头人进行了撤换。三是增投入保障。每年列支315万元用于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按照不低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的标准发放;拿出440万元解决第一书记工作、生活经费,对表现优秀的予以专项奖励;在严格执行有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涉农资金1.8亿元,优先扶持致富带头人扩大生产。

压实担子,攻坚一线显身手一是示范引领干起来。现在扶贫资金、项目越来越多,但群众看不到成效,再好的事也不愿干。这个“题”,还要靠“三支队伍”来破。大台乡柏崖村有2900多亩撂荒山地,村书记赵风明率先种植135亩仙桃,两年后收入40多万元,群众看到效益后纷纷参与。赵风明免费提供种苗,主动传授技术,带动全村300多户脱贫。二是引导群众动起来。为激励大家自力更生、自主脱贫,村支部和第一书记利用“三会一课”、村民大会,讲扶贫政策、教脱贫办法;带着群众到山东寿光市、河南郝堂村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添动力;进家入户做工作,答疑释惑,消除顾虑。三是排忧解难帮起来。针对农产品销售难,组织第一书记代理、代办网店710多家,梳理包装13大类180多种农副产品网上销售;针对贫困户贷款难,由村书记帮助贫困户跑办各类手续,全县落实扶贫贷款11亿元;针对特困群众脱贫难,组织“三支队伍”结成600多个帮扶对子,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4年来,全县贫困人口由10.81万人减少到3.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下降到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62元提高到6542元。


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2015年前,遵义市集体经济“空壳村”比例高达80%,村级组织无钱办事。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抓住脱贫攻坚、深化农村改革等重大机遇,紧密结合自身职能职责,推动各级党组织走上前台、主动作为,组织带领群众把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目前,全市1680个村个个有积累,其中5万元以上的占70%、10万元以上的占45%,经济总量是2015年的3倍。

集体经济有没有,关键在于党委怎么统一是把认识统一起来。市委出台《关于升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把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全市工作部署会一竿子开到村,发出“集体经济抓不好、贫困村不脱贫、干部不调整”的动员令。两年来,通报约谈了68名基层干部,35名因没有完成目标“下课”。先后举办10期专题培训班,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主要内容,轮训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二是把措施整合起来。市委组织部制定《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整村推进计划》,提出2017年60%的村积累超过10万元,2020年80%的村超过20万元的目标,要求县级组织部门牵头,精准到每个村都要有时间表、路线图。选择100个条件成熟的村先行先试,打造能看、能比、能学的样板。三是把资源统筹起来。组织部门牵头建立集体经济发展议事协调机构,明确财政部门整合资金、发改部门整合项目、农业部门整合产业等,把资源集中打捆投向贫困村。精准选派749名第一书记当先锋,协调20多亿元投入到村,形成上下联动、集中发力、任务共担的工作格局。

集体经济强不强,核心在于支部怎么抓一是切实推动村党员干部带头。第十届村居“两委”换届选举,指导各地把657名政治上强、群众公认的能人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抓集体经济。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贴息机制,鼓励村干部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二是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活动,村党支部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群众会,拆掉集体经济发展“隔心墙”。坚持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建立联村党委48个,在产业链上建立支部821个,探索党群抱团、产业抱团模式,目前全市有20多万贫困人口参加专业合作社。三是努力提供市场销售服务。扎实开展“黔货出山”活动,每个村都建起电商党建服务站,把农产品和市场对接起来。实施“万名干部闯商海”计划,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走出山门,到上海、广州、重庆等地探销路。

集体经济优不优,要害在于机制怎么建。以前发展集体经济,往往陷入“边上马、边推动、边消亡”怪圈。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从机制入手,探索一条行得稳、能见效、走得远的路子。一是兼顾好各方利益。探索“支部+合作社(公司、协会)+农户(贫困户)”模式,由村党组织唱主角,清晰界定企业、村集体、群众三者利益关系,设立贫困群众优先股,年终进行分红。二是加强资金监管。推行“村财镇管一账户、收入支出两条线”,大额资金使用都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下,事前、事中、事后都向村民公开。把村级组织管理集体经济的情况纳入党建日常督查范围,市县两级党委派出87个督察组,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实地督察,目前已督促1021个村,对192名工作不到位的支部书记进行提醒谈话,对56名违纪村干部进行严肃处理。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市县两级建立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4亿元,推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要求,对村集体闲置资产确权入社,做强做大集体资金池。现在,全市3大类、17个涉农产业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6)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藏区,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区、地灾多发区和反分维稳前沿地于一体,是四川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区域之一。一度干部队伍不稳、人才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进程。我们深切感到,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必须采取超常之举,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人才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证。

着力选优县级领导班子,建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一是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全州13个县党政正职均原地留任。州委专门出台文件,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列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指标,考核权重从10%提高到30%。同时,州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县,经常与县委书记、县长谈心谈话,加强思想引导;对脱贫成效突出的3个县县委书记在去年换届时提任进州党政班子,仍兼任原职等。二是精准选配领导干部。结合县级班子换届,将州县新增15%的党政班子职数,全部用于配备扶贫工作干部;从企事业单位跨行业选配11名干部,择优选拔26名80后年轻干部,安排到维稳重点县、生态农业县、旅游景区县党政班子,主要精力抓脱贫;在省委支持下,从内地提拔选派13名熟悉基层、发展产业有经验的干部到县任职,为每个县党政班子充实了一批“抓现代农业有思路、产业调整有办法、扶贫攻坚有点子”的干部。三是对接争取援建单位干部资源。全面梳理紧缺专业干部需求计划,分教育、卫生、规划、旅游、金融等系统建立清单。经向省委和援建单位争取,13名省级单位干部下挂县委专职扶贫副书记,35名援藏干部和15名在川金融机构干部到州县挂职,交通运输部、浙江省10名专业型干部到县里和州直部门挂职。

大力充实基层骨干队伍,打造脱贫攻坚一线先锋队一是“统编用人”激发队伍活力。按照贫困程度深浅和脱贫任务轻重,由贫困程度较轻乡镇向较重乡镇调剂编制职数220个,确保任务量与干部数相匹配;严控机关、满足乡镇,近两年来定向招录乡镇工作人员736名;充实乡镇脱贫领导力量,219个乡镇均配备专职扶贫副乡镇长;把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作为提任县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全州13个县换届新进党政班子成员中,75%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二是“一线工作法”推动力量下沉。43名州领导各带头联系1个贫困村、2户贫困户,全州各级向贫困村选派帮扶干部7740余人,做到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农技员全覆盖。实行正向激励和调整召回制度,135名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35人被召回,17个州县选派单位负责人被约谈问责。三是“五条严规”保证一线力量。州委出台抽借调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凡是未整体脱贫乡镇、重点扶贫部门、未满基层最低服务年限、驻村帮扶干部和重点扶贫领域专业人才,一律不得抽借调。用一个月时间集中检查,让535名乡镇干部回到原单位,有效解决了乡镇无人干事的问题。

努力汇聚专业技术人才,壮大脱贫攻坚一线生力军一是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展高校活动周招才行动,实施“名校、名院、名企”三大合作机制,引进5名北大、清华研究生,给予10至20万元安家补助,落实每月800至1000元生活补贴;积极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引智平台,吸引10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和47名专家进州服务。二是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实施藏羌专业技术骨干提能行动、农牧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等培训工程,每年从各地各单位选派200名专业技术骨干、50名高层次人才、400名优秀干部人才,到省州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回来后安排到脱贫工作岗位。三是培养使用乡土人才。村村开办“农牧民夜校”,由第一书记兼任校长,组织贫困群众学政策、学文化、学科技。通过建立党员创业基地、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举措,支持8700多名农村致富能人、283名贫困村大学生、500多名非遗传承人创办产业,吸纳50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惠及1.7万农牧民。去年,我州完成126个贫困村退出、2.4万人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0.5%降至7%,实现首战告捷。


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7)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深度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采取超常规措施,要加快老区建设和发展,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治责任,注重整合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凝聚组织力量,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推动党员干部增强脱贫攻坚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自治区党委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践行“四讲四有”的具体行动。二是统筹谋划推进。自治区党委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研究制定五年脱贫攻坚规划,出台“1+20”政策文件,部署实施“八个一批”“十大行动”,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三是压实压紧责任。强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同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在相关职能部门设立7个专责小组。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坚持“县为主体”,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探索试行深度贫困县县委书记向自治区党委全委会述职制度。四是坚持以上率下。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县,一定五年,坚持真扶贫、扶真贫。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同志坚持用主要精力抓脱贫攻坚,主持研究重要布局、重要政策、重要活动,亲自调研设计精准识别指标体系、“一户一册一卡”,7月4日在都安县主持召开全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会议前一天徒步一个多小时,深入全区最贫困的三只羊乡进行调研。

着眼脱贫攻坚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调集干部人才资源一是统一组织大批干部重点出击。去年初全区25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用3个多月时间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2.46万个移民搬迁村(屯)并建档立卡。二是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区共选派5000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的全覆盖,还选派3万多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确保每个村有2名以上驻村干部。三是引导科技人才走上扶贫一线。选聘近3000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按产业组团开展服务。组织中央来桂博士服务团、自治区优秀专家以“人才驿站”模式进行技术帮扶。四是广泛聚集各方面帮扶力量。全区共安排8000个单位定点帮扶5000个贫困村,共落实52.22万名党员干部对114.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及120万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覆盖帮扶。

大幅度提升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实战本领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全覆盖业务培训。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推进脱贫攻坚大会上套开培训会,用近一周时间,对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包括驻村干部进行政策解读、经验交流等培训。二是加强扶贫干部专项培训。组织第一书记跨地域现场学习观摩,交流实战经验,在“大拉练”中提升工作能力。三是提高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实施农村党员大培训,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打造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一是选好村“两委”班子带头人。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已换届的村由优秀人才担任书记的占60%以上。二是充分激发村党组织活力。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三会一课”正常化、经常化,全面推行“主题党日”活动,加强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三是搭建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平台。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大行动,举办广西“壮族三月三”国际电商节,设立“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开通党员“红色信贷”。四是大力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自治区出台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村民合作社管理办法和章程示范文本,并为每个贫困村安排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每个贫困村设立村民合作社,探索采取合作入股、发展特色产业等多种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严格管理监督,用好作风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一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分别制定设区市、贫困县、非贫困县和定点帮扶单位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双管齐下”。2015年以来,有724名干部因扶贫工作不力被处分或免职。二是健全驻村干部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纪实、召回撤换等8项制度,做到严管与关爱相结合。2016年以来,全区共召回撤换49名第一书记。三是从严从实抓好督导。自治区建立督查暗访、“红黑榜”通报制度,自治区组建2个督导组,每周到县乡村进行督查暗访,发现的好经验好典型用红头简报通报,存在问题的用黑头简报通报,并与年度考核挂钩,形成工作倒逼机制。

推荐访问:发言 脱贫 攻坚 【发言】在脱贫攻坚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发言7篇会员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tuopingongjian/3371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