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12 08:22:02

篇一: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振兴的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

  3.《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路径》

  4.《中国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

  5.《新时代农村振兴发展研究》

  6.《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7.《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8.《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与实践路径》

  9.《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

  10.《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

篇二: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论当代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词参考文献

  1、陈琪瑶《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宋文华,王子松,师鑫义,刘洁,沈晓腾《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3、王伟,赵赓,孙学文《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内生力提升策略——以陈台子村精神扶贫为视角》

  4、李亚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策略与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

  5、宋佳文《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6、袁小平,王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

  7、陈寒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8、盖旭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研究》

  9、范滨宁,杜永光《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类高校和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10、叶海燕,黄牧乾,郑思微,陈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问题探索》

篇三: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

  摘要:随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四部门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促进乡村振兴给予政策指引。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

  1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机制的价值归旨

  1.1培养“现实的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价值取向

  第一,人的生物性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有生命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人来自大自然,又要不断反思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这折射出人作为存在物与类存在物的复杂性质。因此,人自然而然具备不断发展的特质,而生物性以潜能为手段赠予我们相应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借助知识技能得以激活,而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学习知识技能、维持生物特性的重要手段。第二,人的生产性形态。马克思认为,人作为一定的个体,必然以某种方式进行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产。人在社会生产中逐步形成了由生产者到职业,再由职业形成产业的过程,逐步推动社会演化出多元产业形态,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将人的生产技能嵌入社会生产的过程。第三,人的精神性形态。马克思指出,当人开始思考理论、神学、哲学和社会时,便产生了真正的意识,人的精神性由此而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技能传授的活动,又是精神产生、传播和发散的过程。因此,为了保证人的精神性,乡村振兴需要传承和发扬优秀

  本土文化,最大化凸显人的精神存在。第四,人的环境性形态。人想要达到在本质上完全占有自身的状态,就需要追求“亲和”的目标。这种伦理指向重视利用人的环境亲和性来规范自身行为,使人的存在与环境相契合。第五,人的社会性形态。与单个个体具备的抽象物不同,人与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连接,对人实施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帮助个体更好地与社会和经济相连,这种社会组织关系的缔结与发展能进一步发挥个人的力量,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1.2防止返贫: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价值任务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在如何培养人方面的探讨,实质上就是要发挥好其价值功能。人才培养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此为出发点,人才培养更要体现出本土性与民族性。这就要求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不仅要把本土性和民族性寓于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中,还要在彰显本土性与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这些功能。一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本土性有着基础性的社会功能,以面向本地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聚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依托支持对口技能、培养职业人员、设置特色专业等手段。从本质出发,这种做法是要发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农村的防止返贫功能,但并不意味着要把高校人才培养对普通大众的作用机械地套用在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上,实施“大水漫灌”的人力资本防脱贫,而是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分析不同人口返贫原因,提出针对性人才培养举措。具体来讲,是要通过产业结构技术升级来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真正实践化、可用化,打破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同质化的僵局,实现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自力更生发展社会生产,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二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民族性指向培养人才的本质需求,即引领农村人口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融会贯通,发挥文化育人、人文兴产的功能,通过促进民族地区本身发展来防止返贫。首先,民族性要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相结合,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各类独具特色的民族性专业,尤其注重引导和加强农村学生的主角意识,破除其对出身与乡土文化的自卑感,重新塑造乡村文化自信;其次,民族性要与培养内容相结合,围绕人文核心素养设置相关内容,使其具备与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相契合的结构;最后,民族性要与自身独特资源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人文内核与精神源泉,最终解决返贫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1.3聚焦乡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价值守则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从实践目的、实践流程和实践成果三个维度凸显其实践性。具体包括:第一,构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目的。“个人发展”主要指个体的自我实现,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要回归乡村振兴的本体价值,强调通过提高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文化环境支持来满足个体适应农村社会发展、改造现有产业的时代需求。有鉴于此,由个人价值向群体价值延伸,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形态,最终实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社会发展”则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适应农村地区未来绿色经济转型,在发展逻辑上与时代同步。只有打破唯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生态,才能在标准化的基础上保障广大农村地区独特的本土性和地域性,实行适应性教学和多元化管理,适应当地系统生态,最终打造集人才培养和产业振兴于一体的乡村振兴路径。第二,遵守“内在联动”与“外在求同”的实践流程。“内在联动”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的三层联动,具体为:一是在专业上的整体联动,具体可以表达为在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诉求的基础上重点布局人力资源向农村产业及本地发展等需求方面倾斜;二是在层次上的协调统一,加强战略耦合在专业集群与产业发展布局、产业链条中的协调统一;三是在要素上的互为补充,推动人才、技能、资金、知识、技术等不同要素之间互通有无。“外在求同”主要包含政府、企业、高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共同治理,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同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要围绕产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思路进行,重点关注有志投身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学生,使其作为主体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推动农村产业的进步;二是资源共享,要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角度看待农村人才培养,使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农村发展形成互利互通、互相影响的网络化结构关系;三是互利共赢,多元化的长效治理想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不同主体间的功能互补和互相配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激活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在人才培养、产业扶持等方面与其他主体共同为促进乡村振兴努力。第三,实现“服务完善”到“自主创新”的实践成果。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

  于城乡二元结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为这些人才培养主要为城市服务,面向农村人口的知识技能支持和智力帮扶较为羸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2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备多维价值,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取向、以防止返贫为价值任务和以聚焦乡土为价值守则的逻辑归旨,利用人的五种存在形式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联动。

  参考文献

  [1]白广伟.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山西农经,2021,(16):144-145.

  [2]袁小平,王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J].创新,2021,15(04):52-59.

  [3]殷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产经,2021,(06):61-62.

  [4]安亚虹,许乐乐,朱颖,马泽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公关世界,2020,(22):9-10.

  【作者简介】郑韵,硕士研究生,讲师,食品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基金项目: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教改项目(QGZYJG202204)

篇四: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GXXDZX202116)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化对于切实解决贫困生助学问题具有实质意义。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进行讨论。分析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资助政策体系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资助政策

  引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乡村振兴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战略,在化解贫困生经济困难,自主学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文章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进行讨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现状及不足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完善资助政策体系不但能够解决贫困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对教育发展极为重要,但纵观现状,仍存许多不足,具体如下:

  1.1资助发放行政补偿主体不明

  现行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将激励计划、奖励计划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来实现,批准结果与职业学校申请存在一定差异。激励性奖学金是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依据批准结果而颁发,是一种“行政支付”行为。在这里,高等职业学校是受政府委托进行行政支付;从行政委托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所代理的行政支付行为,其法律后果应归咎于受托人。而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发放

  国家助学金,仅需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即可。由此不难看出,行政审批行政主体是政府,而高等职业学校则是行政相对人,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体系存在资助发放行政补偿主体不明的情况。

  1.2贫困学生家庭状况界定标准参差不齐

  学生资助旨在帮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上学,因此,要把重点放在最需要帮助学生身上。助学资金能否分配到具有实际需求的人需要依赖于资助标准,取决于学生资助体系对其定义。目前,各国对学生资助定义都是针对弱势群体,而针对弱势群体,各国看法也不尽相同。我国助学体系中所指的受教育弱势群体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所谓家庭贫困学生指的是由国家和省、市、区全日制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招生,由家庭或个人集资助学且无法负担其在校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目前,我国依据是地方政府制定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困难学生主要分为一般困难、困难、特殊困难三个困难档次。不同省市、不同职业学校特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办学环境,使得不同职业学校在确定学生困难状况时存在着很大差别,进而造成贫困学生家庭状况界定标准的不同。

  1.3学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缺失

  学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缺失是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因素。在实施学生资助政策时,要充分顾及学生心理,注意其对社会整体心理冲击,并适当地调节其发放状况,以确保学生心理均衡,实现统筹资助资源,发挥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贫与育人双重功能。结果表明,国家奖学金奖励学生比例0.3%,资助标准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学生比例3%,,资助标准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比例20%,平均资助标准3300元/人;其中只有国家奖学金是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都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面积广,力度大,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获得国家资助,不惜在学生时期扮演贫困学生,毕业后成为“困难贵族”;学生在学校提出虚假家庭困难证明、班级平分奖助学金,等、靠、要等现象。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优化路径

  2.1优化资助机构功能,提高资助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在完善资助方式、健全政策、协调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等方面存在问题及其资助方式不科学,造成现实与需要不对接。为此,我国高校应担负起构建健全、科学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责任。要建立由政府主导、各方面积极参与资金保障机制,以确保各种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改革、完善学生资助方式,构建有利于各方利益均衡政策机制,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实现其责、权、利统一,确保学生资助政策机制正常运行。各方面助学工作都有明确职责,这样可以为学生和家长减轻财政负担,促进资助政策体系健康发展,提高资助政策体系效率。

  2.2实施生源地资助政策体系,以适应贫困学生需要

  由于资助机构功能定位以及资助方式、内容不合理,导致资助工作成本高、特困学生资助不足、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搭车”、部分学生重复资助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国外对于贫困生资助多以生源地资助政策体系为基准,为我国贫困生资助提供了良好启示。以美国为例,美国由国会为其职业学校资助包项目编制资助方式。需要资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资助方式。通过这样的资助方式,社会大众可以参与到监督。我国现在各地资助情况不一,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学生生源地政府或基金会都会对其进行资助,个别地方存在只要上大学,学费都由地方出,不需要学生个人及其家庭负担。而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存在特困生学费都得由学生个人想办法,无人问津。作为高校,完全掌握学生在其生源地所受资助情况不太现实。学生在校资助资格认定的主要依据是由其当地民政部门审核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此外,由于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和美国制度有很大差异,因此无法在国内实行“资助包”会计核算。但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行的社会治理体制对资金进行整合。

  目前,我国信贷学生资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为合理运行机制,是由生源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信贷资质进行审查,并帮助财政部门进行贷款发放和收回。按贷款回款情况,由生源地县助学管理中心拨出一定比例工作资金。在生源地申请学生资助,这一机制反映出责任与权利统一,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

  借鉴我国信贷学生资助模式,应从生源地入手,研究以生源地为主的学生资助模式。我们资助对象主要来自贫困家庭,学生困难条件由生源地确定,并给予补助。这样,在民政部门审核生源地,学生家庭困难状况可以根据需要申请贷款、学费、生活费等,为学生提供便利,能够有效防止重复资助。

  此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提高其奖学金比重和水平,适当放宽其资助比例和标准,同时指导和鼓励学生以自身发展和个人能力来解决个人问题。这一模式既可以解决特殊困难学生个人需求,又可以避免重复资助、“免费搭车”、高劳动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2.3强化对受助对象人文关怀,建立成长性资助教育系统

  从本质角度来看,学生成长需要具有多样性,并在持续发展和改变。从资助政策具体执行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学生资助模式亟待改革,而成长性资助教育系统恰恰适合上述两种情形。应从人类全面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出发,推动我国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实施项目管理,构建一套管理科学、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资助政策体系。

  为保证资助政策体系可持续发展,应逐渐从免费经济资助向成长性资助转变。成长性资助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对高校资助管理,使其转变为学生成长动力,使其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良好思维方式、良好知识结构人才,使其真正地发挥其教育功能的自主模式。建立成长性资助教育系统基本原则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首要目标。要建立起一种长期教育培养模式,强化财政资助与其它教育手段协调、整合和优化,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具体如下:

  第一,将财政补助与精神卫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培养乐观向上、身心和谐、人格健全阳光学生。经济上困难使得学生在精神上背负太多压力,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与指导,可适当对对学生进行适当精神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其发展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访谈、问卷、专题活动等方法,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通常家庭贫困学生存在着自卑感。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四个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部心理咨询中心、年级心理卫生团队和心理卫生辅导员。通过电话辅导、网络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辅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减压、宣泄和指导。要在解决财务困境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没有勇气直面困难,没有足够抵御挫折能力,在面对现实时,往往会在心理上陷入困境。一是开展“成长榜样”、“自强之星”等系列活动,加强对优秀学生成长宣传,培养学生远见、树立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自身努力和资助政策体系培育中养成健康自强心理,从自卑困境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人生。资助与激励、强能相结合,致力于构建面向困难、自强不息学生成长型资助育人机制,要求将经济资助与励志、强能相结合,把提升学生自立自强能力,给学生一个明确成长方向作为资助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第二,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主要集中在维护学生室内外卫生等简单体力劳动工作,过于单一且局限的资助政策体系无法实现在资助育人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学生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科研、教学、宣传、学生管理等工作中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岗位,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平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三,要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学校应协助每位贫困生建立生涯计划档案,定期、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有关专业或行业发展资讯,增强学生专业意识,促进学生适时地调整自己学习与成长,为步入社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此外,以团体方式开展活动,学生更易于交流和融入,实现共同发展,有效地提升学生团队精神和适应社会能力。此外,职业院校需要将财政资助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一方面努力培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奋发有为学生;另一方面要把各种人才需求信息,以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有效渠道及时传达给学生,针对学生自身条件和优势,指导学生选择职业。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如企业、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建设就业基地,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结

  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充分重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应在现有不足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完善与优化,以此提高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发展,从而使其真正地发挥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郑婷婷.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成效与优化对策——基于江苏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8):32-36.

  [2]何定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状况的调研——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04-205.

  [3]蒋百平,付安.对中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8):109-112.

  [4]陈新明,向洪.系统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2016(05):96-97.

  [5]徐亮.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02):103-104.

  [6]毛华东.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09):121-122.

  ▲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GXXDZX202116)

篇五: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有关乡村振兴的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介绍几篇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曹德旺等人合著。该书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策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和路径。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是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2.《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一份权威性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报告涵盖面广,数据支持充分,是了解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

  3.《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农业专家金振林等人合著。该书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介绍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措施。该书内容实用、切实,对于农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乡村振兴:历史机遇与政策选择》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等人合著。该书以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和实施路径,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实践意义,是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书。

  以上四本书籍均涵盖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既有政策性的报告和研究报告,又有针对实践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分析。通过深入阅读以上文献,对于了解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路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并对于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路径。

篇六: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2019年关于

  乡村

  振兴

  的参考文献

  [1]朱进勇.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54-55.

  [2]高霞.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9(32):244.

  [3]马春华.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18,21.

  [4]刘雪婷.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0):25-26.

  [5]刘玉娇,曾宪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2):20-23.

  [6]卢玉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2[7]常中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J].中国瓜菜,2020,33(10):118-119.

  [8]黄颖,葛鑫,张洪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7):67-71.

  [9]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5):46-51.

  [10]何太彪.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N].大理日报(汉),2021-01-14(007).

  [11]刘胡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8):241.

推荐访问:高校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振兴 乡村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zhenxingxiangzhen/384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