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生态环境微党课(通用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2-02 09:00: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微党课(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生态环境微党课(通用4篇)

2023生态环境微党课4篇

第一篇: 2023生态环境微党课

东营职业学院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
赵 春

课程名称:
环境生态学

专业班级:
11级生物技术及应用

第四章 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赵春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讲解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专业新教材第四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具有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第一节内容的学习,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这次课程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法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相应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师生活动设计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组成的共同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外因。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因而,整节课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建立在前节课基础上,因而引入时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的探究得出环境对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引出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几个问题,教师提问,让学生在寻找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体现教学面向全体的宗旨。

  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学生在观察后画好食物链。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有吃与被吃的关系;
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个过程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生态系统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哪些基本功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搜集分析资料,通过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五、教案设计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1、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略讲)

2、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略讲)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和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六、板书结构(略)

七、教学过程

第二篇: 2023生态环境微党课

如何控制大气污染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空气污染越发严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本文就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主要污染物,主要原因及其一些控制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大气 污染 控制方法

正文:

一、大气污染的定义

1.1在干洁的大气中,衡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二、大气主要污染物

2.1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并且随着人类不断开发新的物质,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变化。就连南极和北极的动物也受到了大气污染的影响!

三、大气污染主要原因

3.1煤和石油都是上古时代的动物和植物遗骸形成的,统称为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能源来源,工业燃料产生的烟尘比较容易控制,有成熟的技术。硫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但处理硫化物的投资较高,一般用石灰水吸收,形成硫化钙(石膏)回收,可用于制造水泥或改良土壤。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也是最难处理和削减的污染物,只能以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的方式削减。

3.2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是主要的,但用于生活燃料造成的大气污染却是普遍的,尤其是用于家家户户取暖的燃煤污染是很难处理的,只能采取集中供热和改变燃煤为燃气的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但集中供热需要投资大,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3.3汽车尾气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是由于汽油燃烧不完全造成的,需要不断改良汽车的燃烧效率,但悖论是汽车燃烧效率越高,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越少,排放的氮氧化物会提高,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随着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越严格,氮氧化物污染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应对问题。

4、大气污染控制方法

4.1 加强绿化

大部分的植物造林,禁止对树木,森林的乱砍乱伐,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从成分上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从组成上看,植物改造了空气中的成分,使二氧化碳量下降,氧气量上升;从全球物质循环的角度,植物通过改变生态系统中碳、氧元素的组成形式,影响大气的成分。从全球气候的角度,植物使空气的内能下降。所以在居住区大部分植物是及其必要的,有关的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开展植物造林的活动,通过媒体的媒介进行宣传,呼吁参与到这种类似的活动当中,所以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4.2 加强对居住区内部污染源的管理

  4.2.1、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群,以高效率的锅炉代替分散的低矮烟囱排放方式。区域集中供暖供热设立大的电热厂和供热站,实行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尤其是将热电厂、供热站设在郊外,对于矮烟囱密集、冬天供暖的北方城市来说,是消除烟尘的十分有效的措施。这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

  4.2.2、对居民所制造的生活垃圾进行比较科学环保的解决,其中也不少事对废弃物进行燃烧销毁,而在销毁过程中,应该选取正确的销毁地点,采取正确的燃烧销毁方式,并对对大气有害的其他进行先过滤在排放。

  4.2.3、 氟利昂类是使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所以对大气的影响是及其极大和广泛的.,所以应该应用科学技术开发新型的电器,采用新型制冷剂,并且使其进行市场,鼓励跟多使用不含氟利昂的电器,以此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4.3 控制燃煤污染

  4.3.1、 改变燃料构成,开发新能源要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选用低硫燃料,对重油和煤炭进行脱硫处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氢燃料、地热等新能源。

  4.3.2、对一些燃料燃烧后对大气有污染的燃煤进行限制性使用,通过大幅度的限制性使用使得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如城市工业和民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的发展,低硫燃料和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的采用。要推行采煤,以除去煤中大部分硫(主要是硫铁矿硫)。

  4.3.3、对居民日常燃煤燃烧要进行限制性管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抑制住温室效应的加剧。

 4.4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

  4.4.1、减少汽车废弃排放、解决汽车问题一般常采用安装汽车催化转化器,使燃料充分燃烧,运用脱硫技术和脱硝技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4.4.2、加大机动车尾气上路抽检、停放地检测以及燃料油气污染物监督、控制管理力度,全面评价机动车的污染状况。

  4.4.3、 逐步推行城市机动车环保标志无“黄绿标”禁止上路和城市公交车使用环保清洁能源、老旧机动车更新报废政策,进一步使氮氧化物等大气环境污染物重要指标达到减排的目的。

4.4.4、 积极与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联手,宣传机动车尾气危害和防治知识,报道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工作的动态,宣传加强机动车污染管理工作的意义,并发动市民举报、媒体曝光冒黑烟车辆,促进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4.4.5、建立长效机制,机动车污染管理要可持续发展。机动车污染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要着力于创新,又要实用,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避免纸上谈兵和制度满天飞,挂在墙上成摆设。

 4.5 除尘控制

  颗粒污染物控制的方法和设备主要有四类:

  4.5.1、 通过质量力的作用达到除尘目的的机械力除尘器,其中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旋风除尘器、声波除尘器。

  4.5.2、 用多孔过滤介质来分离捕集气体中的尘粒的过滤式除尘器,其中包括袋式过滤器和颗粒层过滤器。

  4.5.3、 利用高压电场产生的静电力(库仑力)的作用分离含尘气体中的固体粒子或液体粒子的静电除尘器其中包裹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

  4.5.4、 利用液体所形成的液膜、液滴或气泡来洗涤含尘气体,使尘粒随液体排出,气体得到净化的湿式除尘器。

第三篇: 2023生态环境微党课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9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一、选择题

1.(2013•四川高考•T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信息传递的范围:个体、种群内部、种群之间等。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同,作用不同。

(2)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不能人为改变。

(3)明确精耕稻田有人的作用,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A项,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故正确;

B项,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更多地向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故错误;

C项,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有差异,故正确;

D项,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短期内使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故正确。

2.(2013•广东高考•T5)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

(2)捕食者数量增多,被捕食者数量先减少后增多,最后趋于稳定。

【解析】选A。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A项,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正确。B项,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故错误。C项,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错误。D项,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故错误。

3.(多选)(2013·江苏高考·T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江苏地区一年内6、7月份气温较高,分解者活跃。

(2)明确水中氧气相对较少。

【解析】选A、B。本题考查分解者的作用。A项中,3组实验对比,土埋的方法秸秆残留量最低,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故正确。B项中,微生物分解秸秆,需要O2才能彻底分解,微生物的生存需要水分,故正确。C项中,提前30天,如果处理时间不变,都是105天,则提早处理30天的时间段温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3条曲线应该下移,故错误。D项中,水泡秸秆残留量比堆放低,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低于厌氧性微生物,故错误。

4.(2013·天津高考·T3)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裂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2)细胞分裂的意义:增加细胞的数目。

(3)主动运输的特点: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4)细胞凋亡的定义: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解析】选D。本题综合考查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细胞分裂分化、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凋亡等相关内容。A项中,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故错误;B项中,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细胞分裂只是增加了细胞的数量,故错误;C项中,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满足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需要,故错误;D项中,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有序死亡,以免衰老病变的细胞在生物体内积累,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故正确。

二、非选择题

5.(10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基本知识,解答本题需关注以下四点: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影响种群数量的四个因素。

(3)样方法调查的基本原则是随机取样。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草原生态系统中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最终来源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还受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

(3)用样方法做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以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影响。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答案:(1)生产者(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6.(2013•大纲版•T33)(11分)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     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     、     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     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先根据题意写出食物链: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然后确定某一营养级的变化对其他营养级数量的影响。若浮游植物过多,会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从而使浮游动物缺氧死亡。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等知识。

(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中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

(2)根据食物链“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可知: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A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B的数量减少。

(3)施肥过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最终造成池塘中溶解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A。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答案:(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前者是物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后者一般是物种由少到多的过程。

(2)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关系。

【解析】本题以某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重新恢复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

(1)根据题干可知,该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逐渐得以恢复,在此过程中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而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因而在恢复的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种类更多,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动物分层现象就较为复杂。

答案:(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8.(2013•重庆高考•T7)(20分)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      。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      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

Ⅱ.本题以三个具体物种的变化来形象展示群落演替的具体过程,解题时应利用自己所学的多个知识点来分析,如竞争、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等知识。

【解析】Ⅱ.综合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群落演替等内容。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坡地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Ⅱ.(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9.(2013·广东高考·T26)(16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测定项目

红壤

红壤+

污泥

红壤+含7%生

物质炭的污泥

土壤PAHs含量(μg/kg)

527

1079

765

黑麦草叶绿素含量(mg/g)

2.0

2.1

2.3

黑麦草每盆干重(g)

1.7

2.3

2.7

黑麦草PAHs含量(μg/kg)

401

651

428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    加强,     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  ,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   ,但生物质炭的输入   ,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由此可见,生物质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剂,促进污泥的推广应用。污泥的应用符合生态工程的       原理。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植物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由有氧呼吸提供。

(2)植物的生长过程积累的有机物由光合作用提供。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作用、ATP及生态工程的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1)生物质炭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合成ATP增多,为根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提供能量。

(2)由表可知,施用含有生物质炭的污泥组叶绿素的含量较多,从而促进黑麦草的生长,污泥施用后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增加,生物质炭的输入则能降低土壤PAHs含量和黑麦草对PAHs的吸收与积累。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成分,施用污泥的目的是使其中的养分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

答案:(1)有氧呼吸 ATP

(2)使黑麦草叶绿素含量提高,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增加 降低了土壤PAHs含量和黑麦草对PAHs的吸收与积累 物质循环再生

10.(7分)(2013·江苏高考·T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            。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      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      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稻田生态系统存在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人。

(2)明确生物种类增加而造成营养结构复杂化,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复杂化。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1)多次实验,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2)浮游动物捕食浮游植物,鱼捕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天敌(浮游动物)减少,促进浮游植物增多。

(3)水稻和浮游植物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水稻生长旺盛,浮游植物受到的光照减少、获得无机盐相对减少,因而数量下降。

(4)鱼的放入,使食物链、食物网更加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上升,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速率上升。

(5)稻田中,鸟的数量是随机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影响该实验研究的最大的不定因素。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5)①

11.(2013·天津高考·T8)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联合体。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供给植物,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下表为不同温度下菌根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光合作用

速率

(μmol CO2·

m-2·s-1)

气孔导度*

(mmol·

m-2·s-1)

细胞间

CO2浓度

(μmol·

mol-1)

叶绿

素相

对含量

25℃

有菌根

无菌根

8.8

6.5

62

62

50

120

39

33

15℃

有菌根

无菌根

6.4

3.8

58

42

78

157

31

28

5℃

有菌根

无菌根

4.0

1.4

44

17

80

242

26

23

*气孔导度是描述气孔开放程度的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菌根真菌与玉米的种间关系是        。

(2)2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    。

(3)15℃条件下,与无菌根玉米相比,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菌根能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在    条件下提高的比例最大。

(5)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可提高部分牧草的菌根形成率。下图为接种菌根真菌后试验区内两种主要牧草种群密度和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结果。

①图中种群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        值。

②据图推测,两种牧草中菌根依赖程度更高的是      。接种菌根真菌后,该试验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原因是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从图中可知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的强弱。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1)由题可知,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为菌根提供糖类等有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2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细胞间CO2浓度相对于无菌根玉米较低,说明有菌根玉米CO2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较强。

(3)在1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有菌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大,有菌根玉米吸收光能速率较大,促进光反应进行;气孔导度较大,CO2供应充足,促进暗反应进行。

(4)对比三个温度条件下,在5℃条件下,有菌根玉米与无菌根玉米光合速率相比,提高程度最大。

(5)①牧草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且取各样方平均值,保证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②从图表中分析,优质牧草在真菌作用下,种群密度逐年升高,而劣质牧草种群密度逐年降低。接种真菌后,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1)互利共生 (2)高 (3)①叶绿体相对含量高,利于吸收光能

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4)5℃(或低温)

(5)①平均 ②优质牧草A 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四篇: 2023生态环境微党课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7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学分:1.5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

1

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掌握农业环境的概念以及可持续农业的含意。
3、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环境的概念一、环境二、农业环境
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一、全球农业发展趋势二、可持续农业
第三节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出现的突出问题一、农业资源锐减二、生态严重破坏三、环境污染加剧四、自然灾害频繁
第四节加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全民的环境意识二、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四、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政策五、建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的考核奖惩机制,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六、发展国际间的环境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第五节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一、农业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农用化学品污染及其防治(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农用化学品的主要种类和污染途径2、了解农用化学品使用概况及发展趋势3、掌握农药、肥料的污染和防治(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用化学品使用概况及发展趋势一、化学农药的使用概况与发展趋势二、化学肥料的使用概况与发展趋势

2

第二节农用化学品的主要种类和污染途径一、农药二、化肥三、农膜
第三节农药的污染和防治一、农药的污染
二、农药污染的防治
第四节肥料的污染机理和防治措施一、肥料的污染
二、肥料污染的防治
第三章农业废物控制和资源化(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危害2、了解农业废物的管理
3、掌握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及途径(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危害一、畜禽废弃物二、农作物秸秆三、农村生活垃圾
第二节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一、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模式二、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三、国外农业废物的利用第三节农业废物的管理
一、更新观念,强化对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识二、强化管理,建立保障体系三、引入市场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四、建立健全技术和人力支持体系五、提高认识水平,增强环境意识第四章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内外污水灌溉概况
2、了解污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合理污灌的对策和措施(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内外污水灌溉概况
第二节污水灌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污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二、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三、污泥对土壤的污染
第三节污水灌溉的农业生产效益一、提供水肥,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净化污水,缓解环境压力

3

第四节合理污灌的对策和措施一、加强领导,提高环保意识二、全面调查,科学规划三、积极处理,清污分流四、加强污灌水质监测五、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六、污染土壤的改良七、合理利用污泥
八、加强宣传,提高法制观念
第五章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及其防治(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特点2、了解酸雨对农业的危害3、掌握酸雨污染的防治(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酸雨的成因及其特点一、酸雨的成因二、酸雨的特点
第二节酸雨对农业的危害一、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二、酸雨对树木的影响三、酸雨对土壤的影响
四、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节酸雨污染的防治
一、减少SO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
二、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第六章土地退化与整治(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世界土地资源概况,主要是中国土地资源概况2、了解土地退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3、掌握土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地问题概述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二、中国土地资源概况三、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四、我国土地的利用结构
五、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节土地退化与农业生产一、土地退化的含义与现状二、土地退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三节土地的保护与整治一、土地生态系统
二、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

4

三、土地整治四、土地复垦
第四节土地的农业可持续利用
一、我国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框架思路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第七章农业环境的修复(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污染物的土壤修复2、了解污染物的植物修复3、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污染物的土壤修复
一、污水资源化与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二、土地处理系统工艺类型三、土地处理系统的减污机制四、土地处理系统的生态效应五、应用前景
第二节污染物的植物修复一、植物修复
二、污染物的植物净化体系第三节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一、微生物与生物修复二、农业环境的微生物净化第四节农村地下水污染与自净一、农村地下水污染二、地下水污染的自净
第八章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农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2、了解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3、掌握土壤侵蚀和农业耕作(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
一、全球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我国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的影响三、减灾的基本对策
第二节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一、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森林资源危机及对环境影响三、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四、保护森林资源的对策与建议第三节土壤侵蚀和农业耕作一、世界耕地利用现状与特性二、土壤侵蚀和耕作制度关系

5

三、我国耕作制度的现状和趋势四、防治农业耕作土壤侵蚀的技术第九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以及有机农业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的判识标志
3、了解我国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相关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现状4、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5、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要求
6、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认证与监督管理(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概述一、无公害农业的缘起二、无公害农业概念的提出
三、国内外无公害农业发展研究现状和趋势第二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择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栽培管理技术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施肥技术
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三节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要求一、无公害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标准二、无公害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
第四节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认证与监督管理一、无公害农产品的申请与认证二、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管理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课333333
习题课
讨论课
其他教学环节
小计
实验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6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合计
33327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1.吴东雷,陈声明等编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2.姜达炳主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3.陈维新编,农业环境保护,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4.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编,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张大弟等编著,农药污染与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6.王俊,张义生主编,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7.辽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等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手册,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2
8.报刊类:科学时报、中国信息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绿色时报、科技日报9.农业网站类: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新华网、九亿农网、人民网、绿色和平网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谢勇修订日期:2007-10-10大纲审定人:李永胜邓金川审定日期:2007.10


7

推荐访问:党课 生态环境 通用 生态环境微党课(通用4篇) 2023生态环境微党课 生态环保党课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dangkexiazai/4118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