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11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2-10 14:20:13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11篇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第一篇: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11篇

篇一: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第一篇: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实施建议

  为深入贯彻县局提出的“四抓四求”的工作思路,以“123381”工程为工作方向,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和小学生特点,总结概括出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理论依据:

  1、儿童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问、好学、喜欢实践是他们天生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亲自进行探疑.使他们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来获取知识,这样使儿童产生浓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生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3、新课程标准强调从问题入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问题首先应由学生发现提出。“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目的,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法”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它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动机。“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段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和用心感悟探疑过程和方法,获得相关知识,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增强。

  教学结构程序:

  激趣质疑——自行探疑——用知解疑——课后掘疑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学结构流程:

  一、激趣质疑

  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质问、思考,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方法很多,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而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些事实的观察之后或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会产生。

  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呢?值得研究的问题至少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能够为学生解释问题。因此,应巧设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

  二、自行探疑

  探疑发现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在上个环节,已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探疑活动。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去探究。

  1、猜想和假设。让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

  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处理好这一环节,将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记录本上写和画出自己的假设,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一般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怎样认为?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假设和猜想,让学生提出所有的可能。

  2、制作计划。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疑目标,提出进行探疑活动的大致思路,使学生初步具备制作活动计划的能力。活动计划完全由学生制定,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计划的权力。在全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教师要提供充足的结构材料)、设计记录表格。最后制定出与本组探疑目标相适应的活动计划。此时,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小组的情况,点拨、引导不干涉,以便计划的制定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3、观察、实验。在学生制定计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及发展变化情况,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并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验证,通过亲历、体验、感悟、内化,使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学习知识。我们不要急于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必要

  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教师只是随时观察每个小组的情况,尽可能适时参与部分学生活动,随机指导,共同探究。

  三、用知解疑

  学生运用前概念,通过对物体的本质特征的观察和一些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或组内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我们在组织交流时,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提供交流的手段。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段(语言、文字、

  图片、模型等)交流研究过程和结论。”学生如果有不同见解,要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完全,要去驳倒别人,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根据,寻理由。这样我们的交流才能收到实效。通过交流碰撞得到一个科学概念。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让学生自行解疑与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同时,也不必对学生的语言做过高的要求,小组内和其他组同学交流要做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解难题。

  四、课后掘疑

  在了解了新概念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问题、承上启下的衔接问题,充分挖掘疑难。这样就把学生探疑的兴趣延伸到课后。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它不但要求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因此,评价分为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和自我评估三个形式。正式评价如纸笔测试,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信息;非正式评价如结构性观察、学生访谈等,目的是为了确定学生发展的方向,或鼓励他们检验自己的观点并再次审视自己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估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有个合理的认识。为了更有效的练习自我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策略。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上的,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获得前进的动力。

  以上四环节六步骤并不是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固定模式,但包含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不应该成为对教学方法的限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也不要将这四环节

  六步骤的叙述顺序当成探究活动的过程顺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的特点,来思考如何设计探究步骤,以及决定采用何种手段来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种问题。

  总之,以上模式,尽管适合的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但都是从“疑”入手,实现了从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转变,变学生静听为主动自探。把学习过程诠释为个性自主探索与集体间互动探索学习交替进行的过程,使课堂教学成了教与学多向交流的过程。变过去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群体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交流、质疑、借鉴、合作,促进了全体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环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我探索出了“自主探究”四环节教学法,主要分四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反思过程,激励评价。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可以建立这样的“环节模式”培养学生能力:观察主题图——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独立思考,形成思路——小组合作,寻找方法——班组交流,优化方法——反思提升,构建模型

  1、独立思考,形成思路

  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或预习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小组合作做好理论储备,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2、小组合作,寻找方法

  小组合作是一个生生互动,共同建构学习活动的过程。小组合作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同步性。此环节力争使每个学习小组做到“交流、求异、共识”。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培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共同学习负责。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加交流,主动展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与其他组员一起对大家的学习进行管理。

  3、班组交流,优化方法

  班组交流是合作交流的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在各合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进行班组

  交流时,要明确分工:一人讲解,一人板书记录,一人主持,同步进行,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给了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捕捉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1)讲解员,主要负责发言。为同学讲解透彻首先要求讲解人不但明了题意,而且能够引领同学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开难点。

  (2)记录员,主要负责板书记录。记录快速、精准是建立在对讲解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捕捉信息能力以及规范书写、协调配合等能力。

  (3)主持人,主要负责介绍小组情况以及提问,是小组成员和全班同学联系的纽带,要掌控全班的情况。要考虑讲解员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由哪个层面的学生来回答更具代表性:难——上游同学,一般——中游,容易——下游,但如果有的问题虽然较难,但有平时成绩稍差的同学举手,一定要提问这位同学,可能某一次的成功会让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主持同学的统筹安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4)其他同学。他们不是群众演员,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做好课堂的小主人。具体规则如下:

  ①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积极参与。

  ②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挑刺”——善意的,要能够找出其他人发言的漏洞。要学会倾听,有些同学提出了不同见解可能自己解释不清,听懂的同学要及时帮忙补充。另外,有意见要等别人说完自己再发言。

  ③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错了也不要紧,可能因为你的错给全班同学以警示,错得非常有价值,甚至比答对了更有建设性。

  ④做好课堂记录,手中有笔,随时补充完善答案,不做观望者,而做学习者和参与者。

  ⑤对于不同思路,要看课堂的进程和具体情况。如果你的方法明显比前面同学的麻烦或不敢肯定,也可以单独跟老师交流,避免占用其他同学的时间。

  ⑥如果你举手了,而主持的同学没看到,可以自主站起来发言。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高举手。

  4、反思提升,构建模型

  在班组交流环节,遇到疑难困惑,教师适时参与到交流中来,进行精讲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来总结方法、发现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构建起数学模型,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反思提升环节,教师对“生生互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学生平等对话,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交流反思,充分参与思考、质疑、构建等活动,概括提炼规律方法,培养自能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本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基础性练习: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

  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性练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性练习:主要加深对所学生知识的理解,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反思过程,激励评价。

  课尾,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找到方法的?向老师、同学学到了什么?评价一下自己或小组的表现。

  第三篇:“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丰南区南孙庄学校

  “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依据新课标、新理念,结合区教育局“问题导学、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我校《细节教育方案》,结合我校教改实际、教师现状,生源特点,以我校原“三·六·三”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确定我校现阶段教学模式为“六环节导学一体”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本模式把课堂教学分解成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整合定向、编制学案。

  整合定向: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规律对该学科一个单元或者是几个单元的知识进行重组,重新划分课时顺序或单元结构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有数,明确方向。

  集体研课,编制学案:教师在阅读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教材重新整合,二度架构教材的知识结构。充分挖掘同组教师的教育资源,合作共赢。坚持先独立完成备课,再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预设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情景、任务、问题。科学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导学案的编制要做到“三定”、“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点和难点,统一练习题、作业题,统一单元测试题。

  导学案要做到“四要”,即: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程序,使其成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灵活处理课前预设和课上生成的关系,真正发挥导学案在高效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反思和修正完善,使导学案的编制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环节:导学自修、发现问题。教师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自建知识体系,生成疑问。本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获取者。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即教师通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去获取知识。第三环节:互动交流、生成问题

  课堂教学中以分组讨论为参与互动的主体。本环节中学科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围绕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训练中不会做的习题,进行交流讨论。并注意总结本组好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以便在组际、班

  内展示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与倾听,收集学生互动交流中仍然不能解决的或是生成的新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点拨。第四环节:点拨追问、思维交锋

  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就是盲目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与针对性,教学就是低效或无效的。点拨追问是师生、生生思维交锋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本环节要求教师通过观察与倾听,发现学生仍然不能解决的预设问题和互动生成的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支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以学定教,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没有追问,学生的思考就会浮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就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揭开神秘的面纱。“对不对,为什么?”“错了,为什么错?”追问让我们更接近真理。第五环节: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本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检测反馈,也是学生对知识反刍消化过程,是对本节课教与学效果的检验过程。达标检测可以是书面答卷、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注重实效。随后让学生整理课堂所学内容和典型题本,并分层次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通过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释放潜能。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限、视野就不会开阔。就不能实现举一反三。拓展应该是立足文本本质的拓展。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学到方法,再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课内得法,课外受益。教学应该从问题开始,应该以解决问题与提出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归宿。第六环节:总结反思、双赢共进

  本环节是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总结本节课学习中的得与失,以利于下节课更好地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思本节课得与失,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通过反思,师生不仅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进行深层思考。通过教、学两个层面的反思,不仅可以发现新问题,还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关于”六环节导学一体”模式使用的几点提示:

  “六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教学中使用时要重点突出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不受课型限制。无论研讨课、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还是活动课、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都能灵活自如运用。

  2、不受模式限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源于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六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的,其生命力在于它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某些环节,也可以打破模式,进行整合,拓展创新。

  3、不受科目限制。该模式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可结合学科各自特点灵活运用。

  4、不受教学方法上的限制。“六环节导学一体”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教学模式,它可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存。在模式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上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不受教学内容、时间、模式环节的限制。在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完整地或部分地运用“六环节导学一体”各个步骤各个环节。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孔子说:“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懦弱。”

  释意:提醒广大师生: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即要深谋远虑,不能鼠目寸光。另外,如果是你应该做的事情,虽然有危险,也要勇敢的去做,不能逃避。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见义勇为。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释意:提醒广大师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上级,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所以,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有利于工作、学习,有利于团结。

  第四篇: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

  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

  —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小学科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五篇: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庙滩镇小学周红梅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经历对身边科学事物和科学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在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启发、引导下,尽可能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钻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根据科学探究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过程:1、教与学的过程:教:设疑激趣、启发思考、组织研讨、联系实际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讨问题、实践运用

  2、课堂教学模式解析:(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用问题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并正面鼓励。2、设置认知矛盾。有三种方式:A、暴露学生间的认知矛盾;B、设置认知对象与已有认知间的矛盾;C、呈现事实对象间的矛盾。3、明确认知矛盾,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4、整理和选择探究问题。(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确定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2、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问题,并顺应学生的认知引导制订合适的研究方案,提出观察实验等相关要求。3、提供器材,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并观察、倾听、参与、及时了解探究活动的进程与效果。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引导收集整理事实证据。(三)组织交流、研究问题。

  1、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事实,组织学生交流。2、抓住矛盾,激起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论。3、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有理有据进行辩论。4、引导学生整理对问题的解释,作出合适的结论。(四)联系实际,拓展运用。1、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2、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事实,作出判断。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4、设置新认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5、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二、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科学课要努力实现三个目标。1、全体参与。每一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2、主动高效。每一节科学课,学习内容要适量,学习过程要有高效率,学习活动要有好效果。3、全面提升。每一节科学课,每位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能得到全面立体式的提升。(二)科学课要落实三个阶段的教学。1、自学质疑。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前的自学活动,有目的地搜集积累新学习活动必要的知识经验;二是教学开始有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交流,暴露认知矛盾,进行质疑提问。三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处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2、探究展示。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围绕主要学习问题自主开展探究研讨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活动:一是明确探究问题(学习目标)。启发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合理推测。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小组合作讨论制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教师根据学生探究需要提供观察实验器材,分工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四是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组间交流,围绕问题开展研讨,形成结论。

  3、反馈测评。

  反馈测评是评价、矫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反馈评价一般穿插在探究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通过自评、互评落实;达标测评一般在探究学习结束阶段进行,内容主要包括“运用新知解决具体问题”“书面测评,检查学习效果”等。单元教学结束和学期教学结束,应安排专门的反馈测评课。

  (三)科学课学习活动的六个基本环节。

  自学展示——质疑思考——合作探究——互动研讨——拓展提升——达标测评

  科学课导学过程应依据探究活动过程来设计,学生探究学习的流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1、自学展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活动目的和要求,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前观察、考察、查询、搜集等自学活动,教学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交流学习情况,提出发现的问题。

  2、质疑思考。

  一是思考处理问题。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看学生对哪些问题能有理据地作出解释,哪些问题只能作出猜测。二是筛选聚焦问题。观察学生对哪些问题有探究兴趣,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3、合作探究。

  一是在对问题预测假设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想办法开展观察实验等活动研究问题。二是教师提出观察实验活动、操作分工等方面的要求,提供观察实验器材,深入小组观察、倾听、参与学生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习进程与效果。

  4、互动研讨。一是小组整理收集记录的事实,并展示交流。二是教师组织学生互动研讨,分析事实,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归纳形成科学认识。

  5、拓展运用

  一是联系生活生产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现象;二是运用知识分析事实,作出判断;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四是结合事实,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

  6、达标测评

  围绕教学培养目标设计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测试,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四)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

  1、教学时间分配要求:

  一是教师讲述不超过10分钟,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少于30分。

  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分配:自学质疑10分,探究展示25分钟,反馈测评5分钟。

  2、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要求:独学:对学:群学:

  3、多主体多层次即时性评价要求:

  科学课教学的反馈测评,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一是学习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结对互评、小组评价、形成性测评等方式组织实施。二是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运用科学记录、互动交流、黑板展示、达标测试等方式反馈校正,强化巩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篇二: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在科学课知识改变生活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知识改变生活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提出问题,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他设计的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动手的盲目性。

  (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一定要让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后再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这些现象或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进而得出结论。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交流要求学生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然后说出自己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

  三年级:二单元第一课《果实和种子》,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第5课《摆》,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大小对拉力的影响

  二单元第3课《建桥梁》,桥梁形状与承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六年级:五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

  以上7课中包括了运用探究法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套完整的探究步骤过程。实验类型都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最显著的特征是“控制变量”来收集实验数据。

  问题:

  假设:

  。

  保持不变的是:

  。

  需要改变的是:

  。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

  。

  发现的现象:

  。

  结论:

  。

  下面分别地来说一下:

  三年级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假设①:与水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保持不变的是:温度、空气。(种子、容器都一样)

  需要改变的是:水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各放入X粒种子,1号瓶里洒点水(需经常洒水保持湿润),2号瓶里不洒水,放在常温的屋中。

  发现的现象:过几天后,1号瓶内的种子发出小芽,2号瓶里的种子没有发芽。

  结论:种子萌发与水有关。

  …………………………………………………………………………………………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假设②:与温度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水、空气需要改变的是:温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放入冰箱中,2号瓶放在常温的室中。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我的结论:种子萌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易发芽,温度低不易发芽)。…………………………………………………………………………………………

  问题: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假设③:与空气有关。保持不变的是:温度、水。需要改变的是:空气。实验步骤(我的做法):在2个瓶里各放入两团纸和X粒种子,经常洒水保持湿润。1号瓶拧紧盖,2号瓶不盖盖,都放在常温的室中。我的发现:过几天后,2号瓶里的种子萌发出小芽,1号瓶里的种子没发芽。结论:种子萌发与空气有关。

  四年级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①: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拉力越小走得越慢。(路面情况、距离一样)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重量。

  需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

  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钩码悬于桌边下,用改变钩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三次力)。每次力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没有秒表,可在明显改变拉力大小的情况下,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如拉力分别为5、10、15克(可自定)。

  我的发现:重量不变时,拉力越大,速度越快;拉力越小,速度越慢。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我的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

  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②:与重量有关。小车越重走得越慢;小车越轻走得越快。保持不变是的:拉力大小需要改变的是:小车重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细绳一端挂小车,另一端挂一定重量的钩码悬于桌边下,通过增加砝码个数的方法来改变小车重量(改变三次)。每次做三遍,分别记下小车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小车的快慢情况。我的发现:拉力不变,小车越重,速度越慢。结论:小车越重,速度越慢,反之越快。

  四年级三单元第5课《摆》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①: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的重量、摆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长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个摆分别拴在长是20、30、40CM长(摆长可自

  定)的摆线下端(上端固定好),把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来回算一次),每个摆长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结论:摆长越长,摆的越慢;反之就越快。…………………………………………………………………………………………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与摆重有关,摆越重,摆的越快;摆越轻,摆的越慢。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保持不变的是:摆长、摆动的角度、(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是:摆重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不同的三个摆分别拴在长是一定的摆线下(上端固定),使摆移开垂直位置一定角度,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摆重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在摆长、摆角一定时,不论摆轻摆重,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问题: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③: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小,摆的越快;摆角越大,摆的越慢。保持不变的是:摆重、摆长需要改变的是:摆角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一摆拴在一定长度的摆线下(上端固定),分别移开垂直位置25°、30°、35°角(角度可自定),松手让摆来回自由摆动,分别记下15秒钟摆动的次数,每个角度分别做三次并记下数据。根据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的发现。我的发现:虽摆角不同,但摆的次数都相同。结论:摆角大小与摆的快慢无关。

  四年级四单元第5课《降落伞》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①:伞面越大,下降越慢;伞面越小,下降越快。保持不变的是:挂的重物。(空气阻力不变)需要改变的是:伞面大小。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重量相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不同的三个

  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可做三次)我的发现:伞面越大的伞下降越慢,伞面越小的伞下降越快。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结论:伞面越大下降越慢。反之就越快。……………………………………………………………………………………………

  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假设②: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保持不变的是:伞面大小。需要改变的是:挂的重物。实验步骤(我的做法):把轻重不同的三个重物分别拴在伞面大小相同的三个降落伞的细绳上,从同一高度同时松手,看哪个下降的快或慢。我的发现:重物越重,下降越快;重物越轻,下降越慢。结论:重物越重下降越快;反之就越慢。

  五年级一单元第3课《斜坡的启示》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斜坡是否省力的实验

  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①:斜坡(坡度)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长度。(路面情况不变)。需要改变的是:斜面坡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一端高分别为5、10、15本书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并分别求出平均值。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我的发现:斜坡越大,拉力越大;斜坡越小,拉力越小。结论:(同上)……………………………………………………………………………………………问题:斜坡大小与小车拉力是什么关系?假设②:与坡长度有关,斜坡越长,拉力越大,斜坡越短,拉力越小。保持不变的是:斜坡高度实验步骤(我的做法)用测力计在三块长分别为20、30、40cm的斜面上向上拉小车,分别记下用力的大小,各做三次记并分别求出平均值。我的发现:斜坡越长、拉力越小;斜坡越短,拉力越大。结论:斜坡越长,拉力越小,反之就越大。

  问题: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假设:橡皮筋拉的越长,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越远。保持不变的是:橡皮筋、“火箭”本身不变,发射地方不变。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需要改变的是:橡此筋拉伸的长度。(改变三次)实验步骤(我的做法):1、把“火箭”底部抵在“发射器”的橡皮筋上。

  2、向下拉“火箭”,分别使“火箭”上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刻度对准“发射器”底边,松手发射,各发射三次并分别记下射出的高度。

  3、求出“火箭”三次高度的平均值。我的发现:橡皮筋拉的越长,“火箭”射出的高度越高。结论:物体能量越大,运动距离越远。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决不是唯一的方法。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能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照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问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

  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

  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尝试,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

  (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用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

  (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在总结和归纳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国。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4、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年级科学课中使用。

  作品制作法的主要特点是:(1)制作是趣味性比较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多于讲,做多于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动手制作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将所学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实践。

  (2)教师休启发和教育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这不但能够从小培养他们利用废旧物资的环保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制作的作品、学到的技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有的可以直接用于生活,美化环境,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4)通过作品制作,尤其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学生中的很多有意义的小发明、小创造都是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灵感的。

  (5)在科学课中,不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在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安排一些使用制作出的作品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发现和继续探究。

  作品制作法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其中包括掌握和使用材料与操作工具的技能,对作品的大胆想象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尊重实践、热爱劳动的态度,并激活他们将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创造发明意识。

  作品制作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可以使共享,也便于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种形式既可以使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5、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而且是现代人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至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在活动过程中,文献搜集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指导。在教师向学生布置专题和进行信息搜集的操作指导时,可以采用班级辅导方式;在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时,教师既可以个别指导,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就信息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的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普遍问题进行统一指导。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信息搜集法的活动过程是:(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2)教师在确定专题后,要指导学生了解搜集专题信息的来源、途径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必要时可以出示信息搜集的主要观点提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整理,这项工作主要在进行。这些资料可以是书籍、报刊,也可以是光盘或多媒体软件,在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体指导。(4)学生汇报信息搜集整理的情况,展示和发表自己对专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过程可以在课堂中完成。在训练有素的条件下,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文献报告。(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信息搜集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在语文课的教学已经接触过阅读,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语言教学中的阅读毕竟和信息搜集法不同。他们对于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形成专题结论仍然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指导学生搜集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活动的重点。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篇三: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小组讨论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李华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所有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作为教师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我设置了问题:“把一小块铁放在水里,这一小块铁立即沉下去,而船也是铁做的,它却没有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许多学生就情绪高涨,激动不已,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查资料,看书学习,询问老师,尽量去弄清楚这一问题。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置,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过程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能使学生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要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疑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生学好科学课。如:我在教学《沉与浮》这一课时时,让学生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出:“小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看书学习,然后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进行探究,终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也使学生弄清楚了一块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了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三、在教学中要强化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爱科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加强科学实验。因为实验是最直观的,它尊重客观事实,是能验证事实、道理的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很容易让学生去感知和接受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首先明确实验目的。(二)其次明确操作过程。如教学《怎样接亮小电珠》这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最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

  补充。通过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操作过程,他们就能从实验中去感知科学问题,并且容易接受,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三)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实验的结论。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中处处包含着问题,所以科学期待着学生去探究、去学习,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中去感知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让自然规律和科学问题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动口、动手、动脑、动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四: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活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主张,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接收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探索中发现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授《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底花纹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鞋子,这就为学生自行获取“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学习《植物的叶》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叶子,柳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栗子叶、月季花叶等,上课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老师分发的各种叶子及自己带来的叶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有了充足的观察材料,便很容易去自行观察获取知识了。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活

  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三、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

  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四、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

  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五: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经百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在简述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时,并对《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新《科学》教材的一些特色作了分析。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特点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1903~1948)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尽管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很发达,但在1903年前没有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在1903年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途径有二:一是“学校”形态的科学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所享受,其特点是以识字、读书、背书为主,多是语文、自然、社会综合性的教材。如先秦的有《诗经》、《尔雅》,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汉代以来的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蔡邕的《劝学》、《女史幼学》,陆机的《吴章》。再有李瀚(唐代)的《蒙求》,周兴嗣(六朝)的《千字文》,王应麟(宋代)的《三字经》、《小学绀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等,自然知识主要靠教师讲解,即使课文是联系实际的,而教学却往往只是讲讲听听,脱离实际。此种教风,代代相传至今,很难根除。二是如远古时代那样在“大自然”的“课堂”里以“大自然”本身为“教材”,通过跟随大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来学习的路线。这条路线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正如管子说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农之子成天跟着大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我国古代的许多精湛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家传师承地传下来而发展的。历代的出土文物,我国远古的蚕桑、打井、彩陶、冶炼、建筑……等发明及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足可为证。可惜劳动人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一般不识字,他们的创造发明很少有文献保存下来,也因此有不少技艺失传了。在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是1903年,当时称为格致课。1898年7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奏《请开学校折》,建议仿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办学校。1903年全国各官立小学堂,规定开设格致课,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科学课。课本叫《格致》,用四言韵语写出,为教10岁内外童子之用。内容译自日本,主要有: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寻常物理、化学现象;生理卫生等。当时高小开设8科,格致课排于第7位。民国以后,课程名称先改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管行课程标准》中规定:高等小学开设12科,将格致改为博物,位居第6,初小不设此科,后改为理科(1912年9月中华民国07收稿日期:20030416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又规定:高等小学砍掉博物、理化,改设理科),再改为自然、常识。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自然”之名自此始。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之名自此始,它是“社会”和“自然”的合称。教材仍是译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英美引进的。1929年(民国18年)颁布第一个课程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一部分卫生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后经四次修订,一直用到解放前夕。后几次的修订基本上只是改变从日本引进现成内容,而根据英美教育学说自编教材。解放前各解放区先后也有自编自然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国民党区的教材,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以改造,结合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多,反映城市的少。但在教学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论的认识路线和为革命、政治服务。二、第二个时期(1949~1979)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又改为自然课。这一时期仍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20世纪50年代学前苏联,60、70年代基本上是“停课闹革命”。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三个教学大纲。1956年颁布学习前苏联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初小学“生物界自然”,高小学“无生物界自然”。大纲规定的自然教学的目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

  知识,促进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具体提出了六大任务,中心任务是“使儿童对周围自然界最普通的物体和现象获得必要的、初步的具体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使儿童逐渐认识一些他们所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人能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1963年颁布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砍掉了历来初小都有的自然或常识课,目的任务与1956年的大纲基本相同,但更多地强调“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培养儿童爱科学的品德,为儿童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劳动准备必需的基础”。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高级小学课本自然》1~4册和“教学指导书”,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1966~1977年,各地自编《科学常识》,全国无统一的学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实际上是“停课闹革命”。1977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自然常识”之名自此始),目的任务也与1963年大纲基本相同,在更多地强调“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的同时,强调“通过自然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打下初步的基础”。但仍只在小学最后两年设《自然常识》课,每周两课时,但学制已改为五年制,所以学习的年级从原来的五、六年级调到四、五年级。内容基本上保持了第二个大纲的内容(第二个大纲把原在初小四年内的生物界自然和生理卫生全部包到了五、六年级,而课时不仅未增加,反而比解放初减了一课时),再增加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呈现出“深、难、重”的弊端。1978年秋起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自然常识》1~4册及相应教参。由上可知,在1980年以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还未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尚未成形。三、第三个时期(1980~2000)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并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1982年秋,在科学启蒙教育大师刘默耕的领衔下,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课就是教孩子们„搞科学‟”)的《自然》及指导《自然》课教学的《教师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自然课。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品种除教科书以外,同时供应教师教学用书,以后又陆续供应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它有“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分别供两种学制的学校使用。这套小学自然教科书是在总结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七套自然教材和研究国外的小学科学(或理科)教材,以及调查研究小学实际的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基本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注重科学学科的特点,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二是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三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新教科书在阐明自然规律和概念时,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四是注重儿童智能发展。新教科书进一步明确了本学科中各项能力培养的要求、方法和途径,确定了能力的结构体系。五是既注意了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了与小学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此同时,遵照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在国家统一要求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精神,从1993年开始,上海、广东、江苏等各地教材建设风起云涌。其中,以苏科版小学自然教材最具影响。该教材的主要特色如下:第一,教材指导思想较先进。教材增加了表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课题,强调自然教学要让小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真枪实弹”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新思想。第二,教材内容选择较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动机,一改以往单纯用知识点作标题的做法,代之以一些生活化、儿童化、口语化的标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增加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促进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并将自然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展到社会和家庭,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第三,教材内容编排较合理。教材突出了单元结构,将一学期的学习分解成若干个阶段。在一个单元中,学生对相关问题可进行比较集中的研究,易于保持浓厚的兴趣,认识可以不断深化,且有助于系列化地训练相关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的能力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第四,教材呈现方式较活泼。教材图文并茂,低年级课文更是以图为主,而且是以照片为主。图多,照片多,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自然和客观实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的情感。在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

  自身教学风格的自然教学名家,除了已故的科学教育大师级人物刘默耕先生、现在小学科学教育界知名人物路培琦和章鼎儿,还有如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北京特级教师应飞、运用“自然法”的北京特级教师郑乃强、运用“学玩融合法”的湖南特级教师任晓晖、运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江苏教师蔡正秋、运用“五步式自然实验教学法”的湖南教师龙正启、运用“导探教学法”的上海教师沈人骅等等。由上可见,至此,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已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初步形成。四、第四个时期(2001~至今)这一时期,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2001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2001年全国《科学》课改实验区38个,2003年在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后全国实验区增加至380个,学生人数达1/3;2004~2005年将进入课改推广阶段,2004年学生人数要达2/3,2005年人数将达100%。作为这次《科学》课改的指南———《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与时俱进。《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二是高瞻远瞩。《标准》是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和我国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之大成,再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理念与课改思路。这使得本学科的改革起点高、定位远,可谓“高瞻远瞩”。三是系统完善。《标准》系统地给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改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内容,为科学教师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四是灵活变通。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正确的目标与具体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标准》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构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使教师能灵活变通的去实施《标准》。目前,《科学》教材已有多种版本。除了教科版、苏教版和河北版已经投放实验区,还有海淀版,青岛版通过了审定,湖南、广东、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积极筹备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学》教材都紧扣《标准》,各具特色。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新教材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人,强调学习的过程。教材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如实验、讨论和一些小栏目)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教科版为了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习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新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还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增加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全面体现大单元综合的编排思想,而且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逻辑性强。这种形式的编排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打开一本本新教材,可以发现,

  几乎册册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教材印刷精美,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次科学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将极大地完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教法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刘默耕.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成尚荣.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何小林.21世纪小学自然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全书[M].通辽:内蒙古少儿出版

  

  

篇六: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可视化研究案例阅读反思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工农中心校李敏(2013---2014)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白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放手”做好基础。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时候不如意,静下心来反思,才发现孩子并没有适应这样的方式,该怎么转变孩子的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尝试:

  1、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学贵有疑”,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创新的支点。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学生从来不会去怀疑老师的答案。传统的“喂养”教学,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去思考,依照书上的设计去实验,产生懒于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依赖心理。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士壤,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沉湎于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自信心不强,

  总认为自己提不出几个问题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政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子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而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实践的过程。怀疑精神固然可贵,但实践更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对某一理论或现象提出怀疑的时候,我们教师在鼓励他们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去证实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在全班汇报和回答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3、鼓励每个孩子白己动手探究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只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平台。“电和磁”都是很抽象的,因为电和磁,学生都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好平台。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让学生从回忆组装简单的电路,调试指南针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之后让学生回忆电流路径,指南针指示南北的性质,为本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第二,指导学生“重演”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小磁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探究的趣味。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电可以产生磁”。第三,如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我改变书上让学生做单一的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重新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问题:1、你们认为怎样改变这根导线,会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些?(绕线圈、折叠、揉成团等)2、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3、应怎么摆放导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只是给学生探究的任务,让学生经历先讨论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发现将导线短路和变导线为线圈的方法可以使小磁针的偏转更加明显,学生不仅进一步证实了“电流产生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后利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中的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从扶到放,为“放手”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三、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之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恩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本课的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讲述奥斯特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住教材,安排好活动,引领起思维,那么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本课中,安排了两个思维点:第一:在学生“重演”了奥斯特的实验,并交流了观察到的现象后,让学生分析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磁针偏转与电流有没有关系,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导线中有电流就偏转,断开没有电流就复位,说明磁针偏转肯定与电流有关;通电之前磁针没有偏转,而且导线是铜的,磁铁也不会吸引铜,所以磁针偏转不可能是导线的原因。从而得出:通电之后的导线产生了磁性,导致磁针发生了偏转。教师最后再进行小结:电流能产生磁性之后,出示第二个问题:有什么办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明显?

  引导学生从电和磁的关系上思考,学生想到增加电池、增加导线的长度、把导线变粗、电路短路等方法。在课堂中不

  可能一一探究,只选择了改变导线,至于怎么改变这根导线,则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探究任务自主探究的。而其余学生想到的改变因素,则是放到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去研究。

  课后探究——我想研究:1、增加电池会不会使小磁针偏转现象更明显?2、改变导线长度会不会使小磁针偏转现象更明显?3、改变导线粗细会不会使小磁针偏转现象更明显?4、会不会使小磁针偏转现象更明显?材料:实验现象:我的结论: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的探究之路走得更远!

  

  

篇七: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如水流有力量一课小组同学在剖析小水轮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小组猜测可能与水流大小有关有猜测可能与水位高低有关有猜测可能与水流快慢有关??不同猜想引出不同剖析目标而一旦有了剖析目标实验剖析就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有利于学生找准目标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的流程探索

  作者:郭会生范则超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12期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方式很多,实验探究是重要的探究方式之一。上好实验探究课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上好实验探究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好实验,观察、研究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得出科学结论,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要想保证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必须弄清楚实验探究课堂的教学流程。下面,对实验探究课堂的教学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钻研教材,准备材料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精心选择、提供足够的材料,这是上好实验探究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材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通过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材料,应准备哪些材料,以及如何准备材料等。二、激趣导课,提出问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兴趣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上课伊始,老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明确目的。明确目的,即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清醒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干什么。“目的”的提出,一般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提出问题是实验探究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如《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一上课,教师拿出几个气压不同的球。“想玩吗?”“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于是学生会兴致勃勃地玩起皮球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自然地产生了,“谁的球弹得高?”“怎样才能弹得高?”“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研究中去。三、猜想假设,拓展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猜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假设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果猜测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更能激起学生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好奇心,使学生获得难以名状的愉悦感。因此,不论猜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促使学生认真地学科学,研究科学。如《水流有力量》一课,小组同学在探究“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的小组猜测可能与水流的大小有关,有的猜测可能与水位的高低有关,有的猜测可能与水流的快慢有关……不同的猜想引出不同的探究目标,而一旦有了探究的目标,实验探究就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有利于学生找准目标,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四、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是保证实验探究成败的重要因素。实验的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预先制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也就是说,实验的设计,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如何分工,怎样安排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要求。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提出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方案充分征求小组成员意见后,展开全班讨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如《杯子变热了》一课,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思考: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你们小组准备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铁片中传递的,想用酒精灯给铁片加热;有的小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铜丝中传递的,打算把铜丝固定在支架上,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丝的一端……然后,让全班对这些方法展开讨论,探索并制定出几种可行的方案。五、分工合作,实验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在自行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实验是他们迫不及待想做的事情,是学生心理上的兴奋高峰,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训练的最好时机,但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实验小组中去,认真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必要时进行示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忠实记录,全面整理材料的习惯。六、交流汇报,得出结论交流汇报是实验探究的升华,得出结论是实验探究的关键。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获得共识,然后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讨论、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如《岩石的风化》一课,在探究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时,有的小组选择“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进行探究;有的选择“水流对岩石的作用”;有的选择“酸雨对岩石的作用”等等。在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限的课堂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不可能对所有的原因进行探究。在交流中,每个小组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大家点点滴滴进行融合,形成了对岩石变化原因的总体认识。七、巩固运用,适当延伸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结论,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掌握的初步认识阶段,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结论,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进行密切结合。“巩固运用,适当延伸”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答辩,或者提出一些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外的探究活动。科学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他们带着更多的科学问题出课堂,使实验探究活动得以不断地延伸。【作者单位:寿光市圣城小学;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

  

  

篇八: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

  作者:施晓益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第1期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施晓益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会设计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了吗?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学生是否在经历真探究?针对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小学三到六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案例,从还原探究活动中的潜在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还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潜在问题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开放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入钻研业务,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不符合实际,探究倾向于结论化,忽视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严谨性、科学性、拓展性和开发性等特点,使探究教学停留在课堂表面,无法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一)照本宣科,限制思维活动【案例】教师教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先观察蚂蚁的身体,再观察蚂蚁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最后观察蚂蚁各个部位长什么样。【分析】观察蚂蚁这节课把活动的空间从教室移到了实验室,学生们进行观察,根据教材安排经历探究过程,看起来是在探究,但是这只能算是观察活动,学生活动的空间被压缩,互动交流仅仅是描述结果,思维被限制。(二)以课设课,限制思维发展【案例】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指定的实验表格:

  要求学生思考:折成各种形状的纸横梁比平板纸横梁抗弯曲能力大多少?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小组成员准备5张相同的纸,用这5张纸折出以上5种形状进行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完成。

  【分析】这堂课目的明确,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完成实验,可是教师有没有想过,这个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用固定的框架框住学生的思维,没有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去探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完全按照规定的步骤去做,很难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机械重复,缺乏思维锻炼【案例】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中一课的实验:一杯10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要求先准备装有100毫升水的水杯,然后一勺一勺地往杯子中倒食盐,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直到水不能溶解食盐为止。最后,看看各个小组溶解的食盐量,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学生按照步骤顺利完成了实验,知道100毫升水能够溶解多少克食盐。学生的参与度高,几乎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动手了,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做一个动作:往杯子里地倒食盐,不停地搅拌,直到水不能溶解食盐为止,根本没有思考用多于或少于100毫升的水能否完成实验,水温的高低会不会影响食盐的溶解量……这样的探究仅仅是一个实验,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延伸。二、走向真正的科学探究很多科学教师认为备好实验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这就是探究,其实真正的科学探究不仅要求动手,更强调动脑,进入积极的科学思维状态,培养思维能力。(一)真思考、多合作、促发展【案例】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讲道,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下面是一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活动记录表。

  师:“这个实验设计有什么问题吗?”生1:“放入冰箱的实验组与放在阳光下的对照组有两个不同的条件:阳光、温度。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而在这个实验中,同时有两个条件不同,那么最终的实验结论不能确定种子发芽是因为温度还是因为阳光。”师:“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生2:“使阳光这个条件一样。”生3:“冰箱里没有阳光,我们就让两组绿豆种子都不在阳光下。”

  生4:“用不透明的袋子把绿豆种子包起来,但留有气孔。”

  生5:“而且要把冰箱外的那个塑料盆放在冰箱所在的那个房间里,其他条件不变。”

  【分析】先让学生设计实验,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重新设计实验。学生在发现问题、讨论与解决问题的时候,积极思索,思维活跃,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全班纠正讨论,各小组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实验方案,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

  通过多种交流、多重思考,学生慎重审视自己初步的研究成果,直面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这样才能凸显科学探究的本质,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二)多动手、勤质疑、促思维

  【案例】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运动与力”中“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过程如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新工具(出示弹簧测力计),它可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在测量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结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接着,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教师事先准备的物体,读出数值。在汇报测得的数据时,问题出现了:测量同样的物体,几次测得的数据却不一样。

  师:“奇怪了,老师提供的钩码是同一型号的。为什么测得的同一物体的重力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测量不够准确?”

  【分析】这样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思维上的冲突,怎么会有意识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呢?动手操作后,在问题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非常自然地进入“探究”状态。

  总之,科学学习因为“探究”而充满生趣、充满意义、充满价值,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我们拨开浮于事物表面的假象,深入事物变化的内在本质,把握事物的“真相”。教师要做科学领路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探究,进入积极的科学思维状态,在探究中成长。

  

  

篇九: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明确实验任务,收集实验材料科学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取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每一个科

  学实验都有一个具体的实验目标,要使学生明确实验任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把实验做好。

  科学实验必须收集必要的实验材料,虽然学校有许多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好各种实验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教师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收集的材料教师要亲自去收集。师生准备好的材料要及时全部汇集起来,设立一个材料库,随着学习单元的深入,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材料库内的材料,材料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国旗怎样升上去》一课的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给滑轮分类的,并猜测各类滑轮有什么作用,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库去自选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到材料库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扎扎实实地做科学,课堂不再是以

  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

  二、严密组织实验,开展合作探究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必须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教师必须严密组织科学实验教学,才能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要重视实验过程,把握好实验的每个步骤,实验中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有条不紊进行的进行实验,最大限度的避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教师要对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实验要求,都要对变更的条件进行强调。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将学生分组,让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快乐。例如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实验中,我分好小组后,让各小组到材料库选择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

  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活动中获得了真知。

  三、引导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合作探究是重要的,观察也是重要的,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百分之九十来自眼睛,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这一课,学生认识了营养繁殖的方式后,我让每个小组到材料库选择一种植物试着用这些方法繁殖它们,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如实记录下来,为我们分析和总结科学知识做好充实的准备,有了事实和依据才能得出科学

  结论。例如在做“研究定滑轮的作用”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拉力的方向,测量好重物和拉力的大小,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定滑轮的作用。

  四、及时开展交流,拓展应用科学科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中的现象要及时交流,使学生及时获取科学结论。获取科学知识是重要的,应用和实践科学知识则是更重要的,因此,要使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做到学科学,用科学。总之,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篇十: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必须准备好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新二小《传热比赛》传热装置、邵锋星校长《水和水蒸汽》白汽的研究实验装置。)二、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课后反思,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

  

  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还要求学生关注记录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探究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上周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曦《用橡皮筋作动力》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活动之前对记录表的讨论,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观察完毕,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全班达成共识,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很多教师上科学课管不好学生,课堂上学生不听话,实验材料发下去后发现学生根本不做实验,而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时间长了,很多教师所幸将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认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措施。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成员各有任务:两人充当实验操作员,一人充当实验记录员,最后一人充当材料保管员和组长,同时负责组内的噪音控制问题。四个人轮流充当各个角色,共同承担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实验,小组四人都要承担责任。长期坚持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假设、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过程。其中既有动手观察、实验等活动,也有动脑分析、整理、总结信息等活动。但是学生往往只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关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让动脑的活动贯穿探究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当提出“什么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动脑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假设。在设计验证方案时,让学生思

  

  考“通过什么样的实验验证假设”“应该怎样注意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等问题。在总结汇报阶段,又提出:“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能不能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别的组不同原因在哪里”。

  学生只有养成“想好了再做”、“边想边做”、“做完后反思”的好习惯,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手脑结合、目的更明确,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才能张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课堂应有的活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获取,还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科学课教师更应该关注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有效备课备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也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如何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备课的全局观备一节科学课,不应该只看到这节课本身的内容,而应该树立备课的全局观,将这节课融入到整个学段、整个单元中进行备课。融入学段中备课,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度。如:同一个内容或相似内容的教学在不同的学段中难易程度不同,讲述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才会更好的把握本课教学的度。融入单元中备课,可以在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细化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后,搞清楚本节课中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考虑怎样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一节课有多个探究活动,那么搞清楚哪一个探究活动是需要重点探究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更合理巧妙一些。2、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3、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直接影响着科学新概念的学习。我采取每个单元前对学生进行单元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如:五年级下册热的单元学习前问卷调查的内容是“你知道哪些物体能自己产生热吗”“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等等。根据了解的情况,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但对于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不清楚;同时还发现部分同学对“自己产生热”和“保温”两个概念混淆,在教学中根据问卷调查,就能及时调整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二、明确探究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教《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观察完毕,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全班达成共识,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

  

  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很多教师上科学课管不好学生,课堂上学生不听话,实验材料发下去后发

  现学生根本不做实验,而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时间长了,很多教师所幸将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措施。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成员各有任务:两人充当实验操作员,一人充当实验记录员,最后一人充当材料保管员和组长,同时负责组内的噪音控制问题。四个人轮流充当各个角色,共同承担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实验,小组四人都要承担责任。长期坚持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假设、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过程。其中既有动手观察、实验等活动,也有动脑分析、整理、总结信息等活动。但是学生往往只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关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让动脑的活动贯穿探究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当提出“什么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动脑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假设。在设计验证方案时,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实验验证假设”“应该怎样注意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等问题。在总结汇报阶段,又提出:“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能不能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别的组不同原因在哪里”。学生只有养成“想好了再做”、“边想边做”、“做完后反思”的好习惯,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手脑结合、目的更明确,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五、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

  

  力上,更应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以及尊重他人、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得到发展,笔者认为,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甑别和选拔、而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将评价分成教学前的评价、教学中的评价以及教学后的评价三块来进行。教学前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学中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学生实验观察记录情况、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科技作品、参加科技竞赛的成绩、平时学习的态度等进行评定。教学后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学习后的问卷调查、期末检测、以及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来综合评定。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一、探究式学习要明确教师作用和学生的地位小学科学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清楚自己是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活动设计安排好学生的具体分工,提高他们探究活动的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三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共有三个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需要的材料比较多,实验操作也比较繁复。笔者让学生先分组,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合理分工,落实每人的具体任务,如:保管材料、负责倒冷热水、负责研碎冰糖、负责搅拌等。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动脑猜测哪一杯溶解得快。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探究,了解溶解的真实结果。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就能更好地展开和实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探究式学习要合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设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和加工。本校学生使用的粤教粤科版教材虽然处于本地

  

  区的取材范围内,教材也比较贴近广东的生活实际。但在使用过程中,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方案和探究材料,有时也会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可以更完善一些。

  例如三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了”一课,教材使用的是透明玻璃杯。学生在进行探究过程中,基于学生生活技能状况,部分学生洒水经验不足,洒的水总是洒多了。由于是玻璃杯,多了的水无法从杯底排出,而倾斜杯子倒水,有时会影响种子的位置,严重的会使杯中物品掉落。

  有鉴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弃用玻璃杯改用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并且事先在杯底用铁钉刺2至3个直径2mm的孔。有了这几个孔,洒多了的水可以自动排走,而不会长时间滞留在杯底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

  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是教师发挥引导者作用的体现,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实施探究式学习,更顺畅地开展探究活动。

  三、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活动,享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只要教师遵循新实施的科学课程标准,落实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究活动方案或任务进行引导,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并积极思考问题。例如,三年级下册“热往哪里传”的任务驱动页中提到:彬彬同学把装有热水的杯子放入冷水中,使热水很快变凉了。这样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此,在完成本课学习之后,笔者设计一个专题探究活动“如何使热汤更快变凉”,让学生运用本课新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亲自体验和解决生活问题,在体验过程中思考和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这个专题探究活动,笔者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家中进行探究和体验,允许学生和家长一起实践和探究。笔者欣喜地看到,经过探究之后,学生的脸上挂满成功的喜悦,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方法,笔者还额外得到一些预设之外的方法。科学教师要坚持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合作、实践、归纳,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操作潜能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体现,他们才能感受科学学习的快乐和享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基本,交流、研讨为补充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忠实护航者。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如果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师必须穿梭其中,了解学生交流了什么、怎样研讨、得出什么结论等,做到认真聆听,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指正,发现偏离探究主题的,要及时纠正。例如,二年级下册“纸陀螺”的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探究方式,如纸盘大小不同、纸盘位置高低不同、竹签粗细和锋利程度不同等等,这些方式同时进行就如百花齐放一样。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正建议。同时,由于学生的探究方式、偏差及能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他们对探究结论的总结也未必正确和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总结的结论不对的原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探究活动的真正魅力。五、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再认识和验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学习任务的形式,在课外把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探究方法继续实践,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发展。例如,六年级上册“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因为涉及自己和直系亲属的特征及关联性,如果只在课堂上教学该课内容是不可能把内容说清楚讲明白的。笔者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多种基本外貌特征(如酒窝、单双眼皮、耳垂、发色等),之后让学生课后回家做调查,了解自己的直系亲属的各种外貌特征与自己是否相同。让学生回家延续课堂知识的学习,以实践和调查的方式明晰知识脉络,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魅力所在。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一方面实现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运用,另一方面让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得以充分完成。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中探究活

  

  动是否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才能做好探究式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十一: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这应该是课程标准既将科学探究定义为学习的方法又将其定义为教学内容的本质所现实中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在教材内容的执行者的角色上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最佳的途径将教材蕴含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同时还必须面对社会普遍标准的评价21与批判这就导致牺牲了学生真正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与实践的权力

  小学科学探究案例

  【篇一:小学科学探究案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培养科学素

  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基本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探究是

  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

  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假设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掌握

  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设

  计,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的策略,探究活动最优化模式探索进

  行研我校结合课改的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

  念,打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学习

  是我国课改

  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

  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理

  解和应用探究的方法,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

  新组合”的过程中进行学国外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比我们早,历史

  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近一次发生在

  20世

  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

  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

  究学习”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

  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但完

  全照搬肯定不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

  人。

  而科学课正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

  养,培养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

  氛和谐、愉快的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探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

  失败,要求他们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有效探究。因此需要研究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

  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

  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

  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具体目标和步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本课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

  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

  问题,调整对策。

  (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4.3~2014.5)制定“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组织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学习《科学课程标

  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究竟是什么》,《探究》

  等理论著作,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进行资料研究。

  2.实施阶段(2014.6~2014.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

  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

  推动课题研究

  的顺利展开。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和《小

  学生科学探究的案例研究》论文撰写。

  3.总结阶段(2015.1~2015.3)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

  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

  题设计相应的实验,

  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

  经验、假设下进行地。

  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

  题进行

  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

  差别,他们对

  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中要注

  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

  准》指出“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

  想答案;能根

  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能通过观察、研究、

  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

  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

  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

  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

  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

  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

  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

  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

  “动手做”的研究环

  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

  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

  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

  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

  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

  都有展

  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

  中每个学生的

  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

  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10鲁旭东译《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11(周连刚)

  《科学课中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新课程

  (下)》2011年

  016.(王金)《对小学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探究的一些思考》《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127.(俞林军)《小学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篇二: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科学体验乐趣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

  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

  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

  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

  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

  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

  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

  《声音是怎样

  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

  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

  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

  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

  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

  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

  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

  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

  它时没有在动。”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

  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我

  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10什么现象?”生:“来回运动”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平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

  如橡皮筋、鼓等物体,学会观察、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

  观察

  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师:“接下来

  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

  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不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

  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现

  象。”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

  生:“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地跳动了。”

  师:“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师:“接下来的小实

  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

  察现象。”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11生:“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体验几个现象明显、有趣的小实验,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验

  观察能力,概括总结能

  力,更使得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师:“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

  人也能说话发出声音,请问这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生:(指着

  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

  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就叫声带。用手轻

  师:“还有我们有时候

  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我们听到了

  “嗡嗡[设计意图:运

  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使知识运用到

  生活中。]12“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这一自然规律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个比较模糊,甚至是陌生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和

  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

  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

  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这堂课中教师主要是在起引导作用,根据小学生有限

  的理解、

  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合适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中

  的乐趣。

  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许多认识仅存于表象,知识比较零散、

  不连贯,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

  获取真知的过程。

  为了有效完成这一探究历程,课堂中不该

  是老师一味地演示实验,

  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师生互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导学生利用鼓面上绿豆的跳动,从侧面验证鼓在发出声音时是在振动;指导学生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合作观察,记录现象,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发声的物

  体都是在振动”。从扶到放,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具有层次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13在本节课探究实验中,教师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听、看、摸、说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仔细地实验,观察现象。“听”即是在寻找使物体发声的方法时,要专心听物体是否有发出声音。“看”既认真的观察实验结果,敲动

  鼓发出声音后,鼓面上的绿豆会跳动;音叉敲击发音后,水花四溅,泛起微波?“摸”即用手或其他身体部位去感知,如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或脸去触摸,那种又麻又痒的感觉非常明显,学生乐于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在说话时触摸声带,也会发现在振动,让孩

  子们再一次验证了已学的科学知识。“说”即通过几个实验想象,交流总结,用自己的语言得出实验结果及规律。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积

  极引导下,学生的不仅做好实验,也逐步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科习能更为自主、高效。

  学学

  利用学生熟悉的钢尺、橡皮筋、鼓、音叉等教具,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达到突

  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往往用单纯的语言描述教学、或是视频演示并不能很直观、很有说服力地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规律。而是利用各种教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把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及经验联系总14结起来,进一步结论化,从而达到有效的

  教学的目的。在探究课堂中,准备的材料及实验要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水平,让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

  力,力求富于趣

  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所谓“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小学

  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因为自身的兴趣自发地进行活动探究。这也是教学所要追求的结果。

  探究式学习随着课改进入教师视野后,已成为科学教师提得最多的

  词语,也成为科学课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

  法。然而,在实践过

  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困惑与误区,其中最

  大的问题是对探究学习的本

  质认识不足。普遍表现为将探究学习简单化、程序化,认为只要结

  论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得出的,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究过程,或

  者探究的目的只是按部就班地为生成教师的结论服务。这些认识和

  行为的局限使探究式学习失去了本质和精粹,下边试通过两个案例

  进行15一定的探讨。

  (1)、出示7种不同的物体,讨论哪些浮,哪些沉?

  (4)、学生

  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

  (5)、学生将7种物体按大小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

  无关。

  (6)、学生将7种物体按轻重排列,观察发现沉浮与大小

  16无关。

  (7)、出示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重量有关。

  (8)、出示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进行实验,发现和体积有关。

  (4)、交流、归纳,得出必须要对比研究沙和豆子在混合前、混合

  中、分离后三个时间有无发生变化,才能确定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

  化;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见到教师都带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当前小

  学科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探究设计方法,具有较为普遍的研讨价值。

  在本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猜测(物体沉浮相关因素)——实验(从无关到有关)——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在这一知识的建构过

  程中,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是十分有限的。在猜测、实验探究的外表下,学生并没有多少自主决策的机会和权力,整个探究活动的他主性、控制性很强,教师预设并牢牢地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作一些简单的推测,其实不管学生有多么丰富的设想,都不能改变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下一环节活动的要求。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可能与大小、轻重、

  本身材料性质、中间有无空气、水有关,教师会改变下边的实验内容吗?当然,从引入到小结,教师都在努力创设一种有力度的思维碰撞,使得出知识的过程更具有价值。

  这种探究设计具有广泛的市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有教师的严格控制和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很少会出现偏差,一般都可以比较18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但是,这种他主性很强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有探究的一系列步骤和活动形式,可学生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究其

  原因,教师受价值目标和评价观的束缚,依然把完整顺利地得出结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第一追求,没有摆脱授受制的价值取向,只是一种具有探究形式和外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没有抓住探究学习的核心与本质。本案例伊始,教师同样安排了相关实验作为引路石进行铺垫,之后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判定混合后的沙和豆是否

  发生了变化的标准上,帮助学生建立了应从混合前、混合时、分离后三个时段进行对比判断的标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在操作步骤上进行多少指导性教学,由学生带着三个标准去实验,去观察,去总结。在这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了自主建构探究活动的机会,探究步骤的安排、探究活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所做的是帮助学生为探究任务确定了判断的标准,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行为的自我建构,在任务和标准明确的情况下,学生探究效果是可以肯定的。不可视而不见的是,这种建构导致在学生探究操作行为上缺少可观

  性,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的可控性、计划性较弱,19部分小组的操作有一些盲目。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为了教学任

  务的完成,追求一种整齐划一的判断标准,这也就导致在本探究任

  务中思维的原创性、独创性和多源性的丧失。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应该是由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自主设

  计探究方案,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

  结论,并且在亲历

  探究之后进行反思与总结的过程。

  从案例1可以看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因自主性的丢失而

  丧失了探

  究的灵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总是不自觉地,相方设法地

  用探究的理念去适应传统授受式的课堂实

  践,将新的理念加入到传

  统的框架之中。使得本应由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完全

  由教师控制的,严格执行教师方案与步骤,得出教师所需结论的曲

  解的、异化的探究活动。教师总是想着,总是急于将学生引入正确

  的做法中去。干预确实可以使课堂变得顺利和通畅,节约了时间,

  但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从错误中、弯路中学习的机会,我们教

  师也不

  可能保证给予学生一生的指导与帮助。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但教师放手之

  后的指导性如何来落实,这一矛盾摆在广大教师的

  20面前,困惑着

  我们。探究式学习不是要教师找到一种传播知

  识的最佳教学方法,

  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应该是通过教师的设计,给予学生一

  个可以

  探索、思考、表达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空间。教师

  只有将这种空

  间和权力交给学生,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有能

  力有机会对自己的成

  长负责,形成一种自主建构的学习文中,我们见到教师已经意识到

  了这种责任和义务,将探究过程的设计交还给了学生,但依然难以

  突破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可以(有权力)产生偏离的局限。因此在

  本例中,教师通过建立标准的方式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控制在一

  定的

  范围之中。我们有必要思考在探究中,放手到何种程度

  才真正适合

  小学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霸权的底线应该维持在哪里?学

  生是否有充分的权力和责任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与行为体系?在规

  范学生行为与自主建构之间教师应该如何取舍与调和?这应该是

  《课程标准》既将科学探究定义为学习的方法,又将其定义为教学

  内容的本质所现实中的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在教材内容的执行者的

  角色上,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最佳的途径将教材蕴含的目标

  最大

  程度地影响学生,同时还必须面对社会普遍标准的评价

  21与批判,

  这就导致牺牲了学生真正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思考与

  实践的权力。

  一个理想化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投身于研

  究之中的过程,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思维进

  行提升,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发现见不到阳光的豆苗是黄色时,学生提出在阳光晒多长时间它们会转变成绿色的问题,教师抓住这个一点,提出应该如何研究和设计方案的问题。各小组在讨论之后选择了将黄色豆苗置于阳光下,每过30分钟照一次像,每过30分钟与绿色色卡纸进行对比,每30分钟采集一次子叶做标本等方案。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阳光对对植物变绿的影响过程,并提交了观察记录作为证据。但在事后的讨论中,学生发现采集在标本中子叶颜

  色是不稳定的,并不能记录和反映事实的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考虑到阳光的强烈程度,季节的不同等变量也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可见,科学探究中教师必须交给学生发现、设计、活动、表达、展示、

  反思的权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会遇到问题,会兜圈子,会

  走弯路和错路的准备。当摆脱了传统教材观、价值观、评价观的束缚之

  后,教师最大的挑战不是设计多么巧妙的实验过程,而是如

  何在不动声色中向学生呈现出一个个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拥有

  22

  建构的权力,明确责任和角色。也许最终我们会说:我没有

  教他们,

  他们既然学得更加出色了。

  当然,教别人自己做,比教怎么做更难。但这是探究学习的本质和

  核心,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37-42时间:2003年12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

  体的轻重有关;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空心有关?学生在经历了这个思维矛盾冲突后,能够从物体本身上考虑物体在水中的沉

  浮。所以在后续《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中,学生从物体

  本身的角度考虑出发,设想并尝试运用各种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

  方法。在这个活动结束时,出现了本单元的第三个教学时段,除了从物体本身出发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外,还23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改变液体从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

  中发现问题——大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却浮了?然后,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推测——“可能两种水不一样吧?”;最后,再让学生来观察比较两种水有什么不一样以及马铃薯在不同浓度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本节课执教者试图以这样的矛盾冲突以及产生的问题作为引导和驱动。从而推

  【篇二:小学科学探究案例】

  案例评析案例名称:《茎的作用》讲课教师:陈颖(崇文区光明小学)评课教师:王素英(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案设计】植物茎的作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案例评析】《茎的作用》一课教学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能使学生思维形象化,更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亲历和体验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实验、记录的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学过程是1.情境引话题。出示两支玻璃翠(各放在水和红墨水中)谈话:请你仔细观察这两支玻璃翠有什么不同?意图是通过学生原有认知引入。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2.猜想与假设。问:使它变化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呢?追问:植物是怎样通过茎把红墨水运送到叶片中的呢?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假设环节。3.解剖和观察。

  请每个组的同学剪下一支玻璃翠,放在红墨水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指导: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放大镜便于学生观察。

  问: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推想出什么?谈话: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测,看看茎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道,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用红墨水浸泡过的玻璃翠的茎,让我们把茎切开,共同来研究一下。注意事项:1.指导纵切。2.提供放大镜。3.切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4.指导学生思考:在横切面上的小红点是什么?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画图或文字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描述):1、提供记录单。2、提供两色彩笔。3、针对学生原有情况,指导学生画横切和纵切图。(将导管运输现象可视化。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解剖茎。发展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记录的科学态度)4.分析与交流。指导学生对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整理有关资料。

  问: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你证实了什么?教师利用一段视频给学生一个更感性的认识。5.归纳与总结。提供有关筛管的资料。

  归纳:植物的茎内有两条管道,一类叫做导管,另一类叫做筛管。导管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的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

  筛管能把植物的叶制造的养料运送到花、果实、种子和根等部分。

  6.拓展与延伸。师: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拴铁丝的地方树皮没有了,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的突起。

  这是怎么回事?评析:一、了解学生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题科学

  课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应该是,

  探

  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

  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

  相当准确的把握。

  因此,教师已经不能仅凭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

  而应充

  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前测可以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

  为有效而合理的教学

  设计提供依据。

  本课通过学生的前测可以知道两点:1.认知结构分析: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不了解。知道茎是植物必备的器官之一,知道茎的外部特点,例如:茎上有刺、茎上有叶,但是不清楚茎的内部构造。

  2.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已经解剖过种子和叶,因此具有一些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使用放大参考资料《了

  解空气》教学设计黑龙江省逊克县干岔子中心小学

  刘长春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

  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

  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好,我们

  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

  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

  [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

  这样吧,我

  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

  引出课题:了解空气(二)、教学新课:1、认识quot;空间

  quot;、quot;占据quot;这是倒水的瓶子,瓶子的空间。

  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

  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

  [占

  了]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

  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

  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

  [水会满出来]真的吗?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

  再试一次:(演示实验)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提

  起石块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

  织学生讨论交流)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

  石块要占

  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

  (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1

  )、设计

  方案、动手实验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

  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到底要不要占

  据空间呢?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

  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

  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

  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

  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a: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b: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c: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d: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

  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装置,大家静静地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你们当初提出的疑问。

  请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水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进入这个水瓶?(因为瓶中的空间被瓶子占据了,水就流不进不去。

  )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水能顺利的流经这个瓶子?(把漏斗提起来)为什么漏斗提起来,水就能顺利的进入呢?(因为空气跑出去了,腾出了空间,水就进去占据瓶子的空间。

  )如果不提漏斗,还有什么方法吗?比如说能不能通过改变漏斗颈部的形状,而设计出一种新型漏斗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在纸上面一画,或者用橡皮泥捏一捏。

  我们比一比,谁设计的又多又好![学生设计实验]汇报:①你是怎样设计的?请拿上来展示。

  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总结]欣赏了大家的设计之后,老师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

  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好!)(四)、作业继续设计可以

  不受了解空气影响的漏斗。

  (五)、板书设计:了解空气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东

  北三省小学科学科优质评选活动《了解空气》课堂实录与点评黑

  龙江省逊克县干岔子中心小学刘长春(一)、导入新课师:现

  在老师这有一袋水要倒到这个水瓶中,

  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

  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生:在塑料袋上剪个小洞。

  生:用漏斗。师:(教师演示)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你看到什么现象?生:水不能很好的流进瓶子里。生:水开始能流进去,过了一会儿就流不进了。师: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水开始能流进去,过了一会儿就流不进了呢?生:水为什么流不进瓶子,是否是漏斗口太小了?师:看来大家最关心的是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漏斗口太小。生:水一下子倒得太多了。生:里面有空气。师:你看见了吗?生:没有。师: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齐:好。【点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碰撞,让学生处于悱闷状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教学新课:1、认识quot;空间quot;、quot;占据quot;师:(教师指着水瓶让学生观察)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师:现在我把这杯水倒到这个杯子里,这个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生:占了。师: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生:水满会出来。师:真的吗?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师:你看到了什么?生:水满出来了。师:而且,提起石块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生:杯子中的水少了。师:这说明了什么?生:在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杯子的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点评】以上过程为学生理解后面要讲到的了解空气留下伏笔。2、了解空气(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师: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生:要。

  生:不要。师: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组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杯和乒乓球,气球和可乐瓶。

  塑料杯和餐巾纸,塑料

  还有一些公共材料:水槽、水、剪刀等器材,(师逐一摆出),

  这些材料既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组合设计。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怎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

  试一试。

  设计完成,并实验成功的在自己小组的实验卡上打上一个,两种方

  法就打两个,以此类推。

  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有时间的小组还可以上来再选一些材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学生的主动性。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师: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生:我们是用餐巾纸和塑料杯做的实验。

  师:是怎么做的?生:(学生演示)我们把餐巾纸放在塑料杯里,然后把杯子倒竖在水槽中,杯中的纸没有湿。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生:这说明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有湿。

  师:现在,你有办法让杯中的纸湿掉吗?生:(学生演示)只要把杯子倾斜,有气泡出来,纸就湿了。

  师:这又说明什么?生:有气泡跑出,说明空气从杯中跑出来了,水就能进入占据杯子的空间,纸就湿了。

  师: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生:我们是用乒乓球和塑料以及剪刀做的实验。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又是如何设计的?生:我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槽

  中,它是浮的,然后把塑料杯倒扣在乒乓球上,乒乓球就被压倒了水下。

  师:这说明什么?生:因为杯中有空气所以乒乓球浮不起来。

  师:你能让乒乓球浮起来吗?生:可以。(学生演示)只要用剪刀在塑料杯上剪一个小孔,了。

  乒乓球就浮起来

  师:为什么会这样?生:因为剪了小孔后,杯中的空气就从小孔

  跑了出来,水就进去占据了杯子的空间,这样乒乓球也就浮起来了。

  师:其他小朋友是否听明白了呢?让我们再放得看一看。

  师:其他的小朋友又是怎么做的?生:我们用塑料瓶和气球及剪刀做的实验。

  师:就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吧!生:我们把气球放在塑料瓶中,

  然后向气球里吹气,气球怎么也吹不大。

  师:这又说明什么?生:因为瓶中的空气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气

  球就吹不大。

  师:瓶子里面的气球有办法吹大吗?生:有。

  (学生演示)只要在瓶子上剪一个洞,气球就能吹大了。

  因为瓶子里的空气跑出了,气球就能去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各种的实验。

  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

  ?生:(齐)空

  气要占据空间【点评】:教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设计和实验,尊

  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拓展应用、巩固提高师: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装置,大家静静地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你们当初提出的

  疑问。

  请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水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进入这个水瓶?生:

  因为瓶中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流不进不去。

  师: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水能顺利的流经这个瓶子?生:把漏斗提起来。

  师:为什么漏斗提起来,水就能顺利的进入呢?生:因为空气跑出去了,腾出了空间,水就进去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如果不提漏斗,还有什么方法吗?比如说能不能通过改变漏斗颈部的形状,而设计出一种新型漏斗呢?大家可以先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在纸上面一画,或者用橡皮泥捏一捏。

  我们比一比,谁设计的又快又好!生:(设计实验)汇报:①你是怎样设计的?请拿上来展示。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生:(学生演示)我们是在漏斗的中心加一个细管,空气可以从细管跑出来。

  生:(学生演示)我们是在漏斗的颈部加一个有缺口的垫,以从缺口跑出来。

  空气可

  师:欣赏了大家的设计之后,老师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老师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像今天这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生:(齐)好!?【点评】这一活动的设计,从创新能力、与人合作、动手能力、绘画能力等多方面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价值观,构成课堂教学的灵魂。

  (四)、作业师: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设计可以不受了解空气影响的漏斗。【总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节课以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为基础,紧紧依托《科学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环节进行了尝试研究,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下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使得科学科课堂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发挥了育人的最佳功能。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富有挑战的问题:了解空气吗为线索,让学生亲历探究

  学习的全过程,使得课堂上形成了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训练了学生观察、判断、实验的能力;学到了获取真知的方法;

  实现了三维目标。研究了解空气吗方法是多种的,教学中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每人都有权设计试验,有权选择实验,有权选择材料。

  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探究的新理念。参考资料新教材的畅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新材料的畅想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计者北滘上僚小学梁二妹设计思路1.能根据需要对白纸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对未来新材料进行畅想,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复合纸,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2.知道周围的材料,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能。

  3.认识几种新材料,在感受新材料,畅想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在感受新材料,畅想新材料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设想新材料。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白纸、锡纸、塑料薄膜、胶水、牛奶纸盒、茶叶包装盒,水槽(内装水)2、搜集有关新型材料的资料。教师准备:1、白纸、锡纸、塑料薄膜。

  2、多媒体课件:铝合金门窗、汽车防弹玻璃、隐身飞机、高楼玻璃幕墙、纳米材料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问题情景,制定研究方案。

  1.出示白纸。谈话:白纸是我们很熟悉的物品,

  你认为它有哪些令人不满意的地

  方?2.出示锡纸、塑料薄膜。提问:白纸与锡纸、塑料薄膜相比有什么缺点?服白纸的这些缺点?能拿出一个改进方案吗?出白纸的缺点,汇报。

  3.提问:怎样克1、观察白纸,找

  2、观察白纸、锡纸、塑料薄膜,比较,实验得出白纸的缺点。(容易斯破、容易吸水、漏水)3、小组讨论,设计改进方案。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通过对白纸、锡纸、塑料薄膜的对比观察,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到白纸的缺点,并为克服这些缺点而设计改进方案,为下面的

  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二、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探究成果。

  1、表扬学生的大胆设计。提出问题:巡视指导。

  哪么如何制作呢?2、教师

  3、提问;哪个组的复合纸做得最漂亮?4、提出问题:我们制作的这张复合纸有什么特性?1、小组讨论制作过程、交流、汇报。

  2、分组制作复合5、讲述:(出示白纸和复合纸)原来一张白纸,现在我们改变了它的性能,将它变为一张复合纸,克服了白纸

  的缺点,这张复合纸我们就叫它做新材料。

  板书:材料改变性能新材料纸。

  把白纸、锡纸、塑料薄膜粘连在一起制作复合纸。

  3、作品展示、评价、交流探究成果。4、实验,检验这张复合纸的防水性和结实程度。

  5、小组讨论:根据这张复合纸的这些特性,物品的合适材料?6、交流、汇报。

  它可以成为制作哪些

  7、听、看、读板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探究成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只要改变材料的性能就能得到一种新的材料,

  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探究兴趣。

  三、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复合纸物品。

  1、提问:生活中在哪里可以找到用复合纸制作的物品?2

  、这些

  复合纸有什么特点?3、这些特点有甚麽作1、想,并拿出牛奶纸

  盒和茶叶包装盒。

  了解生活中复合纸的用途,使学用?4、课件出示:牛奶纸盒和茶叶包装盒这些复合纸的用途。

  2、用手拆开观察。3、讨论、交流、汇报。4、齐读、加深理解。生了解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科

  学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新材料的认识。

  四、认识几种新材料1、提问:当今世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

  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知道吗?2、课件出示:几种新材

  料的主要特性和主要用途(具体出示相关的图片及文字)

  1、思考,

  把搜集到的新型材料的有关资料与人分享。

  2、看、想、从中了解新材料的一些新性能,了解它们对人们生活

  的影响。

  让学生搜集新型材料的资料,课上经过相互交流,形成师生间互动、生生互动,学习资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新型材料带来的变化,并通过多媒体介绍几种新型的材料,使学生知

  道周围的材料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

  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它们的性能。

  把学生带进奇妙无穷的新材料世界。

  五、感受新材料的发明过程。指导阅读书本p60的《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

  2、提问:可调光玻璃的发明过程对你有甚麽启发?读。

  1、学生阅

  2、思考、交流、汇报。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的发明过程与他们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分不

  开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创造的启示和灵感,为新材料的畅想埋下伏笔。六、对新材料的畅想1、揭题:对新材料的畅想(板课题)2、

  提问:你对未来的材料有甚麽设想?(提示:按人们的需要设想,

  按材料的发明方向设想)3、谈话:还没设想好的在课外继续设想,有了设想的可以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1、大胆畅想。2、把设想用图画出来或写出来,交流、汇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留意观察,找出目前还不能满足人们

  需要的材料,提出发明畅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或其他布置:设想一种新材料或把堂上的设想更为完善。

  回家设想,用图画出来或写出来把课堂的精彩延伸到课外,激发学

  生开展后续的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新材料的畅想》一课的教学,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

  个性化表现,把知识的教学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

  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设计改

  进方案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搜集新型材料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形成师生间互动、

  生生互动,学习资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多媒体介绍几种新

  型的材料,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新型材料带来的变化。

  在对新材料的畅想中,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使学生不断

  地闪烁着创新的思维火花,创新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型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富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课件设计:(1)牛奶纸盒的复合纸。具有纸的轻便、柔软,容易在上面修饰的特点,

  也具有锡纸的不渗

  水,不透气的特点,能保证里面装的牛奶不漏出,不与空气接触,

  能延长牛奶的保质期。

  (2)茶叶包装盒复合纸能够阻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盒内,能有效地防止茶叶受潮发霉。

  (3)几种新材料(图片、文字)铝合金门窗:铝合金是在铝金属中加进少量别的金属,如锰、镁、锌等冶炼后形成的一些新金属材料。

  铝合金与铝相比改善了一些性能,强度大大增加,能耐高温、耐腐蚀,重量很轻。

  大到宇宙飞船、卫星、导弹,小到锅、碗、文具,都用到了铝合金。

  用铝合金做飞机,可以大大减轻飞机的重量,提高飞机的飞行速度;

  用铝合金做汽车,可以节约能源。

  汽车防弹玻璃:大多是由两层钢化玻璃中间夹上有机透明塑料构成

  的,在钢化玻璃与有机透明塑料之间用具有高黏结性的聚乙稀醇缩

  丁醛胶片黏结。

  隐身飞机:飞机在飞行时具有不被对方雷达和红外线探测器发现的

  能力叫隐身能力,它取决于飞机的外形设计(隐身外形)和所使用

  的隐身材料。

  隐身飞机所使用的隐身材料是雷达吸波复合材料(如树脂基复合材

  料、导电塑料等)和雷达吸波涂料(主要是铁氧体)。

  这是对材料的结构进行改进,并采用了多种技术,增强了材料表面

  的功能。

  高楼玻璃幕墙:用在高楼上的玻璃幕墙大多采用了有色玻璃,

  可以

  起到较好装饰和使用效果。

  有色玻璃是在制玻璃的过程中加入某些物质而形成的,

  例如,加入

  三氧化二铬,玻璃就显绿色;加入氧化亚钴,玻璃就显蓝色;加

  入氧化亚铜,就成了红玻璃。

  纳米材料:正在兴起的纳米材料备受人们的关注。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纳米材料是指构成材料的超微小粉末的直径小于

  1微米,即在纳米

  级。

  材料随着粉末粒度的变小,它的物理性质会发生一系列有趣的变化。

  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多功能塑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

  老化、抗紫外线等作用。

  返回目录参考资料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顺德区容桂红旗小学黄坤案

  例题目: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材料的性质》教材简

  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二单元《物体与

  材料》的第7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物体都是由材料构成的,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力,而《材料的性质》

  一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后,能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

  性质。

  同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发明新的材料,

  从而实现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中,遵循科学的动手做的理念,从让学生

  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入手,例如:收集、提供材

  料,设计实验,互相交流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

  度,提高学生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水方面的性能。

  观察比较不同材料在吸

  2、初步感知材料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设计和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1、提问:(1)课本33页的插图

  中几个主题人物在议论什么?谁能帮妍妍解决这个难题?(同学们

  展开讨论,然后汇报)(2)展示课本34页的自动浇水器,再提出探究问题:哪种材料的吸水性能好?(以上的问题不在于怎样做

  自动浇水器,而是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引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作出猜测,并且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揭示课题:6、材料的性质二、探究与实验1、讨论:如

  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小组讨论交流)(此时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与同学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与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和互相交流是获取信息和学习的一个有

  效途径。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小组准备了哪几种搭水桥的材料,准备怎样搭?(这个步骤是让学生初步懂得进行几种材料对

  比,才能达到判断的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进行引导并作适当的板书:

  同样大

  小的试管装等量的水标记水位观察水位变化作出判断得出结论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提醒

  学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35页的方框里,看看有什么发现?(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猜测不一定准确,只有通过实验,用证

  据来支持自己的解释)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你知道了哪些材料的吸水性最好吗?

  (这一步骤是学生学习

  过程的信息反馈。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

  教师给予肯定与表扬;

  对学生说得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加以引导。

  )(2)向全班展示各小组的自动浇水器,提问:你们觉得自己的设计满意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步骤是让学生根据自

  己的理想去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三、课后拓展探究:你制的自动浇水器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动浇水器能控制水量吗?(这一步骤是不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如何控制自动浇水器的水量,尽量维持浇水时间长

  一些。

  (引导学生在课余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返回

  目录参考资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的策略研究一、研

  究的背景及意义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致力于转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五个特点: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

  和问题性。

  体验性教育既强调体实践与做,又强调验---在实践中体味与感受。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

  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与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

  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

  识的发现者。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

  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

  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

  内容。

  另外,转变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学

  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

  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

  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而有效的科学探究策略研究尤其重要。

  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

  着手

  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

  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眼于学习

  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研究立足

  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

  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很多,但在应用中,往往会进入很多误区,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教材教的误区:(1)普遍不用教

  材――忽视教材的引导作用;(2)强调突出重点――却任意削减

  教学要求;(3)不善于用教材――自编与教材雷同的活动记录卡

  之类的辅助材料;(4)教材的核心心中无把握,不知该指导什么。

  2、转变教师角色中的误区:(1)针对学生不利于科学探究的行

  为不敢说不;(2)片面强调突出学生科学探究的主体地位放任

  自流;(3)学生什么时机需要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犹豫不决;

  (4)不善于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教学;

  (5)不

  善于运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重新组织教学,

  依教案如故;(6)片

  面理解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形式;(7)目标不明确,组

  织不到位,教学落后于学生的发展。

  3、学生科学探究中的误区:(1)学生情绪亢奋,组织教学严重

  受阻;(2)学生热衷于说不,但不顾事实;(3)学生探究

  时空大了,但活动目的不明;(4)人人都想探究,但不会假设、

  取证;(5)个个争着探究,但不知从何处入手;

  (6)实验无

  计划、观察不到位、表达不清、不会倾听等。

  为此,我们提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的策略研究

  ,其

  目的是通过这一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研究实施有效探究的策略,

  探索提升小学生科学探究质量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最终提升我校学

  生的科学素养。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课题综述(一)有关概念界定(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科

  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它更关注科学发

  现和发明背后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动因以及它们对人类发展的促进。

  因此,科学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易名,更

  不是分门别类科学知识的简单组合。

  它是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

  目的、强调多学科综合、兼容的基础教育。

  (2)探究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

  探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研究自

  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

  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在此,并不排斥探究性学习以外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有五个要素:1.提出一个科学性问题,但不是学生一目了然的问题;2.搜集证据,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3.处理信息,提出解释;4.求证过程;5.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3)科学探究活动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儿童实际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这种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习的主题是儿童自己发现并形成的;学

  习的过程就是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的目标主要是指向儿童的思考和行为的调整;学习的成果注重集体共享。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4)有效探究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探究是指围绕预期目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

  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

  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

  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

  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

  并最终能实现预

  期目的。

  (二)理论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

  促进学生

  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

  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

  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

  月)美)于80

  个体以

  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判断一个人的智力,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环

  境下的创造力。

  他还强调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

  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

  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

  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

  能.新华出版社.1999)(三)国内外同类研究课题情况:1.杭

  州市下城区省级重点课题《自然科学科学探究的实施》

  ,通过在自

  然科学课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推动下城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进

  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2.常州市教委教研室蔡正秋主持的学素养的群体合作研究课题方案》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探究活动

  为中介,以提升本课题实验学校学生科学素养为龙头,

  最终提升全

  市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inquirylearning:18guidelines)》一文中说到,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新课程改革

  中,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一文,提出了进行探究式学习必

  须注意的有关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学习中的评价等原则。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作者:任长松。

  )4.宝山区月浦新村小学沈文文(校科研室主任)主持的《因特网

  支持下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试图在因特网学习环境下,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为小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

  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因此,本课题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研究几种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信息的搜集与整理、问题发现与提出、科学技术设计的学习以及分学段的评价标准。

  5.陈立登的《在学生的亲历探究中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条件》一文,探讨了科学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征,创设乐学情境,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

  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科学探究网作者:江苏省赣榆县城西镇中心小学陈立登。)《科学探究在小学课程的定位、功能和展望》科学不单是事实、定理和测量方法的集合,它更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系统。当这个系统作为在小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手段时,它是开启科技知识宝库的钥匙,也是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过程的先决条件。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与以上课题不同的是,

  本课题以有效的

  科学探究策略为目标,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

  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

  过程,从而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

  现象的探究

  体验,发展儿童关注、发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

  力与情感,从而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最终提

  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本课题以研究有效的科学探究策略为目

  标,以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其具体目标为:1、实现有效探究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学生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

  学生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达到预期目的。

  2、培养科学素养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得亲身体并在学习中

  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教学组织、学生探究、探究类型、

  探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等方面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目标是指儿童发展方向的过程性目标,学生必须达到的规定性目标。

  而不是

  四、课题的实施(二)研究内容1.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

  略研究:⑴重组教学材料,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

  上研究课、专题教研活动等方法,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合

  理重组研究,提出有效探究的教材处理策略。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

  念之一,自主探究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

  的转变,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中选择,选择的内容包括结构式探究中让学生选

  择探究的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材料等;指导型探究中

  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的确定、探究方法的确立、汇报展示的形式

  等;也包括结构式探究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对搜集的事实或数

  据进行概括,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等。

  选择,一举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布置你完成的

  教学模式。

  真正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儿童对现

  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发展儿童关注、发

  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力与情感,进而实实在在

  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选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选择让教师从一刀切走向了自助餐;

  选

  择让教师从演示者走向了点拨者;选择让教师从传授者走向了引领

  者;选择让教师从注重结构获取知识走向了关注过程获得体验。

  选择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选择让学生从拷贝走向了创造;选择让学生从学科学走向了做科

  学;选择让学生从无意学习走向了有意学习;选择让学生从听讲

  与接受走向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从选择开始的科学探究,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

  生搭一个学习的脚手架,设立一个以学生表演为主的舞台,组织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

  教师主导、学

  生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选择,让课堂走向了开放,选择,让科学探究变得更有效,选择,

  让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科学假说通向真理的桥梁。

  几乎所有的科学理论,在其探索和完全确立的过程中,都要先经过

  假说阶段,通过科学假说而达到真理。

  科学学习的核心在于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里的从未知到已知的自行探究、自主探究,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测或假想制订计划实验探究形成结论

  实验验证等。

  由此可见,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对

  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⑵与电脑组合作,研究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利用各种投影、

  录像、电视等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开展对学生有效探究学习的研

  究。

  在小学科学电流单元的学习中,简单的电路图,串联与并联等的教

  学,因为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知识的构建有一个关键的

  地方是要通过看线路图,在自己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电流的路径。这

  对缺乏想象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的知识是无法感知的。

  如果在学生连接简单的电路图后,让学生猜测电流的路径,再出现

  多媒体的电流路径图,让学生在动态的电流路径图中感知电路图的

  知识,可以突破教学中学生无法感知的困惑。

  利用计算机绘制生动、形象的电路图,使学生通过直观的透彻的观

  察,理解抽象的电路与电流等概念,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是关键。

  在《观察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体的

  外部特征,进而想象、感悟出自己身体中内部的大致结构。

  如果光用想象,学生的思维是无法转换的,学生的感悟是无法清晰

  的,为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能顺利地感知身体内部的结构。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

  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推荐访问: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过程 探究 课堂 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749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