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05 13:33:02

篇一: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001引力模型

  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

  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

  Tij=AxYixYj/Dijwhere

  TijisthevalueoftradebetweencountryiandcountryjAisaconstantYitheGDPofcountryiYjistheGDPofcountryjDijisthedistancebetweencountryiandcountryj002机会成本

  李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

  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比较优势与李嘉图模型

  比较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李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004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课后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以香蕉的产量为纵轴,以苹果的产量为横纵,可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所示:

  香蕉

  60400苹果

  b.

  Pa/Pb=aLa/aLb=3/2=1.5,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1.5。它表示需要三个单位的劳动收获苹果,但只需要两个单位的劳动收获香蕉。如果一个人放弃收获苹果,这释放了三个单位的劳动,这3个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收获1.5个香蕉。

  c.劳动力流动确保每个部门拥有共同的工资和竞争确保商品的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因此,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它等于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工资除以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工资。由于假设各部门的工资都是一致的,所以价格比的比值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值,即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1.5。

  2、本国的情况与第1题相同。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a.画出国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b.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800/5=16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800/1=800;以香蕉的产量为纵轴,以苹果的产量为横纵,可画出国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所示:

  香蕉

  160苹果

  b.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由确定苹果供应相对于香蕉供应的每个相对价格。最低的相对价格是用本国800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进行计算,即aLa/aLb=3/2=1.5。在这个价格,相对供给曲线是平的。最高的相对价**格是用国外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进行计算,即aLa/aLb=5/1=5。当苹果的相对价格位于最高和最低相对**价格之间时,苹果的相对供应量(L/aLa)/(L/aLb)=(1200/3)/(800/1)=0.5。以苹果的相对价格为纵轴,相对产量为横轴,可得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

  相对价格

  1.550.5相对产量

  006要素充裕度

  要素密集度

  要素充裕度又叫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国家2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国家1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或者如果国家2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小于国家1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

  007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比例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008重要理论

  在本国,当棉布相对价格上升时,靠劳动获取收入的人能从贸易中获利,而以土地为收入来源的人却遭受损失。在外国,当棉布相对价格下降时,情形与上面相反:劳动者遭受损失,土地所有者获利。

  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

  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是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美国的贸易模式表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高技术工人比较充裕,低技术工人比较稀缺。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使美国的低技术工人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的受损。密集使用低技术工人的产业,如服装业和制鞋业,一直要求政府进行保护以应付外来竞争。

  009里昂惕夫悖论

  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010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参见下图),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011课后习题

  4、A国和B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X是资本密集产品,A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件和福利的变化:

  已知一国

  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都会引起偏向性经济增长。无论哪个国家资本存量

  的增加都会使得世界X产品的产出增加,相对的,劳动存量的增加也会使得Y产品产出的增加。另外,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表明一国会出口那些本国生产要素相对充裕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因此,A国就会出口X到B国而从B国进口Y产品。但是,不同偏向型的增长有可能对福利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有可能使得本国的福利水平减少,而进口偏向型增长则一定会能使得本国的福利水平增加。

  a.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A国的贸易会恶化,A国的福利会减少的可能性比会增加的大,而B国的福利会增加。

  (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会增加X产品的供给。出口X产品。是出品偏向型增长。X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有可能减少。而外国贸易条件会改善,福利水平增加。)

  b.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

  A国的贸易会改善,A国的福利增加,B国会减少。

  (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会增加Y产品的供给。但是还是进口Y产品,同时Y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对进口有利。是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福利会增加。)

  C.B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B国的贸易会改善,B国的福利增加,A国会减少。

  012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Returnsto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劳动专业化分工

  在大规模生产中,工人可进行更加有效的分工协作,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每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每一道工序。这就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这一点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在《国富论》中,他以大头针行业为例,一个未受到专业训练的人,一天只能勉强做一个大头针,但如果将生产分为18个工序,每人只承担一个工序,人均日产量达到4800个大头针,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十分显着的。

  几何尺度因素

  某些几何尺度的因素也暗含了规模经济,如大型设备每单位产出的制造和维修费用通常就要比小型设备低。举一个例子:把输油管道的周长扩大1倍,这时油管的截面积(运输能力)将超过1倍,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也随之降低。

  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

  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

  财务因素

  013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的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内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014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y)又叫外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yofScale)。

  专业化供应商

  劳动力市场共享

  知识外溢

  015学习曲线

  动态收益递增

  学习曲线也称为经验曲线,是随着产品累计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以一定的比例下降。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是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成本随着累计产量而非当前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形就是动态收益递增。

  016课后习题

  假设单个汽车生产商的固定成本是50亿美元,而每辆车的可变成本是17000美元。厂商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就下降。具体说P=17000+150/n,n为市场上厂商的数量。设美国和欧洲市场上分别有3亿和5.33亿人口。a.在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多少?b.在没有对外贸

  易时,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价格是多少?c.现在假设美欧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美国市场上除了原有的3亿人口外,将增加5.33亿人口。在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将有多少汽车厂商?汽车新的均衡价格是多少?d.美国市场上汽车的价格在b和c中为何不同?自由贸易改善了消费者的福利吗?是怎样改善的?

  a.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有P=AC,即17000+150/n=nF/S+c,其中F为固定成本,S为行业总销量,c为边际成本,则有F=5,000,000,000,S=300,000,000,c=17,000,代入式中解得n=3对于欧洲市场而言,有P=AC,即17000+150/n=nF/S+c,其中F为固定成本,S为行业总销量,c为边际成本,则有F=5,000,000,000,S=533,000,000,c=17,000,代入式中解得n≈4b.对于美国市场而言,把n=3代入P=17000+150/n,可得P=1705对于欧洲市场而言,把n=4代入P=17000+150/n,可得P=17037.5c.对于自由贸易后的市场而言,有P=AC,即17000+150/n=nF/S+c,其中F为固定成本,S为行业总销量,c为边际成本,则有F=5,000,000,000,S=833,000,000,c=17,000,代入式中解得n≈5,把n=5代入P=17000+150/n,可得P=17030d.这有助于解释近几十年来因为贸易变得更加自由而在某些行业中发生的合并,如福特收购捷豹,戴姆勒

  -奔驰收购克莱斯勒等。在美国和欧洲价格都一样跌至$17,030。此外,在两个市场上品种都增加了:在美国,自由贸易前消费者可以在三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现在他们可以在五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在欧洲,自由贸易前消费者可以在四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现在他们也可以在五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

  017国际劳动力流动原因

  影响

  书本P148理论与图

  重点掌握

  018课后习题

  假设本国和外国都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但只生产一种产品,两国的土地供给及生产技术完全一样,各国的边际劳动产出取决于其就业水平,具体如下:

  雇佣工人数

  11最后一个工人的边际产出

  211116151413121110起初,本国雇用了11个工人,而外国只有3个工人。试说明劳动力从本国向外国自由流动对两国就业、生产、实际工资和地主收入的影响。

  本国劳动的边际产品是10,而外国劳动的边际产品18。在外国的工资较高,因此工人在往本国和外国的边际产品是等同的点迁移。当每个国家都有7个工人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此时每个国家的劳动的边际产品是14。

  019关税分类

  按征收对象分类,关税可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过境关税三类;按征收目的分类,可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按征税计征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从量税、复合税、滑准税;按货物国别来源而区别对待的原则,可分为最惠国关税、协定关税、特惠关税和普通关税等。

  020进口国征收关税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P17021课后习题

  本国对小麦的需求曲线为D=100-20P,供给曲线为S=20+20P,推导并绘出本国的进口需求曲线。没有贸易时,小麦的价格是多少?

  没有贸易时,本国对小麦的需求应与供给相等,有D=S,即100-20P=20+20P,解得P=2现假设P=1,则有D=100-20*1=80,S=20+20*1=40,Q=D-S=80-40=40,即本国的进口需求曲线经过点(0,2)和点(40,1),如下图所示

  价格(P)

  MD

  数量(Q)

  40=

  2、在上题的基础上加入外国,其需求曲线为D*80-20P,供给曲线为S*=40+20P。a.推导并绘出外国的出口供给曲线,同时计算没有贸易时外国的小麦价格。b.现在允许本国和外国进行贸易,且运输成本为零。试述并绘出自由贸易时的均衡点,与之对应的世界价格是多少?贸易量又是多大?

  a.没有贸易时,外国对小麦的需求应与供给相等,有D*=S*,即80-20P=40+20P,解得P=1现假设P=2,则有D*=80-20*2=40,S*=40+20*2=80,Q=S*-D*=80-40=40,即本国的进口需求曲线经过点(0,1)和点(40,2),如下图所示

  价格(P)

  XS2数量(Q)

  b.自由贸易时,当本国进口需求与外国出口需求相等时,世界价格达到均衡,即MD=XS4由上题可得,MD:P=2-0.025Q,XS:P=1+0.025Q,代入式中,解得Q=20,P=1.5即自由贸易达到均衡点时,与之对应的世界价格是1.5,贸易量是20。图如下所示:

  MD

  3、若本国对进口小麦征收0.5的从量税。a.确定并绘出关税对以下几项的影响:⑴各国的小麦价格;⑵各国对小麦的需求量与供给量;⑶贸易总量。b.确定关税对以下各社会集团的福利影响:⑴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者;⑵本国消费者;⑶本国政府。c.画图说明并计算贸易条件改善所得、效率损失和关税对社会福利的总影响。

  增收从量税后,新的MD曲线为80-40*(P-t),t为具体的关税税率,即0.5,XS曲线不变,联立方程组后解得P(W)=1.25a.(1)本国的小麦价格为1.75,外国的小麦价格则会下降为1.25。(2)本国对小麦的总需求量从自由贸易时的70下降为65;外国对小麦的总需求量从自由贸易时的50上升为55,供给量会减少10。(3)贸易总量降为10。

  价格(P)

  PT

  PW

  S价格(P)

  S

  *DD

  数量(Q)

  数量(Q)

  b.⑴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生产者获利13.125⑵本国消费者损失16.875⑶本国政府收入5S(a)=55*(1.75-1.50)-0.5*(55-50)*(1.75-1.50)=13.125S(b)=S(d)=0.5*(55-50)*(1.75-1.50)=0.625S(c)=S(e)=(65-55)*(1.75-1.50)=2.50c.贸易条件改善所得为S(e)=2.5、效率损失为(S(b)+S(d))=1.25,关税对社会福利的总影响是S(b)+S(d)-S(e),即降低1.25。

  *022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

  P200023支持贸易关税

  贸易条件改善论

  P205024布兰德斯潘塞分析

  P255025从商品价格到要素价格分析

  (5步)

  对外改革开放我国劳动所得分析

  P57

篇二: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引力模型在中国贸易伙伴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商凇齐

  刘伟龙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2期

  【摘

  要】贸易引力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在贸易研究中分析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认为两个国家间的贸易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与他们的世纪距离负相关。文章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量进行分析,并增加了人口和国土面积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的估计和考察,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伙伴国是否为APEC成员对贸易量影响很大,但对贸易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伙伴国的GDP总量,而且伙伴国与我国的空间距离对贸易有阻抑作用。

  【关键词】引力模型

  贸易

  实证研究

  一、引力模型与变量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其中,是常量,是i国与j国间的贸易额,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两国间的距离。

  在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时,既要对前人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合理扩展,又要考虑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基本国情。加入以上因素对模型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入人口因素。贸易双方的GDP和人均GDP,都与双方贸易额有关;与此同时,人口的多少影响一国的消费与生产,进而影响贸易。

  (二)加入国土面积因素。中国及其许多主要的贸易伙伴都具有国土面积大的特点,因此可借用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检测,国土面积变量对中国的双边贸易是否具有显著性作用。

  (三)加入虚拟变量,即此30个贸易伙伴是否为APEC成员。前30位贸易伙伴中,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美国和越南为APEC国家。APEC成员间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贸易量自然会有所提高。所以也应作为变量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实际的贸易情况远比模型复杂,所以本文的研究加入人口、国土面积以及虚拟变量(是否为APEC成员),并转变成对数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对数模型为:

篇三: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贸易引力模型名词解释

  贸易引力模型是美国学者弗农(VernonWillamo)和马克鲁普(AndrewMarucault)等人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认为,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会形成贸易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要素流动障碍小;2)生产技术接近;3)专业化及规模经济程度高。根据这些假设,可以利用生产要素比例表达两国间相互贸易的可能性,从而计算出双边的互补贸易条件指数,然后根据这个指数进行分析,得出两国贸易互补或顺逆差状况。贸易引力模型主要有五大假设:(1)要素自由流动。两国生产要素在流入国与流出国之间可自由地相互流动,不受任何限制。(2)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基本相同。在贸易前,每个国家都拥有相同的技术,没有任何技术变迁的情况发生,即所谓“技术不变”假定。(3)不存在专业化和规模经济问题。因为要素的流入和流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完全市场化,故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均不成立。(4)在某一特定产业中,由于要素密集程度的差异,使得其所获得的最优规模报酬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各国厂商间规模报酬的差异。

  例如,假定一国生产可口可乐,另一国生产百事可乐,要素密集度不同,那么可口可乐的价格会比百事可乐低,于是两国间可以通过贸易而获得互补贸易。(5)交易成本理论。在两国的生产要素无法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相互发生贸易,则必须通过中间媒介,即第三国来进行。但交易成本较高时,这一中间媒介可能就是跨国公司或由它们组建的企业,从而形成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集中在母公司。

  -1-

  实际上,贸易引力模型只是针对单个国家之间而言的,并不适用于多国间的互补贸易和多国对第三国的贸易。在世界贸易增长很快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结论只有部分适用性。例如,如果每个国家所生产的是高质量、附加值较高的产品,那么相互贸易的结果将导致两国国内的产品质量下降,贸易引力模型可能导致逆向贸易。

  5)分工水平或技术因素对贸易影响的探讨。以生产的复杂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参数,对国际贸易做更为全面的研究。根据分工复杂程度的不同,分为简单分工、一般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分工水平越高,贸易量越大,反之越小。

  -2-

篇四: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来由。引力模型已经被很多学者专家研究拓展,并且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如研究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我认为不同领域的引力模型以及万有引力模型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考虑的因素不同,导致模型的变量不同,不同领域的模型也就不一样。

  我觉得引力模型是一个比较简单应并且有很大用处的模型,因为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万有引力公式中的质量G和半径r参数的定义做出适当的改变,就可以将引力模型应用到不同的问题。比如在贸易领域中质量就是各自的经济规模(GDP),而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在市场分析领域中质量就是两地的人口数量,半径就是两地的距离。所以这个模型能很方便的应用到很多问题上,其基本形式都以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随着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引力模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下面我将比较详细的介绍引力模型在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与其理论不同,不是先从各种贸易理论中推演出来,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即先有实证研究后是理论研究。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

  贸易领域的是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nTinbergen(1962),他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向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

  其简单的引力方程表达式为(Deardorff,1995)。引力方程表示双边贸易流量与两国经济总量成正相关,而与两国经济中心的距离成负相关。

  Mij=AYiYj/Dij引力方程Mij表示国家i、j间的双边贸易流量,Yi、Yj分别表示i、j国的GDP,Dij表示两国的经济中心距离,A为比例常数。

  为了方便估计该模型基本表式为:Mij=aYibYjcDijdAije。其对数表达式为:lnMij=lna+blnYi+clnYj+dlnDij+elnAij。其中:Mij表示一定时期i国从j国的进口额,YiYj分别为i,j两国在该时期的GDP,Dij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ij为其他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泽松《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2000)、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2001)、骆许蓓《论双边贸易研究中重力模型的距离因素》(2003)等分别应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泽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里邻近程度、政治关系以

  及“距离”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很多外国学家对引力模型就行研究发展修正,找出了很多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

  引力模型原理简单,数据适用,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的扩展。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篇五: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

  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

  *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

  剑???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

  导致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而为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的人群对商品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并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推动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两个国家中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收入差别越小,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巴拉萨(1986)、库莱姆和兰德伯格(1986)把收入分配方式与产业内贸易联系在一起,指出即使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两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有可能导致相互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家规模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国家规模较大时,它为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差别化产品提供了条件,使得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与国家规模变化之间表现出正向关联的变动关系。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罗特斯切(Loertscher)和沃特尔(Wolter,1980)研究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强度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的大小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费斯特纳和赫尔姆特(ForstnerandHelmut)选取47个国家的9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GDP绝对差额的负数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早期的研究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消费偏好多样化,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诸现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阐释。直到格林纳威在《地区贸易安排的经济问题》一书中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详尽的论述: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的一项研究表明,1980—1994原欧共体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出现大规模增长,其中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由最初的53%提高到63%。

  此外,从区位角度看,国家地理位置直接影响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似乎要远远大于其对产业间贸易的影响。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人们对同一产品不同变体偏好所拉动的,这种对产品变体偏好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交叉弹性的强弱。空间距离缩短所导致的产品价格下跌,无疑将会提高这些变体产品间的交叉弹性系数,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Amiti&Venables,2002)。不仅如此,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也便于开展边境贸易,边境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大。地理因素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般关系应该是,距离越远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距离越近的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巴拉萨对美国与其37个贸易伙伴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表明,存在共同边界的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较高,贸易伙伴间的距离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高达0.485。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对象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很少。与国外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相对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明显落后。大多数实证研究只是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做简单的测算,一些学者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作回归分析,认为规模经济(徐娅玮,2001)、产品多样化、外商直接投资(马剑飞、朱红磊,2002)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然而对于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包括其深刻政策含义探索的相关文献却寥寥无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

  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利用翔实的贸易数据,具体考察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状况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在国际贸易的计量研究领域中,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与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模型一直以来都是计量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两大课题。196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

  第一次提出了双边贸易流量计量模型的简约形式。他认为,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Tij=A(Yi

  Yj/Dij),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1966年,Linnemann在原有的贸易流量计量模型中第一次把优惠贸易协定这个虚拟变量加入方程,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引力模型的理论涵义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Grossman(1998)发现专业化生产是引力模型得以存在的理论前提。Feenstra,MarkusenandRose(2001)使用Rauch(1999)的贸易分类方法,证明引力模型能成功的运用到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贸易。在本文中,我们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引力模型作适当的改进,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假定各国专业化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各国消费者有着相似的需求偏好,贸易是无摩擦的,即零关税和零运输成本,各国消费的产品将根据它们的相对购买力(GDP)而定。i=1,2,…C代表不同国家;k=1,2,…N代表不同种类的产品;yi表示国家i生产的k类商品的数量。由于假定产品各国同价,yi实际上可以代表产品k在国家i的产值。各国的GDP可表示为Yi=kk?k?1yki,全世界总GDP可表示为Yw=?i?1Yi,用sj表示国家j在NCijji全世界总消费中的比重,国家i向国家j出口产品k的数量可以表示为Xk?syk,国家i向国家j的出口则是所有k种产品出口总和即Xij??XkijkYjYi?s?y?sY??sjsiYw?XwYkjikjiji

  一国的出口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对数线性方程来表示:ln(Xij)??ln(Iw)?ln(Ii)?ln(Ij)

  由于ln(Iw)项在研究双边贸易时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既定的,因此该方程表明,一国的出口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收入决定的。将等式中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相加,我们可以得到:

  Xij?Xji?2???w?YiYj

  ?Y?这是根据引力方程所做的一个最简单的推论,该推论有很多实际运用。其中,赫尔普曼(1984)将国家规模差异引入模型,证明了在由两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体中,规模差别很大的国家要比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小得多。

  假设把这两个国家所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称为区域A,则A的GDP可以表示为YA=Yi+Yj。两国相对于区域总GDP比重为siA=Yi/YA,A相对于全世界GDP的比重sA=YA/YW。公式又可变形为(Xij?Xji)/YA?2siAsjAsA。由于siA+sjA=1,2siA

  sjA=1-(siA)2-(sjA)2,将此代入上述方程,可以得到A的区域内贸易为,???YAsA?1??(siA)2?

  i?A??Xij?Xji赫尔普曼将模型拓展为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公式中的(1??(si?AiA2))项被称为国家规模差异指数(SizeDispersionIndex)。该指数证明国家的相对规模会如何影响贸易量。当研究双边贸易时,si+sj=1,两国的收入总和既定,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家差异指数将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方程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

  ?Xij?Xjiln??Yi?Yj??ijij

  ????ij??ln?s?s???ln?Dispersion??按照格鲁贝尔与劳艾德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界定,产业内贸易值是进出口的重叠部分——相当于“贸易重叠”(TradeOverlap),即IIT=2nnn?min(Xi?1i,Mi)Xi>Mi,IIT=2?MiXi

  i?1i?1n产业内贸易GL指数被描述为GL??2min(Xi,Mi)/(Xi?Mi)?10i?1由上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计量方程,在一般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适当的外生变量,构造了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如下式:

  LnIIT????1LnGDP1??2LnGDP2??3LnPGDP1??4LnPGDP2??5DISP1??6DISP2??7LnDIST??8COM??

  其中,IIT代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值或者产业内贸易指数;GDP1和GDP2分别是反映两国市场大小GDP值;PGDP1和PGDP2则是反映两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值;DISP1和DISP2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国家差异指数及收入差异指数,DIST表示两国的地理距离,COM是虚拟变量,反映两国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如果两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则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是残差项。

  3、实证检验

  根据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和重要性原则,本文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英国、法国及我国这9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是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地,不能真实地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我们采用联合国的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SITC三位数视为一个产业,计算2003年任意两个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值及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该表是一个9?9的矩阵,矩阵的右上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矩阵的左下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值(亿美元),所有结果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www.unstats.org汇总计算所得。2003年各国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及人口数据来自www.worldbank.org,并以此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用各国首都间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www.indo.com。

  表12003年9个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

  中国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韩国

  马来西亚

  德国

  英国

  法国

  中国

  291.1117.86414.39196.2362.1094.7029.9235.66美国

  23.02265.12597.16218.97122.87484.47458.98276.03加拿大

  17.8557.0522.526.232.9429.3332.5117.23日本

  31.0334.4615.0243.0588.31178.5271.0044.11韩国

  31.0436.3812.3746.1125.5940.6016.1616.47马来西亚

  30.8533.1114.9037.0033.634.9413.149.53德国

  22.6949.2136.7858.2832.4549.01561.47英国

  20.7859.1236.4337.2325.1028.5258.0法国

  26.5558.4437.2230.6135.4336.3473.5560.71977.36353.87(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测算所得)

  由上文构造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我们以产业内贸易值为因变量,两国的GDP、人均GDP(PGDP)、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和人均收入差异指数(DISP2)和区域差异(COM)为自变量,做OLS回归分析。采用逐项剔除的回归分析方法,剔除统计结果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对回归方程有着最好解释力的几个变量。它们分别是GDP1(本国的GDP)、GDP2(贸易国的GDP)、COM(区域一体化)、DIST(地理距离)、DISP1(国家规模差异指数)。以上述变量作为方程的解释变量,常数项的t检验值无法通过检验,换成不含常数项的方程继续做回归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表2),拟和优度系数R高达0.992,调整R系数也达到0.984,F值为386.441,对方程有着良好的回归效果。同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都符合显著性检验标准(见表3)。其中GDP1的回归系数为0.745,t检验值为10.42;GDP2的回归系数为0.512,t检验值5.535,表明本国和贸易国的市场规模与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本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越高,贸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商品的出口和进口都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也就越可能发生。DISP1的回归系数为4.021,符号为负,t检验值为-4.873,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值越高,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如,美国和日本、德国、英国的产业内贸易值都将近500亿美元,而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值也仅为300亿美元。此外,方程中COM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033,t检验值2.617,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理论假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显著提高。例如,美加贸易是所有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最高的,达到2265亿美元,法国和德国的产业内贸易总量也将近达到1000亿美元。

  表2模型总体检验

  R系数

  0.984222调整R系数

  2F值

  相伴概率

  0.0000.982386.441表3回归系数检验

  变量

  GDP1GDP2COMDISTDISP1接着,同样采用上述方法,以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在0—1之间,而回归方程可能会预期超过这个范围的值,有学者提出用逻辑转换(logistictransformation)的思想,而Greenaway和Milner(1986)提出,如果研究的目标是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则没有必要进行逻辑变换。基于这一点,我们依然对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做OLS回归。

  计量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人均GDP(PGDP1、PGDP2)、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COM(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五个变量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同样,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效果不佳,继续使用不含常数项的方程做回归检验。如表4所示,不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优度系数R高达0.976,调整R系数0.953,F值为126.644,回归效果显著提高,White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209,可认为模型无异方差。同时方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见表5)。PGDP1的回归系数0.038,t检验值3.571;PGDP2的回归系数0.072,t检验值为3.767,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大致吻合。两国的人均收入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均收入越高,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越大,以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就越容易发生。地理距离(DIST)变量的回归系数0.074,符号为负,证明两个国家地理位置越近,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的回归系数达到0.349,符号为负,t检验值-2.737,规模相近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与先前检验相同,COM同样是方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最高,达到0.128,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一旦两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产业内贸易指数将增加13%。

  表4模型总体检验

  R系数

  0.953表5回归系数检验

  变量

  PGDP1PGDP2COMDISTDISP1非标准化系数

  0.0380.0720.128-0.074-0.349标准化系数

  0.9031.8090.108-1.536-0.307T值

  3.5113.7672.010-3.645-2.737相伴概率

  0.0010.0010.0530.0010.010222非标准化系数

  0.7450.5121.033-0.798-4.021标准化系数

  1.5851.0500.075-1.429-0.303T值

  10.4205.5352.617-7.222-4.873相伴概率

  0.0000.0000.0140.0000.000调整R系数

  0.9462F值

  126.644相伴概率

  White检验概率

  0.0000.3204、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作因素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第一,我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低,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产业间贸易。由于经济水平、人均收入与消费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仍存在着很强的比较利益关系。

  第二,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也越大。国家规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内贸易有着很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比较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不断趋同,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比重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第三,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成本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邻近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空间。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缓慢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内分工与交换的发展,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大大提高产业内贸易在各成员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同时我国还需要更广泛的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深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获得以规模经济为导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态收益。

  参考文献:

  (1)

  Amiti,MaryandAnthonyJ.Venables,(2002)‘TheGeographyofIntra-industryTrade’inP.J.LloydandHyun-HoonLee(eds.),FrontiersofResearchinIntra-IndustryTrade.Basingstoke:Palgrave,forthcoming.

  (2)

  B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Th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Vol.33(3)

  Dixit,A.andStiglitz,J.E.,“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tiy”,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67.

  (4)

  Greenaway,AandMilner,C.R.,“TheEconomicsofIntra-industrytrade”,BasilBlackwall.

  (5)

  Grossman,G.,andHelpman.,Thepoliticsoffreetradeagreements.American

  EconomicReview,vol.667.

  (6)

  Grubel,H.G.andLlyod,P.J.,“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Macmillan

  (7)

  Helpman,E.,“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esenceofProductDifferentiation,EconomiesofScaleandMonopolisticCompeti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Vol.11.

  (8)

  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9.

  (9)

  Krugman,P.,“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1.

  (10)

  Krugman,P.,“RethinkInternationalTrade”,MITpress

  (11)

  Linnemann.H,“AnEconometricStudyofInternationalTradeFlows”,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mpany.vol.75.

  (12)

  Tinbergen.J.,ShapingtheWorldEconomy,AppendixVI,“AnAnalysisofWorldTradeFlows.”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Vol.35.

  (13)

  Rauch,J.E.,“IncreasingReturnstoscaleandthePattenof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26.

  (14)

  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15)

  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6)

  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Abstract:Intra-industrytheoryisanewtheoryininternationaltradefield.Inpractice,intra-industrytradedoesgreathelptopromotethecountry’sdevelopmentoftradeandeconomy.ThispaperreviewsthepertinentliteraturesandmakesanempiricalresearchonthefactorsofChina’sbilateralintra-industrytradebytheuseofthegravity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ofintra-industrytradei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economiccapacity,nationalincome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butnegativelywithscaleandincomedisparityandgeographicdistance.ThisprovidesatheoreticsupporttoChina’sparticipationininternationallabordivisionandtradepolicyselection.Keywords:GravityModel,Intra-industryTrade,BilateralTrade

篇六: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引力模型对区域经济合作伙伴贸易潜力的测度

  作者:孙宇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7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日益陷入停滞状态,各国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国际领域对市场、能源、技术、资金等资源的争夺。本文旨在通过对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贸易潜力值大小的测度,具体解决应该和什么样的伙伴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面对不同的合作伙伴关注点有何不同等问题。

  关键词:引力模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潜力

  测度

  一、模型构建

  引力模型最初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方式,基于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假说。基于这一理论,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该模型引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伯根(1962)和波诺恩(1963),其基本模型为:

  Yij=A(GiGj)/Dij(1)

  其中,Yij为双边贸易量,即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进出口额之和;Gi为i国GDP;Gj为j国GDP;Dij为两国间距离;A为比例常数。

  贸易引力模型被提出后,经济学家根据研究对象在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不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新变量主要分为影响贸易额的内生变量和虚拟变量两类,前者如经济体人口规模等、后者如经济体间是否签署了区域贸易安排(RTA)等。其中比较经典的包括关注产品互补性的赫尔普曼(1987)和迪尔多夫(1995)模型、考虑是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Chan-Hyun(2001)模型、以及考虑贸易国是否有陆地相连的弗兰克尔(1997)模型等。

  为考察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潜力,本文采用黄卫平等(2009)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方法,在原有的GDP、空间距离(D)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引入国土面积(A)、人口数量(P)和区域贸易安排(RTA)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国土面积是考虑将其作为空间距离在国内的延伸,以检验贸易伙伴国家空间距离的大小是否会对中国与其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引入人口因素是考虑在不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前提下考察贸易伙伴消费需求规模对中国与其贸易量的影响。引入区域贸易安排是为了分析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已有RTA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理论上讲,GDP、人口数量和RTA这三个变量对双边贸易量的影响应该为积极的,故其系数

篇七: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

  摘

  要:引力模型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实证研究常用的工具和方法。首先,从引力模型被引入到经济社会研究开始论述,介绍了引力模型的主要形式。其次,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了引力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

  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是密切的,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可视为联结两门学科的桥梁。将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应用于经济学,首先要归功于雷文茨坦(E.G.Ravenstein,1880)和赖利(Reilly,W.J.1931)。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在1880年将引力模型用于人口分析,首开了将牛顿引力模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先河。但是,真正将引力模型推广到整个社会经济研究中,却是赖利所提出的赖利公式。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赖利公式是如此地广为人知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以至于被经典教科书称为定律,即零售引力的赖利定律(ReillyLaw)。

  引力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分析中,特别是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工具。引力模型便于实证分析,是它吸引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学中的引力与物理学的引力所依据的原理不同,物理学中的引力依据是牛顿第一定律,即万有引力;而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所依据的则是距离衰减原理。所谓距离衰减原理,是指如果各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其作用的强度将随着彼此间距离的增加而减低,又被地理学家称“地理学的第一法则”。

  二、引力模型的诸种形式

  引力模型起源于19世纪,但自从赖利公式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所重视以来,引力模型便被不断细化和具体化,以便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一)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1]1.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

  Tij=kQλij

  Qβ

  /dα

  ij其中,Tij表示j点对i点的引力大小;Qi、Qj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等来表示;dij表

  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α、β、λ为系数。

  2.多点之间的一般化引力模型

  在现实社会中,一点往往与多个点发生联系,对质量、距离等的衡量不能简单的用一、两个指标来说明,因而,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有模型:

  Tij=f(V—i,W—

  j,S—)ij其中,V—i代表起点性质的向量,W—

  j代表终点性质的向量,S—ij代表具有空间性质的向量。

篇八: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引力模型

  地理距离

  引力模型是一种理论模型,通常用于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基于牛顿引力定律,即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的定律。该模型认为,距离较近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会比距离较远的物体之间的引力更强,因此,在地理研究中,距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在引力模型中,地图上的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的大圆距离,也称为地理距离。这是一种使用球面三角学测量地球表面上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地球不是平的,并且在不同的位置,同样的距离可能对应着不同的时间和物理变化。

  引力模型也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例如人口流动和商业活动。在这些情况下,引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目前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目的地,并对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产生了多少影响。因此,引力模型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人们选择去某个地方,并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

  引力模型的一个例子是距离衰减函数。这是一个用于测量距离对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的函数。这个函数通常假设随着距离的增加,吸引力会逐渐减弱。这是基于两个假设,即人们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的目的地,而且距离越远,通常越难到达目的地。这个函数通常采用幂函数的形式表示,减速与距离呈指数关系。

  总之,引力模型是一个基于距离的模型,可以解释和预测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地理距离的概念,引力模型可以在地球不平坦的世界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模拟和解释。

推荐访问:引力模型有利于选择本国国际贸易伙伴两国间的距离越远 引力 本国 越远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751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