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10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15 14:55:04

篇一: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科技与创新┃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文章编号:2095-6835(2021)13-0116-022021年第13期“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张颖,李孟歆,侯静(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68)*摘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出发,研究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构建方法,以强化学生能力入手,研究“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实施方案,实践表明,该方法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方面切实有效。关键词: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DOI:10.15913/j.cnki.kjycx.2021.13.050主要由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以及专业实习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研究性实验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学生实践能力三个平台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研究性实验模科技创新社团创新创业基地块创新实践模块四个模块台专业实习模块专业实践模块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10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开始推进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系列工作,辽宁省政府随后发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在政策引导和学校着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视野”的特色研究应用型人才定位下,沈阳建筑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于2016年开始转型试点。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了“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1强化能力培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构建了包含个性化培养模块和应用型培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1-2]。2“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2.1三元模式下的双螺旋“产教融合”培养体系结构为了解决产教融合中的“引企入教”的问题,构建了三元模式下“双螺旋”推进模型,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相辅相成作为人才培养的递进支撑,以政府、企业和学校三元模式为平面支撑,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并补齐学校实验教学中设备更新速度慢,知识体系不能紧跟技术发展的短板[3]。2.2构建“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平台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经过多次调研、学习和研究后发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com.cn.AllRightsReserved.+工程实践能力图1“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结构2.2.1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重点实验中心,面向通信工程专业,中心除了提供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外,还提供通信原理、移动通信、交换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嵌入式系统等专业实验,为课程提供支撑。实验课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性强,教学质量好。2.2.2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通信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转型期建设,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将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引入教学体系,整合各个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科技竞赛和毕业设计等,同时,具备通信网络综合实验室、城市建设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实验室、罗克韦尔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基地,为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实训和参加学科竞赛提供平台支撑。研祥集团资助建立的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项目来源:沈阳建筑大学2020年度“产教融合”专项课题(编号:cjrh202004)·116·

  2021年第13期术研究中心沈阳分中心项目正在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内建设之中,分中心成立后,将为专业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内实训条件。2.2.3校外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利用企业教学培训资源,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深圳研祥集团、沈阳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中兴软件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并开展了相关的校外实训课程建设。2.2.4科技创新社团在个性化培养模块中设立了多种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培养的社团,其中科技创新社团负责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和学习小组互助工作,在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起到了切实有效且直接的指导作用。2.2.5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训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地方企业技术指导团队,指导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执行和孵化。2.3“多元协同”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三平台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以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思政教育、国际化视野等多维协同,形成了“学—练—创—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2.3.1基于OBE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按照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进行设置,兼顾建筑智能化特色。基于OBE理念,根据教师企业调研、高校调研、毕业生意见反馈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反馈,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2016级培养方案中增设“数字微波通信”课程及其实验和“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2016级学生毕业学分要求200学分。2017年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及企业调研、教师教学研究、专家指导下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修订后学生毕业要求完成185学分。2018年和2019年,按照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多轮专家审定、论证和调研,形成了2018级、2019级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将学分进一步修改为173.5学分。此外,为了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开设了17门专业任选课供学生选择学习。2.3.2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与深圳研祥集团、沈阳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实习、培训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将综合课程设计放到企业进行,及时更新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3.3加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注意加强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通信专业学生入学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时,专业会进行专业教育,对专业发展现状,在校生学习、竞赛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及相关政策进行讲解。通过在专业类课程中引入课程思政,重新撰写带有思政元素的课程大纲,并在课堂中实施,使学生在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的同时,对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先进技术加以了解,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3.4课程建设面向日趋成熟的信息化课堂建设,专业组织教师开展系列信息化课堂建设方法学习和培训,助力课程建设,开展跨校课程修读、金课课程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以及思政课程建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改革,为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有效吸收知识提供基础。3构建基于OBE的内外双重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3.1基于成果导向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成立以学院领导和专业骨干教师为主导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督导教师授课和教研情况,每年组织教师根据培养方案的变动更新教学大纲。定期进行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此外,基于OBE理念,通过在校生座谈、问卷、网络评价等形式,对课程开展监督、评价,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进行授课形式和内容的调整和优化。3.2基于OBE理念专业教学质量外部保障基于OBE理念,聘请行业专家,针对行业对学生毕业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同时,对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及就业单位进行跟踪调研,基于反馈,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4结论“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三元模式”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体系,以“OBE”方式进行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并在社会需求和学生学情影响下,不断动态调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强化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就业质量、升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多的途径。参考文献:[1]王永红.“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83-88.[2]张颖,李孟歆,侯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54-55.[3]张颖,李孟歆,许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12):123-124.————————作者简介:张颖(1979—),女,辽宁沈阳人,博士,沈阳建筑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应用型专业建设。〔编辑:丁琳〕·117·.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二: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篇三: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1/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与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2/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等提供咨询建议,为培养人才做好专业规划和准备。这些体制机制确保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2014年印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健全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搭建对话协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日前,省教育厅刚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提出实行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教职工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治理能力。这些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柱和运行载体。我省已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和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关系,引导、协调、指导各行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行3/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资源。职业院校除积极加入行指委和职教集团,应重点建设和完善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机制,科学引领和规划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

  三、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特别是专业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都应当积极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南洋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开发设置新专业。首先,由专业筹备小组充分调研并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设计专业教学结构,提出新专业建议;其次,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听取专业咨询委员会针对新的咨询意见,并从学术管理角度修改并批准新专业计划,然后报呈学校批准。专业计划获批后,筹备小组确定培训目标,组织培训,准备教材、教学设备等,各项教学准备到位后方能开展教学,并在学生、教师和企业反馈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

  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开发以对国家人才开发需求、企业需求所进行的分析为前提。第一,学校成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开展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提出新课程建议,准备课程结构和课程大纲。第二,提请系主任、咨询4/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批准。第三,委托科目协调讲师,准备教学目标、教材以与教学设备。第四,制订教学计划,开展课程教学,收集反馈意见,实施课程改进等。在课程实施之后,要定期研讨,随时根据企业需求和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修正。

  教学模式方面:为实施“教学工厂”理念和开展“项目化”教学,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各专业在第三学年均实行双轨制项目教学模式。南洋理工学院三年学制的前两学年为专业宽基础理论学习和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研发和企业实习。双轨制项目教学模式把学生分为A、B两组,第一学期A组开展专向培训,B组开展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第二学期再对调。开展全日制项目和企业实习的B组也分为全日制项目组(B1组)和企业实习组(B2组),3个月后两组对调。通过这种模式保证了全年都有学生在做项目,都有学生在企业实习,满足了企业连续生产的需要。南洋理工学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和项目与企业实习教学,特别重视具有创新性的毕业项目和企业项目教学。学生的技能水平在第三学年实现质的飞跃,毕业即可到企业上岗直接从事生产,或者在学校直接与企业开展业务,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教育部《意见》中要求“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5/专业。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强调了职业院校要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意见》要求,在解析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学校所在区域相关行业产业以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状况,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律,谋划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南洋理工学院注重从企业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其70%的专业课教师来自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研发一线,且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与企业有密切联系,十分了解企业发展趋势、生产工艺流程、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等,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中优势明显,他们既是工程师又是讲师,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南洋理工学院注重教师培养,在新聘教师入职后,为其制订专门培养与使用计划,明确一名导师负责对其进行指导培养,使其尽快适应教学需要。

  《意见》要求:“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6/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我省去年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可以将编制总数的30%用于聘任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这些政策措施为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

  五、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教学工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放置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同时,学校持续引进企业生产项目和研发项目,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形成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借助“教学工厂”校企合作平台,南洋理工学院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达到潜能的最大开发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毕业就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二是教师培养目标。“教学工厂”是一个灵活、新颖又富伸缩性的教学系统,以先进的科技达到对教师的“超前培训”,通过企业项目实施教学,促使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一起学习、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开发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甚至引领需求,实现了学校创新7/发展、服务社会的目标。同时,合作企业既获得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又提升了产品科技研发能力,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2012年印发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方法(试行)》要求“各级政府应整合职业教育相关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资助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这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与体制机制的指导下,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要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难题,从学校外部看,需要政府政策的引领,需要社会的认可,需要行业企业的支持。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切实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律,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办学双主体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我省职业教育在实施职教攻坚进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8/职业教育在兼顾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对产业竞争力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人才支撑,而坚持产教高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正是实现这个关键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突出的示范职业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使职业教育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

  陈

  颖)

  9/9

篇四: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试述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采用“双师制”和“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建设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文章通过探索并研究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做好“订单引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合作机制

  随着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顺利召开,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下,我国制造业迎来重要的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实现“双精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笔者所在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办学,校企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沟通交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以“订单引领、产教融合”为原则,于2021年初签署校企合作“利元亨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现已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订单班学生人才培养。

  一、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遇到的现实问题

  广东利元亨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四月份的订单班,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从学校“下单”,在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招收电气装配管培生、机械装配管培生两个岗位技术储备干部。针对企业的实际“下单”,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企业需求的员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和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往,企业总是认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是学校,这种主体观念要逐步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联合育人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现实中,企业与学校二者之间还缺少一个协调服务平台。虽然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育人实践中可能存在方向偏离,为长期、深入、有效合作埋下隐患。点对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想持续进行还有一定的困难。“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得到认可,但在有效供给方面还明显不足,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普及性。另外,受偏狭教育理论限制,企业缺乏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主要以学校教师授课为主。如何让企业技术人员在此阶段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是学校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与企业相对独立,由不同部门管理,学校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校企双方在本质上是将“育人”与“用人”分开的,“育人”的大部分责任是由学校所承担。企业虽为学校提供技术人员支持,却未将自己作为协同育人的主体,“双导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效果不佳。订单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以企业教师为主导,学校教师参与积极度不高。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路径

  从2020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相关教师和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多次互访、实地考察、沟通交流,并成功申报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与机电学院共同举办技能大赛。在一系列深度合作和交流基础上,又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宣讲,挑选订单班学员,针对订单班学生,融入企业专业理论课程、培训课程和实操课程,同时在工资待遇、升职加薪方面都做了专项规定,以有效激励学生[1]。

  (一)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探索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校企双方要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订单引领、产教融合”为切入点,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培养培训、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教师队伍组建、教育教学实施、管理队伍搭建和考核评价的机制。通过签署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企业可以为学生设立“利元亨蓝领奖”“助学金”“成果技术奖”等,并在实习期间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加薪奖励,激励订单班学生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素养[2]。

  (二)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岗位人才需求向学校“下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招收电气装配管培生和机械装配管培生两个岗位技术储备干部。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企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将学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融合,校企共同确定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

  术方向课程、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和提炼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学校既要考虑企业用人需求,又要兼顾学生岗位技能迁移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具体工作岗位内容与任务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环境的优化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互渗透,让学生在知识产生的情境中参与企业实践,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岗位和企业生产岗位零距离对接,培养工匠精神,着眼他们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在“订单式”培养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企业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企业以学校为主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实行了“以校为本”的教育运作模式。校企双方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性质,遵循“学生—准员工—员工”这一递进式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学习+实践+实习(实战)”三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运行模式。其中,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如图1所示。

  (三)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利元亨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环节。第一学年:由学校教师讲授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在学校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与认识,并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培养中,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二学年: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企业定制化课程,由校企“双导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推进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有效衔

  接和统一开展。在此教学过程中,由于企业实际生产时间紧张,学校需要和企业落实企业专家来学校给学生授课的时间、授课方式、授课要求以及需要校方协助的问题。第三学年:订单班学生在该学期修完所有课程达到甲方要求后,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企业教师进行教学和管理,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全程协助。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师既要做好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又要协助企业指导学生[3]。实习期间,学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工作,学校需要和企业提前安排好学生住宿、工作岗位、企业指导教师、实习期间待遇等问题,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安心在企业学习实践。企业也要适当提高“订单”学生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防止人才流失,明确绩效考核方案,对表现优秀的订单班学生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双导师”制度和“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做好校企“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采用“双师制”和“双教学”模式,组织教师进企业参观调研和实践锻炼,校企双方教师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订单班这个合作平台上,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定期开展双方师资队伍交流与培训,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团队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紧跟智能制造行业发展[4]。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远发展的方法和思路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先进智能制造行业国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之一,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该企

  业经过几年的校企深入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选择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订单班”企业,是考虑到其具有一定规模以及发展潜力,只有这样的合作企业,才能承担起校企协同育人的重担。校企签署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学生双向选择,保证了学校、企业、学生的权益。在此协议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用“双师制”与“双教学”的模式,企业设置奖学金、助学金、赞助学校的各种技能比赛,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企业文化认同感,扎扎实实探索和研究每一步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提升遵循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培养计划更具个性化、精品化,以市场变化为风向标,以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链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存在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脱节的矛盾,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的精准培养。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员工的稳定性和衔接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做好岗位预设、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职院校深层合作、共同育人,以实现“人—职匹配”精准化人才培养。毕业生直接上岗,有效降低了企业岗前培训和社会招聘费用,进而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支出费用。在舆情影响下,高职学生就业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间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大

  型公司,专业对口。企业将订单班的学生在校表现,比如考试成绩、参加竞赛、参加社团活动等作为工资额外加薪的一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可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了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5]。“订单式”人才培养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拓宽校企合作领域,校企共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学生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有助于培养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习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针对性。

  (一)校企合作设立奖励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订单班学生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时,企业会定时派专家给学生指导相关课程,将最先进的理论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积极参与学校顶岗实习、毕业典礼等活动。利元亨公司为学生设立“利元亨蓝领奖”、助学金、成果技术奖等,并根据学员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薪资,例如专业排名、参加省市技能竞赛等,以鼓励学员提升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校企要将合作育人工作渗透和落实到点滴工作中。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期间,利元亨公司给学校捐赠了一批防疫物资,在学生返校之前,增强了学校防疫物资的储备。2021年公司赞助共建学院“利元亨杯”工业机器人大赛,为获奖学生颁奖和提供奖金,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和积极实践。

  (二)建设产教实训基地

  成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以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为组长,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和企业为基础,由教务处、财务处、实训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在教学管理、实训场地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管理办法。通过完善现代学校和企业治理制度,积极推动双方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等全方位的融合。

  (三)企业与学校定制化联合培养

  企业和学校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紧密对接行业企业产业链,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高度契合,有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毕业生直接上岗,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岗前培训和社会招聘费用以及企业经营成本。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个人学历,也能实现员工就业的稳定性和衔接性。

  四、保障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有效使用

  (一)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组织保障措施

  为了培养“订单式”人才,协议双方成立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以笔者所在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为组长,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和企业为基础,教务处、财务处、实训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培训中心等部门共同参与,以ISO9001质量保障体系为标准,建立规范的实训基地建设流程,经费管理规范,专款专用。

  (二)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制度保障措施

  针对校企合作,笔者所在学校分别制定了《校企合作产教对接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规范》《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师德规范》等管理制度,从基地建设、经费管理、教学规范、师德师风等方面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

  五、结语

  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校企合作,在双方互信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真真切切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从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深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篇五: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如今的社会已经远不是过去那个单纯地提供传统岗位的社会,各种新兴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需要新的、专业化的人才去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我国开始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通过实践与实现的方式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首先,“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与各大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经验。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双方都可以得益于此。

  其次,“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性比较缺乏。但是,“产教融合”模式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

  再有,校企合作还可以帮助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更加了解企业的运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同时也更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从源头上招揽优秀的人才,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最后,“产教融合”模式也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缺乏因材施教、精准培养的特点,导致许多人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但是,“产教融合”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需求和独特性,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和职业的需要,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提高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要求。

  总结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和有意义的模式。它不仅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能够帮助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信通过“产教融合”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实践,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不断地得到改善和进步。

篇六: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篇七: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作者:马陆亭

  作者机构: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

  出版物刊名:职业技术教育

  页码:16-17页

  年卷期: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制造业产业

  企业核心技术

  第一资源

  中国制造

  科教兴国战略

  脱节现象

  产业需求

  多元评价

  创新链

  职业技术教育

  摘要: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和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结构上存在着与产业需求的脱节现象,企业核心技术和职工工匠精神成为短板,迫切需要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坚实基础。科教兴国战略已实施了20多年,人们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技术技能的作用却忽视严重,重学轻术、

篇八: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关于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深入挖掘与创新型企业的需求,改进课程体系

  1.依托创新型企业的强大力量,改进学校的专业设置,让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科目学习企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2.结合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创新,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加强学生对创新型企业的了解,增强企业的认同感;

  3.完善教学资源,不断推出应用型的现实实践课和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提升设计创新型能力;

  二、强化实习实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鼓励学校开设重点实习班,强调实训,加强对学生在企业实践方面的管理,增强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应用能力;

  2.学校要加强对企业实习和实训实施的监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不受企业业务水平的限制;

  3.要组织企业专家及时参与课程设置和调整,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对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从而拓宽职业选择和前景长远发展;

  三、完善完善相关支撑体系,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1.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的体系,营造利于产教融合的环境;

  2.注重企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将企业应用环境和加工设备引入实习实训,着力提升学生的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要充分发挥奖助学金、毕业生入企奖励与服务等资助政策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成果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篇九: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一融合两清单三提升

  吕耀平;戴庆敏;杨承清;徐传保

  【摘

  要】目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是:理念不清、定位不明、理解不深、职责不明、需求矛盾、保障缺位、引导不够.笔者构建“一融合两清单三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融合指基于产教融合做到政府、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自发挥其作用,达到在各个环节的融合两清单是需求和能力清单三提升是提升了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合作双方的质量.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5页(P77-81)

  【关键词】一融合两清单三提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

  者】吕耀平;戴庆敏;杨承清;徐传保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

  生态学院,浙江

  丽水323000;丽水学院

  生态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丽水学院

  生态学院,浙江

  丽水323000;丽水学院

  生态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产教融合对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工作,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

  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1]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基本要求;2013年印发《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2015年教育部下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原则。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提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布局。[2]在教育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的背景下,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产教融合内涵诠释、模式的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产教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内涵、转型、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3]目前,各高校常用的产教融合模式有四种: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4]即以能力为培养核心,全面、系统规划和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务制度等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产教融合”,首先在合作主体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产业和院校是平等关系,双方同样负有培养、教育人才的责任;其次在合作层面上,对于整个产业或企业来说,与高校教育的合作将不仅局限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合作,而应该是两类具有高度互补性资源间全要素、全方位的集成整合和一体化合作,是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简言之就是:企业和高校双方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双向发力、互动整合为互惠互利的共同体。

  我国实施“产教融合”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以来,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对比职业教育开展较早的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我国产教融合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校企合作,[5]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普遍性的问题。

  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6]应用型高校担心会因产教融合而脱离“高等教育轨道”或“被职业教育化”,因此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只讲产学研合作或者校企合作。[7]理念认识不清,加上认识和转变不到位,必然就会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高校自身定位不明,导致专业结构调整虚化,专业设置没有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完美对接。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吸引生源,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追捧所谓的“热门”专业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契合度偏低。很多高校专业雷同性高,特色不明显,很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专业设置脱离产业发展需求,造成了学生就业后岗位与专业吻合度不高。这一现象的存在,往往会造成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发生。

  高校对产教融合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实施模式较为单一,多限于基地共建、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形式,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合作机制。[5]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关注的是高校能与企业间开展更多的技术层面的合作,而对于高校的运行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均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目的和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不能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而对于高校的科研人员来说,受制于高校的评价机制,大多都存在重科研项目、重学术水平,轻应用、轻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等现象。这就造成了合作主体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利益和需求,无法明确合作双方各自的责任、职权和利益,无法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最终致使产教融合合作多流于形式,[8]真正实施的甚少,而且实施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

  基于国家的政策,许多高校与企业合作没有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职责和任务,急功近利地从形式上和短期利益上开展简单合作,缺乏双方体制机制约束和宏观战略上的合作。此外,高校专业结构的随意性,为应付教学而产生大量是似而非的产教融合机构,可究其实质实效来看大多图于形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企业在培养人才中存在“付出”多“收益”少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导致出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不高。高校在进行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和为实习而实习的想法,加上合作机制不稳定,实习岗位的需求又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导致许多高校采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开展部分实习等现象。[5]由于双方合作职责不明,没有从长远利益考虑,造成了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合作意愿和意识相对淡薄,加上各自的追求利益和目标冲突,导致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环节矛盾;其次产教融合合作层次较低,双方合作原创性、创新性成果较少,仅开展一些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工作;[7]三是合作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千差万别,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均衡。

  高校以开展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为主,故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基于传统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许多专业教师封闭在象牙塔中,对于企业发展前沿信息和实际生产需求了解不够,专业知识结构陈旧老化,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的从业背景和实战经验,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快速发展的技术信息的人才需求,[9]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到高校教学,尽管能够弥补高校专业教师应用和实战能力的短板,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但是企业外聘人员数量有限,且他们缺乏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和方法的综合素养,应用技术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这对于能否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很大的挑战。[10]我国有关“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合作过程中的科

  研成果的归属权等,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去评价“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于“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和运行保障机制均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师生对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均不高,各高校无论是组织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对于如何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产教融合”均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出现这一现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于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方向。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校学生更容易趋向于眼前易得的经济利益,对于专业和职业未来缺乏忠诚度;二是高校教师对于“产教融合”教学缺乏信心,对于专业的发展和建设缺少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三是高校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及规章制度束缚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制约了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必须从三个层面出发:宏观层面来说,政府部门要出台一些列的政策,支持学校、企业更好地全面开展产教融合工作;中观层面就是对于高校要建立敏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快速而又低成本地对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做出响应,对于行企业要形成人才需求的行业标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参考标准;微观层面就是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程改革工作,这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产教融合的成功。[11]基于这一理论,我们构建了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一融合两清单三提升”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针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各方职责不明、理解不深、保障缺位等问题,我们在该模式中进一步明确了各方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一融合指基于产教融合做到政府、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达到在各个环节的融合,这需要各方在充分理解产教融合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建立起“行业制定标准,院校负责培训,政府实施监督”的产教融

  合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分别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双师型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和项目攻关等各方面,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发挥自身优势,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让产教融合真正的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为更好解决专业产业契合度不高,人才培养需求矛盾等问题,我们构建了“两清单”模式,“两清单”指需求和能力清单,主要是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向学校提供相应的人才需求清单和行业职业能力清单,学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过程向企业提供人才供应清单和人才培养质量清单,通过清单的操作模式便于两者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与对接。企业提供的清单要结合行业、企业未来5年内发展趋势,对所需人才从技能、职业素养等维度进行描述;学校提供的清单主要是从学生的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等维度进行描述。两清单的建立实际上是为学校与企业间建立了一个联系纽带,操作简单,便于双方从书面的角度去更好的思考各自的需求,可以达到双方更加全面了解彼此的目的。

  企业提供的清单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情况,可以作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计划修订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问题;学校提供的清单,可以让企业更多的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情况,有利于企业更为快速的获取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情况,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入职培训。以地方高校丽水学院园林专业为例,自实施两清单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入职率,这个过程中两清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同时我们结合两清单的模式,每年组织以专业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更好地解决学校与企业间的供需矛盾。

  1.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

  由于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过程,保证了人才培养计划的质量和行业、企

  业的紧密对接。在这一模式中,企业需在人才需求的清单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详细的行业入职标准,同时配合学校完成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内容涵盖了职业岗位、素质要求、能力(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相应的证书名称和等级等内容;学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调查,梳理出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

  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弥补高校教师对于行业发展、企业生产以及具体环节了解不够的弊端,可以更好地制定出与行业及相关企业生产相匹配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有利于为企业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便于企业、学校的深度合作。丽水学院园林专业自2012版人才培养计划开始,按照清单模式进行了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逐步按照行业职业能力构筑学生的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是“面向浙西南、辐射“旅游区”,为城镇园林生产一线,培养掌握一定专业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态理念和岗位实践技能,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满足行业标准的要求,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技术人才”。

  2.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是“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应着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进行课程设置,力求做到一个课程群对应着一个职业能力(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水课”的存在。其次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11]目前,高校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但对于产业的发展、行业规范、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往往了解甚少;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大多工作在生产一线,对于产业的情况、技术发展趋势十分熟悉,但是学术能力、知识水平有限。通过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就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同时双方都要提供一定的渠道,比如让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以促进教师与产业保持持续的联系,高

  校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供函授、进修机会,以及适当的学历提升途径,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而实现双方共赢、共同提升的目的;最后在课程教学方面,高校教师由于存在行业的实践能力的短板,课程讲授大多偏重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如何应用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以行业前沿技术的知识充分的介绍给学生,同时在授课中不能将一些行业内具有代表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中。这就需要企业、行业的人才对于这一环节进行有效的补充,提供一些案例的素材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提升双方合作的质量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保证产教融合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11]通过这一模式的实践,为企业和高校之间构筑了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促进项目攻关项目的合作,不但为企业带来了收益,同时也提高了高校教师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丽水学院园林专业在这一模式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行业群,并定期召开研讨会议,研讨人才培养、项目攻关等工作。同时积极对接丽水当地的产业需求,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毛竹服务团队等对接地方产业的技术服务中心。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完善和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和权益,同时做到全过程的融合与协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文献】

  [1]

  《技术与教育》编辑部.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职业教育重要文件摘编[J].技术与教育,2017,31(4):59-63.[2]

  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

  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3]

  冯建业,闫喜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5):47-49.[4]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5]

  冯子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路径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6(14):81-84.[6]

  李文俊,蒋芳.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基本逻辑、现实问题及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4):45-50.[7]

  王健,许秀清,詹友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7):55-57.[8]

  李玉清,董艳,王凯.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2(2):62-65.[9]

  李洪渠,向丽.石俊华,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MKI2014-2017年期刊文献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7(30):5-9.[10]宋歌.“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80-81.[11]叶飞帆.产教融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49-50.

篇十: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附件1:

  公开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

  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办法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职教成〔2018〕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杨国强主席关于“碧桂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职院)是我们基层干部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基地,请大家给予大力支持(2017.6.21)”,“倾集团之力支持职业学院(2016.8.8)”,“将职院打造成为人人都想读的名校”(2018.2.17)的指示,推进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走上新台阶,并有效解决校企共育人才实践过程(主要是学生三年级企业实践教学培养阶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第一条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为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方向。集团将根据国务院《意见》中,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明确要求,构建集团产业背景条件下的,需求导向型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1/1第二条

  “倾集团之力支持职业学院”,“将职院打造成为人人都想读的名校”,这是杨国强主席的办校愿景与建设要求。“碧桂园职业学院,是我们自己办的学校,如果我们所有部门都重视和帮助它,还有给学生实践锻炼培养的机会,那结果一定是我们的学生很能干,很可能将来成为我们现在中层以上的干部。这样,职院就将成为我们碧桂园集团的黄埔军校”(2016年8月8日在集团高管会上的讲话)。集团将遵照杨国强主席的指示,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工作和实现国强主席办学目标中的作用。

  第三条

  《办法》明确要求,“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应当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集团成立以来,一直在经营发展中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迄今各类公益捐赠与社会帮扶资金超过36亿。教育扶贫,教育脱贫,发展职业教育参与人才培养,是党和国家的事业需求,是社会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载体。集团将一如既往,力所能及地承担社会责任,支持教育特别是当前国家政策导向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事业。

  第四条

  《意见》指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职院创办以来,一直按照杨国强主席的理念和要求,通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积极的改革实践探索,集团各相关单位对此予以大力支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职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由此获得明显的进步。但应该清楚,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工作的创新性、复杂性以及跨界性,当前职院与各相关公司一道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

  2/1共育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仍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必须通过政策支持,需求导向,制度规范以及深化改革,来推进这项改革创新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机制明确职责

  第五条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集团支持“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对职院与各相关公司一起开展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行使方向引导、管理指导、资源协调、政策激励、工作评价、工作考核等职责,使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成为统筹、指导、协调、支持人才培养工作的机构组织。

  第六条

  “集团共同办学理事会”秘书处(设集团人力资源中心与职院校企合作处两地)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以及理事会布置工作任务的贯彻检查,督促落实。理事会办专门网站和简报,作为职业教育政策宣传,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经验交流,师生典型育人事例以及相关企业、职院各类活动资讯等的平台,秘书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

  第七条

  职院教务科研处,校企合作处以及各相关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职能管理部门,职院各教学部与各专业相关公司,是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实体单位。各相关公司应指派一名副总分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指定至少一名专门(或兼职)人员,负责与职院对接。

  第八条

  各相关公司要根据自身承担的共同育人的工作任务,制定工作制度与实施方案,并纳入公司年度工作计划,实施考核。理事会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年度工作评价或考核小组(条件成熟时组织第三方评估),对职院和相关公司实施评价或考核。

  3/1三、产教融合重在落实

  第九条

  《办法》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职院要在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的指导下,与各相关公司一道,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解,工作要求,实施程序,进度安排,指标考核等。各相关公司要在产业实践过程中,按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设计要求、培养标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第十条

  职院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发挥各相关公司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技能竞赛指导、企业实践过程、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需求导向作用,着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将企业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中,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把用人单位的评价,就业市场需求与就业质量作为专业设置和发展规模的重要原则。

  第十一条

  集团各相关公司,要认真学习领会杨国强主席关于职院办学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深刻把握“碧桂园职院是我们基层干部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基地”,“要将职院建成碧桂园集团的黄埔军校”等指示精神实质,清晰了解“德技兼备高薪就业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相关公司要与职院一道,共同研究制定并掌握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培养标准、培养要求与培养路径。

  第十二条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将企业需求,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将人才培养方式融进企业生产过程,推行工学交替知行合一。校企共育人才的实质,是职院和相关公司一起,共同完成专业学生从进口到出口各环节全过程培养。职院和各相

  4/1关公司要在理事会的统筹下,按《意见》要求,“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节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第十三条

  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品行品格、诚实感恩、敬畏社会等)、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以及专业所涉及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岗位能力等,是学生成为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极重要的构成条件。职院要通过精准的目标培养方案,坚定的改革创新路径,充分发挥集团各公司优质资源的作用,在大一、大二期间,把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好巩固好,把学生做事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好,把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岗位基本能力训练扎实,为学生三年级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第十四条

  黄埔军校涌现的众多将军,主要是在一场一场的战斗战役中,在一个一个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岗位的指挥实践中打出来的,练出来的。职院学生三年级(第五、六学期)安排在企业产业活动中,进行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当中,能否落实见习职务岗位,让学生在见习职务岗位实践中接受培养极为重要。各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要克服困难,制度性设计职院高年级学生的基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见习职务岗位,计划性做好年度见习学生的企业导师安排,程序性规范落实见习学生的培养环节培养要求,保证学生获得尽可能长时间的岗位职务见习培养锻炼。

  第十五条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是职院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职院三年级的学生在公司见习专业岗位职务实践培养时,各公司要与专业教学部一道,认真研究培养方案,精准设计实践与学习的交替安排,确保学生每半年能够集中两次,每次3-5天,从学生分派的地点实际

  5/1出发,或在公司集中学习,或回职院集中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见习职务岗位实践培养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包括职务素质、能力实践缺陷,也包括职务管理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等。职院要做好精准衔接设计,尽可能保证不因学生集中学习而明显影响各公司的工作。

  第十六条

  职院各教学部、各相关公司要共同研究并做好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要按规定要求制定出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的素质、知识、能力标准,要明确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的配置要求,要合理安排学生见习实践培养与相对集中学习提升的时间资源,要建立学生企业实践培养的学分管理制度与见习实践培养管理制度,要畅通网络技术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等渠道。每年5月学生毕业前,要完成专业岗位竞聘工作,确定获得竞聘职务岗位的优秀学生;对在集团就业的毕业生,最迟6月份完成就业聘用协议。理事会要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制度。

  四、实践育人

  强化管理

  第十七条

  重视和加强在产业生产过程中培养人才这一环节,不仅要做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针对性的培养内容,制定有效可行的培养方式与实施程序,而且要加强实践育人过程管理。见习培养学生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各公司要按照员工的要求,岗位职责的要求,岗位职务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根据“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职院要与相关公司要共同制定好各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培养的过程要求、培养的基本方式以及培养的质量考核方式等。各公司要设计并安排好学生见习相应的6/1岗位职务,避免学生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职务能力的培养质量。

  第十九条

  职院要根据产教融合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特点,在合理安排学生的见习实践与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管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补强学生在企业实践培养过程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职务管理素养以及各类实践疑难问题,各种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指导等,使学生真正处于一种被关心爱护环境下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第二十条

  集团根据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支持相关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职院招生与公司用人招聘相衔接,积极实践“学校企业”两个校园,校企育人“双重主体”,专兼教师“两支队伍”,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培养方式“工学交替”等办学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化职院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第二十一条

  职院和各相关公司,要按照《办法》的要求,“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明确学校与企业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方面的责任”。“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

  五、人才培养

  重在教师

  第二十二条

  理事会高度重视职院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各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到职院兼职任教。职院要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规范兼职教师聘任程序,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培训。各相关公司要协助职院建立“兼职教师库”,选派专业能力优、教学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管理精英,担任学生

  7/1企业导师,或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能力培养、毕业课程指导等各项工作。

  第二十三条

  各相关公司要支持兼职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任务。职院及各相关公司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企业导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把已经批准兼职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量纳入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评价范围。对企业导师、兼职教师的工作量给予适当的报酬,理事会按年度推选一批优秀企业导师、优秀兼职教师,以及优秀产教融合育人公司(包括公司、部门)等进行表彰。

  六、优秀学生

  政策激励

  第二十四条

  对在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优秀毕业生,各相关公司要按照人力资源部门的用人计划,积极开展毕业前的专业岗位职务竞聘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原则,坚持企业实践教学培养表现与竞聘成绩相结合的原则,对在竞聘中脱颖而出的、符合岗位职务要求的优秀学生,兑现录用岗位职务及岗位职务薪酬。

  第二十五条

  对校企共同培养出的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如学生见习实践培养期间为所属公司带来特别的经济效益,在岗位职务竞聘中获取并胜任更高职位职务,或在各种社会重大活动中为集团带来特别重大的社会影响,以及在国家行政部门组织的全国职业技能决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集团与各相关公司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加强培养,并参照执行“超级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政策。

  七、强化能力

  服务集团

  第二十六条

  职院及各专业教学部,在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服务集团、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根据集团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职院的职能布局,聚焦社会、集团

  8/1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各类服务项目,加大用工技术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升适应集团双主业发展的需求的能力。

  第二十七条

  职院要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输送、职工和用工培训、新员工招聘培训服务、公司基层干部或技术骨干培训、精准扶贫项目服务、校企联合申报项目或课题、联合申报学生企业培训基地建设资金等方面,具备不断满足集团主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能力。

  八、国家政策

  导向明确

  第二十八条

  《意见》明确要求,“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导向,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明确指向。职院和各相关公司只有在坚持‘立德树人’基础上,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杨国强主席的办学目标与教育梦想。

  第二十九条

  《意见》明确指出“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举措。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教育部、税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办法》更是明确规定,“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以及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并要求“各级工业和信息化行政部门应当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其他有关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指标”。

  9/1第三十条

  《办法》“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相应政策支持”。《意见》更是明确,“支持若干有较强代表性、影响力和改革意愿的城市、行业、企业开展试点”。

  第三十一条

  《办法》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校企合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院校设置、专业审批、招生计划、教学评价、教师配备、项目支持、学校评价、人员考核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对校企合作设置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当予以支持;应当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制定专业标准、培养方案等”。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由理事会专项专议专文予以对接明确。

  碧桂园集团

  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

  2018年6月

  10/10

推荐访问: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强化 要强 融合 培养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3897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