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君博文库网!

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7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11-28 15:00:18

篇一: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学吉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第03期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指学生先接受三年的中职教育,然后再继续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这就要求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性,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可以实现无缝衔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学习阶段。但目前很多中高职教育是断层的,两个阶段的内容很难有效连接在一起,这使得一些学生在高职学校还要再学习一遍中职的部分内容。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中高职学校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职教课程体系。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究构建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C-0045-04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建立,连接了原有的相对独立的两个教育阶段。教师通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将课程打乱重组的方式合理地构建一个全新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地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在一起。这种方式既能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同时也使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知识面宽阔的综合型人才。

  一、“3+3”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

  为了更好地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就需要两个阶段的教育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就要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中高职教师也要以他们所选的职业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与岗位相关的所有职能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教师在建构教学课程体系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将实践操作技能加入到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岗位特征和专业特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在中职和高职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最终达到岗位的要求标准。

  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职的课程中不能出现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而在高职的教学任务里也不能有太过简单的实操课程,要让学生顺利地从中职过渡到高职,同时也要让他们的职业技能可以不断得到提升。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其实就是以岗位的职业技能为标准,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确定和完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

  (二)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中职和高职的教师要以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学生在校学习是为了更快速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岗位的要求。所以,当专业在市场中发生了变化,教师就要根據当前的情况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以适应最新的岗位需求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培养目标的改变及时地调整教学体系,才能让教学内容跟上行业的变化,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3+3”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重新制订课程目标

  在传统的中高职教育中,中职教材和高职的教材都是分开研制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种方式也使得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并没有很好地区分中职与高职的教学层次,最终导致中高职的教学目标错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资源。另外,有一部分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够全面,导致中高职之间出现断层,学生无法顺利地从中职课程学习过渡到高职课程学习中。有些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与专业岗位内容不匹配,使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对应,从而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中职和高职校需要整合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两个阶段的教师对每个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规划,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岗位需求和教学内容认真研究,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将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地衔接,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的发展[1]。

  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为例,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高职的教学则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专业技能练习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两个阶段的学习就可以顺利地衔接在一起,也让学生能够轻松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由此可见,合理制订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减少课程的重复率,还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二)构建职教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所教授的内容要符合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为主要目的,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制定相应的职教课程,构建一个中高职教育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2]。在传统的职教课程体系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导致中职和高职学校安排的课程难以有效衔接,有的中职学校开设了过多的技能实践课程,而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却非常少,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升入高职后,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实践课程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而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这不仅与中职教学内容有所重复,还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快速的提升。为了改变这种

  现状,中高职要建设一个从专业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职教课程体系,使中职与高职教育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两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机电专业为例,教师可以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放在中职阶段,而“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则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只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但到了高职阶段,这两门课程就需要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这种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知识的重复率,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明确和清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三)构建模块化职教课程

  为了更好地完善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还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为目标,构建模块化的职教课程[3]。在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授课理念,坚持创新性原则,以开放性的眼光设置课程门类,以便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养。模块化的职教课程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从业的标准创设的多种类别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有利于教师随时根据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将课程模块化还可以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顺利地衔接,因为每一个简短的课程模块都是一个知识点的完结,课程内容既不会重复,也不会出现中高职专业知识内容不匹配的现象。这类课程都是结合了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岗位的需求,经过反复磨合与研究,按照合理的学时数进行创设的,符合专业职能的要求。模块化课程的优势还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当前的教学情况,对课程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课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模块化课程建设中,教师可以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素质拓展、人文素养教育制作成模块化课程,放在中职课程模块,而机械设计基础、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等内容放在高职课程模块;也可以将某一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基础内容放在中职课程中,进阶的内容放在高职课程中,让学生对操作理论和实操技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学习,从而提高职业技能的学习效率。

  (四)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重视,鼓励他们多参与技能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高技术能力,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团结的意识。如在中职课程体系里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认定、“1+X”证书等各类证书考试相关的初、中级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里开设与考试相关的高级技师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类课程,巩固课内的知识,丰富课外内容,加强对岗位职能的认知,以便更快速地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从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让学生在

  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让他们在毕业时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和若干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让学校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拓展实习实训课程

  中高职的实习实训课程包括了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等内容,实训和实验课程的创设是为了提高中高职学生的技术实操能力;顶岗实习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岗位职责的认知,提升职业能力,提高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并且,实习课程的创设还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他们各取所需,互利共赢,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减轻学校的就业压力,为企业培养更加匹配的专业技能人才。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增设实习课程,将有能力的学生安排至本地的电商产业园进行实习,将实习的过程和结果纳入课程考核中,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实习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3+3”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的建设,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实,对中职和高职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规划,将原有的课程体系打乱重组,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增设职教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以便更有效地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顺达,单清林,石东斌.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2).[2]戴海燕,李欣宇,劉占柱.中高职衔接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观察,2019(24).[3]屈佳宁,钱彩娣.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20(9).[4]许芹.高职扩招新形势下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2020年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平行研究课题“构建‘一纵三横、分层一体培养’的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1作者简介:王学吉,江苏省洪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100)教学管理处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

篇二: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TheConnectionofSecondaryand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theIceBreakingTrip—theConstructionofIntegratedCurriculumSystem

  作者:彭玲芳[1];屈孝初[2]作者机构:[1]湖南农业大学;[2]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长沙410128出版物刊名:成人教育

  页码:82-86页

  年卷期: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中高职衔接是健康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必然。通过分析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迫切性,从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框架及开辟一体化课程结构路径等方面来推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以此实现衔接效益。

篇三: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年

  度

  编

  号

  2013ZJC2013045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开

  题

  论

  证

  书

  学

  科

  分

  类

  :

  职

  业

  教

  育

  课

  题

  资

  助

  类

  别

  :

  青

  年

  专

  项

  课

  题

  批

  准

  号

  :

  课

  题

  名

  称

  :

  中

  高

  职

  教

  育

  衔

  接

  课

  程

  体

  系

  构

  建

  与

  实

  践

  ——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

  课

  题

  主

  持

  人

  :

  联

  系

  电

  话

  :

  主

  持

  人

  所

  在

  单

  位

  :

  开

  题

  日

  期

  :

  开

  题

  形

  式

  :

  2014年1月11日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一、开题论证后的数据表

  课题名称

  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

  民

  族

  讲

  师

  职业教育课程与

  教学论

  主持人姓名

  行政职务

  性别

  无

  男

  出生日期

  研究专长

  专业职务

  最后学历

  工作单位

  性

  别

  本

  科

  最后学位

  工学学士

  电子信箱

  担任导师

  无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姓名

  邮政编码

  411104

  年龄

  职称、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及部门

  课

  题

  讲师、系副主

  光伏系统集成、职业

  任

  教育管理

  讲师、教研室

  主任

  讲

  师

  高级讲师

  光伏电池材料、职业

  教育课程论

  光伏电池材料、职业

  教育教学论

  组

  主

  要

  成

  职业教育管理、课程

  论

  光伏系统集成、人力

  资源管理

  光热系统集成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员

  预期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

  预计完成时间

  2016年

  6月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2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二、开题论证后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

  序

  号

  1

  2

  3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2013年

  6月

  —2014年

  3月

  2013年

  12月

  —2014年

  6月

  2014年

  3月

  —2014年

  9月

  2014年

  3月

  —2015年

  9月

  2015年

  9月

  —2016年

  6月

  阶段成果名称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

  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成果形式

  论

  文

  电子文档

  或纸质文档

  论

  文

  承担人

  4

  5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

  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

  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标准

  基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中高职教育

  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文档

  或纸质文档

  论

  文

  最终研究成果

  序

  号

  完成时间

  2016年

  6月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

  2015年

  12月

  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研究报告

  —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

  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

  专业建设资源包

  建设资源包(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

  电子文档

  程标准等)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三、开题论证后的实施方案

  填写内容:问题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和措施、组织领导、成员分工、研究成果及责任人、经费管理

  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表格不够可以自加页码。

  一、问题提出

  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形成体现终身教

  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同年颁布的《中

  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1-2012)》中提出: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终身发

  展为目标,构建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这些政策的发布,为构建中高职教

  育衔接体系的研究吹响了“冲锋号”。

  2011年

  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

  步明确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使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更具操作性。教育部副

  部长鲁昕撰文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对职教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迫切的就是

  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脱节、职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指出建设现

  代职教体系的切入点就是“衔接”。不少学者认为:专业设置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课程

  衔接是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构建的起点与落脚点。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光伏产业是我省和我

  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和国内光伏产业的兴起,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

  人才需求更加苛刻。因此,研究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计衔接顺畅

  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

  必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正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内涵建设阶段,中高职教育课程衔

  接的课程论还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通过本项目的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归纳并提升中高职衔

  接的课程理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体系,为我省乃至我国的高职院

  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2)实践意义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颁布和《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

  4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

  展,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实践,分析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破解课程衔接上的“交叉点”并找到衔接的方法、衔接依据,设计衔接顺畅的光伏发电

  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解决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光伏发

  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为我省乃至我国中高职教育衔

  接尤其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案例。

  三、研究综述

  1、国外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

  中高职教育衔接及课程衔接国外开展的研究和实践比我国要早,形成的衔接模式较多,并且

  各具特色,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

  (1)英国模式:英国中高级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采用分层式教学,统一制订了5000个

  左右的标准教学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按程度分成

  6个层次。1、2、3三个层次属中等职业教育,4、5、6三个层次属高等职业教育。其中第一层次的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间

  可以衔接,学校依据学生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分别颁发中、高职毕业证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2)澳大利亚模式:澳大利亚主要是通过开发与实施培训包体系与资格框架体系相对应来

  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培训包”是澳大利亚的连续性的和全国所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

  能要素的总和。作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性材料,是一套国家认可的用以认

  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体系。培训包的内容有不同的层级,共包括12种不同层级的资格证书与其资格框架体系一致,学生在完成培训包中某一专业层的学习后,便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时就可免修某一层次的内容。各层级内部之间有相互衔接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内涵式衔接的特征。

  (3)德国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

  程上阶梯式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完成。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

  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就业,也可以接受

  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德国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多种入学深造的机会,中职毕业生与普

  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高等院校的同等学历和资格。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衔接,依靠在课程上采

  用阶梯式综合性职业课程模式完成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4)美国模式: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5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中

  职和高职校际间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统一制定并实施各层次的教学大纲和相近专业的教学计

  划。课程衔接的方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

  内在的连接,随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改进衔接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

  上高职的学生选择并注重开设实用类工程技术课程。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确

  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预备教育(专门补习或工作经历)

  实现学力达标的衔接模式;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通过一体化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

  尽管这些衔接模式的实现过程和方式各不相同,但其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比如

  英国创立了单元衔接法,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

  式,这些不同形式的课程衔接方式才是真正连接中高职教育的载体和落脚点。

  2、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

  我国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国家的中高职教育政策密不可分,从上世纪80年代中

  期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提出,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

  及课程衔接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提出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衔接体系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至

  2002年):该阶段主要是中

  高职衔接的政策层面的研究,个别职业院校在政策的允许下进行改革试点。学术界也是从中高

  职衔接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探讨和衔接模式、学制衔接模式的研究,即外延式的衔接,以课程为

  核心的内涵式衔接鲜有提及。

  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2002年至2010年):该阶段随着

  国家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中高职衔接研究步入了一

  个全新的阶段,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步伐得到了加快,衔接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理

  论上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中澳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刘育锋,欧阳河,2003)、《中等职业教

  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耿金岭,2008)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研

  究角度和方法多样,主要有实证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地域为对象或专业为对象的案例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在中高职衔接的衔接方式、衔接模式、政策支持以及课程衔接等。并提出了中高

  职衔接的几种衔接模式,比如五年一贯制、“3+2/3+3”模式,对口单招等模式。

  该阶段主要的学术论文有:赵志群(《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2002)、夏瑛等

  (《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2004)、王技德(《甘肃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05)、陈永清(《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2006)、武佩牛(《论中职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6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2007)、吴金林(《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2008)、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2010)、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2010)。

  从这些学术文章得出,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开展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实践,并

  从中外衔接对比、衔接模式、专业衔接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基本理论和课程

  衔接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实践。

  ③构建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阶段(2010年后):近年来,中高

  职衔接的研究明显加快,尤其是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政策上对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和中高职衔接体系的研究明显加强,有关中高职课程

  衔接的研究越来越多,形成了诸多认识和观点,其中一项重要共识就是认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

  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有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本”,“标”是制度的衔接(姜大源,2011)。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

  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从地域上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都开展了区域内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不同的衔接模式,江苏省、广东省、天津市的中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①江

  苏省的职业教育形成了特有的“江苏职教”现象,该省中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多种衔接形式,重点中专校与高校衔接的3+2、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模式,到2012年实施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其中,五年一贯制模式比较成功,不足在于办学

  主体是中专校,教学质量与高职院校相比稍逊一筹。其它的衔接形式中,真正内涵式的衔接--课程衔接体现不够。②天津市探索中高职专业衔接以专业群“宽口径”对接,着力增强中高职

  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抓住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课程衔接,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衔接;③广东省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切入,探索中高职课程衔

  接的成功模式,2010年启动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试点项目,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课程进行了一

  体化设计,通过中职开设核心课程满足高职入学要求。探索了一条以课程对接为核心的中高职

  衔接新局面。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还未建立完整的中高职衔接体系,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和

  成熟的研究理论。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还处于中外借鉴、总结提炼、问题反思和理论思考

  阶段,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衔接的研究数量偏少,以课程为核

  心的内涵式衔接研究还处于经验总结归纳阶段,研究成果不多且不成熟;二是课程衔接的研究

  缺少理论基础和系统化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课程衔接理论,无法为构建

  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提供成熟的理论支撑。

  7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中高职衔接:本项目主要指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五年一贯制和3+2或者3+3模式下的光伏

  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课程衔接以及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本项目中主要指中高职衔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

  系(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实践实训体系,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五、理论依据

  本项目以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理论,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体系及

  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做参考;基于终身学习的教育理

  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终身教育进行课程衔接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六、研究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衔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

  用专业课程体系。具体目标为:中高职衔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

  系(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实践实训体系,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并

  提升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理论,为我

  省中高职教育尤其是新能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与理论指导。

  七、研究内容

  (1)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研究

  借鉴比较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衔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我省及本专业

  的实际情况,基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需要,拟解决中高职教育

  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2)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含实训课程)内容、考核标准以及学分衔接在内的公共

  文化基础课程、基本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衔接问题,形成中高

  职衔接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进程表(教学计划)。

  (3)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研究

  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分管理与评价衔接等方面入手,研

  究中高职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衔接策略,以及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研究

  解决推动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

  8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八、研究思路

  运用调查分析、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并以行动研究为主。具体做法是,通

  过阅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理论,参考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的现有经验,以我院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建设为背景,结合兄弟院校光伏发电专业的建设情况,对学

  生和教师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等调查分析,初步设计中高职

  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本校的教学实践中运用,通过再调查、分析和反馈课程衔接实际情况,修订完善课程体系,按着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的原则,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

  践”,构建并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理论,得出相关的实践经验,为我省中高职衔接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九、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教育课程论,建构主力理论,通过文献检索整理、研究文献资料,借鉴中高职教育衔接及课程衔接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

  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行动研究法。本项目的研究紧密结合我院校开办的光伏发电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办学

  实际情况,并在课题组成员的院校实施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检验、评价研究成果,并在具体实

  践教学中提升完善中高职衔接课程理论。

  (3)调查研究法。课题组将对企业专家、中高职教师、学生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

  研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专业衔接、课程衔接等,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

  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资料。

  (4)比较研究法。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上,适当选取不同学校或者同学校不

  同班级的学生,实施差异的衔接方式,对比教学效果、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为本项目的研究提

  供参考。

  十、实施步骤和措施

  1、具体实施方案:

  (1)检索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中高职教育衔接相关研究成果,并开展企业和中职学院调研,通过专家访谈、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方式,形成第一手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材料,为我院光伏

  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依据职业教育学、课程理论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重

  点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分与评价的衔接方面,完善我院光伏

  9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3)结合我省乃至我国产业发展需要和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研究中高职公共课程、基

  本职业能力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衔接,尤其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

  学内容的衔接、实习实训技能项目、学业的评价方式的衔接进行研究,完善我院光伏发电技术

  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4)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原则,结合我院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

  实际,在我院五年制大专班中和项目组成员所在院校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对比、总结归纳、走访座谈的形式,了解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坚持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改进提升,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5)经过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再次实践检验后,形成本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理论,开发完整的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建设资源库。

  2、具体研发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

  2013.03-2013.07:通过文献检索网站,检索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后

  供课题组成员参考;开展企业和中高职院校,调研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本项目研究

  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

  2013.08-2014.06: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现有的中高

  职衔接课程体系,经专家审定后实施教学实践;

  2014.07-2014.12:分析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修订光

  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的研究理论;

  2015.01-2015.06:将修订后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资源推广到其他兄

  弟院校,检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适应性等;

  2015.07-2015.12: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人才培

  养方案等,并在理论上提升,对其他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2016.01-2016.06:总结归纳、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十一、组织领导

  项目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聘请相关专家和领导作为课题组的顾问,包括湖南科技大学教

  育科学研究院李炳煌教授、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徐元俊研究员。学院罗先进院长、分管教学科研

  的黄霞春副院长、科研处杨明求处长、信息工程系主任田拥军副教授等。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0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十二、成员分工

  (1)成员工作分工:

  姓

  名

  主

  要

  工

  作

  内

  容

  项目的总体设计、论文撰写、研究报告、任务分配、工作协调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

  标准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修订、完善;课程内容、实训技

  能项目、考核标准的衔接

  中职学校、企业调研,调研报告

  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教学实践、并比较分析,评价项目成果的实

  践效果

  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数据分析与统计

  (2)成员研究内容分工:

  A、中高职衔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项目

  组成员开展企业调研和中高职院校调研(主要负责人:曾小波)B、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主要是基于

  2+3/3+3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研究)(主要负责人:黄建华)C、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基本职业能力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拓展职业能力课程的衔接研究)(主要负责人:向纳)D、中高职衔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主要负责人:郭

  清华)

  E、中高职衔接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撰写,结题报告撰写。(主

  要负责人:曾小波)

  十三、研究成果及责任人

  A、研究报告:项目研究报告(责任人:曾小波);

  B、中高职衔接的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资源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

  进程表、课程标准):(项目组全体成员);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1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C、系列论文2-3篇(曾小波、黄建华、向纳、郭清华)。

  十四、经费管理

  1、湖南省教育厅下发项目经费5000元,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配套科研经费5000元,共

  计10000元,主要计划如下: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合

  计

  金额(元)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100008001201、资料费

  2、研讨会议费

  3、调研差旅费

  资料打印、复印费,图书、文献资料的购置费

  参加学术会议费、召开专家咨询会议费

  企业调研差旅费、中职院校调研费

  20003004、成果出版费

  5、项目中期检

  查

  、项

  目

  验

  收

  与鉴定经费

  论文版面费、论文参赛评奖费

  项目开题论证、中期检查、项目验收、鉴定等费用

  150015006、相关经费

  办公用品、打印纸、装订资料等费用

  2、经费管理严格按《湖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湘教发2012(10)]》管理执行。

  十五、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

  (1)项目主持人召集组成员商讨了本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并做好了

  成员分工和项目的实施步骤。

  (2)项目组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基本

  理清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历史发展情况,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动态,基本形成阶段

  论文《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初稿。

  (3)开展企业和中高职院校的调研活动,调研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本项目研究

  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

  十六、主要参考文献

  [1]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出社,2012.10.[2]周大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设计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03).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2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07).[4]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5]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6]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2).[7]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

  究,2011(12).[8]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

  [9]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10]姚庆文,蒋正炎.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J].教育与职

  业,2013(26).[11]蒋春洋.从制度层面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职业论坛,2013(22).

  [12]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13]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

  文,2013(25).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3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四、专家评议要点(专

  家

  论

  证

  的由

  开

  题

  专

  家

  填

  写,自

  我

  论

  证

  的由

  课

  题

  主

  持

  人

  填

  写)

  填写内容:侧重对课题研究实施内容的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包括重要变更。限1000字。

  本课题由课题负责人邀请4名相关专业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专家组通过审查材料、听取

  课题组汇报,对开题报告具体问题进行征询后,对课题开题提出以下结论:

  1、课题组科研态度端正,研究氛围浓厚,课题组成员深入教学一线,配合默契。

  2、课题选题具有研究价值。该课题研究对学院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意见。

  3、课题研究计划全面。按时间序列进行了详细的过程设计,并对实施阶段进行了详细

  的论述划分,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研究任务分工明确。

  4、通过本次开题论证会,根据专家的建议,课题组需要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开题报

  告进行完善:

  1)因学院人事变动,课题组成员应做相应调整,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推进;

  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适当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

  议。

  签字:

  年

  月

  日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4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ESP需

  求

  分

  析

  理

  论

  指

  导

  下

  五、开题论证专家(或自我论证的人员)数据表

  姓

  名

  职称、职务

  副教授、教学

  副院长

  副教授、科研

  处处长

  副教授、教务

  处处长

  工

  作

  单

  位

  签名

  副教授

  参

  加

  开

  题

  论

  证

  人

  员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15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篇四: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问题与对策思考

  作者:邝卫华

  孟源北

  李国斌

  来源:《职教论坛》2017年第25期

  摘

  要:中高本教育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对接需求,改革创新,完善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构建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健全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支撑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无缝对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缝对接

  作者简介:邝卫华(1976-),男,湖南郴州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孟源北(1964-),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李国斌(196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大项目“对接广州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接续培养研究”(编号:1201514787),主持人:孟源北;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中高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编号:1201534250),主持人:邝卫华;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代职教体系理念下基于CDIO的‘中高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A06),主持人:邝卫华。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5-0061-03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院校转型的方向。如何实现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职业教育层次贯通培养,切实凸显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精神,是当前助推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化发展亟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在未来1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已经有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又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现实需求共同形成的良好外部环境,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迈入快车道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篇五: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雷达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1期

  [提要]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但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也尚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2114)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一、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呼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衔接。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由此可见,在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中高职衔接内涵涉及办学形式、招考方式、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等多个层面。但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主题应该是学生,最有效的载体应该是课程体系。方式和模式很重要,但课程体系作为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

  (二)课程体系是反映社会人才需求的最具体呈现。职业岗位对社会人才提出一些抽象的和具体的要求,教育应该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这些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课程体系正是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归纳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和师生的教与学,使学生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是联系师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中高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在衔接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就要考虑到师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体系架设起教师与学生、教育与学习、当前与目标之间的有形桥梁。

篇六: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比重的重要目标。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也面臨着转变自身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严峻挑战。职业教育进入改革“深水区”,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统筹协调推动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

  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以来,许多地方已将中高职衔接列为重大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中职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探索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应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衔接。长期已来,“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中职与高职在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考核制度等方面均缺乏科学的系统性,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有的中高职学校还存在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能力综合性的问题,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没有得到真正体现;而有的中高职学校则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轻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职业提升困难,终生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和体现。

  (二)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中高职存在诸多重复现象,造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高职院校老师组织教学带来了较大难度。

  (三)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中高职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素质层次脱节现象,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

  因此,分析研究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从实质上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之内的中职和高职这两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与阶段的有机结合,才能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才能使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的人才培养数量具备合理的结构,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

  二、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情况调研与分析

  2021年我们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较大规模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统计并总结,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以下五个岗位(岗位群):

  (一)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机床操作员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我们的调查中企业需求约占41%。

  (二)数控机床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如在华东地区所调研的企业主要是汽车零部件、模具行业的民营企业,在我们的调查中数控编程人员约占到数控技术人员总数的13%,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

  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三)零件制造工艺员。企业对零件制造工艺员要求能完成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和加工方法、及时解决在数控加工中出现的一般性工艺技术问题、能对企业的数控加工设备的加工方法和程序进行优化改进以及能对企业的数控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这类人才是属于数控技术专业的金领人才,调查需求约占8%,这类人才主要是在高职学生的基础通过企业自己要求进一步的培养。

  (四)零件加工计划调度员。零件加工计划调度员主要负责生产任务安排、生产调度、出货安排以及协调相关各部门工作,属于管理岗位人员,调查需求比例约为6%。这类人才要求有较高的学历,主要来自高职和本科学生再经企业培养。

  (五)工程服务人员。对工程服务人员我们主要调查了对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人员的需求情况,我们的调查中需求比例约为26%。这类人才要求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主流数控系统的功能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三、专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确定

  针对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机械行业和数控企业进行人才需求和专业技能调研,参照企业数控生产的工作流程,确定以数控主要生产过程作为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数控机床操作,零件数控程序编制,零件制造工艺规程编制3个工作岗位(见表1)。

  四、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衔接。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中

  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中级工的标准;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高级工的标准。高职在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使培养目标得到有机衔接。

  (一)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数控技术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基本要求。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造企业,可在电子、机械、汽车、印刷、食品、轻工、塑料等行业,从事普通机床操作、一般工艺规程的制定、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软件使用、简单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保养、质量检测和设备管理等工作。

  (二)高职数控技术專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掌握数控技术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造企业,可在电子、机械、汽车、印刷、食品、轻工、塑料等行业,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与实施、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保养、数控加工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在各类培训机构从事数控技术培训等工作。

  五、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架构

  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高职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衔接架构如图

  1所示。

  其中“职业技能课”是指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分别对应职业资格等级;“职业核心课”是根据各“职业技能课”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职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职业核心课程;“职业基础课”是以职业岗位(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是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贯通中高职全过程,所有中高职各专业都必须开设包括德育、体育、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1”为中职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公共基础课2”(文化基础课)作为中职升高职的入学接口标准。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内容

  (一)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在课程设置模块上,根据中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中职必授的模块,哪些是高职必授的单元。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依赖于教材的衔接,应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岗位能力的各课程模块如下:

  1.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公共基础课一(体育与健康、德育、语文、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基础课二(语文、英语、数学);公共基础课三(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

  2.中高职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职业基础课一(机械制图、计算机二维绘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工艺学、电工基础);职业基础课二(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3.中高职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职业核心课一(机械制造基础、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数控设备调试维护、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职业核心课二(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装、机械CAD/CAM[UG]、机电设备管理、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专业英语)。

  4.中高职职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职业技能课1(钳工基础技能实训、车工基础技能实训、机械制图测绘实训、CAD/CAM软件应用、数控铣工中级技能实训、数控车工中级技能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课2(钳工中级技能实训、车工中级技能实训、机加工实训、数控车工高级技能实训、数控铣工高级技能实训、数控线切割加工实训、数控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专业综合设计、顶岗实习)。

  (二)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各课程内容选取与确定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确定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大力实施“课证融合”,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序化课程内容,组织教师研究职业资格级别和标准以及考核大纲和培训教材等,将职业资格级别和标准的考核内容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于教学中,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教学质量、鉴定质量同步提高。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将教学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

  实施完全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在科学合理确定高职的“准入标准”和“起点要求”以及重视职业技能基础的前提下,中职升高职可不需要入学考试,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允许中职学生分阶段自主地完成学业。中职升高职实行“学分绩点+证书”,学生完成了中职全部课程,达到相应学分绩点(如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5及以上)和获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数控铣工中级证书和数控车工中级证书)可直接进入高职学习,中职升高职的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相应缩短;对平均学分绩点未达到3.5的学生,通过学习模块“公共基础课2”并参加考试录取后进入高职学习,以保证优秀

  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提升。

  综上所述,中职和高职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层次,中高职实现有机衔接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求。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基于“能力本位”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三方面系统构建出中高职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衔接框架。通过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减少两层次衔接中的教学内容重复与脱节,确保培养目标和教学效益的落实,同时对中高职招生考试制度衔接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其他职教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合理衔接提供借鉴。

篇七: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作者:崔玲玲

  赵文平

  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20年第03期

推荐访问:中高本职教课程衔接体系构建探析 探析 职教 衔接

本文来源:https://www.taohy.cn/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40842.html

推荐内容